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_第1页
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_第2页
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编写组二00六年四月目录一、“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环境 . 1(一)“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1 1科技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12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2.3科技园区(开发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4.人才激励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3.5科技投入有所增加 3.6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4.7科技进步工作成绩显著 .4.(二)“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环境 5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7(一)指导思想 7(二)基本原则 8(三)发展目标 1.0三、“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

2、务 15(一)建设具有厦门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1.5.(二)实施支柱产业科技提升工程,推动支柱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壮大 1. 7(三)实施科技产业化扎根工程,推动新兴与特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 81光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 1.8.2生物和新医药及其产业化 1.9软件技术及其产业化 2.0.新材料技术及其产业化 2.0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其产业化 2.1.(四)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2.1.(五)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2.(六)实施都市农业工程,推进厦台农业科技合作 2.3.四、“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大项目 25五、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29(一)加强组

3、织领导,保证科技投入 2.9.(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创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2.9(三)加强科技公共平台建设,构筑科技发展的支撑体系 3.1(四)强化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发展投融资体系 3.2(五)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优秀人才,形成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 3(六)保护知识产权,形成对自主创新的有效激励 3.5.(七)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5.(八)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创新创业意识 3.6.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在总结“十五”(2001年2005年)科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厦门市 “ 一五” (2006年20

4、10年)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及保障措施,旨在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 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和谐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进“科技 之城”建设,将厦门市建设成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基地 和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为推进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和把 厦门市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服 务。一、“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环境(一)“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执行情况1. 科技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厦门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初步形成了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有

5、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5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251 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18 家;全市高新技术企 业产值 1214 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 57.92% 。“十五”期间, 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翻两番, 5 年年均增长 31.91% 。 2005 年, 厦门市国民生产总值 1029.55 亿元, 5 年间年均增速 15.01 。2. 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十五”期间,厦门市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 产业科技,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2005 年,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将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70 以上。光电子、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

6、加快发展,半 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成为国家第一批四个基地之一。 2005 年,光电子、软件、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工业产值分别达到 90.62 亿元、 45 亿元和 21 亿元。3. 科技园区(开发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园区 面积在岛内、岛外同时扩张,已扩大到 13.75 平方公里,成为 厦门市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同时,还启动建设火炬(翔安)产业区、软件园二三期2005 年,火炬高新区实现工业产值 569 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 27.15%, 五年年均 增长 40.48 ,其中外资企业产值占 80 以上。4. 人才激励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7、“十五”期间,厦门市出台了引进、激励人才的多项优惠 政策,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组建留学 人员创业园、台湾学者创业园、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机构作为 引进吸收人才的基地。到 2005 年,留学人员创业园共引进留 学生企业 258 家(在园 180 家,离园 78 家),全市企业博士后 工作站 11 个。企业在重大技术项目研发中越来越多地引进国内 外专家,提高了研发水平,加快了研发速度。5. 科技投入有所增加“十五”期间,厦门市科技经费支出有所增加。 2005 年市 财政对科技投入 3.23 亿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 2.81 亿元,分 别占市本级可支配财政支出的 3.92 和 3.

8、41 。科技投入以扶 持产业科技项目为重点, 5 年间共资助 33 项重大产业化项目的 实施, 2005 年,对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产业科技项目的合计资助 额占科技三项经费的比例达到 70 以上。6.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十五”期间,厦门市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知识、技术、 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在内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 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企业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到 2005 年,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8 家、企业技术中心 38 家 (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 4 家,省级技术中心 16 家);知识创新 体系建设得到有力推动,已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省 部共建国家重点实

9、验室培育基地;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提供孵化服务的各类机构不断涌现,全市共有各类综合、 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 8 家,其中国家级创业中心 2 家;科技体 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科技中介机构得到较快发展,全市技术贸 易机构达到 272 家。7. 科技进步工作成绩显著“十五”期间,厦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科 技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2005 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 2859 件, 五年年均增长 22.07% ;授权量 1507 件,五年年均增长 16.57% ,其中发明专利 88 件。公安、税务、海关、商检、工 商等政府部门以及金融、通讯、交通、能源等社会各行业的科 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此

