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厦门市财政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引 言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财政发展与改革回顾一、财政收入增势稳健,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对外贡献逐年加大3、区域发展更加协调4、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二、财政经济良性互动,财源基础有效夯实1、大力发展产业经济2、做大做强港口贸易3、加大企业帮扶力度4、强力推进科技强市5、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三、城乡投入持续加大,社会建设更加和谐1、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强农惠农成效显著3、教育事业加快发展4、卫生改革扎实推进4、保障体系日趋完善5、公用事业持续改善6、文化体育蓬勃发展四、财政改革不断深入,财政管理日益规范1、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入2、国库集中支付不断铺开3、
2、财政支出绩效不断提高4、非税收入管理不断强化5、政府采购改革不断规范6、资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7、财会监管力度不断加强8、财政工作能力不断提升第二章 “十二五”期间财政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一、财政发展环境分析1、“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许多机遇2、“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二、财政改革与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2、基本原则三、“十二五”时期财政收支指标预测第三章 实现“十二五”财政规划目标的主要措施一、注重财税政策引导,促进经济加快发展1、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2、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3、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4、支持内外需求并重发展5、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二、加快岛内
3、外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合理布局、错位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一体化2、完善基础、拓展空间,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3、健全机制、同步提升,推动城市建设一体化4、强化运作、灵活管理,推动投资管理一体化三、完善收入管征机制,促进收入稳定增长1、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2、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3、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平安1、持续加大三农投入2、推进教育均衡发展3、提升社会保障水平4、支持公共卫生改革5、推动文体事业发展6、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五、统筹推进财政改革,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1、推进区级财政体制改革2、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3、完善财政国库收付制度4、深化绩效评价
4、制度改革六、继续强化财政监管,提高依法理财能力和水平1、加快财政法规制度建设2、强化财政资金运行监督3、强化财务会计监督管理4、健全财政风险防范机制七、加强财政自身建设,持续提升财政工作能力1、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提升依法理财水平2、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廉政勤政水平3、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提升为民服务水平4、加强“金财工程”建设,提升科学决策水平5、加强财政文化建设,提升凝聚向心能力厦门市财政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引 言“十二五”期间(2011年至2015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更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
5、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的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并实施厦门市财政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对支持、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主要阐述了“十二五”时期厦门市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于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财政问题,是未来五年厦门财政工作的总纲领,对今后五年以至更长时期内我市财政管理和各项改革工作起到具
6、体指导作用。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财政发展与改革回顾“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财政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主动服务大局,不断深化改革,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有力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一、财政收入增势稳健,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经济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立足点,加大财源培植力度,财政与经济呈现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10.1亿元、地方级财政收
7、入220.2亿元,首次突破4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2009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51.4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240. 6亿元,双双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收入增长目标;2010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26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289.2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5倍和1.8倍。五年间,全市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2011亿元,是“十五”期间收入总和的2.66倍;地方级财政收入1081亿元,是“十五”期间收入总和的2.88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9%、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1%,均高于“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17.8%和20.7%),也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14.1%)。我市税性收入比重、人均
8、财政收入、每平方公里创造财政收入及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等效益指标在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体现了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对外贡献逐年加大。“十一五”期间厦门市累计上划中央“四税收入” 930.7亿元,年均增长17.5%,是“十五”期间累计上划数的2.44倍,占同期财政总收入的46.3%。五年间厦门口岸缴纳的关税收入、车辆购置税、进口货物增值税、进口消费品消费税等收入合计达到646亿元。厦门实行财政计划单列后,福建省对我市实行每年按9%“定额递增上缴”体制,1994年我市体制上缴省财政5.4亿元,2010年增加到21.5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体制上解省财
