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论文周雨晨_第1页
应急管理论文周雨晨_第2页
应急管理论文周雨晨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应急管理课程论文2014-2015学年第1学期题 目:学生姓名:学 号:20121347036院 部:专 业:班 级:12级1班 任课教师:吉中会二0四年12月20 日地震中可挽救性分析周雨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摘要:过多的突发事件成为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的大国所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 状态。应急机制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 可挽救性进行分析。关键词: 自然灾害 可挽救性 地震 抗震引言近年来,突发事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从“911事件”、“S A RS”、“卡特利娜飓风”到 2008年初中国的南

2、方雪灾和“ 5.12 汶川大地震”, 无一不对人类的生命财产 造成了巨大危害, 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 以上这些都属于事先很难预知 的突发性事件 , 给人类造成了惨痛的悲剧。标志着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越来越重要。二、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是为了降低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危害, 基于对突发事件发生、 发展、 演化机理以 和所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 综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 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应对、 控 制和处理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体系。 其中,“降低危害” 是应急管理的目标, “ 分析机理和 影响” 是应急管理实施的基础, “集成资源”是应急管理的依托, “ 应对、控制和处理突发 事件”

3、则是应急实施过程的综合管理。我国的应急管理研究是从 2003 年 SARS 爆发后才真 正地开展起来。三、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 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 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的危害的 现象和事件。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突发性 灾害; 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 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 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 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 发展以和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 已是国际社会的一

4、个共同主题。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 而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地震灾害的可挽救性。2、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和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和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 灾害。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和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 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3、我国的

5、地震灾害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一一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包围之中,具有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等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成带性,在空间上具有迁移性 和重复性的特点,因此,中国是破坏性地震频繁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世纪以来,全球大陆7级以上的强震,中国约占35%;造成20万以上人口死亡的两次大地震都发生在中国。4、我国应对地震的预案自1991年颁布以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分别于1996年、2000年和2005年进行了 3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于2012年8月28日。该预案分总则、组织体系、响应机制、监测报告、 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恢复重建、保障措施、对港澳台地震灾害应急、其他地震

6、和火山事 件应急、附则11部分,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其中详细的描述了各部门的职责和灾后的各种救 灾抢险方案。图1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四、地震灾害的可挽救性1、“可挽救性”度量所谓的“可挽救性”度量,是用于指导应急处置的一种评估策略,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而应急处理又尚未完成的时候, 对于灾难目前的状况以和未来所可能带来的任何损失的补 救情况的度量。“可挽救性”度量从救援主体、救援客体和环境变量出发,综合考虑挽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给受灾体以客观的可挽救性评价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可挽救性”度量可以给出一个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结果一到底可不可以挽救?多大程度上可以挽救?可挽救性评估通常包含以下三方面特征:

7、(1)面向性,可挽救性评估即其着眼点不是事故已经造成的损失,而是通过努力未来可以 挽回的损失。(2)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发事件会不断发展演化,承灾体的可挽救价值也会越来 越小。因此,可挽救性评估应该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和时地调整。(3)预测性,可挽救性评估是根据已经发生的相应结果和对于未来的预测进行的评估,这 就给评估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一般来说,受灾客体的可挽救性评价对象主要包括人员和物质财产两个方面。在应急事件中,不同的受灾客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度量。如任何昂贵的物质财产都不和人的生命;在同一个灾难中,紧急物资的挽救必要性必然高于普通财产。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使人员伤亡数量最少、物质财产损失最

8、小,就是“可挽救性”评价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对人员开展救援之 前,通常需要对突发事件中受困的人数、环境状况、伤亡状态、生存维持力等指标进行测定和估计,为人员挽救可能性的评估提供依据。而对于挽救的必要性而言,考虑到人的特殊的社会属性,在应急救援中可以认为只要存在人员伤亡,那么他(她)就具有挽救的必要性。虽然在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中,伤亡人员的救援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重要的物质财产需要我们在其完全灭失之前进行挽救,尤其是在应对没有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时。一般来说, 物质财产主要包括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比如医疗设施和急救设备、电力与通讯设施等,还有维持生存的必备资源,包括食品、水、药物、帐

