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变化_第1页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变化_第2页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变化_第3页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变化_第4页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变化(1982 2015)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性别平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性 别平等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高经济效率以及实现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至关重要。2012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强调,性别平等是智能经济学,能够通过消除 女性获得必要机会的障碍、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等 途径来提高经济效率,改善下一代的发展结果。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特别指出,“实现性别平等将大大有利于我们实现所有目标和其他具体目标。”作为实现其他发 展目标的一种工具,性别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教育往往被认为是 实现性别平等

2、的重要的手段之一。为了促进性别平等,西方学者在女性主 义思潮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研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 的性别机会不平等问题的热潮。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展,高等教育领域的性 别差异有所缩小,但性别不均等现象依然存在。米里亚姆的研究发现,在 过去的50年,尽管英国大学生的性别比例趋于平衡,但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高等教育领域父权制或霸权主义的男子气概的存在。克里斯蒂娜的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初,英国女生从高等教育扩张中获 益更多,但在学位获得及学科选择方面男生仍占绝对优势。安托万的有关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发现,在200220

3、12年间,除了第一专业学位外,在入学率、学士学位、硕士及博士学位获得方面,女生均已超 过了男生。美国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在1971 2011年间,大一女生攻读 工程专业的比例快速上升,比例最高时达到21%,而同一时期,对工程专业感兴趣的女生比例却很低,一直在5 %以下。攻读工程专业的女生比例 增多,主要是由于男生对该专业的兴趣趋于下降以及女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的缘故。相比而言,国内学者较晚才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最近十多年,高校新生录取中女生比例逐渐上升且已超过男生,“阴盛阳 衰”现象的出现促使有些学者提出了 “男孩危机”论,呼吁要“拯救男孩”, 也有学者认为,“男孩危机

4、”实际上是个伪命题。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 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男女学生获得的高等教育机会到底发生了哪 些变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相应的研讨。有研究指出,高校扩招后,高等 教育机会在两性之间的分配趋于平等化;但也有研究认为,扩招并没有减 少两性之间的机会差距。从近些年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来看,多数研究是 从整体上分析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差异,涉及院校类型及学科专业层 面的较少,且多集中于静态方面的分析;有关动态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局限 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学校的数据探讨。鉴于此,为了更为全面深入地获悉我国男女学生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变化情况,笔者在上海、四川、陕西、江西和福建等地选取了18所院校(重点

5、高校7所,普通本科院校5所,专科院校6所),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查阅了这些高校 1982级、1990级、2000级、2010级、2015级五个年级部分专业学生的学籍卡片,获取性别、生源地等信息,共收集到38299份有效样本,其中 1982级5415份、1990级6467份、2000级 9616份、 2010 级 7098 份、2015 级 9703 份。本文探讨的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的性别不平等,用入学率进行测量。男生(或女生)入学率=普通高校本专科男生(或女生)在校生数+男性(或女性)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1822 岁)X 100%。二是不同类型高校中的性

6、别不平等,用性别平等指数( genderparityin-dex,简称GPI)来测量。GPI=女生的指标数值/男生的指标数值。男生(或女生)的指标数值=高校新生中男生(或女生)比例+ 18周岁人口中男性(或女性)比例。根据 GPI值,可以判断性别差异的变化程度。GPI值越接近于1 ,意味着两性的机会越趋于均等;GPI值越大,表示女生获得的机会越多,反之,则男生获得的机会越多。三是不同学科中的性别不平等,用条件概率来分析。条件概率=就读于某学科的男生(女生)人数+全部抽样男生(女生)人数x100%。下文将利用我国官方的统计数据及笔者所采集的数据,对这三个方面的性别不平等 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7、。调查结果与分析(一)男女生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总体变化根据官方数据,笔者统计出1982 2015年期间,五个年份全国普通高校本 专科在校生男女人数及其比例,见表1。结果显示,1982年,男女生的比例分别为73.6 %和26.4%,男生占据绝对的优势。之后女生所占比例趋于 上升,到2010年,男女生比例发生逆转,女生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了男生; 2015年,女生已比男生高出 4.8个百分点。很显然,在过去的 30多年时 间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尤其是1999年扩招政策实施以后,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增长迅猛,而女生人数的增长则明显快于男生, 女生的优势开始凸显。为了更为全面地掌握男女适龄人

