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_第1页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_第2页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_第3页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_第4页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前言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在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分,是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由此福建省的地貌地形特征也较为复杂,其地貌受邵武河源、政和大埔,以及长乐诏安等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切割,形成两列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山脉:西部为武夷山脉,亦称大杉岭,是闽、赣两省的界山,为闽江、汀江和都阳湖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中部为鹭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该区各时代地层、岩石均有出露,但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或剥蚀,并以中生代酸性、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最为发育。各阶段建造、形变、变质等特征都有所差异,表明晚太古

2、代以来,地壳运动频繁。关于福建及邻区的大地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一直都作为争论的焦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和论述,对其归属各有所论。比较典型的观点有:李四光(1937)、水涛等(1988)认为整个东南沿海应归属于华夏古陆的范畴;黄汲清(1945,1959,1960,1979,1980)、任纪舜(1962,1964,1977,1984)则认为整个华南地区为加里东褶皱隆起带;霍敏多夫斯基(1953)认为该区可分为南侧属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广东复背斜及北侧的浙闽太平洋褶皱带;陈国达等(1975)从地洼学说出发将本区划为东南地洼区;张文佑(1959)认为该区属华夏台背斜,后期(1986

3、)将该区划分为华南断褶系的武夷一云开加里东断褶带(西部)及东南沿海海西一印支断褶带;郭令智(1981)、乔秀夫(1981)、赵明德(1983)等提出本区存在不同时期沟弧盆构造,并划分出闽西南-粤东海西印支期弧后盆地和浙闽粤沿海燕山期火山弧系等构造单元;许靖华(1980,1987)、李继亮等(1992)提出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使印支期广泛存在的大洋盆地逐渐封闭的观点,闽西南地区则是典型的前陆褶皱冲断带,有力的证据之一是该区存在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这些研究为该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区域构造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由于本区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过程,中上地壳范围内受到了多期构造事件强烈改造,某一时期的地质构造

4、格局不足以全面概括该区的大地构造属性,因此从构造演化的角度来认识本区的构造背景似更能合理地阐释该区的区域构造特征。一、福建省各地体构造划分及演化福建地区受构造-岩浆活动影响强烈,构造裂隙(尤其是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并构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架。南平-宁化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带及政和-大埔北北东向断裂带相交于南平一带,将福建切割成:闽西北地体、闽西南地体、闽东地体、闽东南地体等四大地体(图1)。根据四大地体的沉积、构造特征亦能看出这些地体分别有着不同的地质历史和构造变形过程(韦德光等,1997;边效曾等,1993;张庆龙等,2008)。闽西北地体晚太古界为天井坪组。天井坪组变质岩组合为

5、变粒岩、片岩、夹斜长角闪岩的低角闪岩相变质岩,其原岩建造相当于类复理石中酸性火山质硬砂岩型,夹基性火山岩。早元古界为麻源群。麻源群变质岩组合为变粒岩、片岩的低-高角闪岩相变质岩,其原岩建造相当于类复理石型。中-晚元古界出露有交溪组和万全群。闽西北地体以晚太古代变质基底和元古代变质岩的广泛出露、以及自奥陶纪开始到中三叠世,长期处于隆起状态,没有接受沉积为其主要特色。闽西南地体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以西、南平-宁化构造-岩浆带以南广大地区。区内最老地层为早元古代的桃溪组低角闪岩相的片岩、变粒岩等。且以缺失晚太古代和中元古代、志留纪和早、中泥盆纪地层和自晚泥盆世开始一直有连续的地层沉积为主要特色。闽东

6、地体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以东的闽东地区,区内出露有早元古界迪口组。岩性以深灰、灰黑色黑云斜长变粒岩为主,夹薄层黑云斜长石英岩、石英片岩,变质程度达低角闪岩相,原岩为砂泥质岩类。以缺失晚太古代、早元古代、早震旦世和古生代-中三叠世地层、晚中生代陆相酸-中酸性火山岩及燕山期花岗岩类大面积出露为主要特征。闽东南地体的西界大致在福清-莆田-南安-龙海-云霄县城一线,宽度大于40 km。该地体内出露的澳角群为中浅变质岩系,主要由各内变粒岩、片岩组成,它的时代归属颇有争议,但最新资料证明应属于寒武-奥陶纪。图1:福建省地体划分简图各大地体相互之间的形成与演化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张岳桥等,2004;张达,2

