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时考点训练题组一、遗传物质的探索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DNA的X光衍射实验A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相关知识。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NA的X光衍射实验为DNA双螺旋结构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故正确答案为
2、选项C。答案:C2(2012年高考江苏卷)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历程。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但没有证实其化学本质,A不正确;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提取的DNA的纯度没有达到100%,从单独、直接观察DNA生理效应方面分析,说服力不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B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
3、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C不正确;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只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不正确。答案:B题组二、两个经典实验的分析3(2013年高考海南卷)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解析:核酸中不含硫元素,A错误;病毒的寄生具有专一性,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中,不能寄生在真菌中,B错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答案:D4(2011年高考广东卷)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
4、知()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菌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R蛋白质R型R荚膜多糖R型RDNAR型、S型RDNA(经DNA酶处理)R型A.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和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第组实验说明蛋白质和荚膜多糖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无关,A、B项错误。第组实验说明DNA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有关。第组实验说明DNA被水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C项正确。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项错误。答案:C5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
5、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A.1、3 B1、4C2、3 D2、4解析:DNA和蛋白质这两种物质中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所以组成成分为甲的DNA和乙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甲种一致;组成成分为乙的DNA和甲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乙种一致。答案:B6(2012年高考重庆卷)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B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C
6、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死亡D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噬菌体的增殖特点等相关知识。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仅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利用细菌细胞内的原料,以自身遗传物质为模板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最后再组装成子代噬菌体,这种增殖方式称为复制式增殖;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宿主菌内,其与宿主菌蛋白质的合成无关,故选项A正确,选项B、C、D错误。答案:A7(2012年高考上海卷)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7、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B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C. DNA可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解析:本题考查了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这一知识点。噬菌体的结构物质有蛋白质和DNA,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要用特有元素35S和32P,不能用共有元素15N,故C项错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一般没有P,故D项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把DNA注入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这一特性将蛋白质和DNA分离开,实验结果更科学、更准确。答案:B8(2011年高考江苏卷)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
8、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解析:培养噬菌体需用含细菌的培养基;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培养后,搅拌离心处理;该实验中,若搅拌不充分,噬菌体的外壳没有与细菌完全分离,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35S;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仅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C课时高效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
9、的是()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解析:A项中,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B项中,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在线粒体上也有少部分;C项中,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含C、H、O、N、P,不含S;D项中,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答案:B2(2014年莆田模拟)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和多糖的
10、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转化。这一现象说明了()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到R型细菌细胞中DNA是遗传物质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的DNA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多糖在该转化实验中,起对照作用ABC D解析:题干描述了艾弗里实验过程,这一实验通过对照证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控制其性状,而蛋白质和多糖等不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但其起到对照作用,本实验并未证明R型细菌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答案:C3(2014年滨州模拟)艾弗里将R型肺炎双球菌培养在含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得到了S型肺炎双球菌,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11、()A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B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C该实验不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也能产生S型细菌解析:艾弗里实验中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只有加入DNA时,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这说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该实验的生物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A错误、B正确;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不能实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D错误。答案:B4(2014年安庆模拟)一个T2噬菌体的所有成分均被3H标记,其DNA由6
12、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鸟嘌呤占全部碱基的1/6,用该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51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含3H的培养基制备标记噬菌体B该过程共需要6×105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少数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带有放射性D子代噬菌体可因基因重组而表现出不同性状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不能进行基因重组,也不能用普通培养基直接制备,A、D错误;虽然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带有放射性,但在侵染时蛋白质外壳并不进入细菌体内,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需的原料均来自于无放射性的细菌,故均无放射性,C错误;由题意,鸟嘌呤占T2噬菌体DNA全部6 000对碱基的1/6,即2