8、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状况,笔者计算出男女生的入学率。从结果来看, 2000年以前,男生 的入学率一直高于女生, 之后,女生的入学率超过了男生, 到2015年时, 女生的入学率已比男生高出 3.3个百分点。无论是从在校生男女比例还是从入学率来看,在精英高等教育时期,男生 拥有较多的入学机会;到了大众高等教育时期,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快速上升且超过了男生,成为扩招的主要受益者。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高等教育是高中教育的延伸,只有接受了高中教育,将来才有可能接受高 等教育。因此,近几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女生增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一时期女生接受高中教育的人数迅速增多。表2显示,2005年以前,女

9、生升入普 通高中的机会少于男生,2010年后超过了男生,到 2015年,女生就读普 通高中的比例上升到60.2%,高出男生8.3个百分点。倘若女生接受高中 教育的比例没有大幅度上升,她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便不可能出现快速 增长。针对高等教育中越来越明显的“男少女多”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 “男孩 危机”论,认为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利于男生的发展,要采取相应 的措施来保护男生。实际上,没有应试教育或者应试教育不怎么突出的西 方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阶段,同样也出现了女大学生人数增 多且超过了男生的现象。以美国为例,2000-2016年间,男女生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均在稳步上升, 但女生的入

10、学率始终高于男生,截至2016年,女生的入学率为 43.9%,比男生高出5.3个百分点。很显然,应试教育似乎不足以解释高等教育领 域“男少女多”这一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女生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出 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在我国,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首先,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思想写入了宪法;毛泽 东提出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深入人心,极大地影响着人 们的性别平等意识。在该口号的感召下,女性拥有了更多的与男性同样的权利。改革开放后,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别是1995年第四 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后,“男女平等”被确立为

11、一项基本国策, 标志着“男女平等”问题在法律、政策层面得以保障落实,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女性教育的扶持力度。1995年的教育法、1996年的职业教育 法、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2004年修订的宪法、2006年的义 务教育法、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1年和2011年两次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1995年、2001年和2011年三次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所有这些法律、纲要都不同程度地强调要保障 男女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肯定地说,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 影响了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用更为平等的眼光来看待男女孩的受教育问题,这种 变化为更多的女孩接受高等教育扫除了观

12、念上的障碍。另外,诸多法律法 规的颁布与实施,也为女孩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相应的法律 制度保障。其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及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人民的物质 水平逐渐提高,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另 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家庭子女数量下降。根据资源稀释理论,家 庭提供给子女的各种资源(包括时间、精力及金钱等)是有限的;子女数 量越多,能够获得的这些资源便越少,因而教育成就也就越低。当子女数 量减少时,每个孩子从家庭获得的教育资源就会增多;独生子女的普及也 会使得家长对男孩或女孩抱有了同样的期望,在抚养、教育投资等方面提 供同样的支持。这些都对女孩教育机

13、会的获得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更多的女孩有机会接受 高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很显然,这些年女大学生比例的上升, 与我国整体的民主化水平的提高、女性自强自立意识的觉醒以及人们生活 水平的改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二)不同类型高校中男女学生机会获得的变化我国不同类型高校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们所颁发的文 凭证书具有不同的价值,以及所传授的身份文化也极不一样。而这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将来职业及社会地位的获得。相比较而言,就读 于重点高校的学生毕业后获得高收入、高声望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因此, 有必要分析不同类型高校男女学生机会获得的变化情况。表3是笔者调查的男女学生在重点高校、普

14、通本科院校及专科院校中的分布比例。根据该分布比例及高等教育男女适龄人口比例,计算出三类高校 中的性别平等指数,见表4。结果显示,重点高校中,1990年以前,男生拥有绝对的优势;以1990年为例,当年女生就读重点高校的机会仅为男生的47%。2000年以后,女生的就读机会上升较快,至IJ2010年时已略超了男生,五年之后稍有下降,但比较接近男生。与重点高校类似,普通本科院校中也是1990年以前男生的机会明显多于女生,但有所不同的是,2000年以后,女生进入此类院校的机会迅速上升, 到2015年时,女生的机会已经是男生的 3.8倍。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专 科院校,只不过到2010年,女生的就读机会才超

15、过了男生,比普通本科院校推迟了 10年。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女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增多 主要是由于城镇女生就读此类高校的机会上升较快;专科院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中女生的就读机会直线上升则是因为农村女生进入这两类院校 的机会增长较多。另外,笔者调查的普通本科院校中,师范类专业样本居 多。从男女生就读该类院校机会的变化情况来看,男生两级分化现象比较明显, 即男生主要集中于重点高校和专科院校,这与男生高考成绩的个体差异较 大有直接关联;就读师范类专业的男生日益减少,而女生特别是农村女生 却越来越多地选择该类专业。这些变化意味着,与农村女生相比,城镇女 生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获益较多。整体上看,30