7、000)。闽西北地体自晚太古代以来开始褶皱隆起,加里东运动之后,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全面隆升、剥蚀。经印支运动与闽西南地体拼接后,中、新生代再度卷入造山、造陆运动。因晋宁运动与闽西北地体分离的闽西南地体,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处于广海盆地边缘,接受陆源碎屑沉积;晚泥盆世-中三叠世转为陆缘海海湾环境,形成了厚达7000m的海陆交互相-海相地层,印支运动使之褶皱隆起。自加里东早期与闽西北及闽西南地体分离的闽东地体,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处于隆起、剥蚀状态;因受闽台微大陆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碰撞、拼贴作用的强烈影响,燕山期尤其晚侏罗世发生大规模岩浆强烈和频繁的喷发与侵入,酸性、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遍布全区

8、;从白垩纪开始断褶、隆起,以致新生代福建处于整体隆升状态(李根坤等,1987,1988;边效曾等,1993)。但因断裂活动,各块体隆升幅度仍有差异。概而言之,福建是个经历多旋回造山作用,并由不同地体、断块拼接而成的复合造山带。二、福建省构造旋回的划分与演化根据福建省境内地层不整合关系和沉积、岩浆岩建造及其形变、变质特征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五台-吕梁、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6个构造旋回(李兼海,1998;张达,2000;韦德光等,1997;许绳铭等,1992)。1、五台-吕梁旋回该地质事件发生于地槽早期阶段,由于岩石变质较深,变形复杂,构造运动性质很难确切查明,有的学者认为根据

9、岩石组合特征、变形变质程度及混合岩化作用等因素,将发生于古元古界与中元古界之间的地壳运动称迪口运动。由于迪口运动的强烈造山作用,岩石变质较深、变形强烈且多具混合岩化,地层体多呈韧性剪切断层接触或构造岩片产出,许多重要地质现象很难恢复查明。2、晋宁旋回为前震旦纪晚期构造旋回,现根据震旦纪与下伏中一新元古代早期地层的差异,其间的构造运动称晋宁运动。根据前人研究分析,晋宁运动是福建省内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除前震旦纪地层产生强烈而复杂变质变形外,岩浆侵人和混合岩化亦是其主要活动特征,其时限为800Ma左右或略早。3、加里东旋回为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构造旋回,发生于地槽后期回返阶段,岩石具轻变质,变形简单,

10、原始层理得以保存,据地层接触关系划分两幕即澄江运动和广西运动。杨逞和(1979)认为澄江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上升运动。广西运动是福建境内的一次重要构造运动,表现为晚泥盆世天瓦炼组底部砾岩与下伏早古生代及其更老地层的明显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早古生代及其更老地层遭受强烈的褶皱变形,地壳隆起成山,遭受剥蚀,从而结束福建境内长达约20亿年的地槽发展历史,开始进入准地台演化阶段。4、华力西-印支旋回为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三叠纪)的构造旋回,发生于地槽结束之后的准地台发展阶段,地壳以频繁的升降运动为主,岩石变质、变形微弱。印支运动是福建省内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是大地构造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一幕。根据地层

11、接触关系及岩石组合特征,印支旋回可划为4幕:柳江运动(上升)、淮南运动(上升)、东吴运动(上升)、印支运动。5、燕山旋回为中生代中-晚期(晚三叠世晚期-白噩纪末)构造旋回,福建地壳由海转变为陆,结束准地台型沉积,进入活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大陆的挤压(俯冲),频繁的构造运动和大规模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和喷发)是燕山构造旋回的主要特征,并导致沿海及内地若干北东向热动力变质带的形成。根据地层间的接触关系,该旋回亦可分为4幕:南象运动(上升)、兰江运动、闽浙运动、燕山运动。6、喜马拉雅旋回为新生代构造旋回,是活动大陆边缘演化的后期阶段,表现为地壳缓慢地上升,逐步形成现今的地形地貌。

12、岩浆活动微弱,构造以继承性断裂复活和断块隆升活动为特征。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分为3幕:龙海运动(上升)、台湾运动(上升)、喜马拉雅运动。三、福建省主要构造-岩浆带及其演化福建作为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主要构造单元,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伴随着构造单元、构造型式、构造体系、构造发展阶段、大地构造环境、构造作用域的演化,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带动着该区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的演化(孟立丰,2012;张路,2008;陶建华,2008;张达,2000;韦德光等,1997)。该区多期多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北东东、北西及东-西、南-北向构造(断裂)带。它们将福建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块体(

