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环境与政府措施之探讨_第1页
创业环境与政府措施之探讨_第2页
创业环境与政府措施之探讨_第3页
创业环境与政府措施之探讨_第4页
创业环境与政府措施之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创业管理期末报告 创业环境与政府措施之探讨 目录壹、 创业家的定义貳、 创业的类型与成功因素參、 创业环境与政府角色之探讨肆、 发展创业之政府措施伍、 实例探讨光环科技公司陸、 结语 壹、创业家的定义 有关创业家的社会角色及概念,在西方至少己有很长的发展历史。然而有关创业家研究的开始,基本上是在资本主义的出现才逐渐受到重视的。法国经济学家J.S.Say最先使用创业家一词。他认为创业家是将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力较高级产出较多的地方。而熊彼得延续Say观点,在他的经典之作经济动态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ynamics),主张健全经济理论与实务的中心课题是,

2、由创新的创业家所引发的动态失衡。则认为无论是管理者或创业家都会经历风险,他认为最大的区别因素,应该是对创新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创业家的特点,在于发现并使用新的创意。企业利润的来源,在于不断成功的创新,而创业家就是创新者。彼得杜拉克更进一步说明,创业家常被定义成开创崭新的小型企业的人。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新的小型企业都是一种创业家行为或代表着创业精神,即使是开创新事业,但是既没有创造出一种新满足,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消费者需求,显然不是创业家。例如,有人在郊区开一家熟食店,其所作的是以前已被重复许多次,不算是创业家,但是,麦当劳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创业精神,因为,不但提供资源产出,而且开创了一个新市场和

3、新顾客层级,这就是创业精神。显见,彼得杜拉克对创业家的论点,系指创新的创业家。 除了上述之论点外,有关创业家的定义,目前仍是众说纷纭,缺乏一致的说法。例如,Kirzner(1973)认为创业家是能够辩认市场的不均衡所在,以及采取行动从中谋利,并具有正确地预期下次的不均衡,将会何时何地发生的能力。,其重点在强调预测能力;Shriastava(1987)定义创业家为个人或团体为了达成其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目标,而创造新的组织其重点是扩大的非经济方面的目标:Timmors(1986)认为创业家是由强烈的承诺与毅然的耐性所驱使的人其看法较接近心理学层面。Peterson及Albaum(1984)则认为

4、创业家是组织、管理并承担企业或交易风险的人,是从管理学的角色出发的;McClelland(1961)则较不受限,他相信一个负有决策责任的创意型管理者,与一企业的创立经营者一样,都可以称为创业家;Carsrud,Olm及Eddy(1986)则提出创业家是个愿意且能够承担个人风险与责任,同时能结合生产与信用方法,以期待实践利润或其它特殊目标的个人。 许士军(1997)认为创业不过是新创一个事业或企业组织,但其背后所代表的,乃是人类一种发掘及利用机会之动机与能力;经由结合各种必须的资源条件已创业具有满足需要的价值。创业与经营一既有的企业不同,因其涉及所从事的行为具有较高程度的创新性(innovati

5、veness)、风险性(risk-taking)、与前瞻性(proactiveness)。麦克里兰(McClelland)认为,创业主要由于人们所拥有的成就动机的驱使。然而,彼得杜拉克认为创业精神是一种行为,而非人格特质,他指出创业精神是基于经济与社会理论,最重要的是再于作一些与众不同的是,而非将原来已经做过的是作得更好,这就是赛伊在二百年前创造创业家这个名词所要表达的意义。 针对创业者的类型,许士军将之分为家族主义与专业主义的创业二种,家族主义的创业特色,系以人际关系规范,提供创业所需的重要条件,其成就动机是建立在家族而非个人为主。其已家族名义从事创业社会资源,较易获得外界社会的信任与所必须

6、的资源条件之支持。专业主义的创业者其价值与所拥有的权威来自个人能力与条件上,它们希望将所习得之专业知识与以实际应用已创造对于社会有用之价值。其创业所赖之动机来源、纪律、信任以及社会资源取得之基础,有别于家族主义。 企业创业发展的过程模式上,可以划分为二方面:在创业动机方面:台湾企业员工创业的主要动机因素,其重要性依次为企业家精神、经济因素、安全保障因素、文化因素与仪式配合成本。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在整体的创业动机因素上,并无显著的差异;然而在个别创业动机方面,技术人员对安全保障因素与文化因素的重视程度明显的高于管理人员,而管理人员对企业家精神的重视程度则明显的高于技术人员。在创业关系方面:内外包

