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课件_第1页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课件_第2页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课件_第3页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课件_第4页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第4 4章章 平差数学模型平差数学模型 与最小二乘原理与最小二乘原理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测量平差测量平差求平差值求平差值精度评定精度评定评定指标?评定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如何求这些指标?如何求这些指标?定义求定义求广义传播律广义传播律单位权方差、单位权方差、对应权倒数对应权倒数方差(阵)、方差(阵)、权(协因数阵)权(协因数阵)数学模型解算数学模型解算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第四章第四章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本章教学内容本章教学内容4-1 4-1 测量平差概述测量平差概述

2、 4-2 4-2 函数模型函数模型 4-3 4-3 函数模型的线性化函数模型的线性化 4-4 4-4 测量平差的数学模型测量平差的数学模型 4-5 4-5 参数估计与最小二乘原理参数估计与最小二乘原理 4-64-6 综合练习题综合练习题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要求:要求: 掌握各类控制网必要元素的数目掌握各类控制网必要元素的数目与类型和多余元素数的计算方法;平与类型和多余元素数的计算方法;平差数学模型的概念、最小二乘原理及差数学模型的概念、最小二乘原理及其应用其应用 重点:重点: 必要起算数据、必要观测个数必要起算数据、必要观测个数的确定;平差的数学模型及其线性的确定;平差的数学模型及其线

3、性化方法;最小二乘法化方法;最小二乘法 第四章第四章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4-1 4-1 测量平差概述测量平差概述 测量的目的:确定某些几何量的大小测量的目的:确定某些几何量的大小 确定相应的几何模型确定相应的几何模型*注* 确定一个几何模型,并不需要知道该模型中所有元素的大小,而只需要知道其中部分元素的大小就行了,其它元素可以通过它们来确定。一、确定模型的必要元素一、确定模型的必要元素、必要元素(量)、必要元素(量):能够唯一确定一个几何模型所必须知道的元素。其个数用tm表示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必要元素的获取途径:本次测量值、往次

4、测量成果 *注*例1:确定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只需知道其中任意的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或三边三个量就可以了 。必要元素的个数tm只取决于模型本身,个数与类型所有的必要元素都是彼此函数独立的量,不能互替模型中所有的量都是必要元素的函数模型中作为必要元素的“量”不是唯一的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3 3、必要起算元素或配置元素:、必要起算元素或配置元素:在唯一确定一个几何模型的tm个必要元素中,不能通过本次测量作业测定的量。其数目用t0表示。可见有: tm t t0 2 2、必要观测量(元素):、必要观测量(元素):为了能够唯一确定一个几何模型所必须测量的元素。其个数用t表示,称为必要观测个数。 *注*

5、必要观测量的类型,与测量技术与设备有关。在同一模型中,有些量当前测量不了例2确定三角形形状和大小, tm3,如果只测角度,则t=2, t0 =1:若只测边, t=, t0 =4 4、多余观测元素、多余观测元素( (量量) ):为及时发现测量中的错误,除必要观测量外还要观测的其它量。其个数用r表示,称为多余观测个数5 5、观测值总数、观测值总数用n表示, r=n-t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 在一个几何模型中, 除tm 个独立量外,若再增加一个量,在必然要产生一个相应的函数关系式。如(例)中增加为3个角度,则条件方程条件方程4-1 4-1 测量平差概述测量平差概述二、多余观测与条件方程二、多余观

6、测与条件方程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 *注* 一个几何模型中, 如果有r()个多余观测,就产生r个条件方程。可见,在列条件方程前,先确定必要观测数 t tmt0 111222333,LLLLLL 由于观测值不可避免地存在观测误差,由观测值组成上述条件方程必不能满足,即o1231800LLLW造成条件方程不闭合,或者说存在闭合差。由于则有112233()()()180LLL1230W 条件方程条件方程求出一组真误差(改正数),消除闭合差平差平差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4-1 4-1 测量平差概述测量平差概述三、常用测量控制网必要观测个数的确定三、常用测量控制网必要观测个数的确定 1测站方向观