9、政91.2亿元,如加上九龙江治理、海漂垃圾治理专项及生态效益补偿金等专项上解资金,五年间我市累计上缴省财政达99.2亿元,年均上缴达19.9亿元。此外,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委的部署,认真落实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扶贫工作,“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援建资金达13亿元。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市对区财政体制逐步完善,市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格局加快形成,对于调动各区积极性、促进财政增收、推动各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区级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28.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5.9亿元,增长了2倍;区级一般预算可用财力从2005年的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7亿元,人均财力从2005
10、年的11.6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6.4万元,区级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本轮体制加大了对岛外困难区的扶持,促进了岛外区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年间,岛外四区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0.4%、可用财力年均增长22.5%,均明显高于岛内区的17.9%和14.4%。六个区中已有五个区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思明区更是于2009年率先突破20亿元大关,体现了全国百强区的经济实力。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五年间,支出累计完成1,161.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704亿元,年均增长20.3%,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财政支出水平由2005年的5,405元提高到2010年的超过10,000元
11、,有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五年间,全市财政教育、卫生、社保、就业、文体等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总量达到521亿元,年均增长23.6%,为和谐厦门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财政经济良性互动,财源基础有效夯实“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和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快财源建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时出台并不断丰富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起落,财政经济步入良性循环。五年间多渠道投入
12、各类企业扶持资金149.5亿元,是“十五”期间投入总和的2.4倍,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一是坚持投资带动,支持同安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汽车工业城、观音山营运中心、海沧保税港区等载体建设,引进和扶持一批产业链重点企业,支持工业企业易地搬迁扩大规模,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坚持品牌带动,安排1.04亿元鼓励企业争创品牌,至2010年底,我市共有19个中国名牌、40个中国驰名商标,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5.3倍和4.7倍。三是坚持政策带动,设立服务业引导专项,出台鼓励会展、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发展的财政政策,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及旅游景区建设,优化地方金融
13、企业资产质量,推动服务业拓宽领域、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四是坚持机制带动,鼓励创投行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扶持体系,对市属国有企业实施工效挂钩,建立企业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帮助国有企业轻装上阵,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大做强港口贸易。深化以港兴市战略,加快机场、港口及航道建设,支持开辟新航线,积极推进港区联动、信息港及电子口岸建设,厦门港成为海西首个亿吨大港,厦门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一千万人次,厦门口岸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足额安排、及时兑付出口退税资金37.9亿元,安排5.6亿元外贸扶持资金,实行信保保费扶持、重点出口企业扶持、重点展会补贴、出口增量奖励、优势出口商
14、品补贴、大型外贸流通企业扶持等政策,出台外贸进口奖励办法,有力增强外贸企业信心,促进厦门口岸做强做大。此外,充分利用地方税收政策“话语权”,积极建言关税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过7.3亿元。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一是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梳理出台各类财税扶持政策,为企业自我发展创造更加公平、宽松和更具激励作用的财税环境。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税前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争取到中央以“即征即退”方式解决岛内外企业税负不一问题。二是金融危机以来,迅速出台四项社保基金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减征等系列措施,落实增值税转型和各种税费减免政策,累计减轻企业负担超过40亿元。三是
15、以“帮助企业树立信心、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帮助企业解决信贷资金、帮助企业调整结构、帮助企业加快技改”为主要内容,在融资投放、开拓市场、扶持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等方面帮扶企业发展。四是实行“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落实优质地产品优先采购政策,帮助企业拓展内需市场。上述措施有效改善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扭转了经济下行的局面,促进了全市经济较早实现企稳回升。强力推进科技强市。市级累计科技投入26.3亿元,其中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23.5亿元,分别占可安排财力的4%和 3.5%。重点支持重大科技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一批产、学、研和科技产业化项目得到资助;建立科技创新
16、贷款担保机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匹配资金;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奖奖励标准,加大信息资源和电子政务建设,运用政府采购推进技术、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24家,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一半,11家企业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国家创新型企业认定。重视人才引进,出台经济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重点科研基地、项目工程和重点引智项目建设,完善一批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软件园、高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企业科研工作站和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以产业集聚促进人才聚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把握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厦门获批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试点城市
17、和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为契机,及时推出对台先行先试新举措,成功引进富邦财险等台资金融机构,完成厦门银行战略重组,成为台资参股大陆商业银行第一例。财政部对台会计合作与交流基地在厦正式揭牌,开启两岸会计交流合作的新纪元。成功举办海峡论坛、台交会、文博会等重要对台展会,支持企业赴台参展办展,深化两岸产业对接;实施台湾水果和水产品进口奖励政策,支持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中埔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改扩建等,厦门口岸进口台湾水果占全国总量逾七成;积极打造两岸旅游“黄金通道”,对旅游包机、新航线开辟、国际豪华游轮停靠等进行奖励,2010年经厦赴台旅游16.5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75倍,占大陆赴台旅游总人
