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弹《哥德堡变奏曲》?_第1页
谁来弹《哥德堡变奏曲》?_第2页
谁来弹《哥德堡变奏曲》?_第3页
谁来弹《哥德堡变奏曲》?_第4页
谁来弹《哥德堡变奏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谁来弹哥德堡变奏曲?-音乐论文谁来弹哥德堡变奏曲? 文字_任海杰最近,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在国内成为热门,缘起以前默默无闻、而今在音乐界几乎无人不知的一位中国女钢琴家:朱晓玫。朱晓玫以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成名,出版过此曲的唱片,现场演奏此曲已两百多场。2011年,张克新先生,现在朱晓玫在大陆演出的经纪人,写过一篇寻访朱晓玫的文章,非常感人。在我的记忆中,这可能是国内最早的、最为生动详细的对朱晓玫的报道,对引发“朱晓玫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朱晓玫在去国他乡多年后,以巨大的成功“衣锦还乡”,于2014年11月到国内多个城市巡演,演奏的曲目就是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其中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小厅的一场演

2、出(11月9日),在开票四十八小时内全部售完;后再加演一场(11月13日),电脑显示开票仅十分钟,又全部告罄。全场只弹一首曲目的钢琴独奏会,如此热销,在上海好像还从未有过。就在我翘首以盼时,非常遗憾的事情发生了我不慎脚伤,无奈只得在家中休养,无缘朱晓玫在上海的音乐会。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把以前收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唱片悉数找出,一一聆听。这一听,就觉得有话要说了。其实,哥德堡变奏曲是不太适合在现场演奏的。当时他的学生哥德堡是位演奏家,侍奉当时在德国的俄国使臣凯瑟林伯爵。凯瑟林患有失眠症,哥德堡就请老师巴赫写一首能够帮助催眠的曲子,以便在晚上侍奉凯瑟林时为其演奏,助其睡眠。也许这首曲子真的达到了

3、这一效果,事后凯瑟林伯爵送给巴赫一只装满一百枚金路易的金杯作为酬谢。据说在巴赫的创作生涯中,一首曲子得到如此丰厚报酬的,唯有哥德堡变奏曲。由此可见,巴赫当时作此曲,并不是为了公开演出,不是为了兴奋观众(作曲家大多数为现场音乐所作的曲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都是为了兴奋观众吗?)相反,他是要让听者静下心来。朱晓玫说她平时在寓所,每天上午要弹几小时巴赫,尤其是哥德堡变奏曲,心就安静下来了。朱晓玫在音乐会上经常弹此曲,主要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内心安宁。为了钢琴,她吃了太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苦。所以说,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起因与巴赫的其他键盘作品是不同的,如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德国组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哥

4、德堡变奏曲较少出现在现场音乐会上,也是情有可原。哥德堡变奏曲为什么这么出名,这么伟大,成为音乐史上屈指可数的著名变奏曲?是因为巴赫高超的作曲技巧,是因为巴赫在此领域的开天辟地。全曲一头一尾两次主题呈现,其中三十段绚丽多姿的变奏,曲尽其妙,上天入地,犹如一次漫长的人生旅程,从起点到终点曲终后,又仿佛是新的起点在等待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不是人间历史的一种象征、一种缩影吗?然而,坦率说,这样的聆听体验,并不是轻易能得到的。作为演奏者,除了高超的技巧以外,更要有一颗虔诚宁静的心;聆听者呢,除了赏乐美感的积累,也要有宁静淡泊的聆听心态。这样双方结合,互相感应,气息相通,才会得到完美的演、听效果。朱晓玫

5、曾坦言,她在以往两百多场演出中,真正达到忘我演奏境界的,只有两三场。只有忘我的境界,才是最好的演奏状态。我非常敬佩朱晓玫的坦诚,没有几个人敢如此坦诚,这同时也说明了,现场演奏哥德堡变奏曲,对演、听双方来说,都不容易。巴赫时代,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钢琴,哥德堡变奏曲原是为古钢琴,即大键琴而作的。不过,如果巴赫能活到现代,想必是同意用现代钢琴演奏他的键盘音乐的,因为从音乐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来说,现代钢琴明显超过大键琴,因此无论是唱片还是现场演奏,目前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版本远远多于大键琴版本。因此,本文不谈大键琴版本,只说钢琴版的哥德堡变奏曲。欣赏音乐,总会有一个基本的评判标准。欣赏不同时期的音乐,也会