7、测目的:确定各个目标的方向(方位)观测值(量):角度必要起算元素:一边的方位角t0 =1 * 若没有已知方位角,可以假设一边的方位角 必要观测值个数:t= tmt0 =总方向数1(多余的起算元素个数)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2.(2.(平面平面) )测角三角网测角三角网v目的:确定网中各点在坐标系中的坐标v观测值(量):网中各内角的角度v必要起算元素:一点坐标、一边方位和边长, 等价于两点坐标。t0 =4 * 若没有已知点和已知方位,可以假设v必要观测数:t= 2(总点数2)多余的起算元素个数“”表示坐标为已知的固定点;“ O”表示待定点;双线表示已知边,虚线表示没观测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

8、乘原理3.(3.(平面平面) )测边三角网测边三角网v目的:确定网中各点的坐标v观测值(量):网中各点间距离v必要起算元素:一点坐标、一边方位,t0 =3 * 若没有已知点和已知方位,可以假设v必要观测值个数:t= 2总点数3 多余的起算元素个数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4.(平面)边角三角网v目的:确定网中各点的坐标v观测值(量):网中的角度和边长v必要起算元素:一点坐标、一边方位,t0 =3 若没有已知点,可以假设一点坐标、一边方位v必要观测值个数:t= 2总点数3 多余的起算元素个数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5高程控制网(水准网)v 目的:确定网中各点的高程v观测值(量):网中两点间的高

9、差v必要起算元素:一点的高程,t0 =1 * 若没有已知点,可以假设一点的高程v必要观测值个数:t= 总点数1 多余的起算元素个数“ ”表示坐标为已知的固定点;“O”表示待定点;箭头表示观测方向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常用控制网的必要起算数据个数与类型常用控制网的必要起算数据个数与类型控制网必要元素个数必要起算数据个数与类型(确定网的位置、方向、尺度)水准网点数t0=1 一个点的高程测角三角网点数2t0=4一个点的坐标、一边边长和方位角 两个已知点测边三角网点数2t0=3一个点的坐标、一边方位角边角三角网点数2t0=3一个点的坐标、一边方位角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据起算数据情况,把控制

10、网分为:自由控制网:不足或仅有必要的起算数据附和控制网:有多余的起算数据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4-1 4-1 测量平差概述测量平差概述四、计算四、计算t和和r的例题的例题 1 1水准网水准网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2. 2.测角网测角网ABCD12345678(a)ABC198623475D(b)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多余观测个数:r =n - t 当 n t 时,不能确定平差问题的模型 n = t 时,能确定模型,但无检核、有无粗差不知 n t 时,有多余观测,因观测误差使观测值间产 生矛盾,使模型出现多解。 通过平差处理,让观测值的平差值之间满足相应的条件关系,消除矛盾,获取模型

11、的唯一最优解。五、多余观测与平差的关系五、多余观测与平差的关系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4-2 4-2 测量平差的数学模型测量平差的数学模型平差数学模型包括:平差数学模型包括: 函数模型函数模型和和随机模型随机模型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函数模型函数模型是指模型是指模型( (几何、物理几何、物理) )中量中量( (观测量、未知参数观测量、未知参数) )的的真值真值( (或期望值或期望值)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随机模型随机模型是指描述观测值的先验精度及其相关性的特是指描述观测值的先验精度及其相关性的特征。常用观测值的征。常用观测值的方差阵方差阵或或协因数阵协因数阵或或权阵权阵表示

12、。表示。 函数关系式有线性非线性之分; 线性函数模型与非线性函数模型(线性化后处理)。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一、函数模型一、函数模型1. .条件平差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的函数模型3,2,1ntr条件方程1230W 01231800LLL一般的:一般的: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一、函数模型一、函数模型1. .条件平差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的函数模型 若有平差问题,观测向量为L、权阵为P,其中必要观测个数为t个,多余观测个数为r=nt,则产生r个条件式: 值得注意值得注意:条件方程的个数等于多余观测数条件方程的个数等于多余观测数r r各条件式之间必需是线性无关的(独立)各条件式之间必需是线性无关的

