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展示 20172017 20192019 全国卷考查视角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192019 全国卷皿(选择)农业经营模 式(清代租佃制) 20182018 全国卷I (选择)土地制度 (汉 代自耕农经济) 20182018 全国卷皿(非选择)农业生产 (大豆种植) 20172017 全国卷H (选择)经济重心南 移(文化影响) 20172017 全国卷皿 (选择) 土地制度 (唐 代自耕农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20182018 全国卷I (选择)宋代民营手 工业(发展概况) 20182018 全国卷皿 (选择) 先秦冶铁业 (手工技术) 20172017
2、 全国卷I (选择)明代玉器制 造业(社会影响) 商业的发展 20192019 全国卷I (选择)区域贸易 20192019 全国卷H (选择)清代商业发 展概况 20182018 全国卷I (选择)明代朝贡贸 易(影响) 20172017 全国卷H (选择)春秋战国商 业(影响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 禁”政策 20172017 全国卷H (选择)西汉重农抑 商(农商矛盾) 20172017 全国卷H (非选择)清代矿业 政策(农商矛盾) 命题分析 1.1. 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 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 2 .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
3、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 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 3 .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 4 .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2 2 相关 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 1 1 .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 2 .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 3 .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知识昌图 進清劇践点掏stst 古代艸q经济的展本结构与挣点 糊止|农业和家庭乎1】业制驚合、给宦Ail衣水主义洌 恤也岀现伽両|淸虛的件建 第 5 5 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4、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 牛耕。 (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1. 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 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2. 发展概况。 时期 发展概况 (1 1)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技术: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 广。 农业灌溉:秦国兴修 都江堰(四川)、郑国渠 等水利工程。 耕作方法:已经使用垄作法 (2 2)汉朝 铁犁牛耕技术:推广赵过的耦犁:铁犁牛耕 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农业灌溉:兴修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水利 工程。 耕作方法:赵过推行 代田法。 耕作制度:
5、年熟为主 (3)(3)魏晋南北朝 耕作技术: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耕耙耱技术 和耕耙技术。 农业灌溉:曹魏改进的翻车用于灌溉 (4)(4)隋唐时期 铁犁牛耕技术:江东地区出现 曲辕犁( (耕犁 成熟的标志) )。 农业灌溉:唐朝创制筒车( (解放人力) ) (5 )(5 )宋元时期 江南逐步形成稻麦轮作的年两熟制 (6 )(6 )明清时期 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识记导图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巩固自查结合下图分析,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演进呈现什么特 点? 答案: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
6、, 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 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巩固自查观察下图,概括我国古代的人口状况。出现这种状况 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吉曲人口 itiiLitiiL 击蠢 ajaj 答案:整体上中国古代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 现“南增北减”的特点。原因是经济发展( (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 高等) );经济重心南移(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 二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1.1.小农经济。 (1)(1) 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2) 形成条件。 技术条件: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土地制度变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3)
7、基本特点。 生产分工:男耕女织。 生产规模:家庭( (一家一户) )为单位,经营规模小。 生产部门:农业为主,家庭手工业为辅。 生产目的:自给自足和交纳赋税为主要目的。 (4)(4) 主要影响。 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国家的主要赋役来源和关系社会的稳定。 2 2 .租佃制经济。 (1)(1) 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出现,汉代比较普遍,宋朝日益普遍。 (2)(2) 发展的主要原因:土地兼并的发展。 主要特点: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 (4)(4)主要影响。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 3 .
8、庄园经济。 (1)(1) 发展概况:东汉时期开始盛行。 (2)(2) 基本特点:吸纳流民、奴婢生产;规模相对较大;自给自足性 强。 巩固自查观察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你能从中获取哪些 信息? 答案:作品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弋射图,下部为收获图, 画面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的农耕文明的某些鲜明特征。 易错修正小农经济就是自然经济。 答案: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 一模式。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与商品经济的联系不断加
9、强。自然经济是相对于 商品经济而言的,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产生于原始社会。 三 古代中国的主要土地制度 11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 2 .井田制。 (1)(1) 发展概况:西周盛行,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 (2)(2) 基本特点: 生产耕作方式:集体劳作。 性质:土地国有制度。 3 3 .封建土地私有制。 (1)(1) 确立背景:生产力发展;诸侯国改革。 (2)(2) 确立时间:战国时期秦国的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 (3)(3) 主要形式。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通过兼并方式获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 国初期的土地
10、改革结束。 农民土地所有制:政府赋役的主要征收依据;流动性较大。 4 4 .均田制。 (1)(1) 实行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至 唐朝前期。 (2)(2) 实行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保证赋役和统治稳 定。 基本内容:国家把荒地和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获地农民向国 家完成赋役。 识记导图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封耀国-柔 HI 敘材补直 1 1.屯田制 出 赋 汉代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强制无地农民或士兵 耕种国有土地 (垦种荒地 ),征收一定数额田租的土地制度。 屯田始于汉 武帝时西域屯田,至曹魏形成整套制度。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 历代所行屯田,组织性强,耕种面
11、积大,便于水利建设,变大片荒地 为良田,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 用。 2 2农产品的商品化。 农产品的商品化,主要指的是经济作物的种植。唐朝以前,农产 品的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 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元朝时期,棉 花种植遍及南方,明朝已推向江北。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烟草等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 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 3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在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在农耕 生产
12、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和传承的、与农耕以及农耕社会有关的文 化总和,既包括农作物、农耕器具、生活用具、传统村落和民居等实 体文化,也包括与农事、农耕有关的礼仪、民俗风情、传统习惯等精 神文化,如节气夏历、祭祀礼仪、诗词谚语、民歌民谣、神话传说等。 “应时(不违农时 )、取宜(根据不同的土地状况、 不同的物候条件、 不 同的时间节点从事农业生产 ) 、 守则 (恪守准则 ) 、和谐(天、地、人的和 谐)”是农耕文化内涵的核心。 楼心 WtfllWtfll 输題悟究 审址殊 ItIt 核心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1 1: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 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13、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 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摘编自白居易朱陈村 史料 2 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 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矣。 - 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 史料探究根据史料 1 1、2 2,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 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 1 1:第 2 23 3 句说明中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 工简单,男耕女织。第 4 46 6 句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保 守性。 史料 2 2:第