18、数的10%。三、城乡投入持续加大,社会建设更加和谐“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理财思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城乡统筹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文明祥和的美好家园,2008年我市再次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积极发挥财政筹融资功能,通过统筹预算安排、争取上级支持、利用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信托凭证和银行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1,605亿元,约占“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6.4%,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城市拓展进一步加快。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等进出岛通道相继建成通车,福厦、深厦、龙厦铁路及厦安、厦成高速等对外连
19、接通道加快推进,快速公交BRT、成功大道、疏港路二期、环岛干道、海翔大道、滨海大道、国道324复线等岛内外主干路网加速连接,为区域一体化和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理财思路进一步拓宽。积极应对信贷政策变化,灵活运用信托资金、企业债券融资、争取中央代发地方债券及利用国企沉淀资金委托贷款等形式,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土地出让金支出管理的新模式、新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各区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为招商引资以及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建设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探索新的投融资体制,激活各类投资主体,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财政投资有力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
20、441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3倍。债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立健全投资决策责任机制、债务预警机制和偿还机制,清理核实并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规范融资平台管理;坚持“先谋后动,动则须成”的投资平衡理念,严格实行“四大平衡”机制,合理统筹调度资金,确保按时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保障了财政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农惠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安排各类支农资金35.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08倍,年均增长24%,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实施102个旧村改造新村建设、35个老区山区村改造、25个山区村人饮安全工程及2个移民造福试点,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和生态
21、风景林建设,完成75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87座水库安全鉴定,2010年底,全市通行政村和自然村道路硬化率分别达100%和80%,乡镇和行政村通客车率分别达100%和95%,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91.6%和96.9%。现代农业水平提升。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引导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两头在厦、中间在外”新型农业,鼓励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支持无公害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加工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及时兑付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及9万多农户;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投入,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和社保补助的办法,扶
22、持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转移就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1万元,比2005年增长62.9%。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面落实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全市累计教育投入162.6亿元,为“十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23.6%,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实施中小学校舍抗震安全鉴定和维修加固,完成442个岛内外中小学改、扩、建项目,外来员工子女入学得到较好保障;推进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建设,统一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各项收费4.4亿元,获颁“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确保中小
23、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加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投入,落实普通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职业教育集团由“十五”期间的2个增加到5个,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由“十五”期间的4所增加到7所。卫生改革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医疗卫生支出完成54.5亿元,年均增长15.6%,年投入额从2005年的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5亿元,增长了1倍多。完成市中医院、仙岳医院改扩建,第一医院综合病房楼、中山医院内科大楼、妇幼医院综合楼等竣工交付使用,2010年底全市实有床位10,629张,平均每千人口4.17张,比2005年增长27.1%。建成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方便市民就医和医疗信息
24、共享。开展儿童补种乙肝疫苗、老年人健康检查、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等服务项目。推进新一轮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纳入财政补助,切实提高农村和社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市3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加成,并自2010年8月起,对就诊基层医疗机构的参保人员给予每人每年500元的免费优惠。推行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有效应对问题奶粉、甲型HINI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服务水平有效提高。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持续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发放标准由2004年的10