10、外,市、区两级政府积极开展科技进 步考核工作,推动全市科技进步。厦门市先后三次被认定为全 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2004 年,思明区、同安区被国家科技部 认定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 。总之,“十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厦门市科技发展 上了一个新台阶,科技工作中融入了新思路、取得了新进展、 营造了新环境,在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 是,与其它副省级城市相比,在人才、科技等体现长期综合竞 争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厦门市科技发展的不足具体表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优势学科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程度比较 低,科技与产业结合不够;二是自主创新不够,在核心领域的 技术创新水平还不高

11、,自有品牌不多,技术后备资源不足,研 发投入偏低,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措施;三是科技中介发育不 够充分,服务水平不高,致使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四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领军人物数量不足,总体人才结构不够 合理,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二)“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环境 从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态势来看,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和世界 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美国科技发展仍占绝对优势,欧盟和日本与美国的差距有逐步扩大之势,一批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韩国等日益成为世界科技领域 的重要力量,世界科技发展将维持一超多强的格局。世界科技

12、 发展趋势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认知科学为主 要特征,且不同领域的高新技术之间呈现相互融合之势。世界 生产制造模式转向以全球性的网络化生产、采购为特征,跨国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网络和研发中心。中国不仅成为跨 国公司布局生产网络的首选地, 而且在跨国公司选择研发中心、 采购中心的过程中,地位逐步上升。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首 次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意味着“十一五”期间推 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为厦门市提供 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把“特别能 创新”作为新时期经济特区建设的基本内涵,这对厦门市具有 重要指

13、导意义,也对厦门市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厦门市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 科技领域也必须相应实现跨越式发展。厦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 长使土地、能源、生态环境容量等资源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 厦门市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才能够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达到 人、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 观,围绕厦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定不 移地遵循“自主创

14、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 导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 、“可持续发展” 、“人才强市” 三大战略,以增强科技综合实力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 为动力,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以科技体制改革和对台、 对外科技交流合作为手段,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资 源优化配置为保障,促进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科技对 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厦门建设成为 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二)基本原则1.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原则。科技发展

15、既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创新人 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努力创造环境,优化机制,激发 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又要重视支柱产业、新兴产 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的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还要重视推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等领域的科技 全面进步,促进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提高全体人民应用知识实现生活理想的能力,不断扩大科 技公共产品供给, 让全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分享现代科技文明。2. 自主创新的原则。根据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 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和自主创新机制,

16、积极引导、大力支持自 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把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作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坚持系统集成国内外科技资源, 强化集成创新能力,逐步掌握某些领域内的核心技术并取得知 识产权。3. 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 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活动的 效率和效益。在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指导性计划与引 导性计划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强化政府对 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和战略管理职能, 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另一方面通过竞争机制,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具有经济效益与市场潜力的产业科技和社会

17、 科技的发展,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4. 有所必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科技工作以促进和服务于 经济发展为中心,在厦门市电子信息、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 业领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精心组织,加强 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具 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在化学、海洋等优势学科以及光电子、 软件产业、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大力支持原始创新, 争取在自主知识产权上有所突破,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传统产业以及社会领域内大力推广应用技术创新,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水平。5. 重大项目带动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精心组织实施一 批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

18、带动性的重大项目,以此来聚集 技术、人才和资金,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力争实现厦门市技术水平的跨 越式发展。(三)发展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增 创海峡西岸经济区领先优势”以及市委、市政府构筑经济特区 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要求,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总体 战略目标是: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克服制约科技发展的体 制性障碍,基本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科技总体布局;聚 集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基本建成具有厦门特色的高效的区域 科技创新体系;注重自主创新,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 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成果和产品;塑造一批具有较强技

19、术创新能 力的知名企业;构筑一批功能互补的科技平台;聚集一批高素 质的科技创新人才,使科技创新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基点。把厦门建成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 生产基地和对台科技交流合作基地,以及与海峡西岸经济区重 要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主要指标和目标如下:1. 科技综合实力全面提高,达到国内中上水平。到2010 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0% 以上,科技成果应用率达 85% 以上, 全市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 150 家以上,高新技术 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65% 左右,达 3200 亿元;高新技 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达 45 。 R&

20、amp;D 经费投入 占 GDP 比重在 2.5% 以上,其中企业 R&D 经费投入占全市 R&D 投入的比例超过 90% ;财政科技支出增幅明显高于同级财政经 常性支出的增幅, 其中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按同口径增长; 人均科普投入达到 1.6 元/ 年。火炬高新区实现再创业,基本建成火炬(翔安)产业区, 火炬高新区实现产值 1750 亿元以上,建设创新创业园和科技 广场,建成国家级软件研发和加工出口基地。2. 依靠科技创新,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新兴产 业快速发展,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成长。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 用技术提升电子信息、机械、化工、轻工等产业,提升厦门市三大支