6、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比如我们聆听巴洛克音乐,就不能以古典的标准来衡量;聆听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就不能以浪漫派的标准来衡量。那么,具体到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究竟怎样的演奏,才算是“既得其精髓,又悦耳赏心呢”?我想,还是结合不同的版本来说吧。先说一个向来被认为比较“标准”的版本,由DG出品,俄罗斯钢琴家安德烈·加夫里洛夫(Gavrilov)演奏。加夫里洛夫深得俄罗斯学派的精髓,技艺全面,自律甚严,一度隐退,修身养性,这个哥德堡变奏曲(1993年)应该是他复出后录制的,用时七十四分钟左右。加夫里洛夫在谈到他录制这款唱片时说,他演释时想到的是旧约·圣经·传道书中的“阳光下都

7、是旧的,我所看见的阳光下的一切劳碌都是虚无,是精神的烦恼”。他说三十段变奏其实是巴赫那个时代的各种生活场景,比如宫廷的宴会、舞蹈、狩猎以及面对自然的沉思默想。主题经由三十种生活场景的变幻后,最后又回归到开始。如果说为了增加演奏或者聆听的趣味性,加夫里洛夫此说也可理解,他也确实以变化多端的高超琴艺,给予了全曲生动多面的场景化表现,强弱对比鲜明,音色明亮多彩。然而,无论如何这离巴赫的本意远了些,好听是好听,美丽而不质朴也。巴伦博伊姆有一个现场录音,由TELDEC出品。巴伦博伊姆的用时约八十分钟,比加夫里洛夫还长。巴伦博伊姆的琴声流畅圆润,落指轻捷,细节丰富,款款而弹,犹如长烟落日,高远辽阔。他与加

8、夫里洛夫有些异曲同工,琴声美,给了巴赫面子,但飘而不实,巴赫听了可能不会心悦诚服。匈牙利钢琴家安德列斯·席夫,早年即以演奏巴赫出名,他录制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哥德堡变奏曲等唱片,因为当时古尔德异峰突起而被舆论界看轻,其实是不公平的。他早年由Decca出品的哥德堡变奏曲,现在听来趣味淡雅,古意盎然,朴素自然,非常接近巴赫的内涵。他不炫技,不做作,不追求表面的戏剧性、美悦度,注重内省,分寸感恰到好处。2012年5月,席夫在上海音乐厅的独奏会,以历史性的九次安可载入史册。现在重新聆听他的哥德堡变奏曲,我明白了:他演奏巴赫的风格早就形成,一以贯之。美国钢琴家默里·佩拉西亚早年以莫扎

9、特钢琴协奏曲出名,后手受伤,隐退多年。复出后,多弹肖邦和巴赫,得过好几个唱片大奖,其中2000年由Sony出品的哥德堡变奏曲为他赢得不薄的名声。佩拉西亚以美声著称,他的音色、音质非常考究,圆润醇厚,从容不迫,温情脉脉,浪漫飘逸,悦耳动听,迷人心醉。这些特点,在他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中多有表现。如果是初次聆听哥德堡变奏曲,作为入门,我尤其推荐这个版本。谈巴赫,不可能避开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古尔德为巴赫生,为巴赫死,一生贯穿巴赫,尤其是哥德堡变奏曲,前后录了三次。古尔德最迷巴赫,但一首作品录音三次,唯有哥德堡变奏曲,可见他对此曲的情有独钟。古尔德三次录音的时间分别为:1955年、1959年、1981

10、年,都由Sony公司出版。第一次1955年,古尔德首次赴美演出。那年他二十三岁,风华正茂,青春飞扬,纽约、华盛顿瞬间刮起了一股古尔德旋风,特别是他演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别开生面,独步天下,引起极大反响,哥伦比亚公司马上邀请古尔德录制唱片,出版后非常畅销。这就是闻名乐坛的“1955年版”,夸张些说有点划时代意义,主要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古尔德的版本只有三十八分钟左右,他将曲中的重复段落简而又精,烙上了鲜明的古尔德标记,在这之前和之后,都难以见到用时这么短的版本,某种程度上也便于哥德堡变奏曲在现场演奏说实话,常规的演奏都要六十分钟至七十五分钟左右,对钢琴家和听众的全神贯注是个考验。当然,时间的长

