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教学工作总结.doc_第1页
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教学工作总结.doc_第2页
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教学工作总结.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教学工作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这学期本人担任高一三个班的物理,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的教学计划如下:一、学生情况分析p 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都有明显提高,因而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

2、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通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学生上课属于0基础,所以面对的挑战比较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强个学生基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同等条件下,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二、教材教辅分析p 高一上学期总共五章,包含了运动学,力及力与运动的关系,今年是第四年新课改,其突出了四个特点:注重基础性、体现现代性、反应选择性、强调可操作性。教材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进而进行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高考中,必修一是

3、一个重中之重。三、教学进度安排:1-5周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6-9周第二章 力10-11周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期中考试及复习 12-18周牛顿运动定律 19-20周期末考试复习四、本学期应达到的目标本学期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在高一上学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习物理兴趣,为高二和高考做好铺垫。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以及把握好重点,在这个基础上,有意思继续深化知识与问题的深度,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与解题能力,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规范、答题规范及学习习惯。为此通过平常习题,周测,月测,半期测,期末测反应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稳步提高整体学生水平。高一物理必修

4、一教学计划这学期本人担任高一三个班的物理,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p 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都有明显提高,因而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

5、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通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学生上课属于0基础,所以面对的挑战比较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强个学生基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同等条件下,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二、教材教辅分析p 高一上学期总共五章,包含了运动学,力及力与运动的关系,今年是第四年新课改,其突出了四个特点:注重基础性、体现现代性、反应选择性、强调可操作性。教材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进而进行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高考中,必修一是一个重中之重。 三、教学进度安排:1-5

6、周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6-9周第二章 力10-11周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期中考试及复习 12-18周牛顿运动定律 19-20周期末考试复习 四、本学期应达到的目标本学期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在高一上学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习物理兴趣,为高二和高考做好铺垫。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以及把握好重点,在这个基础上,有意思继续深化知识与问题的深度,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与解题能力,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规范、答题规范及学习习惯。为此通过平常习题,周测,月测,半期测,期末测反应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稳步提高整体学生水平。高一物理公式大全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1匀变

7、速直线运动21).平均速度v=_/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 V0=2a_23).中间时刻速度 Vt=v=(V+V0)/2 4).末速度V=V0+at 2222v+v0t5).中间位置速度V_= 6).位移_= vt=v0t + at/2=vt/222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

8、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3 竖直上抛1).位移_=V0t- gt/2 2).末速度Vt= V0- gt (g=9.810m/s)223).有用推论Vt2 V0=-2g_ 4).上升最大高度Hm=V0/2g (抛出点算起) 222222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二、质点的运动-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_= Vo2).竖直方向速

9、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_= V0t4).竖直方向位移Y=5).运动时间t=2y (通常又表示为2h) gg12gt 26).合速度Vt=7).合位移S= (v(_20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 tan=Vy/V_=gt/V0 +vy)2+y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 tan=Y/_gt/2V0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与的关系为tan2tan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

10、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与的关系为tan2tan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1).线速度V=s/t=2R/T2).角速度=/t=2/T=2f 3).向心加速度a=V/R=R=(2/T)R 4).向心力F心=Mv2/R=m2_R=m(2/T)2_R 5).周期与频率T=1/f6)

11、.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2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弧长(S):米(m) 角度():弧度(rad) 频率(f):赫(Hz) 周期(T):秒(s) 转速(n):r/s 半径(R):米(m) 线速度(V):m/s角速度():rad/s 向心加速度:m/s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1).开普勒第三定律T/R=KR:轨道半径

12、 T :周期 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G=6.67×1022-11232222N·m/kg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222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mgg=GM/R (R:天体半径) 4).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2gR=GM=7.9Km/sV2=11.2Km/sV3=16.7Km/sR25).地球同步卫星GMm/(R+h)=m4(R+h)/T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2GM6).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RGMT=23R引R3 GM注意: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n=F。(2)应

13、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三功能关系 1.功(1)做功的两个条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大小: W=Flcosa 功是标量 功的单位:焦耳(J) 1J=1N_m 当 0a w>0F做正功 F是动力 当 a=/2w=0 (cos/2=0) F不作功 当/2 a F做负功 F是阻力 (3)总功的求法: W总=W1+W2+W3Wn W总=F合Lcosa 2.

14、功率(1) 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P=W/t 功率是标量 功率单位:瓦特(w)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 1000w=1kw (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 P=Fv.(此时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 当v为平均速度时2)瞬时功率: 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3)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 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 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 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 P=FvF=ma+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1) 汽车以恒

15、定功率启动 (a在减小,一直到0)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F=ma+f 当F减小=f时 v此时有最大值VM=p f2) 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再逐渐减小到0) a恒定 F不变(F=ma+f) V在增加 P也逐渐增加到最大 ,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 即P一定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即F=ma+f 当F减小=f时 v此时有最大值(同上) 3.功和能(1) 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 功和能的区别: 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4.动能.动能定理(1) 动能定义:物体

16、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Ek表示 表达式 Ek=12mv能是标量 也是过程量 2单位:焦耳(J) 1kgm/s = 1J (2) 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 W合=Ek=221212mv-mv0 22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5.重力势能(1)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表达式 Ep=mgh 是标量 单位:焦耳(J) (2)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W重=Ep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 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