7、关系的家庭工厂是技术人员的主要创业关系型态;竞争关系的小型工厂则是管理人员的主要创业关系型态。陈介玄(1994)与谢国雄(1989;1991;1993)在其所研究的台湾中小企业黑手变头家的现象过程中,指出员工在母厂数年的工作学习,培养建立与工厂老板之间的关系,然后集资创业成为原任职厂的外包代工厂,完全依赖母厂的定单生存;然后慢慢累积资本与关系,并扩展厂的规模,降低对母厂的依赖;最后终于成为与母厂平行互助的较大型厂或发展成可以独立接受国外定单的中型厂。这种创业是一个由任职学习、创业当家,进而进入成长独立阶段的过程。员工创业的现象在企业是相当普遍的。事实上,在高科技发展之时代,员工远比以前更有弹性

8、。 Stan Davis 和Jim Botkin(1996)于企业推手一书中,特别指出,在工业时代,员工如果被解雇,就没有工具或资源可以继续发挥生产力,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成为经济体系中最关键的资源。因此,被解雇的员工可以带着有弹性的知识去开创新事业,例如美国科诺克公司(Conoco)为缩减规模而资遣二名项目经理,该二位经理人利用遣散费当作种子基金,创立新公司,一方面把项目研究成果租给科诺克公司,另一方面也出售给其它公司。此外,如康宁玻璃公司协助离职员工独立创业的办法,是允许他们把公司已不再使用的科技出售给其它公司。显见,在科技日渐发达之时代,创业之方式日新月异,任何创新的做法均可作为

9、创业的关键。事实上,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应是美国加州硅谷了,到处充满创业的气氛、欲投资的创投事业与身怀专业技术或创意的员工,创业的活动不断在离职员工的身上发生,诚如邓海珠(1998)在硅谷传奇所言,每当依群人聚在一起交头接耳,就表示另依各创业契机正在形成。贰、创业类型与成功因素之探讨 创业的类型依其创业者隶属的主体,分为独立创业与公司分殖二类,所谓独立创业包括黑手变头家(谢国雄,1989)、技术创业家、资本创业家;公司分殖包括:公司某部门独立成新创事业、公司团队离职自组新创事业、公司提供资本并外寻经营或技术团队,设立新创事业、公司某项产品或技术分殖成立新创公司。 以技术新创事业之特色,基本上有以下

10、两种特异之资产:第一、新创事业之人力资产特异性。新创事业创业团队可能拥有的独特知识或技能包括:与产品相关的科学知识或技术专长;与制造作业相关的科学知识或技术专长:个人拥有的专利或独门诀窍;个人与创事业供应来源专用的交易关系;个人与新创事业潜在顾客专有的交易关系;个人拥有的管理专业技能如融资、内部控制、训练辅导、领导激励、策略规划等等;个人拥有的与新创事业经营相关的其它策略性资源如政府关系、生意门路、独特地理区位拥有者、家世背景、等;个人的创业经验、创业家性格、创业韧性及毅力、建立并领导创业团队的能力;个人对事业经营独到的眼光或远见等。第二、实体资产之特异性。新创事业创业团队可能拥有的独特实资体

11、贠产包括:专用设备、专用仪器、专用组配件、原料或配料、特用品管程序及配备、特用制造程序、专用物流设备、专用软件、以及厂房、办公室、仓储、零售点等所在的地理区位等。这些知识与技能以及实体资产的价值与新创事业成功与否息息相关,设若新创事业经营失败,这些资产移作它用的价值可能相对不高,因此可称为特异资产。 上述所讨论的创业系泛指所有的新创事业,近年来,由于科技快速发展,技术创业逐渐兴盛,目前国内常见的技术创业类型可包括如下:(一)、技术与研发人员自行创业(二)、研发单位的衍生公司(spin-off)(三)、企业利用技术移转或引进,转投资成立新公司(四)、企业内部创业 技术创业之型态常依其技术之取得与

