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代及两汉书法_第1页
第二章 秦代及两汉书法_第2页
第二章 秦代及两汉书法_第3页
第二章 秦代及两汉书法_第4页
第二章 秦代及两汉书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第二章 秦代及两汉书法秦代及两汉书法大学生书法绘画基础知识第一节、小篆v1、回顾: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在相当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风格。v大篆的特点:v(1)线条化:笔画更加工整匀称、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美的程度,无明显粗细不均的现象。v(2)规范化:v先前异体字众多,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十分不便。规范后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秦朝统一中国后,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废除异体,将汉字改为小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v小篆特点:v 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笔浑圆而不露圭角。v 转角处带有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

2、使线条匀称圆转。v字形长圆,体势雄健,线条匀称圆净,柔中带刚,延续至今为篆刻用体。会稽刻石 泰山刻石峄山碑李斯文字改制的具体特点:v1、废除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v2、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形体结构,改变了复杂的 写法,逐渐统一定型而成小篆。v3、统一偏旁部首,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固定了书写笔数,使得字体基本上定型化,并且统一化了。v小篆与大篆相比,更加规范,整齐定型。v用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脱离了图画,确定了汉字的符号性。v废除了异体字,部分文字仍然象形写实。v但小篆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极为不便,因此几乎在同时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

3、书。第二节 秦简帛文与秦隶v秦简帛文变化:v1、改变了体势。v2、出现了新的笔顺。v3、笔画的连接方式产生了变化,使笔画之间位置关系也随之变化,预示着古文字变革的开始,巩固了笔顺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文字形体产生的价值。青川木牍 秦武王二年(前309年)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墨书,三行,共119字,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古隶书迹。字体是由大篆直接变化而来的新体,介于篆隶之间,又可称为古隶。天水放马滩秦简 秦始皇八年(前239),属于战国晚期,距青川木牍约70年的时间。结体造型与大篆类似,但合并简化的部分增多,横画排列已有隶意,草化与简化的部分加强。造型与用笔处在摸索的阶段,但天水秦简已从大篆的形态中

4、解放出来,具有隶书初期的形态特征。云梦睡虎地秦简 秦 1975年出土2002年1月,湖南龙山里耶出土了36000枚秦简。纪年从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至二世二年(前208),经历了整个秦代,可以说是秦古隶的典型代表。里耶古城春秋 侯马盟书 朱墨文字真迹秦 马王堆帛书 秦末西汉初墨书手迹西汉 孙膑兵法 银雀山出土竹简v秦简古隶是隶变过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大约历经了200年左右的时间。v这期间形成了古隶的基本特色,即:v用笔简捷,笔画古朴,无装饰性;成熟的古隶多得横势,摆脱了大篆线条回旋弯曲的形体,其结体或扁方或正方;笔画有粗细变化,用方笔,但不是汉代隶书的波挑取势。v这就表明,古隶已基本突破了篆

5、书的笔法系统和结体方式,尤其是以符号化的用笔打破了大篆的象形结构,这无疑是推动书法发展的一个根本变化。v可以说,大量秦简帛文的出土问世,向后人清晰地展示了秦古隶的起源、发展、成熟的过程,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除碑、帖以外的另一个系统的墨迹书法世界,成千上万的来自底层的无名书家,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忽视的光辉的一页。 第三节、汉隶书写v其中,篆书已缩小生存空间,仅用于碑额、印铭、瓦当和少量的刻石,笔法亦受隶书侵染。 v隶书是两汉通行书体,以大量的简牍和刻石为主要存在方式,产生了高度艺术化和风格的东汉碑刻八分法。 v两汉还盛行草书,有大量的简牍墨迹和砖刻为证,章草今草都已存在,行书、楷

6、书则在隶、草两体的交互作用下孕育生长 汉代书法,上承奏篆、秦隶,下开魏晋南北朝、隋唐行、楷风范,并且是草书风起之发端,因此,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隶书,又名“佐书”、“史书”。产生于战国,鼎盛于东汉,魏晋始其写字的实用功能被楷书所取代,在书法创作上却有新的发展。 v隶书打破篆书曲屈圆转的形体结构,变小篆的纵势为横势,笔画讲究波磔,横画具有蚕头雁尾的形状。v颇具装饰趣味的字体,其与篆书相比,不仅形状改变,书写技巧也比篆书丰富得多。 v文献记载隶书字体由秦代狱吏程邈发明。 v程邈遂将篆书笔画和结体作进一步简化,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整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以利于书写。v这种字体首先