21、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建立特色产业基地;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厦门 市光电子、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到 2010 年新兴 产业年销售收入达 1000 亿元以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 立和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环境,提高中小型科技企业的 技术创新能力,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加快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 中坚力量。3. 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紧紧把握新一轮国际分工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机遇,构建新型服务业分工格局,以信息 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重点围绕将厦门市建 成区域性高新技术生产研发

22、基地、对台交流合作基地、航运物 流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文化中心和教育医疗卫生中心, 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航运、物流、金融、商贸、旅游、文化、 教育、医疗以及社会安全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服 务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4.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进程加快。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中 力量解决厦门市重点发展的种苗业、花卉业、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深加工及储运和观光休闲农业等的共性技术和关键 技术问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进程,促进城郊型农业 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全面实施科技富农示范工程,提高农民科 技素质和劳动技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5. 具有厦门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进

23、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 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各类科技园区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成 果转化体系,以科技孵化、信息咨询、科技经纪、科技创业投 资、科技评估等机构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具 有“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区域创新 体系,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以产权为纽带,企业、 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共建多层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 中心 100 家;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来厦设立研发机 构 30 家;新建国家级研发机构 5 家;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 幅度增长。6. 科技队伍明显壮大,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到2010年, 造就

24、10 个对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的创新团队; 培养 和引进 100 名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产业科技带头人,培育1000名以上在高新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技术能手,建立一支高素 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和创业投资家队伍,基本形成吸聚科技 人才的机制和环境。7.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 环境,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 展。切实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建立 和完善自然灾害防御控制中心,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控 制中心、环境监测

25、中心、传染病防控中心、食品营养安全和质 量检查监督中心等。建成 10 个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治理 与综合利用的科技示范工程, 推动厦门市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三、“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具有厦门特 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 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效益,推动社会 科技进步,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创新强市。(一)建设具有厦门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1. 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系统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提高厦门市整体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围绕支柱产业、 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

26、综合科学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知识创新基地,进行基础应 用、高技术和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为厦门市高新技术 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等,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 权研发能力。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厦门开设分支 机构和研发中心; 鼓励企业通过本土化研发升级技术创新能力 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支持企业为突破技术壁垒的研发活动;参加 10 项以上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 定,获得 8000 件以上国内外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在 300

27、件以上;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支持中小 型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使之 成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中坚力量。3. 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建设。按照投入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的原则,将火炬(翔安)产业区、软件园二三期、厦门知识产 权转化基地、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园区建成为成果 转化基地;支持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和其他投资主体建设形 式多样、服务规范、特色鲜明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聚集科技人 员转化科研成果,构建良好的区域创业环境。4. 中介服务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仲裁、咨询、担保等配套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加快建立科技信用和监理体系

28、,建立厦门技术产权交易有形市场和交易机构,扶持建设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科技中 介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培育一支专业化的科技经纪人队伍, 支持鼓励科技中介机构进入各类园区。(二)实施支柱产业科技提升工程,推动支柱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壮大以构筑先进制造业生产和研发基地为目标,实施支柱产业 创新工程,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通过对接和聚集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全面提升厦门工业现代化 水平。电子工业:发展新一代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新一代数字移 动通讯、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音频产品、新一代平板显示、 新一代元器件产品、网络家电、智能建筑产品、光电器件及存 储器、无线射频识别产品、汽

29、车电子和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产品。机械工业:围绕汽车、船舶、工程机械整机产品制造,鼓 励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培育配套产业,加强基础工艺技术的 研究与开发。大力推广 CIMS 、虚拟制造、节能降耗技术,提高 装备信息化水平,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化学工业:以对二甲苯(PX)、精对苯二甲酸(PTA)等为龙头,完善芳烃系列产业链,加强高端产品的技术研究与开发, 大力推广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环保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应用, 形成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17 -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厦门市具有市场竞争 力的食品、烟草、塑料制品、服装、包装等传统产业,提高其 产品的附加值。(三)实施