12、运用而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五种类型,说明如下。 技术创业型态与特性型态特性说明著名案例本业转投资本类型多由大型高科技企棊,由公司内部某单位衍生(Spin-off)出独立公司,或是寻找利基市场独资或与其它企业合资合成立新公司。本类型的新创企业由于有母公司技术与管理上的支持,更重要是经营网络(如人脉、信道)的取得无碍,故一般如果没有重大策略方向的误判或市场巨变,大多可以存活至成熟期。明碁电子、华邦电子、瀚宇彩晶异业转投资本类型多由传统企业集团,为寻找高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以合资或独资(较常出现)方式成立新公司。本类型的新创企业,由于母公司大多缺乏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人才,仅能提供财务上的支持,故往往在

13、创业之初的技术产品选择、高科技技术与管理人才的聘用与辨识,都会出现些许问题,如预期市场未出现、企业政治斗争在成长期即已出现等,这类型新创企业如果遭遇问题,母公司的支持将成为关键。和信多媒体、奇美电子、东森宽频电信专业创业本类型多由有经验的创业家或创业投资公司所投资的新创企业,由于会被这类创投事业所青睐的技术创业,大多己经通过层层考验,故企业经营方向与创业团队成员皆己具雏形。本创业类型较常出现问题就是新创企业与创投事业的代理问题,如信赖、契约、变现时间等。旺宏电子、雅虎、红帽Linux、台积电独立创业本类型多由技术专家试图将新创技术带入利基市场,一般可能由于其技术/产品的创新程度太高,或是市场机

14、会尚未明朗,故无法获得知名创投事业的青睐。此类创业如能获得重大成功,大多搭上或自行创造出所谓的龙卷风暴市场,否则经常在创业鸿沟中挣扎甚至就此湮灭。微软、Cisco全懋电子先锋拓荒者本类型多由具有创业热情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或经理人,以效能强化型的技术/产品,专注于某小型市场(不一定是利基市场)完成其创业梦想。此类创业历程一般较长,如果其间发生关键人物脱队,往往造成企业倒闭的悲剧,此类型最终命运大多被并购,较佳的机会是搭上龙卷风暴。趋势科技、鸿海精密工业、技嘉科技 技术创业的类型与竞争要素,依其特质而有所不同: (一) 本业转投资:强调技术智能财产、设计人才与产业网络关系。 (二) 异业转投资:要求

15、快速变动的应变能力、密切的上下游产业与市场之网络关系与国际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三) 专业创业:强调技术专利等智能资产的掌握与运用、技术人员的知识管理能力、雄厚的后援资金、策略联盟之谈判与契约运用、技术创新能力。 (四) 独立创业:要求上下游客户产业关系的掌握、产品量产速度与成本控制、产品上市与退出之时机拿揑等。(五)先锋拓荒者:该产业要求上下游客户产业关系的掌握、足够承接上游市场遽增的产能、迅速有效的服务与严格的生产良率等。 熊彼得指出创业精神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其作用在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新组合,社会经济能否不断创新与成长,创业活动居间扮演关键角色,但新创事业之风险性易高出许多,如何预知创业成

16、败之影响,进而于事先加以有效规划控制,以提升创业成功之机率。Stuart及Abetti(1987)指出影响初期创业成功之主要因素有市场吸引力、市场之动态性、研究发展密集度、创业者本身特质等。Merrifield(1987)则指出创业成功与否之机率决定于企业之吸引力及企业适应力两类。Roure 及Maidigue(1987)则认为成功之创业者大多有早其相关工作之经验,能组成完整的大型团队,能与人一起工作。Hofer及Sandberg(1987)指出成功的创业者具有认知改变环境需求之能力。张钧(1988)以经济成长率、利率及汇率作为衡量总体因素之指针,探讨外部环境变动对于创业成功之影响,发现经济成

17、长率与中小企业之存活有正向关系,利率水准之高低与中小企业存活率有负向关系。张钧亦认为成功的创业者特色,包括:塑造企业家个性,有旺盛的企图心与敏锐的观察力;掌握投资创业机会,快速调整变革因应。张金山(1990)以我国企业于1981年至1986年创业并经营成功之创业家为对象,研究发现:(1) 父亲曾创业过的创业家有较强的成就动机;(2)创业时家族经济状况较差者,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倾向;(3)主动创业的创业行为,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形成。黄同圳(1997)针对1968到1992年行政院青辅会辅导的创业青年个案计470案,研究主要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归为所创事业形态与创业者个人特质两类。结果发现独资之企业,

