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铁道,特征]关于软土地区地铁道床沉降特征及其诱发因素分析_第1页
[软土,铁道,特征]关于软土地区地铁道床沉降特征及其诱发因素分析_第2页
[软土,铁道,特征]关于软土地区地铁道床沉降特征及其诱发因素分析_第3页
[软土,铁道,特征]关于软土地区地铁道床沉降特征及其诱发因素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软上地区地铁道床沉降特征及其诱发因素分析0引言上海从1990年1月地铁一号线建成通车至2010年底共有11条轨道交通线正式投入运 营,运营里程达410km。地下轨道交通的建成运营有效地缓解了地面交通拥挤状况,取得了 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伴随着轨道交通网的建设和运营,多条地铁线路产生了不均 匀沉降,严重影响着列车的正常运营。引起运营地铁隧道纵向沉降的主要因素包括:隧道周闱 地层的土性、地面沉降、隧道周围或下卧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区间隧道的渗漏、列车运营 中振动荷载等。由于上海地区地铁隧道一般贯穿于地表下1030m的软黏性上体中,这种软 弱土层对地铁运营安全易产生不良影响。本次针对上海

2、软上地质环境,结合可利用的4条线路(文中编号为A、B、C、D)道床长期 沉降监测资料,分析了地铁隧道沉降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地铁隧道沉降与地质环境 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沉降特征4条线路的建设运营时间顺序为A线路最早,其次为B、C、九从沉降监测结果来看,A 线路19952010年全线平均累计沉降-111. 1mm,最小累积沉降量为-2. 2mme在监测点260340 之间和560780之间出现两个沉降漏斗,漏斗中心最大沉降量分别为-210. 5mm和-294. 9mme从B线路沉降监测结果来看,B线路19992010年全线平均累计沉降量为-57. 9mm;最大回 弹量为IL 8nim

3、,最大累计沉降量上行线为T6L6mmc监测点4801080和12601440区间 沉降量较大,其中10801260区间为过黄浦江段,沉降曲线呈现一个相对隆起的凸峰,相对 峰值约-12mm; 13501440是全线沉降最大的区段,最大沉降量达-161. 6mmaC线路总体累计沉降不大,但在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均匀沉降现象,全线最大累计 回弹量为30. 2mm,最大累计沉降量为-170. 1mm,其中监测点2201附近及7001-7201区间沉 降最为明显。从D线路沉降监测结果来看,D线路整体沉降趋势平稳,平均累计沉降量-4. 1mm.有些 区段略有抬升,但个别区段沉降量较大,其中以监测点260

4、12901之间和3301-3601之间累 计沉降最大,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97. 9mm和-49. 4皿2地质环境影响因素上海建筑工程涉及的地基上层一般在751n以浅,主要为晚更新世以来海陆交替相、以海 相为主的松散堆积物,岩性以黏性上和砂、粉性上为主,且软黏性上分布较广泛。按物理力 学指标特性,结合形成时代与成因,自上而下共划分为9个主要工程地质层,即第层填土, 第1层褐黄灰黄色粉质黏上(表上层),第3层粉性上层(浅部砂层),第、层灰色淤泥 质黏性上层(第一压缩层),第层灰色黏性上层(第二压缩层),第层暗绿草黄色黏性上层 (第一硬上层),第层草黄灰色砂、粉性上层(第一承压含水层),第层灰

5、色黏性上夹粉性 上层,第层砂性上层(第二承压含水层)。基于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特征,结合施工技术条件,地铁隧道通常以第一、二压缩层作为工程承载体。2.1下卧层地层结构的影响隧道穿越地区下卧层地层结构差异较大,不同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以及施工阶段对上层 的扰动程度不同,均可导致隧道产生明显的差异沉降。隧道穿越地区下卧层对隧道沉降影响 主要体现在:(1)下卧层中存在层暗绿色硬土层,且压缩层厚度较小的区段,地铁隧道沉降一般较小。 层暗绿色硬土层为湖沼相沉积地层,后期经脱水固结,结构较密实,该层分布较为稳定。 该层具有含水量低、压缩性低和强度高等特点,上性好。该层上除本身不易压缩变形外,还 能一定程度上消散

6、或滞后轨道交通隧道的附加应力向深部土层扩散,因此,该层上的存在对 控制轨道交通总体沉降特征有重要意义。从A线路沿线工程地质层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监测点420460区间地铁隧道为正常沉 积地层,且层暗绿色硬上层埋深较浅,层黏性上厚度一般12m, A线路累计沉降曲线反映 出该区段总沉降量较小,19952010年间累计沉降38. 7-75. 3mm,年均沉降速率仅2. 42 4. 71mm/a“(2)下卧土层中压缩层较厚区段,地铁隧道沉降一般较大。A线路监测点560780之间地铁隧道区段是A线路沉降范围最大、累计沉降量最大的区 段,通过分析该区段沿线地层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自监测点561附近以西约500