25、00元调增至2010年的1848元,居全国前列;率先推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出台并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逐步建立以社区居家养老和居家护理为主,养老院集中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促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大力拓展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陆续出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未成年人、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较早建立起广覆盖、多层次、可转移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职业介绍和培训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就业困难群体扶持力度,五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的较好水平。支持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差逐步提高,医疗救助机制进一步健全,老龄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设施建
26、设更加完善。此外,财政还为全市居民购买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增强居民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全力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多渠道筹集近50亿元建设资金,基本建成2.3万套住房并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公用事业持续改善。城市公用事业投入空前加大,五年间累计投入 96.8亿元。大力支持公交车辆更新、企业改制及部分停车场建设,实施免收空调费补贴、公交票价改革及特殊群体乘车补助,增加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出租车等行业油价补贴,解决群众乘车难问题。补助燃气公司价格倒挂及水务集团管网改造,稳定居民用气、用水价格。加快东部固废中心、东部及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厂等垃圾处理项目建设,
27、积极开展污染源治理、污水处理尾水回用工作,后坑垃圾焚烧厂投入试运行。支持北溪引水左干渠改造二期工程、莲花水库、石兜水库扩容、高集集杏海堤原水管道迁改以及东部原水输送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储备和输送能力,保障供水安全。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支持重点流域治理、生态保护建设与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加大道路标线、跨线桥、人行天桥、公共停车场综合整治和建设力度,改善城市环境。我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获颁全国“节水型城市”和“节能减排20佳城市”。文化体育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文体事业累计投入25.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陆续
28、新建、修建、改造了园博苑、文化艺术中心、小白鹭艺术中心、经济特区纪念馆、嘉庚体育馆、工人体育馆、足球训练基地等文体设施,全市镇(街)、村(居)两级504个组织中,建有9个独立建制的图书馆、369个图书室或农家书屋。圆满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实现广播电视无线信号全覆盖。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安排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对重点文化项目和闽台特色产业项目予以扶持或奖励。鼓励民间艺术传承发展,歌仔戏、高甲戏、南音、漆线雕、答嘴鼓等荣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探索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路子,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比赛、世界合唱比赛、奥运火炬传递、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第十八届市运会等重
29、大文体活动,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四、财政改革不断深入,财政管理日益规范五年来我市各级财政致力于财政体制、机制和管理改革,创新财政管理模式,稳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等改革取得新突破。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入。以部门预算改革为龙头,财政管理领域不断细化,资金分配方式不断优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基础资料库,全面掌握预算单位资产情况,细化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编制;二是全面推行项目库管理,所有项目支出都纳入项目库进行滚动管理,大大提高项目预算细化和评审论证水平;三是加大结余资金清理统筹力度,部门结余资金统筹纳入单位预算与当年资金捆
30、绑使用;四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先后将土地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政府预算体系编制,政府预算基本上涵盖政府所有收支;五是推进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实现政府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的衔接,政府采购预算与政府采购项目执行的衔接。国库集中支付不断铺开。2006年起,市属全额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各区在2007年底前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现已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市级预算单位有93个部门,预算单位405家。农村义务教育等中央专项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全面推行,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运作效率,规范了预算执行,增强了财政资金运作的安全性,提高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31、。市、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规范了财务报销行为,提高了财政资金安全性。财政支出绩效不断提高。一是完善投资项目审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财政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实现了以审核监督向“服务管理”的转变,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在国内率先实行招标预算控制价、合理低价中标,采用市场定价,开展绩效预算评价和土地开发成本核算。五年来,共完成预(控制价)决算审核1206.1亿元,净审减170.7亿元,节省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建设市场的规范和良性发展,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圆满完成财政部委托的10个投资项目评审和37个专项核查项目,被财政部选入五个评审机构之列。二是推行支出绩效评价。200
32、6年开始推行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考评为核心的专项支出绩效评价改革,五年来,共对263个项目实施了评价,涉及资金36.3亿元,其中事前绩效审核项目140个,涉及资金14.1亿元;事中绩效跟踪项目29个,涉及资金5.7亿元;事后绩效检查项目94个,涉及资金16.5亿元。用绩效考评成果来调整和修正预算,部分效益不高或不够成熟的项目不予安排预算,部分预算金额不合理的项目予以调减预算,实现“投入为导向”向“绩效为导向”转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三是强化行政成本控制。在全国率先实行定点办会、定点接待等制度,统一会议费开支标准和范围;开展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在全省率先规范非在编雇用人员管理,严
33、格控制编内工勤人员和非在编雇用人员经费增长;严控车辆经费,核定公务车辆编制,统一配置标准,实行集中统一采购、统一保险和定点维修;2009年起因公出国(境)经费一律实行财政先行审查,并实现服务器集中托管和电子政务内外网统一接入,行政成本控制成效显著。非税收入管理不断强化。一是率先推行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2006年以来,我市在行政事业执收执罚单位全面推行以“电子开票、全程监管、自动核销”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截止2010年底,全市实施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的单位共1017家,1799个开票点。二是逐步推行财政票据网络化管理。2008年成功研发“厦门市非税收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公安机