13、(独立)一个平差问题中一个平差问题中, ,条件形式不唯一条件形式不唯一, ,选取形式最简为易。选取形式最简为易。01( )00r n nF LA LA%线性形式00AWWALA,闭合差闭合差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t=2,选2个参数,这两个参数可以确定模型。函数模型:1X2X一、函数模型一、函数模型2. .间接平差间接平差( (参数平差参数平差) )的函数模型的函数模型11220312180LXLXLXX 一般的:一般的: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 选择t个函数独立的参数: ,这些参数刚好能够确定模型。则函数模型为: 12(,)tXXX1()nLF X线性情况下111nn t tnLB Xd

14、111111()nn t tnnnnB XlldL 一、函数模型一、函数模型2. .间接平差间接平差( (参数平差参数平差) )的函数模型的函数模型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一、函数模型一、函数模型3. .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的函数模型X3,2,1,1ntru条件方程个数r+u=c个12310cWXW 0123118000LLLLX一般的:一般的: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 在具体平差问题中,观测次数n,必要观测次数t,则多余观测次数r,再增加u个独立参数,且 0 u t ,则总共有r +u = c个条件方程,一般形式是:线性情况下011110c n nc u ucc

15、A LB XA11110c n nc u uccAB XW1 ( ,)0cF L X一、函数模型一、函数模型3. .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的函数模型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4 4、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法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法的函数模型的函数模型 选择u个参数: ,u t,且包含t个函数独立的参数。则多选择的s =ut 个参数必然是 t个独立参数的函数,亦即u 个参数之间存在s 个函数关系 。函数模型为: 12(,)uXXX1111()()0nusuLF XX线性形式是 11101110nn u unus ussLB XdC XCo1111o001111()0()n

16、n u unnxus usssB XllBXdLLLC XCWCXC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 选择u个参数: ,其中有s个不独立参数,且不包含t个函数独立的参数。则u 个参数之间存在s 个函数关系 。函数模型为:12(,)uXXX111 ( ,)0()0csuF L XX线性形式01111011100c n nc u uccus ussA LB XAC XC0111101110()0c n nc u uccus ussAB XWWALBXAC XC5 5、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法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法模型模型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4-2 4-2 测量平差的数学模型测量平差的数学模型平

17、差数学模型包括:平差数学模型包括: 函数模型函数模型和和随机模型随机模型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函数模型函数模型是指模型是指模型( (几何、物理几何、物理) )中量中量( (观测量、未知参数观测量、未知参数) )的的真值真值( (或期望值或期望值)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随机模型随机模型是指描述观测值的先验精度及其相关性的特是指描述观测值的先验精度及其相关性的特征。常用观测值的征。常用观测值的方差阵方差阵或或协因数阵协因数阵或或权阵权阵表示。表示。 函数关系式有线性非线性之分; 线性函数模型与非线性函数模型(线性化后处理)。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设有函数 1111(,)ccnu

18、FF L X设0XXxLL同时有 由于 和是微小量。对非线性函数进行Talay展开,只保留一阶项,于是有: x0000,(,)( ,)L XL XFFFF LXxF L XxLX若令4-3 4-3 函数模型的线性化函数模型的线性化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00,212221211111,XLncccnnXLncLFLFLFLFLFLFLFLFLFLFA00,212221212111,XLucccuuXLucXFXFXFXFXFXFXFXFXFXFB则函数F 的线性形式是:0111( ,)cc n nc u uFF L XAB x线性化方法:把L和X0代入式子算出常数项,再加微分。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 平差的最终目的都是对参数 和观测量 (或)作出某种估计,并评定其精度。X一、参数估计及其最优性质4-4 4-4 最小二乘原理最小二乘原理L 设有参数 ,其真值为 、估计值为 。最优估计量具有的性质:无偏性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