13、地体、断块),构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基本构造格架(李根坤等,1988),同时形成几条具省内一级构造单元的主要构造(断裂)带及次一级的区域性断裂带(图1)。1、南平-宁化构造-岩浆带该构造带呈北东东向展布,于南平-宁化一线,长约140 km,宽2030 km,往西进入江西境内。其东北端在南平一带被政和-大埔断裂带斜切,因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覆盖及岩浆侵入破坏而形迹不明。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呈北东东向带状分布其中的中-晚元古代变质岩原岩为陆源碎屑沉积-火山岩系。其早期火山岩为富钠的中酸性火山岩,可能为海底喷发产物;晚期震旦纪火山岩为陆相喷发的钙碱性酸性火山岩,且岩石化学图解

14、显示其岩浆来源于碰撞构造环境。这表明中元古代晚期-晚元古代时该构造-岩浆带是条火山喷发带,且先是水下喷发,而后演化为南、北两地块发生碰撞,后转为陆上喷发(福建省地矿局,1985;陈耀安等,1982)。这充分说明了闽西南和闽西北两地体由原来的隔离状态(有海底火山喷发)到碰撞拼贴成为一个整体,且该构造-岩浆带中有幔源的基性、超基性岩存在,表明该断裂为超壳的深断裂。2、政和-大埔断裂带该构造带呈北东30°左右沿政和-南平-尤溪-漳平一线延伸,两端延入浙、粤两省境内。断裂带中分布的岩石地层比较复杂,其中以中生代沉积-火山地层及花岗岩类为主。断裂带由一系列走向北东2535°,倾向南东

15、或北西的断裂所组成(韦德光等,1997;聂童春,2004)。长期以来不同地质学家一直将其作为不同地质单元的分界线,但对其性质有几种不同的观点:郭令智(1981)认为其为加里东期板块俯冲带;许靖华(1987)认为其为早古生代华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的产物;翁世颇(1987)认为它是武夷地体和闽东地体的界线;而地质力学观点称其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一部分。断裂带内构造要素发育,有构造角砾岩带、构造破碎带、糜棱岩带、劈理化带、构造透镜体以及伸展构造、推覆构造等。有地球物理资料证明政和大埔断裂带为岩石圈级别的深大断裂;重力、航磁异常表现为地慢陡坡带、为深部地慢变异区带;深部热结构(汪屹华,1992)的特点表

16、明岩石圈厚度在此处显示出突变带;地震测深结果显示出该断裂在壳内为南东向倾的破碎带。该构造带作为岩石圈断裂系统,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史。对其演化过程、起源时间虽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认同其多期活动性、复杂性,且控制着该区金属成矿带的分布(张达,1999)。3、平潭-东山构造-杂岩带该构造带呈北东向平行海岸线展布,其东北端没入海中,西南端往南延入广东。该带东南部为海水淹没,但在沿海诸多岛屿上仍可见其踪迹,推测其宽度大于40 km。该断裂带上侏罗纪-白垩纪的酸-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分布广泛,另外,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沉积地层以及中、新生代的辉长岩、橄榄岩、玄武岩等基性-超基性岩零星分布。分布于断裂带内的晚

17、三叠世至晚侏罗世的地层、岩石都卷入了断裂活动,并产生不同程度动力变形变质作用,诸如糜棱岩化、强烈片理化等现象;出露于断裂带西北边缘(闽东地体)的同时代地层、岩石以及出露于断裂带内白垩纪地层、岩石则未受强烈影响。说明该断裂带的形成与主要活动期下限应为晚三叠世-晚侏罗世地层形成之后,上限应在早白垩世石帽山群形成以前(韦德光等,1997;张克尧,2003;张达,2000)。4、韧性剪切及逆冲推覆构造据韦德光等(1997)的研究,福建省出现的韧性剪切带主要有3中类型:面型韧性剪切主要见于晚太古代天井坪组及早元古代的大金山组、南山组变质岩中;具推覆滑脱性质的韧性剪切带或韧性缓断层,在闽北变质岩,尤其前震

18、旦纪变质岩中极为发育;纯剪切韧性剪切带特点是剪切面陡立或直立,拉伸线理与剪切方向平行,左旋或右旋剪切。但这类韧性剪切带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糜棱岩带宽仅几米至几十米。福建省推覆构造发育,波及面广,研究表明:西至武夷山,东至戴云山的广大地区都有表现,并以冲断推覆为主要构造形式。推覆构造的分布从西至东表现的构造形式有如下规律性(陶建华,2008):西部外来岩系表现为大面积的推覆掩体,而原地岩系仅在沟谷中被剥露,多数形成小面积,零星分布的“构造窗”东部原地岩系则以较大面积出露地表,同时在原地岩系之上还分布着外来岩系的残留体形成“飞来峰”构造。总之由西至东“构造窗”的规模由小到大,而“飞来峰”的规模则由大