34、关交通管理部门罚款收缴管理信息平台”,构建了财政、交警、银联及各商业银行等多部门间的顺畅数据交易通道,形成了实时、无缝的业务对接,实现财政非税收入在线、动态监管。三是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2009年起将绝大部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包括生活垃圾处理费、货物港务费、路政赔偿费、超计划加价水费、价格调节基金等,所需支出相应纳入预算安排。2010年,进一步将保障性住房租金收支和政府住房基金收支纳入预算管理。政府采购改革不断规范。一是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稳步扩大,2006至2010年,全市共完成采购项目预算147.6亿元,采购金额123亿元,节约采购资金24.6亿元,资金节约率达16.7%。
35、二是积极开展政府采购改革创新。2007年对协议供货进行改革,实行网上“二次竞价”,进一步提高协议供货的效率。实施特殊采购方式申请网上审批。2008年推行定点保险经纪服务。三是率先进行大宗货物政府采购探索,对全市各机关事业单位年度内采购数量和总金额较大且规格、标准统一、现货货源充足、具有较强需求共性的货物,变单位分散采购为集中政府采购,充分发挥了规模采购的效益,减少采购中间环节,降低了采购成本。资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废、报损、调拨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等得到有效规范。组织全市开展资产清查,建立全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编制部门预算、
36、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奠定基础。全面有序深入推进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建立公共资源统一交易平台,出台厦门经济特区公共资源市场配置监管条例,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或其他公开竞争方式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构建配置科学、使用高效、监管有力的资源(资产)管理模式。推动事业单位改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政策,稳妥推进事业绩效工资改革。财会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出台全国首部针对会计人员的立法厦门市会计人员条例,规范会计人员兼职行为,设立委托代理记账制度;成立会计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管理;建立会计人员奖惩制度和信息平台,设定警示名单公示制度;广泛开展会计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逐步形成了政
37、府监督指导、行业自律管理、社会监督约束与单位内部控制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会计行业管理体系。持续强化财政监督,“十一五”期间市级共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检查148项,涉及资金117.3亿元;积极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涵盖市、区两级200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加强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三类中介机构的清理和规范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审计发现的问题逐年减少,依法理财观念逐步增强。财政工作能力不断提升。打造“活力财政”。积极探索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干部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狠抓干部
38、教育培训,财政队伍专业、年龄和职务结构比例趋于合理,岗位和人员配置趋于科学。坚持先进文化引领,精心培育“活力财政文化”,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党员争先创优主题活动,形成了持续服务和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打造“服务财政”。连续举办四届“公共财政服务日”活动,成为财政服务新平台和新品牌。开设百项实事网上办、场景式服务导航、网上服务大厅(主题服务)等办事栏目,在全市首创“处长在线访谈”形式,提升了网站网上办事、服务咨询等服务功能,提高了公众参与度,我局门户网站被选为“厦门市十佳政府优秀网站”。打造“阳光财政”。结合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
39、证权力高效运行、正确行使。针对内部管理重点环节、敏感环节进行梳理和自查,通过系统设计和流程优化实现权力制约制衡和资金规范运转,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打造“高效财政”,陆续建成部门预算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土地收储管理系统、重点建设项目在线监控系统等20多个应用系统,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为财政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探索建立了涵盖市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综合考评及市财政局内部绩效考评“三位一体”的考评体系,形成了互为作用、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的立体化监督机制,财政工作效能显著提升。在历年市政府部门绩效考评中,市财政局均名列前茅,获评“2008年度厦门市
40、十佳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市财政局在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2009年首次荣登“省级文明单位”行列,局属六个事业单位有五个先后获颁“市级文明单位”;非税收入管理中心、财政支付中心和行政政法处分别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省级巾帼文明岗”和省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第二章 “十二五”期间财政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一、“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环境分析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海西机遇,奋力科学发展,增创特区优势,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逐渐显现。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促进厦门均衡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总量、扩大收入规模、优化税源结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各种任
41、务仍然非常艰巨,环境、资源、要素等各种压力仍在不断加剧,财政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挑战将更加严峻。 1、“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许多机遇(1)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较多。一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以及国际竞争因素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将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对我市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可能。二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建立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将加快东部、中部生产要素向西部流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三是从宏观政
42、策层面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国家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先后制定了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也出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四是从税制改革方面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以促进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继续稳步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税收制度,推进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适时研究开征环境税、物业税等,税收体制不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会更加规范,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和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将带来部分政策性增收。(2)我市财政改革发展的基础