11、短仅仅是形式,关键是古尔德的演奏,他触键灵敏,落指如风,随心所欲,如入无人之境,兴奋时甚至会哼唱虽然经过唱片公司处理,但仍能隐隐听到古尔德在录音时的哼唱声。他的三个版本都是这样。他是真心爱巴赫,他是在情不自禁地倾诉对巴赫的爱。其实,古尔德是非常摩登、另类的,他的演奏甚至有点爵士的味道。按理,他的弹法是不太符合人们原来心中的巴赫的,但他偏偏笔走偏锋,独辟蹊径,独创了一个巴赫,而这个巴赫居然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和激赏。古尔德1981年录制的第三个哥德堡变奏曲,被认为是“天鹅之歌”,因为第二年古尔德就去世了,终年才五十岁。这个版本有同步录像,建议各位可以欣赏DVD。此时的古尔德头发稀疏,苍老谢顶,腰背佝

12、偻,带着深色宽边眼镜,与英姿勃发的青年时期判若两人,其衰老之速,异于常人。由此观之,他第二年离开人间,已有迹象。然而,他的琴声依然健清、流畅、一气呵成。与“1955年版”相比,他的速度、力度、灵敏度有些缓下来(用时51分钟左右),情感却更加饱满,更加人性化,更加抒情,尤其是最后陈述的咏叹调主题,真是说尽心中无限事,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可谓绝唱!不知为何,在古尔德的三个录音中,1959年版本少有人提及。也许第一个版本是他的成名作,第三个版本是他的离别之作,作为中间的第二个版本就不引人注目了如果是这样,那是极大的疏忽。1959版录制于萨尔茨堡,用时比“1955年版”还要短大约一分钟,但并没有仓促之感

13、,总体上的陈述感觉反而比“1955年版”更中庸适度,不激进,没有烟火气,而且因为那时唱片制作进入了立体声时代,声音质量更加完善。在聆听这个版本时,我还惊喜地发现,收录在同一张唱片中的古尔德1957年在莫斯科演奏的巴赫创意曲(BWV788BWV 880),触键之精妙,意境之空灵,如有神助,堪称惊艳!如果有人从没听过古尔德,那就先听一下他弹的创意曲吧。终于要说到美国钢琴家罗莎琳·图雷克(Rosalyn Tureck)了。图雷克以她对巴赫的精深研究,曾创立国际巴赫协会、图雷克巴赫协会。在当代钢琴家中,图雷克的巴赫造诣最为独到丰厚。在漫长的演奏生涯中,她共录过六个钢琴版哥德堡变奏曲,还录过一

14、个大键琴版哥德堡变奏曲,这不说绝后,但一定是空前的。我收藏的是1999年由DG出品的、也是她最后一版的钢琴版哥德堡变奏曲,时年老太太已八十五岁了(八十九岁去世)。这个版本用时超过九十分钟,所有的重复几乎没有遗漏,也许是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哥德堡变奏曲。除了速度比较缓慢以外,琴声的质量一点都不像一个迟暮老人,稳健扎实,字正腔圆,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老巴赫的形态栩栩如生!我认为,图雷克哥德堡变奏曲与所有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挖掘出了这首变奏曲背后所隐藏着的古老舞曲的内核,她的演奏充满了舞蹈的节奏与韵律。哥德堡变奏曲的起始主题和最后的反复主题都是一首咏叹调,而这个咏叹调源自巴赫为妻子安娜·玛格

15、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请注意,这首变奏曲的主题是舞曲!也就是说,所有的三十段变奏都是围绕舞曲主题展开进行的。联想到巴赫其他的键盘作品,如德国组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还有他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等,都有舞曲贯穿其中,可见,图雷克以舞曲主导全曲,是完全成立、匠心独运的。如同哥德堡变奏曲主题开始后,经过三十段变奏,再次回到主题,本文最后也要回到朱晓玫。朱晓玫的哥德堡变奏曲唱片,目前我还没有听到(据说弹得非常宁静)。我在网上收看了她的两个视频录像,一个用时四十六分钟,一个是2014年莱比锡巴赫音乐节上,朱晓玫在巴赫生前长期任职并落葬的圣托马斯教堂,也就是在巴赫的墓碑前,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用时七十八分钟)。享受如此殊荣,据说朱晓玫还是第一位。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第一个视频,朱晓玫的演奏生机勃勃,情感饱满,律动感强,技巧敏捷有力,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很少有人这样演哥德堡变奏曲。就在我撰写本文时,上海掀起了一股朱晓玫热潮,两场演出盛况空前,几百元的票被黄牛炒到五六千元,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成为沪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