18、其存活之机率明显地大于股东或公司形态;所创事业如属于服务业,责其继续经营之机率明显的高于制造业与农业;创业时资金之多寡,对于创业成功与否扮演着相当重要的关键角色。参、创业环境与政府角色之探讨 在有力的创业环境中,创业家被视为政策激励下的产物。许多环境因素对创业精神的塑造,有极为显著的影响。有关政策上的措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例如国家所制定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大多着重在现有企业之经营方式、生产成本与研发能力之调整等措施。至于对产生一项新兴产业或是鼓励特定产业创立新事业部分,反而较少着墨。实务上,政府的相关措施,不管对现有的事业或新创事业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Rothwell及Zegveld以国

19、家创新系统之论点,认为政府在协助产业发展上,其科技政策应包含专利系统、技职教育及在科学与技术基础建设内之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提升等。根据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先进国家采行之产业政策及经验,政府对产业活动采行的政策原则,从自由放任主义到积极干预主义之间,其中有三种基本理念对政策目标及策略的抉择影响最大:塑造有利环境论(favorite environment promotionist)、积极鼓励创新导向(innovation pushers)、结构调整论(structure adjusters)。(林建山,1985)对塑造有利环境论者,政府机构的功能在于,塑造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故采行

20、之产业政策较着重于促成稳定的经济环境、增进市场有效竞争。积极鼓励创新导向论者则主张,政府的干预措施必须激发创新,也就是说,政府有能力选取并有效培育明星工业,使其成为经济成长的动力。此种理论的基础在于,肯定政府机构能力,以选定及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并促进国家经济的成长。而干预程度最深的是结构调整论者,此类学说认为政府干预应着重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主要理念是基于市场机能,必须加以调整,才可确保经济活力与成长。当需求面发生重大改变之际,政府必须针对供给面来进行有效的结构转变。Rothwell及Zegveld于研究政府之创新政策中,指出创新政策应包括科技政策及产业政策,而以政策对科技活动之作用层面

21、,将政策分为十二类:(1)供给面(Supply)政策:政府直接投入技术供给的三个因素,即财务、人力、技术支持、公共服务等。(2)需求面(Demand)政策:以市场为着眼点,政府提供对技术的需求、租税及各项规则经济体之法令制订。影响科技发展之政策,如中央或地方政府对科技产品的采购,以及合约研究等。(3)环境面(Environmental)政策:指间接影响科技发展之环境,即专利、租税及各项规则之法令制定。Michael Porter(1985)于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之钻石理论模型,认为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因为他能创造并持续企业的竞争条件,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做的决策,也是创造并延续生产与技术发

22、展的核心。他将竞争优势分为六部分,其中第一项之生产要素(Factor Conditions),系指一个国家所提供某特定产业竞争中与该产业生产投入方面有关之表现。包括:(1)人力资源、(2)天然资源、(3)知识资源、(4)资本资源、(5)基础建设。第二项是需求条件(Demand Conditions),系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之需求规模及需求型态等。包括:(1)国内市场的性质、(2)国内市场的需求规模和成长速度、(3)国内市场需求国际化情形等。第三项系相关与支持性产业(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系指这项产业之相关产业和其上、下游产业之国际竞

23、争力强弱。包括:(1)该产业之上中下游结构、发展情形及其竞争优势 (2)该产业与其相关产业之关连性、发展情形及其竞争优势等。第四项为企业策略、企业结构和竞争程度(Fi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系指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型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之表现。包括:(1)国内该产业厂商之策略、管理型态及组织结构、(2)国内该产业厂商之企业目标、(3)国内该产业厂商所属员工之个人事业目标、(4)国内该产业之竞争情形等。而第五项之机会角色(The Role of Chance),系指形成机会并影响产业竞争之情况,大致是透过下列各项因素影响生产要素、