43、和条件发生积极变化。一是坚实的基础奠定新起点。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有效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市生产总值从“十五”年末的1006.58亿元增加到“十一五”年末的2053.74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工业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为“十二五”时期财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科学的路径加快新跨越。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颁布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科
44、学发展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和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的战略目标,明确了“着力二三产共推进、着力岛内外一体化、着力内外需齐拓展、着力惠民生促和谐、着力抓党建强保障”的发展战略。难得的发展机遇、龙头示范的发展定位和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为我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三是独特的优势凸显新思路。经过近三十年的经济特区建设特别是五年来的海西中心城市建设,厦门市经济实力和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开始显现,在对台交流、人居环境、城市发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基础。结合海西城市群发展规划,厦门将推动建立厦泉漳大都市区的核心城市,特别是ECFA(两
45、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厦门将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两岸金融合作滞后的状态得以借机重构。四是难得的机遇拓展新空间。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改善和“两桥一隧”的建成,城市开发建设的重点已由岛内逐渐转向岛外。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后,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岛内发展空间局限和“一市两法”的状况得以逐渐改变,岛内外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产业,提升厦门对周边地区和海西各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为厦门寻求自身突破性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3)财政改革发展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行政
46、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间财政关系将日趋规范,行政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将逐步完善,各级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将逐步增强。特别是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提出了“四个注重”和“五个坚持”的要求。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强调要始终致力“五个发展”,大力建设“五个厦门”,努力实现“五个翻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有利于促进各级财政部门锐意创新,狠抓落实,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
47、的重点、难点问题。2、“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宏观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变化影响重大:一方面,“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而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政策支持的经济回升向市场驱动的持续发展的交替过程,人民币升值与出口环境变化、出口拉动与发展方式转变、劳动者收入提高与企业成本增加、经济发展与房地产调控、节能减排与抑制物价上涨、宏观政策退市与经济二次探底之间的矛盾,令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随着全国性制度的不断完善,特区原来享受的政策优惠、制度优势被大大消解,而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
48、签署,厦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对台优势面临弱化,能否抢抓机遇,放大政策效应,是厦门能否保持先行先试地位的最大挑战。二是收入增长形势较为严峻。“十一五”期间,尽管财政总量增加,但波段变化特征较为明显:2006、2007两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均实现了超过30%的高速增长;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冲击,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回落。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财政收入投资拉动型增长特征仍未根本改变,一次性收入比重较大,工业拉动作用不够明显,新增大型财税增长点不多,产业优化升级的问题如不尽快解决,财源后劲将受到严重制约。与此同时,中央正在酝酿对下财政体制的调整,部分税收分成政策的变化,可能在短期内对地方财政收入
49、和财力产生一定影响。三是财政增支压力不断加大。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未来发展蓝图和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今后一段时期财政面临的增支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基建投资面临新的支出高峰。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构建辐射内外的交通体系,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需要大量的财政建设性资金投入。二是民生保障支出投入继续增加。加大力度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确保已经和即将出台惠民政策的资金需求,满足公共交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需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支持。三是产业扶持力度支出需求增大。为巩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为支持创
50、新立市、文化立市、产业强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数额巨大的重大产业项目配套资金。四是政府债务偿还压力仍然较大。由于可安排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有限,大量建设资金只能依靠投融资手段筹集,市、区两级政府各类显性和隐性债务规模日趋增大。建立完备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和偿还机制,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将成为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尚待完善。随着岛内外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岛内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其突出。岛内外社会事业配套建设差异较大,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加快建立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布局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促进
51、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立与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机制体制,是公共财政亟需应对的新课题。五是财政改革任务日益繁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完善的财税政策体系与之协调,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要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保护机制要求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提高财政管理绩效,财政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公民民主监督意识的提高和媒体公共监督力量的加强,必须构