16、多年来,无论在哪类高校,女生的就读机会均上升较快,相 反,男生尤其是在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中的相对优势急剧下降。该现 象的出现,除了与前文提到的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等有关外,与中小学 学校内部的教育氛围有一定关联。表5的统计结果显示,19902015年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构成中,专任女教师比例持续攀升。2015年,中学和小学专任女教师比例分别上升到 52.1 %和63.7 %。毋庸置疑,女教师人数增多使得学校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女性化的氛围。这 种氛围明显有利于女生的成长,不利于男生潜能的发展;同时中小学以书 面为主的学业考核方式也有利于女生而不利于男生。男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因素如学习态度不如女

17、生端正、学习参与不如女生积极主动、心理成熟期较晚且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女生,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另外,有研究显示,女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内在学习动机都强于男生,女生的学习态度也较男生认真 ,女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也是强于男生,这些都是女生的学业成绩好于男生的重要因素。所有这些产生的累积效应,最 终促使女生在三类高校中的就读机会上升较快且在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 院校中的优势已非常明显。(三)不同学科中男女学生分布的变化相对于总体的以及不同类型高校中的性别不平等而言,学科中的性别不平等更为隐蔽,因而也更难觉察。学科中的性别不平等或性别隔离现象是指, 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不同性别的学生相对集中于高校的

18、某些学科,导致各 学科间的性别分布不均衡。学科中的性别隔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西方学 者的研究发现,男生多集中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而女生则 主要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表明,男生更多地选择理工科,而女生则较多地选择人文学科。鉴于就读的学科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着一个人将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前景,因此很有必要对男女生在各 个学科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静态方面的探讨,动态方面的关注极少。本文将重点分析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 大众的过程中,男女生在各个学科中的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 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笔者调查的可供分析的数据涉及 11个学科

19、门类,男女生在各个学科中的条件概率见表6 o从统计结果来看,1982级男女生的学科分布差异主要体 现在文学、理学、工学和艺术学中。男生就读理工科的比例为53.2%,比女生高出21.4个百分点。女生就读文学的比例为38.7%,比男生高出18.0个百分点;就读艺术学的比例比男生高出两倍之多。其余学科中男女 生的分布比例比较接近,差异较小。总体上,“男理工女文艺”现象很明显。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男女学生在各个学科中的分布出现了一些变化:教育 学和管理学中的性别差异开始凸显,女生在这两个学科中的分布比例明显 高于男生;理学中的性别差异趋于缩小,女生就读理学的比例不仅越来越 接近于男生,甚至还出现了反超的

20、现象;工学中的性别差异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男生选择工科,而选择工科的女生却有所减少,到 2015级时,54.6 %的男生选择了工科,比女生高出41.1个百分点。整体上看,30多年来,男女生在各个学科中的分布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男女生在学科中的分布逐渐由“男理工女文艺”向“男工女教文 管艺”转变,男生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工科,而女生除了在文学和艺术学中 的占比较高外,选择教育学和管理学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另外,“男工 女文艺”现象始终存在且愈加明显。二,男女生尤其是女生在各个学科中的分布由集中转向扁平;以女生为例,女生的分布比例超过5 %的学科由 1982级的5个增加到2015级的7个。三,

21、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选择哲 学、历史学和理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数趋于下降,而选择经济学、艺术学尤 其是管理学的人数却在逐渐上升“男工女文艺”现象的长期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解释的。首先,两性生理、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造成二者擅长的领域有所不同。男生高大强壮、善于空间认知,他们倾向于选择比较符合自身身体特征的高强度的工科专 业的学习与训练;女生娇小柔弱、善于言语交流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她们更 适合文学类、艺术类科目的学习。其次,学科选择中的性别差异也与性别 社会化有关。性别社会化是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即“人们接受并内化 社会规定的 性别角色的要求,以此支配自己的行为、发展性别角色意识的 过程。”性别社会

22、化的本质是按照社会所期待的性别气质来扮演相应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受到正负激励的引导。这些引导将帮助个体学习并遵从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这种认同又会进一步强化个体的性别角色意识。“一旦性别被指定了,社会就会 期望个体像女性或像男性那样行动。”个体从出生就开始接受社 会化的改造,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学校、同伴及大众传媒等途径将性 别角色期待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性别社会化带来的结果是工作和家庭中出现了性别分工。性别分工的长期 存在会引发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性别的一些概括性的固 定看法,包括身体特征、人格特征、角色行为和职业四个方面。这

