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透镜及其应用重点_第1页
第三讲 透镜及其应用重点_第2页
第三讲 透镜及其应用重点_第3页
第三讲 透镜及其应用重点_第4页
第三讲 透镜及其应用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讲 透镜及其应用基础过关一、填空题1(2016合肥市二模)研究表明,如果把尚未喝尽的矿泉水瓶随手扔在森林很容易引起火灾这是因为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 透镜,对光有作用2(2016名校调研试题)如图所示,空中悬浮无形屏幕使成像漂浮空中酷似科幻片,它的原理是使液晶显示器的影像通过凸透镜把像呈现在装置的空间上,看上去好像在空中,所成的像一定是 (选填“倒”或“正”)立的 (选填“虚”或“实”)像第2题图3(2016合肥市第二次十校大联考)夏天的早晨,树叶上常常会有一些露珠,透过这些露珠看到的叶脉会更清楚(如图),这是由于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叶脉放大了这种情形下,叶脉位于该“镜”的 (选填

2、“二倍焦距以外”、“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或“一倍焦距之内”)第3题图4(2016百色)如图所示是一种视力矫正的模型,其中透镜A是 (选填“凸”或“凹”)透镜该模型是矫正 (选填“近”或“远”)视眼第4题图5(2016合肥市45中一模)小明同学喜欢摄影,一天清晨,他用照相机对同一片树叶拍了两张清晰的照片,如图甲和乙所示,小明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相机镜头焦距相同,那么拍摄 照片时树叶与相机距离大一些树叶上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因为圆形的露珠相当于 ,通过露珠而形成的 (选填“虚”或“实”)像第5题图6(2016重庆A卷)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cm,用该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

3、律”,当蜡烛、透镜位置如图乙时,移动光屏可成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第6题图7(2016阜阳市九年级二模)如图,点光源S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成像于透镜另一侧的S点请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SA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通过作图的方法找出凸透镜的一个焦点的位置第7题图8(2016滁州市定远县一模)如图所示,请画出由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S的像点S.第8题图二、选择题9(2016福州)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像与物关系的是( )10(2016内江)如图所示,是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以下器材利用这一成像原理的是( )第10题图A. 放大镜 B. 电影放映机 C

4、. 照相机 D. 投影仪11(2016襄阳)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了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第11题图A. 增大物距 B. 增大像距 C. 增大人像的大小 D. 减小取景范围12. (2016泰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物体距离凸透镜30 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 5 cm B. 10 cm C. 15 cm D. 18 cm13(2016毕节)如图所示,是利用航空摄影拍摄到的“世界天然大花园”百里杜鹃景观,如果拍摄时所用照相机的镜头焦距是60 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

5、应为( )第13题图A. 大于60 mm小于120 mm B. 小于60 mm C. 大于120 mm D. 等于60 mm14(2015贵港)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第14题图A. 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B. 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C. 烛焰位于b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D. 烛焰位于d点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15(2016合肥市六大名校第一次中考考前猜押)某同学探究完“凸透镜成像

6、规律”后利用实验装置继续对“视力矫正”的原理进行了探究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他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第15题图A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C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三、实验题16(8分)(2016阜阳市九年级二模)小芳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第16题图(1)小芳把实验装置正确安装并调节后如图所示,此时她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2)实验中,燃

7、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呈现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 (3)实验中,小芳把凸透镜换成一个焦距更大的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则应将光屏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重新得到清晰的像(4)实验中,小芳调节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她用手遮住一半凸透镜,此时光屏上接收到的像将会有什么变化? 满分冲关1(2016安徽中考导向预测一模)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 ,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像

8、(选填“实”或“虚”),这种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有 (写一种)第1题图2(2016东营)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同学们发现当物距u大于像距v时,在光屏上总能得到倒立、 、实像,该成像规律可应用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3如图所示,B为点光源A在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请画出点光源A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光路第3题图4. 手指投影灯玩具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调节它到墙壁的距离,墙上会出现如图乙所示清晰的喜羊羊图像请在图甲中标示出物距以及两条光线经凸透镜之后的光线第4题图5(2014河南)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

9、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第5题图A. 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B. 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C. 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D. 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6(2016阜阳市晨梦中学二模)如图是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根据记录的物距(u)、像距(v)的数据描绘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6题图A. 该透镜的焦距为20 cmB. 当u>15 cm时,在光屏上能看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C. 当u>25 cm时,在光屏上能看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D. 当u>10 cm时,可以观察到放大的

10、虚像7. (2016河北)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烛焰像,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倍焦距的距离下列烛焰成像情况,不可能出现的是( )A缩小的实像 B等大的实像 C放大的实像 D放大的虚像8(2016成都B卷)小林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8题图A. 光屏上形成的是烛焰倒立、等大的实像B. 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完全相同C. 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 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不动,光屏上仍可成清晰的烛焰像D. 将蜡烛移到光具座40 cm刻度线