52、建具有相应制度支撑的财政预算公开体系,实现有效、持续的财政收支预算监督。综上所述,“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忧患意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化解不利因素,从单纯收支的传统观念向主动靠前、全面协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理财观念转变,确保各项财政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二、“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着力岛内外一体化、着力二三产共推进、着力内外需齐拓展、着力惠民生促和谐、着力抓党建
53、强保障”的发展战略,按照“规模与效益兼顾、二产与三产同步、拓展与挖潜并重、政策与资金统筹”的理财思路,进一步建立健全“收入组织有方、公共保障有力、资源配置有效、监督管理有序”的活力公共财政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和谐社会建设加速推进;财政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水平明显提高,为加快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具体目标为:1、做大做优财政经济“蛋糕”。以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为重点,积极打造精品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
54、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增强财政可持续增收能力。2、全面提升民生福利水平。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岛内外一体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环境优美、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幸福城市,促进公共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让每一位勤劳努力的市民收入增长更加快速、居住环境更加优良、享受的公共服务更加完备、生活更加安康。3、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公共财政相适应的现代财政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主要体现为“五个机制五个突破”:一是积极探索构建政策目标清晰、调控方式有力、资金整合有效、引导
55、作用明显、政策配套协调、利益分配合理的财政调控机制,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上实现突破;二是立足于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构建事权明确、财力匹配,激励引导、协同发展、与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机制,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实现突破;三是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构建以公开、规范、透明为主要特点的,机会均等、系统保障、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和民生保障机制,在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上实现突破;四是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构建统一完整、科学精细、绩效优先、高效运行的财政管理机制,加强财政“两基”建设,在
56、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突破;五是以依法理财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手段,构建分配与使用相一致、事前与事后相衔接、内部与外部相配套、行政与社会相结合的公共财政监督机制,在规范财政运作上实现突破。4、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继续坚持量入为出的预算安排原则,确保全市各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强化政府性债务监督和管理,提高防范债务风险能力,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实现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财政经济健康有序运行。(二)基本原则: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57、确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实现;又要正确认识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征,从实际出发,在财力可能情况下,瞻前顾后,分清轻重缓急统筹来开展工作,不搞超越发展阶段的项目和政策,确保财政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厘清边界、转换职能、先行先试”的原则。公共财政的性质决定了财政的基本职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发扬勇于创新、先行先试的传统和功能,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进一步强化对市场失灵领域的支出责任和调控功能;同时,处理好公共财政退出竞争性领域与地方财政承担支持经济发展职能的矛盾,综合平衡,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以政府这
58、只“有形的手”来激活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断激发和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促进发展、倾斜民生、维护稳定”的原则。发展仍然是厦门的第一要务。要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根本途径,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点开拓城乡市场和国际新兴市场,重点提高产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重点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效益优先、节约为本、管理为基”的原则。在财力增长有限、社会事业发展资金需求不断扩大的双重压力下,要更加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益,将绩效的观念贯穿预算项目执行的始终,达到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目标;要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完善制度,加强内控,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有效堵塞支出漏洞;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牢固树立“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合理安排”的工作思路,从勤俭节约中挖掘潜力,从挖掘潜力中求得效益,有效地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十二五”时期财政收支指标预测不考虑财政收支不确定性影响和通货膨胀因素,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工站项目书撰写培训
- 沙龙活动主持人培训
- 幼儿园急救安全教育培训
- 二零二四年品牌授权经营合同4篇
- 2024版工程代理与居间合同2篇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合同:某连锁品牌的特许经营协议2篇
- 《爱心主题班会》课件
- 庆六一亲子活动方案
- 2024版甲方乙方合作开展教育培训项目合同3篇
- 房装修合同范本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九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含解析
-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选拔卷)(原卷版)
- 云南省昆明市昆十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地理试卷(无答案)
-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发展中心社会招聘601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华强北商圈市场分析:华强北商圈之市场分析全面分析华强北商圈现状、规划及发展趋势
- 统编版2024年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国开(河北)2024年《商务谈判实务》形成性考核1-4答案
- 血栓患者护理
- 移动数字金融与电子商务反欺诈白皮书
- 证券从业《发行与承销》预测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