30、科技产业化扎根工程,推动新兴与特色产业的 跨越式发展发展厦门市已基本形成的以光电子、软件、生物与新医药、 仪器仪表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群。1. 光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光电二极管: 重点发展大功率、 高亮度发光二极管 ( LED),大力扶持相关的材料、工艺及应用技术开发项目,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从设计、研发、测试、应用到配套器件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支持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流 的“国家级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光通信:重点发展光有源器件(如激光器、探测器和高速 传输器)、光无源器件和光交换器。光存储:重点发展新一代光盘播放机、刻录机、盘片和电 子出版物等。光电应用产品:重点发

31、展新一代具有知识产权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平板显示器,特别是 LED 背光源的平板显示器,机 顶盒等配套产品、数码相机、数码显微镜、科学仪器、环保仪 器和数字激光多功能一体机。2. 生物和新医药及其产业化处理好研究、中试到产业化的纽带关系。以现有的优势产 品为发展重点,梯次推进,着力培养优势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链 的龙头。基因工程药物和生物药物:将厦门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蛋 白质药物、诊断试剂、疫苗生产基地;建设完善从原核细胞表 达到真核细胞表达乃至用转基因动植物来生产药物的体系;形 成生物工程药物的特色优势产业。化学药物及其化学原料:向精细化工延伸,将厦门发展成 为全国精细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等的

32、重要基地,重点在合 成药物、生物化学药物、香精、香料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同 时在药物制剂上重点发展疗效显著的新药和新制剂。海洋药物:依托厦门的海洋资源与研究优势,开展标准物 质的开发研制与复制工作,重点开发河豚毒素、生物毒性、骨 关节炎特异性药物、抗心血管病和抗病毒海洋药物及海洋保健品等,在国内率先建设规模化海洋药物生产基地3. 软件技术及其产业化重点开发实用型软件工程技术、互联网核心应用技术、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关键应用技术,建设软件评测中心, 构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大型行业软件(如 电力、烟草、地理信息系统( GIS )、社保、公安、金融、物流、 旅游等)、中间件和嵌

33、入式应用软件、数字内容软件、网络增值 服务软件,促进软件出口和 IT 服务外包,发展动漫产业,形成 非物质生产产业特色优势,推动软件企业互动,把厦门建成未 来国内规模较大、配套完善的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基地。4. 新材料技术及其产业化做好纳米技术与新材料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开发钨钼系列 制品、氮化镓基、系列高效传感材料、磁性材料、弹性纤维和 功能性纤维材料、高效节能特种晶体材料、新型光电子材料、 LED 封装材料、特种有色金属材料、特种焊管及特种高分子材 料。鼓励扶持新一代功能材料、生物医用与仿生材料的研究和 应用开发。5. 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其产业化重点进行海洋苗种的选优技术以及生态容纳量评估

34、的研 究,建立国家级遗传育种中心。建立海洋手性物质的提取平台 和海洋活性物质的提取平台。做好生物环境修复和减少海洋重 金属污染的研究工作;建设海水综合利用试点工程,完成厦门 西海域的生态修复工程的研究。 利用海洋生物遗传重点实验室、 海洋生物基因开发基地实现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技术成果的产 业化。(四)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应用信息化技术大力发展航运物流、金融、商贸、旅游、 文化、教育、医疗以及社区安全服务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加 快社会科技中介组织建设 ,形成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绿色 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 以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旅游景观设施, 开发建设具有科技含量的新的旅游

35、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产品, 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增创旅游产业优势。建立营销信息网络, 深化城乡信息流通渠道,引导和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提升传统 农贸市场的信息化水平。重点建设海峡西岸物流枢纽信息集散 平台、金融商贸信息中心、旅游文化信息中心和医疗卫生中心,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五)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创新和促进作用,围绕一 批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 “十一五”期间,社会事业领域科技创新的发展重点是:1. 文化卫生:以科技手段提高厦门科普教育基地服务水平,建设厦门数字图书馆。建立城市社区保健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传染病预警

36、和监控系统,提高医疗和管理的服务水平。围绕地区性重大疾病,开展防治技术研究,推动全民防病、保健 工作。2. 生态与环境保护: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重点开发污水处理技术、节水技术,研究厦门市环境容量与生态保护的综合考核指标;研究固体垃圾的综合利用技术,有效控制陆域和海 域污染,开展生态修复研究,推广清洁生产,推进厦门市循环 经济和环境友好企业的发展。3. 城镇建设:利用“ 3S”(GIS、RS、GPS,即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包括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支持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以及绿色装饰装修材料的开发 应用,加快“四节” (