24、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及企业策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等构面。而第六项为政府角色(The Role of Government),系指政府经由补贴、教育、保护、制订标准及创造需求等政策影响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及企业策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等构面。 由上述可知政府之角色对国家竞争优势与企业之经营发展具有相高的关联性。但是,纪尔德在创业精神一书中指出:所谓的政府的产业政策,实际上不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有功劳。政府精心辅导贴补的大公司,在创新方面总是落在小公司之后。最好的产业政策实际上是财税政策,以低累进税率让精明能干、勇于冒险的创业家能够尽快累积资本。诚如上述,财税政策是创业的关键,

25、意即资金的取得与资本的累积,对创业活动之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Cooper(1986)检视1980年代以前的美国,创业家大多数的资金来源是个人储蓄,即使在高科技公司中,创业投资资金仍然未在创业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最近一、二十年以来,外来的资金支持,已是创业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了。 彼得.杜拉克认为一个创业型社会,并不需要规划的公共政策。创新的机会常是偶然发现的。创新的机会尝试是偶然发现的。他以高科技事业为例,认为推动高科技的政策,以及高科技本身,都不会产生高科技,他对于有关成创业社会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1. 社会的创新是一项彻底的改革,必须有系统地废弃陈腐过时的社会政

26、策及公共服务机构。2. 政府政策应是提供有利于创业家创业需的资源与诱因,而不是政策主导创业方向的进行。3. 赋税政策是一个重要领域,因为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极大,而且是社会价值观及社会政策优先级的象征。一个创业型社会需要一套能鼓励公司将昨日资金运用于明日事业的税制。4. 免除法令、限制、报告及文书作业对新事业的干扰,以鼓舞创业精神。5. 政府在提出任何一项新策或新法案之前,都应该考虑是否能增加社会与经济弹性,及是否会干涉或惩罚创新及创业精神。 Paul D.Reynolds、Michael Hay及 William D.Bygrave(2000)针对21国的创业情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各国的创

27、业活动差异性相显著、创业精神与经济成长有相当强的关联性、大多数的公司是介于25-44岁的男性所创立的、财务资源与创业活动有很高的关联性、教育对创业精神扮演关键角色、广泛的经济制度对创业活动具有关键性。有关影响国人创业之因素,包括:年龄结构(25到44岁的人越多,则创业活动力越高)、政府对创业活动之奖励(如减少行政规范、降低税率等)、弹性的劳动市场(雇用劳工的社会成本越高,则创业活动越低)以及教育程度(高等教育之密集度越高,则创业参与率越高)等。根据调查结果,影响创业最重要的问题,依序为:政府政策、文化与社会规范、财务支持以及教育训练等。显示政府政策对创业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措施可分为二方

28、面,一为诱因拉力(incentive pull),例如租税减免、财务协助等经济因素。另一方面为支持推力(support push),例如法令解除、劳动条件等。创业活动并非个人之能力可以独立完成的,前面曾提及家族主义对个人创业之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重点是家族的经济资助与人力资源等方面。而在专业主义下的创业讲求专业技术能否获取社会认同,争取有限的资源。显示创业者除了创业之成就动机外,创业成败之关键点,均在如何掌握有限的资源,发挥其创意或技术,在规划的目标市场获得有效经营与合理利润。所以,资源基础论对创业活动亦有相当关联性。 James J.Chrisman & W. Ed McMu

29、llan(2000),以资源基础论探讨为何外部协助可以影响新创事业,他们追踪长期发展的企业家的经营绩效。结果发现,新创事业有比预期高的存活率、成长率和创新能力,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外在资源的协助,在早期投入会对企业之后的发展产生影响。 然而,外在资源之协助,一般均指向政府所提供之各项措施与所建构之创业发展环境,事实上,企业从事商业化之创业活动,其主要的优势在于:组织的弹性与效率、市场商机的掌握、目标导向的管理、相关资源之整合与调度能力、策略选择上之弹性、无国有智财权管理等,厂商经由长期研发创新的投资,达到经验与技术的累积,进而发展出自有技术或产品,成为真正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的组织;而政府的功能

30、主要在于维持市场机能的正常运作,及提供适当的基础结构以利企业之创新与国人之创业活动。 在新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之蓬勃发展之下,以新技术或新产品为创业关键之个案逐渐增加,同时对于国家之经济成长与就业机会有相当显著的贡献。其竞争核心不只是生产成本的降低,而在于其创新性。依据Miller and Demsetz(1996) 之研究,企业的资源分为property-based 与 knowledge-based两类,property-based资源对于处在稳定环境的企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而knowledge-based资源对于处在不稳定环境中的企业绩效则有显著的影响。根据Wernerfelt,资源是指

