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论苏州古镇旅游开发和保护_第1页
开题报告——论苏州古镇旅游开发和保护_第2页
开题报告——论苏州古镇旅游开发和保护_第3页
开题报告——论苏州古镇旅游开发和保护_第4页
开题报告——论苏州古镇旅游开发和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论文(设计)题目 论苏州古镇旅游开发和保护  作 者 姓 名黄依所属学院专业年级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张金层 讲师预计字数12000开题日期2014-10-25选题的根据:1)说明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1 研究的意义1.1 理论意义 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古镇旅游开发保护的措施。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古镇古城之类的古代民居人文资源的冲击和破坏越来越大。古镇古城的传统文化传承更是越来越难以维系。因此,本文以苏州传统古镇为研究对

2、象,通过对其旅游感知调查及其旅游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揭示传统古镇在现代社会中的历史、经济、社会以及旅游中的重大价值,提出古镇旅游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战略措施,以期推动古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1.2 实际意义 古城古镇整体形态保存相对完整,有淳朴的民俗风情和民居文化,古城古镇民居建设形式多样,反映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历史留给现代人的文化遗产。但是,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古城古镇忽略了历史文化的保护,对古城古镇的传统格局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们迫切的需要对古城古镇进行建筑保护和文化传承保护。并且在对古城古镇的保护性开发中获取旅游资源,从而获取经济效益,为古城古镇的保护

3、提供经济基础,形成良性循环。 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指导苏州古镇的建设,使古镇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的研究以建立富有江南灵性的苏州古镇形象和古镇文化为目标,指导建立优秀的人居环境。推动苏州市新型城镇化的进程。通过对古镇的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促进苏州市城镇可持续发展。优化规模结构,提升集聚功能;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生产功能;优化社会结构,提升服务功能;苏州市古镇面临没落的局面,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又一次处在了转型的关口,通过功能重构,为古城镇发展赢得了持续动力,对苏州市整体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为同类实践提供依据和经验教训。苏州古镇发展作为苏南模式的代表,一直处于改革发展的前沿,对我国其他地区古镇今后的发展有

4、一定的指导作用,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 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对古城古镇及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对世界上一些古城古镇和古代民居遗址调查后,认为社会文化因素是决定聚落形态的根本元素,对古城古镇和古代民居形态的保护首先是要对社会文化的传统形式和内涵进行保护。同时认为研究古城古镇和古代民居遗址的保护应当从传统的建筑形式的保护、历史格局的保护以及对建筑外观三个方面来深入研究。英国专家拉克姆(Larkham) 对联合王国从 1942 年到 1952 年间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中重建计划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历史文化村落中“保存”与“保护”的概念差

5、异,认为“保存”意味着保持结构的完整性,而“保护”则意味着更宽泛的含义,保护利用、再利用、改伸到对乡村旅游的探讨中。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起步也较晚,其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江南古镇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滞后,从开发之初到现在还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即以观光游为主,少量休闲游为辅,这个阶段的旅游产品存在的明显弊端就是不能充分展现江南古镇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大部分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法切身体验到江南古镇闲适恬淡的生活方式,不能充分了解江南古镇的民风习俗。这种观光游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江南古镇游成为了一次性产品,重游率低

6、。根据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理论特征,这种产品的命运就是失去客源,最后无人问津。3 自己的见解古镇具有丰富的文化蕴藏和历史信息,它不仅有高深的建筑学价值,而且更是中国千百年来文化、历史、社会、民俗等诸多方面的浓缩,通过对古镇的研究可以充分了解中国乡村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的变迁和发展。苏州市水乡古镇众多, 特色各异,为其水乡古镇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然而,基于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趋同性, 使得苏州水乡古镇在旅游业发展中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发展古镇旅游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苏州古城古镇和是吴越文化的遗留和传承。我们现代人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7、,只保护不开发和只开发不保护都是不可取的。要做到开发适度、保护得当。既要让古镇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又要在开发利用古镇旅游资源过程中充分保护古镇文化内涵和历史面貌的完整性。主要内容: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理论意义 1.1.2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1.4 研究方法 1.4.1案例分析法 1.4.2文献研究法 1.4.3归纳法 2 苏州古镇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1 苏州古镇介绍 2.2 苏州古镇的旅游资源现状 2.3苏州古镇现行的保护措施 3 苏州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分析 3.1苏州古镇旅游开发

8、中存在的问题.3.2苏州古镇旅游SWOT分析 4 苏州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探讨3.1苏州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3.2 苏州旅游资源保护措施的探讨 5 苏州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分析 5.1加强古镇保护及管理 5.2第二节积极培育古镇核心竞争力 5.3第三节强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5.4第四节积极布局客源市场 6 苏州古镇旅游总体发展规划 6.1总体发展思路 6.2总体发展定位 6.3总体发展目标 6.4旅游形象口号 6.5旅游产业规划 6.7旅游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 7 苏州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对国内其它景区的借鉴意义 7.1 苏州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对国内其它景区的借鉴意义 结论研究方法:

9、(1)案例分析法。(2)文献研究法。(3)归纳法。 完成期限和主要采取的措施  完成期限2014.09.012014.09.20 论文选题2014.09.212014.10.25 确定选题,开题2014.12.232014.03.23 完成初稿2014.03.242014.05.10 修改定稿2014.05.112014.05.14 论文答辩 主要采取的措施1、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阅相关文章资料2、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权威数据库搜集资料3、到网上查阅相关案例,参考借鉴论文范文4、通过导师指导,交流意见修改论文5、反复修改,完成论文 主要参考资料  1凯文·

10、;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2魏向东,发现苏州:城市文化与旅游的应用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俞绳方,苏州古城保护及其历史文化价值,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陈泳,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一一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程志勇.古镇旅游动机及旅游幵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5曹雪梅.从旅游幵发模式浅谈古镇的”丨持续发展fl.山两建筑,2010,36(6): 39-407程龙.屮外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_以古建筑及其遗址开发利用为例J.城市问题,2000, (98) :29-318蔡家成.古镇旅游-由浅入深看体验J.d

11、、城镇建设,2006:40,559陈传金,古村落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研究D,南吕大学,200810吴天香.江南古镇旅游业深度发展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7) :39-40.11王莉,陆林,童世荣.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6):529-534.12王云才.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40:104-109.13谢朝武,郑1?敏.关于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若干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27-31.14邢夫敏.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影响因素实证方法研究探索J

12、L社会科学家2007(4).15熊侠仙,张松,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角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2(6):61-63.16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Canadian Geographer, 1980,1 : 5?1217B.Joseph Pine IT,James H.Glimore:The Experience Economy,Work is Theatre&Ever

13、y Business a Stag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31 ?3318ChenZhiga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Town in Southern Yangtze RiverM .of Tourism Research,29(2) :303-31919Antonia Besculides,Martha E Lee and Peter J McCormick. Residents.2002.perceptions of the cultural benefits of tourism

14、.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9(2):303- 31920Baud-Bovy.1982.New concepts in planning for tourism and recreation.Tourism Management,3(4) :308-313.21Bob McKercher, Pamela S Y Ho, Hilary du Cros.2004.Attributes of popular cultural attract ions in HongKo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1(2):393- 40722Brunt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