13、000个,则在该DNA中,胸腺嘧啶为4 000个。151个子代噬菌体共需150份原料,即需要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4 000个×150600 000个6×105个,B正确。答案:B5如图是某种高等植物的病原体的遗传过程实验,实验表明这种病原体()A寄生于细胞内,通过RNA遗传B可单独生存,通过蛋白质遗传C寄生于细胞内,通过蛋白质遗传D可单独生存,通过RNA遗传解析:由图分析知,这种病原体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病毒均营寄生生活,不能单独生活。答案:A6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用32P
14、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以上4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B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D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解析:用噬菌体侵染细菌一段时间后离心,上清液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是细菌(其中含有噬菌体的DNA)。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有标记的细菌,上清液是没有放射性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放射性主要体现在DNA即沉淀物中。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放射性物质是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
15、和DNA,在沉淀物中。用15N标记的噬菌体含有放射性的物质是蛋白质和DNA,即位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答案:D7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型菌。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S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AS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BS型菌是由R型菌突变形成的CR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型菌D加热后S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解析: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
16、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S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R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型菌。答案:C8如图所示,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交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解析:杂交病毒丙是由病毒甲的蛋白质外壳和病毒乙的核酸组装而成的。其在侵染植物细胞时注入的是病毒乙的核酸,并由病毒乙的核酸指导合成病毒乙的蛋白质外壳,因而病毒丙在植物细胞内增殖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就是病毒乙。答案:D9(2014年扬州调研)下列有关科学家遗传学实验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
17、验结果与结论A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将R型活菌与S型菌的DNA和DNA水解酶混合培养只有R型菌落,说明DNA被水解后,就失去了遗传效应B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说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C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感染烟草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D大肠杆菌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经三次分裂后,含15N的DNA占DNA总数的1/4,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解析:A项实验的结果说明DNA被水解后,R型活菌不能转化为S型活菌,说明DNA
18、被水解后,失去了遗传效应。答案:B10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BF组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CF组产生的S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解析:从图示实验过程看出,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F组加入了S菌的DNA,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而出现的S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组经煮沸、D和E组为R菌,均不能导致小鼠死亡,D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11(20
19、14年北京西城测试)肺炎双球菌有光滑型(S型)和粗糙型(R型)两种类型。其中S型细菌外面有多糖类的荚膜,有致病性,其菌落是光滑的;R型细菌外面没有荚膜,无致病性,其菌落是粗糙的。请分析下列实验并回答问题。(1)S型肺炎双球菌有不同的亚型,其主要区别在于构成荚膜的多糖存在差异。格里菲思将S 型菌在特殊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从中分离出R 型菌。由此判断,R 型菌的出现是_的结果。(2)格里菲思又利用S型和R型菌做了如下实验:对上述现象的正确解释是,R型菌从_中获得了_,导致细菌转化,从而恢复了形成荚膜的能力。(3)在格里菲思所做实验基础上,艾弗里设计了
20、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如下图所示)。在艾弗里设计的实验中,最关键的思路是,首先从_,然后_,观察_。(4)艾弗里所做的实验中,设置15组实验的目的是_,实验结果说明_。5、6组实验结果说明_。(5)在格里菲思所做的实验中,灭活S 型菌的加热温度是6065 之间。在此温度条件下,DNA失活是因为DNA分子发生_;但当温度恢复至适宜温度后,DNA分子又会_,保持其遗传特性。(6)S型肺炎双球菌的致病物质之一是细菌分泌的毒素,此毒素进入人体内环境后作为_,诱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_与毒素结合,以减弱或消除毒素的毒性,此过程属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_免疫。解析:(1)致病性是遗传物质决定
21、的,S 型菌在特殊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从中分离出R 型菌,说明S 型菌发生了基因突变。(2)S 型菌虽灭活,但只是蛋白质变性,其DNA并未失活,R 型菌从S 型菌中获得了转化因子,导致细菌转化,从而恢复了形成荚膜的能力。(3)艾弗里设计的实验中,最关键的思路是,将肺炎双球菌各种成分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看哪一成分是转化因子。(4)设置15组实验是相互对照,S 型菌的DNA与R 型菌培养,出现了S 型细菌。5、6组对照,第6组的DNA被水解,水解后的DNA不能起转化作用。(5)DNA具有稳
22、定性,6065 下DNA变性,解成单链,冷却后又会盘旋成双螺旋结构,恢复活性。(6)细菌分泌的毒素进入人体内环境后作为抗原,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毒素结合,消除毒性。答案:(1)基因突变(2)S 型菌某种物质(转化因子)(3)S 型细菌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出各种成分分别与R 型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是否有S 型细菌(菌落)出现(4)相互对照S 型菌的DNA是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物质DNA结构必须保持完整才能行使遗传功能(或DNA结构被破坏失去遗传功能)(5)解旋(或变性)复性(恢复双螺旋结构)(6)抗原抗体体液121952年“
23、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具有_的特点。(2)通过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变化。(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 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时,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否则细胞外_的含量会增高。(4)本实验证明在病毒复制和遗传过程中_起着作用。解析:(1)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2)噬菌体是病毒,离开活体细胞不能繁殖,所以要标记噬菌体,首先应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让噬菌体分别侵染标记后的大肠杆菌,即可达到标记噬菌体的目的,进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蛋白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金融创新项目借款抵押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新型防火门采购及安装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品牌形象标志设计知识产权授权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大学生实习就业指导服务劳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洗浴中心装修承揽合同
- 2025版工厂租赁安全协议责任书(含安全生产责任)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无偿租赁包含保养维修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度假村租赁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港口航道工程经济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绿化工程分包合同范本
- 多媒体互动展厅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 TCALC 003-2023 手术室患者人文关怀管理规范
- 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临床用药解读
- 微创外科进展课件
- 人教版小学英语PEP三至六年级单词默写纸(汉译英+英译汉)
- 甲状腺肿瘤消融治疗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手穴保健操》课件
-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 造林(绿化)工期计划安排及保证措施
- 柴油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 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评价新动向-例析TIMSS 2023的主要特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