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报告学界一盏灯_第1页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报告学界一盏灯_第2页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报告学界一盏灯_第3页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报告学界一盏灯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报告学界一盏灯学界一盏灯一一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 授马祖光xx-09-101996年,科学家王大瑜院士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考察,猛然想起一件事:'小马该申报院士 to ”他说的“小马”,是哈工大教授马祖光这年,“小 马”68岁了。第二年,人们忙着为马祖光申报院士。王雨三教授是马祖光的同事,受校方委托整理材料。 随后,马祖光打来电话:“听说,你在整理我的材 料? ”王雨三说:“是啊。”马祖光以郑重的口吻告诉他:"请马上把材料拿回来,不要上报。”为此,同事们'想不通”:“评院士,可是一个学科、一个人 的至高荣誉。为啥不报? ”马祖光的解释是

2、:自己“水平不够”。1999年,又到了 “推荐”院士时,哈工大直接将申报材料寄走。“反正无需本人同意,评上了也是学 校的光荣”,有关人士这样想。马祖光知道后,给中国科学院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是一名普通教师,教学 平平,工作一般,不够推荐院士条件。我要求把申报材料退 回来。”这封信,用特快专递寄到了北京。哈工大原副校长强金龙回忆:“马祖光不是不愿意当院士,而是非常 向往,他把这一学术荣誉看得无比圣洁。”2001年,又到“推荐”院士时。中国科学院规定,申报材料上必须要 申请者“本人签字”。校方再次准备了申报材料,众多的学者、教授与马祖光商量:“老师,您就同意吧。”对此,马祖 光摇头,

3、拒绝签字。申报截止日,哈工大人事处向校党委请 求“做马祖光的思想工作”。为此,时任哈工大党委书记的李生迈进了马祖光的家门,问他:“为啥不评院士? ” 马祖光说:“我年纪大了,评院士已经没有意义了,应该让 年轻的同志评。”谈了一个半小时,李生也没能说服马祖光。实在“没办法”,他换个话题,聊起了 “党建工作”。 此刻,勾起了马祖光对当年入党情景的回忆,感慨道:“我 这一辈子都听从党的安排。”李生书记马上接过“话茬”:“评 院士不是你个人的事,是校党委作出的决定,你再听从一次 党的安排。”马祖光脸涨得通红,很久没说话,最后问李生:“非要我签字? ”李生点了点头。马祖光没再吭声,在申请表上签下自己的名

4、字。当年,马祖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xx年7月15日,马祖光不幸辞世。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评价这位长期自认为“水 平不够”的院士时说,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创造了多项国 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了 “系统的开创性的贡献”。王大 布院士称他为"少数先驱者之一”。至今,分析马祖光为何“不评院士”,有人透露,一是他治学严谨;二是他 反感动辄“找关系、吹嘘、炒作”的学术界的浮躁气。马祖 光的学生陈德应说:"知识分子最放不下的名字、房子、票 子、车子,先生都放下了。”1980年,马祖光在德国取得了研究突破。回国后,他指导学生再现这一实验结果。刘 国立回忆说,论文写成后,他把马祖光的名

5、字排在首位,但 马祖光审稿时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对此,他找马祖光问:“怎么回事?"马祖光说:"实验是你们做的。”刘国立不解:“我们的实验是你指导的,而且,我们不过是重复你的实验成果啊。”马祖光说:“你们年轻,路还长,这个成果对你们有用。”第二遍改稿,刘国立再次将马祖光名字署在第一位。后来看定稿,发现这 次马祖光将自己的名字移到最后。陈德应说,马祖光为一位研究人员修改论文,改了7遍,已经看不出第一稿的 痕迹,几乎全是马祖光写的,但他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 后。对此,马祖光曾说,不能跟同事、学生争成果、留一手,这是“起码的道德”,'在学术上不能做奸商”。他辞世前作的最后

6、一场报告,主题是:做人与做事。科 学家的人格是科学的脊梁我是流着泪读完记者采回的这组报道的。凝视着阳光穿过窗格投射在雪白墙壁上的映 像,心里久久难以平静,脑海里不断地浮现着马祖光老人的 形象。从别人忙着为他申报院士而他坚持认为自己“水平不够”,到和学生一起完成论文后坚持把自己的名字 放在最后,从把参加国际会议发给的补助省下给实验室买设 备,到最后倒在为妻子求医的医院里,这个严谨的科学家、 勤奋的老师、慈爱的丈夫、无私的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实践着自己的承诺: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罢,首先要做一个 高尚的人。当我们不再惊讶学者以科研为名搞创收,不再把学术造假当新闻;当我们已习惯于学术圈的“自我吹 捧”风气,淡看为人师者忙于打理公司而不务教业的今天, 马祖光的身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耸立在我们面前,以优美的 剪影映出科学精神的挺拔。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于把科学家的人格遗忘于科学之外,以为科学可以脱离科学家的人 格,但马祖光先生远去的背影投射到我们心中这样一个答 案:科学家的人格也是科学的一部分,它是科学的脊梁。 科学不仅追求一个客观的、对人们有用的结果,而且需要在 普及中被大众信仰。而什么样的科学才能被大众充分信仰 呢?必须有科学家高尚的人格作为信仰的基础。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