37、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生态住宅建设, 提高住宅产业的科技水平,创造健康、文明的居住环境。4城市交通:推广智能交通与绿色交通技术,进一步健全和优化厦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网,逐步实现交通指挥管理信息 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装备先进、 管理科学、信息实时的交通管理系统。5. 防灾减灾:加强灾害预测预报及防御体系的技术研究;完善防灾减灾综合信息网的建设;提高对台风、风暴潮、洪涝、 地震、火灾等灾害风险的监控与应对能力。6. 社会公共安全:加快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生化安全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社会治 安、毒品、犯罪、事故的监督与控制,完善厦门市公共安全技

38、 术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技术水平。(六)实施都市农业工程,推进厦台农业科技合作 围绕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目标,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农业与非农业的和 谐,使厦门从城郊型农业转向集保障城市供给、生态屏障、旅游观光、出口创汇和示范辐射于一体的都市型农业。进一步推进厦台农业全面合作。以农产品贸易中转、农业 优良种苗引繁、农产品加工出口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 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深加工设备和技术,培育壮大农业合 作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基地。完善动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等 运作机制,积极搭建海峡两岸农产品、水产品集散市场、海峡 两岸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种苗基地

39、,进一步增加高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 投入,完善现有的种苗引繁中心,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业种苗产 业体系,增强种苗基地、休闲渔业带动辐射功能,为农业产业 化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具有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科技交流、科普教育、 展示传播等功能的观光休闲农业生态科技园区。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技术,重点扶持一批蔬菜、水果、畜 牧等优势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形成“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品牌市场”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格局。开发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开发农产品冷冻 保鲜、包装、储运等产后处理技术,特别是水产品、龙眼、荔 枝等保鲜加工技术,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名牌产品。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加

40、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监 控,实现厦门市都市型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大项目“十一五”期间,要围绕实现厦门市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 标,以科技重大项目为抓手,本着有利于提高厦门市产业核心 竞争力,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解决经济与社会发 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原则,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的原则,实施科技发展的重大项目。(一)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1. 平台建设:电子产品共性技术测试中心;光电子产品共 性技术服务平台;软件评测中心; ASP 应用服务平台;国家级 烟草工业技术中心;车辆与工程机械技术研究中心;化工反应 与分离技术平台。2. 园区建设:火炬(

41、翔安)产业区孵化基地和科技创业广场;知识产权转化基地;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生物医药 科技园;软件园二期三期工程;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二)支柱产业创新工程1. 虚拟制造设计中心,包括:汽车制造、船舶修造和工程 机械等虚拟制造设计中心2. 特色产业工程中心,包括:钨钼、特种精密继电器、电 容器等特色产业工程中心3. 3G移动通信产品、NGN、IPv6网络产品4. 新一代数字视音频产品5. 大型智能化工程机械6. 混合动力汽车研发与制造7. 十万吨级船舶修造8. 高性能纳米级过滤膜产业化(三)新兴产业创新工程1高亮度、低成本固态半导体照明产品2软件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软件外包生产基地与服务中

42、心; 软件产品综合服务中心3. 生物工程产业化基地: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国际化生产基地;重组戊型肝炎疫苗产业化工程;虾青素分离提取产业化工程(四)海洋资源开发工程1. 海洋生物技术中试转化基地、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2. 海洋活性物质研究与海洋药物产业化基地3. 高纯河豚毒素和高纯无钠(钾)葡糖胺硫酸盐产业化项目4. 海水养殖、育苗及深加工项目(五)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示范工程1无铅焊接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工程2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示范工程.高分子聚脂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六)数字厦门重大信息化工程1数字电视服务网络系统2高效电子政务工程.社会征信信息系统4厦门市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含海域)5.