11、处,保持凸透镜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它上面都得不到清晰的烛焰像9(2016宿州市灵璧县一模)如图所示,为凸透镜成像的另一拓展规律在照相问题中的运用即用可变焦距的光学照相机把远处的景物“拉近”进行拍摄,就是说,虽然被拍摄的物体与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但仍可以使底片上所成的像变大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9题图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 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 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10(7分)(2016合肥市蜀山区二模)如图,L表示凸透镜,MN是主光轴,O为光心,F为焦点请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在图中画出物体AB所成像的光路图,如果凸透镜的焦距为f,物体AB的

12、高度为h1,物体到透镜距离为u,像到透镜距离为v,请你证明像的高度h2.第10题图第三讲 透镜及其应用【基础过关】1. 凸会聚【解析】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森林中被丢弃的矿泉水瓶会聚太阳光,容易使森林起火2. 倒实【解析】该无形屏幕类似于投影仪,光通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 一倍焦距之内【解析】此题中露珠相当于凸透镜,叶脉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透过这些露珠看到的叶脉被放大了4. 凹近【解析】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近视眼的折光能力太强,需要用凹透镜来矫正5. 乙凸透镜虚6. 10.0放大【解析】由题图甲可知,凸透镜所在位置为10.0 cm

13、,光屏所在位置为20.0 cm,故凸透镜的焦距f20.0 cm10.0 cm10.0 cm.由题图乙可知,蜡烛所在位置为50.0 cm,凸透镜所在位置为65.0 cm,则此时的物距u65.0 cm50.0 cm15.0 cm;由于fu2f,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7. 如答图所示第7题答图【解析】S点为S点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则S点发出的所有光线都经过S点,连接AS,即为光线SA经凸透镜的折射光线;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SB,连接BS交主光轴于一点F,即为透镜的焦点,如答图所示8. 如答图所示第8题答图【解析】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透镜的焦点;蜡烛在一倍焦距以内,成的像为

14、虚像,与蜡烛同侧,作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S,该点为发光点S的像点,如答图所示9. A【解析】凸透镜成实像的时候都是倒立的像,如图A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像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A正确;如图B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在二倍焦距之外,成放大倒立实像,故B错误;平面镜成的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故C、D错误故选A.10. C【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物距大于像距,且蜡烛烛焰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典型应用就是照相机故选C.11. A【解析】自拍神器可以增大镜头到人的距离,实际是增大了物距,A选项正确;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所以利用自拍神器时减小了像距,B选项

15、错误,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时像变小,所以C选项错误;照片大小不变时,人像变小,就增大了取景的范围,D选项错误故选A.12. D【解析】 因为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f30 cm2f,则15 cmf30 cm.故选D.13. A【解析】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的焦距是60 mm,胶片和镜头之间是像距,2f>v>f,所以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大于60 mm小于120 mm.故选A.14. C【解析】如题图,蜡烛在焦点F的左侧a 、b 、c三点时,光屏上都能承接到实像,蜡烛在c点时,物距最小,像最大;蜡烛在a点时物距最大,像最小;当蜡烛位于d点时,由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

16、的虚像,故选C.15. D【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由题意可知,实验中需减小光屏与透镜的距离可接收到清晰的像,所以眼镜片将像距增大了,即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故所选的透镜是凹透镜,近视眼镜片是凹透镜,故选D.16. (每空2分,共8分)(1)缩小(2)把蜡烛向上移(或:把凸透镜向下移、把光屏向上移)(3)向右(4)像仍然完整,大小不变但亮度变弱【解析】(1)由图可以判断出物距u2f,则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要想使得蜡烛成像在光屏的中央,可以向上移动蜡烛(或将凸透镜向下移、将光屏向上移);(3)透镜焦距变大,物距相应变小,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知,应将光屏向右移

17、动适当距离才能重新得到清晰的像;(4)用手遮住一半凸透镜,物体仍可以透过另一半的透镜在光屏上成完整的像,大小不变,但其亮度会变暗【满分冲关】1. 凸透镜实照相机【解析】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2. 缩小照相机【解析】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使用照相机时,在底片上成的像就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的就是这条规律;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3. 如答图所示 第3题答图【解析】由图知像B和物体A分居凸透镜两侧

18、,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像B是穿过透镜的所有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实像,所以折射光线经过B点如答图所示4. 如答图所示第4题答图【解析】(1)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印有喜洋洋图案的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2)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5. A【解析】由于注水后焦距变小,所以物距增大了,要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物体远离焦距所成的像变小,由于此时还是u>2f,所以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A.6. C【解析】由图知:物距20 cm时像距也是20 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20 cm是两倍焦距,即焦距是10 cm,A错误;u>15 cm时,即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成像是放大的,B错误;u>25 cm时,即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像一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确;u>10 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