19、到小(陶建华,2006,2008;关玉祥等,1989,1994)。图2:福建地区构造演化模式图(据张达,1999改)四、福建省区域构造发展阶段及演化模式福建地区位于东南沿海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带的外带,欧亚大陆板块的东南缘。其构造发展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影响,构造演化长期以来受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造域及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潘桂棠等,2009;林冬燕,2011)。根据上述研究以及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总结研究区地层沉积、岩浆岩建造及形变和变质特征差异,将本区构造发展阶段基本划分为若三个阶段(张达,2000;王培宗等,1993;福建地矿局,1985):基底形成阶段包括古陆核的形成、结晶基底形成、变质褶皱

20、基底形成;盖层形成阶段包括闽西南坳陷的形成;大陆边缘活动阶段也有早期和晚期的演化。在地壳演化过程中有十次大的构造运动,其中包括:吕梁运动、武陵运动、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柳江运动、淮南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图2)。1、基底形成阶段福建地区前泥盆纪地层都属于基底地层,最早的基底地层可追索到晚太古代的古老陆核,它和早元古代的麻源群共同组成古老的陆内或陆缘沉积火山复理石建造,其变质变形程度较其上的晋宁一四堡期特征差异较大,经过吕梁运动作用形成初步的陆核,此后在晚元古代末期,经历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晋宁运动,使砂泥质复理石建造连同一早期的沉积-火山复理石建造一起发生强烈变形、

21、变质作用,受粘塑性范畴内的区域改造而形成本区较稳定的结晶基底(福建地矿局,1985;王培宗等,1993;许绳铭等,1992)。木区基底具双层结构模式,结晶基底以麻源群、楼子坝群为代表,变质褶皱基底则以震旦纪和上古生代地层为代表,共同构成华夏式双层基底模式,华夏古陆至此就形成稳定的块体。东西向的纬向构造体系及一些南北向构造也在此阶段形成(张达,2000)。2、沉积盖层发育阶段自加里东运动以来,福建地区处于华夏古陆稳定的构造发展阶段,加里东褶皱基底之上,在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长期的地质发展期间,虽然有海西一印支运动多次幕式构造作用,但主要以地壳升降振荡作用为主,构成张性较为封闭的浅海半深海沉积裂谷环

22、境,接受来自北部和西部的陆源碎屑,形成巨厚的海相沉积,以中石炭世和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为较显著,方向是北东至北东东(董榕生,1992;张达,2000;陈大桂等,2005)。此时形成闽西南晚古生代坳陷,在印支期发生造山运动,海路闭合,构造环境由拉张转变为挤压。3、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大陆边缘陆壳的主要特点是拉伸断陷和盆地形成。因晚侏罗世西太平洋洋壳大力向西推挤,使武夷山以东的加里东基底受到强烈的花岗岩化,并可能出现陆壳深部的分层滑动。早白至世以后,上隆地区则因隆起拉伸,而形成对称排列的、以北北东方向为主的半地堑盆地,同时也有方向与之垂直的北西向裂陷盆地(舒良树,2012;胡受奚等,1994;郭令智等,

23、1998)。上述图2是整个地区在以张裂为主导的应力条件下,在长期形成的沉降带上和隆起带上出现的不同断陷方式造成的结果。中三叠世的印支运动结束了该区的沉积历史,全面转入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活动阶段,以印支期未及燕山运动为主体,以强烈的构造变形和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为特征,形成一系列岩浆岩带,火山岩带以及新生代断陷盆地。广阔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带的形成是陆壳下面地慢熔融造成的岩浆源与陆壳深部各层之间形成剪切错动和大规模水平滑动的共同结果。五、结束语福建自晚太古代以来经受了多次造山运动影响,尤以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和频繁,以致省内华夏古陆不断发生裂解及增生。省内的北北东-北东东、北西-东西及南-北走向断

24、裂构造十分发育,形成大小不同的断块(地体)。不同地质历史的各地质体,有不同的沉积历史,也有不同的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历史。每一次拼贴碰撞作用都会发生相应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即使是相同时代和相同性质的岩浆活动,由于与之相互作用的地质条件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会形成区内各种复杂的地形地貌、构造形态,同时也会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正确地认识区内地体,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对于有效地、目标准确地在该区寻找矿产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 1 黄汲清,姜春发. 从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初步探讨地壳发展规律J. 地质学报. 1962(02): 105-152. 2 任纪舜. 印支运动及其在中国大地