43、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6. 数字图书馆7. 港口物流与作业信息化系统(七)“和谐厦门”科技示范工程1. 防灾减灾预警及应急指挥系统2. 海陆空一体化的医疗紧急救援系统3. 社区综合安防系统示范工程4. 智能交通指挥系统5. 食品安全监测网络系统6厦门市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中心(八)科技富农工程1生态农业科技园2高科技种苗基地.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保鲜、深加工基地,闽台花卉高科 技产业基地4农渔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九)科技合作工程1海峡科技发展研究促进中心2人才市校同发展科技合作工程3. 本地中高级急需人才的教育培养基地4. 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及研发基地(十)创业投资创新工程1. 组建厦门科技创业投资

44、机构2. 创建厦门市科技担保公司 .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设立民营创业投资机构五、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科技投入 要进一步完善市科技领导小组的工作制度, 健全组织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并形成长效机制,确 保各项科技经费按法定要求增长和足额到位,科技经费划拨要 及时规范,实现经费使用的合理、高效,以保障科技事业的可 持续发展。(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创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1用科学发展观确定科技工作着力点。首先,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把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经济社 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和效能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其次, 要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45、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和科技素质,逐步建立各级领导干部任前科技知识培训制度;第 三,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支持产业发展应着力于关键技术、关键工艺的攻关、关键设备的引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升级换代,重要人才的引进和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以及绿色制造的投入, 以帮助企业做强,提高其竞争力。2. 用科学发展观完善科技发展评价体系。一是建立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事前事后综合评估体系,评价标准应避免注重粗 放型经济增长, 强调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素质效益的提高; 二是对科技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科技发展应该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46、,科技成果应该惠及 全体人民;三是人才和技术的积累要作为科技发展评价体系的 一项重要内容;四是科技发展的环境资源成本必须最小化。3. 创建良好的区域创新政策环境。有效整合政府科技发展资源,提高政府科技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制约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政府应优先予以政策和资金支 持;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协调机制,对本地企业开发的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政府实施首购政策;扶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建立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准入绿 色通道;鼓励对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形成过程中关键配套环节的 投资,特别是对一些薄弱、空白环节进行重点招商,对引进的 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用地、用

47、水、用电、贷款贴息等方面给 予优惠政策;在财政支出上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支持力 度。4完善科技工作的法制环境。提高各级科技管理干部的法 制意识,把依法行政贯彻到科技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 次,加快科技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 法制环境;逐步完善法律监督制度,确保各项科技法律、法规 得到有效落实;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监督,保证项目评 估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三)加强科技公共平台建设,构筑科技发展的支撑体系1. 建设各类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制定和实施共性 技术研发的专项计划,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共性技术公共服务 平台建设。依托著名大学和行业内的技术领先企业

48、,构建支柱产业和 新兴产业的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和大学技术研发 环境的共享、信息交流渠道的共享、高端智力资源的共享、共 性技术成果的共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技术发展服务平台,提供农业技 术交流、合作和交易中介服务,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信息化水 平,承接对台农业科技交流。2. 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以厦门市科技情报研究机构为 主体,整合厦门市的科技情报资源,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 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信息服务。针对厦门市主要出口 市场存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相关的信息预报服务平台, 辅导企业采取各种应对措施。3. 提高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

49、发展,形成诚信经营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健全 科技中介服务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提高 服务水平。落实和完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政策措施,逐步 将适合市场化运作的行政职能委托给规范的科技中介机构。(四)强化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发展投融资 体系1. 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民间创业投 资,培育创业投资市场,逐步形成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在内 的多元化投资主体。2. 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健全创业投资机制,特别是寻求有效的创业投资退出渠道。发展厦门市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扩大交易量,形成对外辐射,逐步成

50、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市场。支持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与创业投资公司对接,实现创业投资资金的退出和良性循环。整合政府设立的创业投资公司,扩大其资金规模,明确其投资方向,使其真正 起到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作用。鼓励以各类技术创新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担保公司、创业 投资公司、创业基金的发展,政府为其健康运营提供政策支持 并分担部分风险。提供信息和服务,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到主板、 二板市场乃至海外上市,形成多渠道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五)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优秀人才,形成科技发展的核心 竞争力1. 积极构建更加灵活、务实、富有竞争力的人才机制。合和完善人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高级经营管理 人才和高

51、级技术人才,以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构筑人才高 地。2. 形成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 励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鼓励科技型企业设立管理 股和技术股,按规范自主约定比例,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 价值,激励他们创造出科技成果。奖励科技人员,特别是重奖 对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为人才能 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各类人才愿意长期留在厦门 工作。3. 以项目为载体凝聚人才。以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带动人 才引进和培育,在重点技术领域建立良好的研究条件,设立有 资金保证的重大科技项目,以此吸引国内外的技术人才加盟, 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培育本地技术人才。4. 产、学、研合作共同培育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国内 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特别是支持厦门高校与本地企 业之间以共建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本地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