9、篷等。图2可挽救性度量基本框架2、受困时间与可挽救性地震发生之后的存在一个 “救难黄金72小时”,在此时间段内,受困者的存活率极高的。每多挖一块土,多掘一分地,都可以给伤者透气和生命的机会。地震研究资料显示,在地震后的第一天,从瓦砾堆中救出来的人的存活率高达90%多,第二第三天的存活率也有 70%80%左右,而到了第三天以后,受困者的存活率就开始骤减。所以说地发生后的72小时是救人的黄金期。因此在世界各地历次大地震中,72小时内的国际化救援是最有效的救援方式。我们假设相同受灾地区的不同受灾者都有相同的身体素质、初始伤残程度和囵陷环境状态。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某地区受灾者的可挽救性均值来反映此地区的

10、可挽救价值。对于某受 灾地区,我们可以建立第i受灾点关于t的动态可挽救性度量函数为厶0:/ILW =; L7o; t当t < ti时,由于灾害刚发生不久,受灾主体具有一定的抗灾害能力,所以可以认为囹陷环境 状况巳的值为0, Li(t)在0, ti 内不会发生变化,仍为初始状态L io。当t < t<t'i时,受灾地区的抗灾能力已经消耗殆尽,灾害开始危害人类的本体,从而使得可挽救性Li( t)下降当t > t'i时,表示受灾地区的人员已经没有生存的希望,所以没有挽救的必要。五、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 8.0级特大地震,69

11、227人遇难,失踪17923人。 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高达幻度,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两个中心呈长条状分布,面积约2419km2。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8451亿元人民币。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和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然而汶川地震的应急救援工作 以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创造了我国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新记 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灾后社会各界纷纷启动一系列的地震应急预案。5月12日14时38分中国地震局收到CENC第一条地震速报后迅速启动一级预案,震后30分钟,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开始动员部署,并在8小时后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国家

12、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一级响应,并从中央救灾物 资储备库紧急调拨救灾物资支援灾区;总参谋部启动应急预案,派出直升飞机查看灾情,出动兵力参加抗震救灾;财政部启动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积极筹措和时拨付救灾资金;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启动大灾理赔应急预案。这些全方位、多层级、多方联动的应急预 案体系的启动,形成了抗震救灾的整体合力。军队的第一支救援在震后的十几分钟就奔赴灾 区。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中,我国投入救援力量总人数约 17万人,其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约 13.7 万人,国内专业救援队 96支,国际救援队8支,是我国历次地震巨灾救援之最,也是我国首次接受国际救援队救援。 全国专业救援队包括国家地震灾害

13、紧急救援队、23支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41支矿山和危化救援队以和 31个消防队。汶川特大地震救出人员总数约87000余人。 非震区的省、 市地震部门绝大多数也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不同级别的响应, 进行应急 联动支援四川灾区, 开展宣传报道, 稳定民众情绪和社会秩序, 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抗 震救灾中去。六、汶川地震策略评价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 中国地震局快速确定地震参数, 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立即启 动I级响应,成立了中国地震局汶川特大地震抗震减灾指挥部。震后1小时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设立由中央有关部门、军队和武警部队等组成的9个抗震救灾工作组。同时,中央各部委、地方各级政府也按照应急预案成立救灾指挥机构,最大限度地、 科学地、 有秩序地调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受灾地区四川省、 陕西省和甘肃省各省级指挥 部在地震当天成立, 各地市级政府成立了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 根据地震应急预案建立了全 面的组织指挥体系。 分工明确、 职责清晰的灾后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在第一时间成立并迅 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使抗震救灾工作得以迅速而又有条不紊地展开。 这种全方位、 多 层级、 多方联动的地震应急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