7、在公文上使用,因当时办公文的小吏叫“徒隶”,于是便把此体称作“隶书”。 西峡颂衡方碑张迁碑熹平石经礼器碑石门颂杨淮表记隶变:隶书的定型化过程。v隶变的发轫:曾侯乙墓竹简和包山楚简v隶变的发展:青川木牍及天水秦简v隶变的深化:从睡虎地简书到银雀山简书v隶变的完成:从仓颉篇到定县汉简v隶变标志着古文字向今文字的演变,由此改变了古文字靠单根线条组合的局面,逐步向以笔势连贯的结体过渡。定型后隶书的特点:v从书写笔画上看,中宫笔画收紧,由中心向左右舒展,有了最能体现隶书标准体的波磔笔画,其在左为平弯,逆而不顺,以后楷书中变为撇;v在右为后人误称为燕尾的磔,以后楷书中变为捺或勾挑,这样左右两笔,“左右分别

8、,若相背然”。v从体势上看,则由纵势长方的小篆,渐次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v从用笔到结体,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矩,既庄重严整,又具变化之妙,上承篆书、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于行、草,所以有入主张学书必先学隶 。第四节、汉代书家张芝、蔡邕v两汉时期,中国书法创兴草书,它的诞生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地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v东汉章草书家以张芝为代表,其草书源自杜度、崔瑗,兹后自立一门,与钟繇、王羲之并列为“上之上”品。v张芝的草书开创了今草体势,一笔而书,血脉相通,打破了章草横势运笔的序列,以自上而下的行式为机制,创造性地运用与之相适应的

9、纵势运笔序列,笔贯势连,隔行似断而不断,被称为“一笔书”。 西汉时期出现了一种快速书写的隶书体,又称“隶草”,至汉元帝时,由黄门令史游加以规范化,以其所写急就章为名,故名“章草”。体势仍沿有隶书法式,往往有细如游丝、圆如转圜的牵连,此为隶书所未有,而字字独立,则又区别于后世的今草。 v草书,作为一种草写的方法,最早时用于隶体,专称为“章草”。v后用于楷书,则称为“今草”。v今草中若纵放的幅度较小,则称作“小草”,若纵放的幅度较大,则称为“大草”或“狂草”。 冠军帖蔡邕:擅长辞章,精二篆隶,尤以隶书著称。他善于总结前人用笔经验,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书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

10、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南朝梁武帝亦称其书“骨气洞达,奕奕如有神力。” v黄绢幼妇,外孙虀臼 v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 v蔡邕不仅是东汉的大书法家,而且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传世书论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节、汉碑v在东汉晚期,隶书取得了官方正体的地位,由出自徒隶的庶民化书风,一跃而成为庙堂体。 v汉碑是东汉晚期石刻制度仪式化及隶变终结的产物,官方碑刻制度的建立与隶书本体语言的高度成熟为汉碑奠定了文化物质基础。v汉碑是东汉丧葬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所谓汉碑即指神道碑,这是汉碑与一

11、般汉代刻石的重要区别。 汉碑的形制,可分为碑座,碑身和碑首3部分。碑座称“趺”,为长方形,有龟趺、方趺等。碑身则为长方形竖石,正面谓“阳”,刻碑文;碑的反面谓“阴”,刻题名;碑的左右两面谓“侧”,也用以刻写题名;碑首称“额”,用以刊刻标题,有半圆形、圭形和方形3种类型,四周多刻有螭龙、蟠螭雕饰。与汉碑体制的高度成熟相适应,汉碑碑文也已成为典型化的文体,即诔文,文字多达干字左右。详细记载墓主的姓名、职官、功绩、生卒日期以及立碑人书碑人姓名,并有华丽腴饰的四言韵文的颂词。不向图经中旧见,无人知是蔡邕碑 刘熊碑 佚名根据汉碑的书体特征和风格倾向,汉碑可概括分为以下三类: 一、方拙朴茂,峻一、方拙朴茂,峻抒凌厉抒凌厉代表:张迁碑、衡方碑、刘熊碑等。左:张迁碑 右:衡方碑二、典雅凝整,法度森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