17、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6.机械能守恒定律(1)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总机械能:E=Ek+Ep 是标量 也具有相对性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 (比如阻力做的功)E=W非重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表达式: Ek1+Ep1=Ek2+Ep2 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第三节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

18、向。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明确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知道滑动摩擦因数会计算滑动摩擦力。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能够根据二力平衡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分析p ,概括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2.渗透物理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合理外推分析p 论证得出结论总结规律实验验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合作探究,促进合作学习,发扬团队精神.2.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鼓励科学探究,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信心.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

19、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身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钢笔、橡皮、讲桌等物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实验导入:用手握住水杯。开始问学生水的受力情况,学生进而分析p 。水杯受两个力,重力和手对它的摩擦力。重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复习初中内容, 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静

20、摩擦力【实验探究】(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观察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2)在木块上增加砝码,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多媒体投影表格(参考表格)实验数据记录表。重点分析p :相对运动趋势,及方向在相互接触的的俩物体间,如果有了相对运动趋势,在接触面上有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做静摩擦力。2引导学生分析p 物块受力情况:通过刚才的探究过程,你认为两个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产生静摩擦力呢?引导学生得出概念: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物体接触,且接触面都粗糙。 两物体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两物体接触

21、面有相对运动趋势。3 探究静摩擦力的方向学生体验:将手用力压在桌面上往前推,但是手未动,感觉如何? 分析p 探究:刚才实验过程中,木块受到了水平的拉力,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向哪?静摩擦力的方向应该向哪?与运动趋势方向有什么关系?指导总结: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点拨难点:1、静摩擦力总沿着接触面,如果是曲面应该怎么理解呢?2、静摩擦力产生于相对静止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怎么理解“趋势”呢?又怎么判断运动趋势的方向呢?3、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一定是相对地静止么?相对静止是对地静止么?让学生举例说明。学以致用:出示课堂练习:画出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提问):力既有方向也有

22、大小,那么静摩擦力的大小怎么样呢?4大小 导学过程:我们认识一个力一般是从它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遵循规律等方面去研究。那么静摩擦力大小呢?(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来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实验演示:用弹簧秤拉一水平桌面上的木块,木块没有被拉动。 实验分析p :弹簧秤有示数,说明有拉力,而物块静止,根据二力平衡,物块在水平方向一定还受一个力,这个力就是我们这里要探究的静摩擦力。先让学生感知体验,再进行演示,(让学生来讲解他的体验以及结论。)实验结论:静摩擦力不可能无限增大,我们把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总结:静摩擦力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阶段小结:现在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产生条

23、件都明确了,下面我们转入下一个问题的研究,即就是滑动摩擦力的探究。探究方法与静摩擦力相似。学生体验 把手用力压在桌面上,往前推手,前进的过程中有什么感觉?(二)滑动摩擦力在相互接触的的俩物体间,如果有了相对运动,在接触面上有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 物体之间要产生滑动摩擦力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结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接触,且接触面都粗糙。两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弹力。两物体接触面间有相对滑动。3师生共同分析p 实验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并画出示意图。点拨难点:引导学生分析p 强化“相对运动”的含义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于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产生于相对运动的两个

24、物体之间,那么我们怎么理解“相对”呢?学生举例说明。方向相反4论,提出假说:探究呢?总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教师引导学生举例。 导学过程: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讨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面积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和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教师提问:当一个物理量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系时,应采取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控制其它因素不变。(突出:控制变量法。)介绍摩擦力演示仪,实验原理:电动机带动皮带匀速转动,将木块放在皮带上,用细线一端系在木块一端,细线水平地绕过定滑轮后,细线另一端系在竖

25、直固定的弹簧秤上。1、学生演示共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2、分组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与接触面积无关。让做完的小组上台展示实验数据和结论。其他小组评估,老师点评。探究结论: 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且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比值是一常数。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滑动摩擦力和物体运动速度的无关。表达式为 f-fnf滑=fn教师说明其中是比例常数,叫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是f与fn的比值,没有单位。例题:重量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板上,至少要用40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木箱

26、与地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木箱从原地移动以后,用38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继续做匀速运动。这时木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 ,动摩擦因数= 。 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静止的木箱,木箱是否会从原地移动?有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所受摩擦力f=课堂小结: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接触面,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相对运动时产生滑动摩擦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静摩擦力。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不一定3 4他受力情况决定。12 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是阻力。 滑动摩擦力可由公式f滑=fn计算,或由物体平衡计算。 静摩擦力有范围,在零到最大静摩擦力之间,由物体运动性质和

27、其布置作业、课后完成课本61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设计一个实验测量纸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板书设计20_年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体验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位。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二是以探究性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由静止物体间的作用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探究,运动物体间以及碰撞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力的传感

28、器和计算机辅助实现。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认识。 【本节教材分析p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p 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对于静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p 其大小是第 1 页 相等的,而对于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碰撞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总是相等,本节课通过计算机辅助实现

29、了此环节,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p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视频文件石头碰鸡蛋,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学生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培养观察、分析p 、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第 2 页 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p 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p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