7、m至监测点 681附近以南约180m区段属古河道切割区,隧道下卧层灰色黏上层厚度较大,最厚达39m, 平均厚度达24. 32m,且无层暗绿色硬上层分布,该区段下卧较厚软黏土层的分布导致该区 段发展成为A线路沉降变形最大的区段。(3)隧道穿越深厚的砂性上层,渗水漏砂是砂性上分布地区隧道沉降变形过大的一个重 要因素。砂性上结构性较强,隧道盾构施工扰动后沉降变形较明显,而且地铁穿行于3层浅部 砂层中,易产生漏水、漏砂等现象而产生过大沉降情况。因此,轨道交通隧道穿越巨厚的砂 性土(3、2层)分布地区时,往往后期沉降变形较明显。C线路沉降总体趋势较平缓,沉降较大区域为监测点2200附近及70007200

8、区间地铁 隧道。监测点2201穿越3层浅部砂层,且隧道处于古河道切割区,下伏地层变化较剧烈。 3浅部砂层发育,受扰动后地铁隧道易产生渗水漏砂现象,可能导致监测点2200附近地铁 隧道发展成为C线路全线沉降量最大、差异沉降最明显的区段。2. 2局部地下水位突变上海市第一承压含水层(层)为晚更新世晚期河口滨海相沉积物,由于含水层富水性和 水质较差,未被开采利用,未开采状态下区域第一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头为1-1m。受大规模 的地下空间开发主要是深基坑降排水影响,中心城区地下水位普遍低于-3m,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低于7m,与区域第一承压含水层1-1m的地下水位相比降低了 3m以上。通过某在建基坑的周围分层

9、标监测数据可知,在降水开始后,当降水目的层层孔隙水 压力消散,降水目的层与上覆层和层粉质黏上及下伏层粉质黏上之间存在一定的垂向 水力梯度,引发弱透水层释水。由于上覆层为第二软上层,上体压缩性高,由此引发的沉 降量甚至超过降水目的层,且软弱黏上层中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较长,因此在降水结束后 一定时间内地而沉降仍表现为持续发展,是基坑降水过程中的主要变形上层。伴随基坑降水 量的增大,降水目的层变形量逐渐增大,当降水量减小时,降水目的层变形量有所恢复,但 存在一定的残余变形,下伏隔水层在基坑最大降水期间有一定变形量,在降水结束后与含水 层一样有所恢复,但同样存在一定的残余变形。因此,深基坑降排水活动

10、促使浅部地下水位 下降,引起降水目的层以及相邻软黏性土层发生较大的压缩变形。D线路监测点2900附近地铁隧道位于正常沉积区,设立在该处的地铁车站位于层淤泥 质黏性上中,并且下卧层中层和层软弱黏上层较厚。附近某商城基坑工程外墙距地铁车 站外墙6. 5m,基坑东西长约220m,南北宽约125m,周长约660m,面积约25000m2,围护结 构采用厚度1m的地连墙,墙有效长度38m,近D线路处地墙加深至44m,进入下伏层,降 水目的层为层,该基坑工程于2008年9月28日开挖,2009年4月22日降压并正式运行, 2009年12月27日主楼基坑底板施工完成° D线路典型监测点沉降历时曲线显

11、示,2009年6 月至2009年12月轨道沉降速率突然增大,典型监测点沉降达到-60-80mm,与该时期基坑 降水密切相关,基坑施工结束后,沉降速率急剧降低。通过对D线路基坑施工期间累计沉降 监测结果分析,基坑施工影响范围达到30倍基坑开挖深度,最大累计沉降量近100mm。因此 受深基坑降排水的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成为影响地铁隧道沉降的一个重要因素。2. 3区域地面沉降(1)区域地面沉降对地铁隧道沉降影响显著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地而沉降较严重,中心城 区年均沉降量约15mm。将地铁累计沉降曲线与沿线中心城区地表水准点沉降进行对比,地铁 隧道总体沉降特征与上海

12、中心城地而沉降明显相一致,地表沉降量大的地方,地铁隧道沉降 量也较大。因此地而沉降严重时期,区域地而沉降直接影响地铁隧道沿线沉降的趋势。(2)近年来随着区域地而沉降趋缓,地铁隧道沉降趋于缓和近年来随着对地面沉降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大,区域地而沉降速率已控制在7mm/a以内, 且部分地区出现地面回弹。受其影响,地铁隧道沉降速率也明显趋缓。从2009、2010年区域 地而沉降和轨道交通沉降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地铁隧道沉降总体较小,部分区段出现了回弹 现象,地铁隧道沉降略小于同期区域地面沉降量,其总体趋势与区域地而沉降趋势较吻合。3结论建设运营最早的R线路沉降量最大,B线路次之,C线路、D线路沉降量相对较小。在隧 道下卧上层结构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