23、几个方 面互相联系,但在引起刻板印象方面,身体特征似乎显得更为重要。男性 高大威猛、女性娇小柔弱,男性理智自信、女性感性自卑,男性养家糊口、 女性生儿育女,秘书应该是女性、经理应该是男性,这些观点都是比较典 型的性别刻板印象。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早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两性被赋予了不 同的教育期望,女生被认为不擅长自然科学的学习,她们更适合艺术、人 文科学的学习;男生则擅长数学、科学科目的学习,但在语言学习方面不 具有优势。这样的期望最终使得男女学生往往会选择与自身的性别角色相 符合的学科专业,从而造成“男工女文艺”现象的存在。另外,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选择基础学科的人数都在减少,而选择

24、艺术 学和管理学等预期收益较高的学科专业的人数却在增加。这种现象的出现, 尽管和不同年份各学科的招生人数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也在某种程度上 反映出学生的选择行为越来越“功利化” 了。学生趋利避害的选择行为本 无可厚非,入读什么学科专业是其对就学成本与预期收益进行权衡后所做 出的理性选择,但基础学科逐渐遭受冷落的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 视。结论与思考基于官方及调查数据,本文对 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 平等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的高等教育 参与机会均在不断增加;有所不同的是,在精英时期,男生的机会多于女 生,

25、而到了大众时期,女生的机会开始反超男生,高等教育领域“男少女 多”现象正在形成。重点高校中,总体上男生的受教育机会较多,但女生与男生之间的差异有 所缩小;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中,男生的优势急剧下降,而女生尤其是在 普通本科院校中的优势越来越凸显;男生主要集中在重点高校和专科院校, 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科分布中“男工女文艺”现象一直存在且日益明显;特别是女生的学科 分布趋向扁平化,分布范围有所拓宽;男女生除了在各自的主导学科占比 较高外,选择哲学、历史学尤其是理学的人数趋于减少,而选择经济学、 艺术学特别是管理学的人数却上升较快。应该说,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呈现出的“男少女多”现象,与我们奉行的男

26、 女平等思想不无关系。这种平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便是实行男女无差 别的性别中立教育。性别中立教育把男女学生看成是抽象意义上的同样的 整体,因此为其提供同样的教育,即男女生学习同样的科目,接受同样的 学业辅导与评价。这种建立在抽象意义上的教育观、学生观,不仅忽视两 性的自然性差异,也忽视了两性的社会性差异,结果造成这种教育本来是 希望通过保持性别中立的立场来反对教育中的性别歧视,但由于忽视性别 差异,反而使得反对性别歧视而追求教育平等的过程变成了人为制造性别 歧视的过程。这显然不是教育民主化所要追求的。真正的教育民主化,是 要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按照自身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持续、健康的发展。近

27、些年,中小学实行的性别中立教育有向女性化教育转变的趋势,这一趋 势显然有利于女生而不利于男生,同时也是部分学者认为男生的学业表现 越来越不及女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真正促进两性自由平等的发展,改 变男孩的不利状况,同时也为了避免“性别化教育”因过于强调男女有别 而导致的性别刻板印象的进一步固化,今后的家庭及学校应实行性别敏感 教育。性别敏感教育源自马丁的“性别敏感理想”,是指“当性别在教育中造成 差异时,将其纳入考察的范围,否则就忽略这一因素”。该教育一方面强 调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的 选编、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学业评价的实施要尽可能考虑到两性之间的差 异

28、;同时又主张两性文化间的对话与融合以及性别设定的超越,从而有助 于培养“完整的人”。正如柏拉图所言,“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半个人”, 即一个人只有兼有男女两种性别的能力与优秀品质才堪称完整的人。性别 敏感教育所期望培养的也正是那种兼具男女两性优秀品质的完整的人。毋 庸置疑,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性别敏感教育,是促进两性自由而充分的发 展、缩小性别差异、促进性别平等的必由之路。另外,研究显示,选择师范专业的男生越来越少的现象应引起重视。20世 纪80年代,大学生统招统分,同时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间的收入差距不 大,因此就读师范专业,生活有补贴,工作有保障,而且教师工资收入足 以养家糊口,能够确保体面的生活。教师职业的这些优势吸引着当时相当 一部分男性选择就读师范专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实施及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 社会分化现象日益明显,各职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相对而言, 教师的工资较低,加之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的观念仍普遍存在,这直接 导致越来越多的男生开始放弃就读师范专业,转而选择那些预期收入较高 的专业。为了鼓励学生报考师范专业,2007年我国又开始在部属师范大学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随后,很多地方师范大学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 甚至师范男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但这些免费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不尽人如 意。有研究表明,无论是部属师范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