14、1 1 句说明小农经济易受到天灾的影响, 农民承担着沉重 的徭役和赋税。第 2 23 3 句说明沉重的赋税使贫困的农户倾家荡产 史料 3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 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 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 元前 7 7 世纪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 594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 国都在不停地进行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 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 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 的文化转型 史料探究根据史料
15、 3 3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 3 3: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第 1 1 - 3 3句话阐述了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 封建土地 私有制逐渐确立; 第 4 45 5 句话阐述了经济的变化加速了宗法制、 分封 制的崩溃,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最后一句话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 经济的变化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史堆知轴 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1 1.小农经济的特点。 (1)(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2) 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3) 封闭性
16、: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4)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 的影响。 (5)(5)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 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 2 .从通史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1)(1) 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 经济基础。 (2)(2) 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 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 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3) 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 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17、;同时,小农经济发 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 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4) 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 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 这导致“重男轻女” “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 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 I I 頁题研炼 箕题例析 (2017(2017 全国卷皿) ) 土地规模/ / 户数 户数比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 统计表。据此可知,当 时该地()()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C
18、.均田制破坏严重 D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明素养本题从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切入, 考查自耕 农经济的发展,凸显了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 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研题干土地规模土地占有数量多少;户数、户数比例比重; 表格-观察数据特点。 辨选项 选项 辨析 A A 拥有 2020130130 亩土地的农户占总户数的 74.1%74.1%,说明多数农户 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 A A 项正确 B B 拥有土地 300300 亩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仅占总户数的 1.4% 1.4% ,B,B 项 错误 C C 由材料信息可知,拥有小块土地者占多数,
19、C C 项错误 亩 例 2020 以下 2424 17.3%17.3% 20 20 130130 103103 74.1%74.1% 131131300300 1010 7.2%7.2% 300300 以上 2 2 1.4%1.4% 小计 139139 100%100% D D 材料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 D D 项错误 定答案A A 深发掘自耕农经济的兴盛往往伴随着地主阶级的兴起, 而地主 阶级极力扩大占有的土地的数量,导致自耕农拥有的土地日益萎缩; 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兼并,瓦解着封建政权存在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 私有制下地主土地私有制与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的转化关系是观察封建 王朝兴衰的重
20、要切口。一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 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随之兴起,促进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 值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激化了社会和阶级矛盾, 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真題集训 1 1. (20192019 全国卷皿)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 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 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 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21、等素养。 “地亩山 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 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 C 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土地所有权 的变迁、农业生产利润和农产品的流向问题, A A、B B、D D 三项错误。 答案:C C 2 2 . (20182018 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赖 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 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 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2、和历史解释等素养。材料信 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赖焉”说明桑蚕等经济作物和家庭副 业的作用突出,故C C 项正确;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与“明 清时期”不符,A A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农耕技术,B B 项错误;材料 中“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化,但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 D D 项错误。 答案:C C 3 3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 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素养。此图反映的是多人 使用同一劳动工具、集体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形,故 A A 项错误,D D 项正 确;根据时间 “汉代”可知,此时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C C 项错 误;此图反映的是一个场景,无法反映动态发展, B B 项错误。 答案:D D 4 4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20%左右,其余大都 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 ) A A .经济严重衰退 B B .土地政策调整 C C.坊市制度崩溃 D D .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素养。 “主户 ” 指的是土地所有者,“客户”指的是土地的租佃者。由此可知,材料反 映的是宋代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务合同兼职合同范本
- 分包制作安装合同范本
- 借款车位转让合同范本
- 代理房屋合同范本
- 2024年玉环市委办公室选聘考试真题
- 2024年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检察院招聘用工人员笔试真题
- 关于电缆合同范本
- 2024年玉林市第十一中学招聘高中体育顶岗教师笔试真题
- 个人经营服务合同范本
- 借款房屋转让合同范本
- 压力容器考试审核考试题库(容标委气体协会联合)
- 人教版(2025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 Animal Friends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6个课时)
- 项目管理知识手册指南
- 2025年春季学期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及安排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
- 手术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培训
- 第一课 追求向上向善的道德(课时1)(课件)
- 流行音乐(中国)
- 2024年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课件
- NB-T 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