25、构造演化中的意义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4(02): 31-44. 3 任纪舜. 中国东部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新见解J. 中国区域地质. 1989(04): 1-12. 4 任纪舜. 论中国南部的大地构造J. 地质学报. 1990(04): 275-288. 5 任纪舜,牛宝贵,和政军,等. 中国东部的构造格局和动力演化Z. 199713. 6 A. C. 霍敏多夫斯基,金则雍. 中国东部地质构造基本特征J. 地质学报. 1952(04): 243-297. 7 陈国达,陈家超,魏柏林,等. 中国大地构造简述J. 地质科学. 1975(03): 205-219. 8 郭令智,马瑞士,

26、施央申,等. 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中-新生代弧后盆地的分类和演化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02): 28-38. 9 许靖华,孙枢,李继亮. 是华南造山带而不是华南地台J.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10): 1107-1115.10 韦德光,揭育金,黄廷淦. 福建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J. 中国区域地质. 1997(02): 51-59.11 边效曾,褚志贤,周伟栋. 福建省古生代至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格架J. 福建地质. 1993(04): 280-291.12 张庆龙,林奕源,徐士银,等. 福建省地体构造划分及构造演化J. 资源调查与环境. 2

27、008(03): 168-176.13 张岳桥,赵越,董树文,等. 中国东部及邻区早白垩世裂陷盆地构造演化阶段J. 地学前缘. 2004(03): 123-133.14 张达. 闽西南地区构造演化与锡多金属区域成矿作用D.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0.15 李根坤,梁诗经. 福建省区域地质特征J. 中国区域地质. 1987(03): 201-210.16 李根坤,林亨才. 福建省同位素年龄及其区域地质构造意义J. 福建地质. 1988(02): 80-118.17 李兼海. 福建省构造运动、构造层划分及其主要特征J. 福建地质. 1998(03): 115-130.18 许绳铭,蔡圣芬. 福建

28、基底构造格局与火山活动关系J. 福建地质. 1992(04): 288-323.19 孟立丰. 华南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D. 浙江大学, 2012.20 张路. 福建东南沿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式与动力学成因D.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8.21 福建省地质矿产局. 福建省区域地质志G. 1985: 1.22 陈耀安,王培宗. 福建省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基本特征及内生金属矿成矿特点的探讨J. 福建地质. 1982(02): 69-82.23 聂童春,朱根灵. 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中段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探讨J. 福建地质. 2004(04): 186-194.24 郭令智,施央申,马

29、瑞士. 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J. 地质与勘探. 1981(09): 2-6.25 董榕生.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演化及泥盆纪古构造格局J.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92(02): 61-67.26 王国平. 福建印支运动基本特征探讨J. 福建地质. 1983(02): 27-36.27 张克尧. 福建省金矿控矿地质条件研究J. 福建地质. 2003(01): 21-32.28 陶建华. 福建推覆构造研究与找矿突破J. 福建地质. 2008(02): 105-124.29 陶建华,陈福龙. 福建推覆构造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6(03): 259-263.30 关玉祥,黄耀明,陶建华. 初论福

30、建推覆构造J. 福建地质. 1989(01): 14-34.31 关玉祥,杨添水. 福建省推覆构造研究及其意义J. 福建地质. 1994(04): 248-277.32 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 中国地质. 2009(01): 1-16.33 林东燕. 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与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34 王培宗,陈耀安,曹宝庭,等. 福建省地壳上地幔结构及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J. 福建地质. 1993(02): 79-158.35 关玉祥,杨添水. 福建省推覆构造研究及其意义J. 福建地质. 1994(04): 24

31、8-277.36 陈大桂,韦德光. 闽西与闽东晚中生代火山地层及火山作用特征的对比研究J. 福建地质. 2005(04): 207-216.37 张生辉,石建基,狄永军,等. 闽中裂谷块状硫化物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J. 现代地质. 2005(03): 375-384.38 陈润生,林东燕. 福建早中生代火山作用研究进展J. 福建地质. 2006(04): 169-179.39 舒良树.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J. 地质通报. 2012(07): 1035-1053.40 胡受奚,赵乙英,胡志宏,等. 中国东部中一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演化和发展J. 岩石学报. 1994(0

32、4): 370-381.41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初步探讨J. 地质科学. 1974(01): 1-17.42 葛肖虹,马文璞,刘俊来,等. 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J. 中国地质. 2009(05): 949-965.43 Mao jing wen andChen yu chuan, 1995, Seientia Geologica sinica, SeieneePress, Beijing China44 Rick Valenta. Syntectonic Discordant CoPPer Mineralization in the Hilton Mine, Mount Isa,Economie Geology, 1994, Vol.89.45 E,G. ImeokParia. Tin Content of Biotites from the Afu Younger Granite Complex, Central Nigeria, EeonomieGeology, 1982, Vol.77. 46 W.E, Elston. Evolution 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