31、认核可被视为企业优点或缺点的东西,包括无形与有形的资源,Barney 认为企业的资源是不容易被模仿或取代的,他能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并避免受到威胁。property-based resources是可被企业控制,有价值的资产,knowledge-based resources 则是一些技能,例如科技、创意或是合作方法,它之所以不易被竞争对手取得,不再于企业的所有权,而是在于知识的障碍。 从企业经营面来看,在未来全球竞争的环境中,以知识 (Intellect) 为主的竞争优势将取代传统以生产要素 (Factor conditions)的竞争情势。由于科技的快速扩散,持续的科技创新经验的累积是企业存

32、活与维持竞争优势的最佳利器,而以研发创业来发展专业技术成为投资研发的重要诱因,也是创业活动的泉源。 企业的创新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但研发创新的风险极高,而在全球竞争的情势中,投资研发创新的回收率又有极高的不确定性。根据先进国家之经验,最有利于研发创新的条件在于:开放民主的法治社会、良好的创新系统(包括教育、资本市场、技术扩散机制、自由竞争的市场、交通与通讯系统等)及适当的政府干预。其中,政府干预的目的在于维持市场经济的运作及其公平性,并确保研发创新活动不与公共利益相抵触(如环保与公安等)。 如以彼得杜拉克的论点为探讨,创业家都从事创新,创新是展现创业精神的工具,创业活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

33、,使它能创造财富。而创新的动机有许多来源,其中奠基于知识的创新是创业家的超级巨星。创新是研究发展的成果,基本上,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大学、公私立研究机构(包括国家实验室)和企业界等三个个体所组成。传统的分工方式大致为,大学主要负责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对不同学术领域进行对基本原理的探索;研究机构则负责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亦即进行将学术领域的新发现或新理论应用在产品上之可行性研究;企业界在市场机会的导引下,进一步利用前二者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技术。 传统上由基础研究,而应用研究,而商品化的直线型研发活动,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以及科技发

34、展日新月异之趋势下,使得直线式的研发活动模式备受考验,而作大幅度的改变,以提高研发效率。在一个国家创新体系内,大学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教育专业人才以供社会之用。在大学里所创造和累积了的有用识,这些知识或是透过公开发表为社会大众知道,并为社会大众所用,或是透过教学、训练出具备充分知识的学生,以为社会所用。经由以上两种管道,大学对社会做出了具体的贡献,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因此,传统上,大学和企业界之间的关联并不高。然而,彼得杜拉克认为而创业精神与创新是可以学习与培养出来的,并非一般人想法大多认为创业精神与创新是自然的或自发的。因此,大学之教育对于创业活动具有相当的助益,此外,大学所作

35、的研究发展成果,常是创业活动的关键技术或是创意。美国自从1980年的Bayh-Dole Act(拜杜法案)、Stevenson-Wydler Act后,一直到2000年止,一共研订或修订十七项法案(例如 Federal Technology TransferAct、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echnology Transfer Act、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Advancement Act、Technology Transfer Commercialization Act等),其目的在于充分运用有限的研发资源与既有的研发成果,

36、进行专业技术与成果之移转,以产生创新与创业活动。此外,亦积极研拟相关的措施鼓励创新与创业活动,如小企业创新计画(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前瞻性技术计画(Advance Technology Program)、小企业创新资金(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Capital)等。由此可知,在建构具有创业精神的环境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不容忽视。肆、发展创业之政府措施 我国之创业活动,诚如陈介玄与谢国雄之研究,在过去几十年来,创业活动之主力大多是黑手变头家,先习得一既之长,在家族或朋友之资助下,另创一家事业,但是,在技术层面或经

37、营规模上,不易超越原有的企业,反而常与原有的企业成为上、中、下游的企业关系。此种创业的做法在以制造成本为竞争主的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间,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的原因包括:第一、世界经济快速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体系,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流通更方便、更快速,透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现有产业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新创事业不断产生,尤其是一些建构在网络上的服务业以及软件业。除此之外,和"知识"的关系更为直接的产业。第二、同样是在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助长下,全球化经济的脚步更加快速,市场竞争因进入障碍降低而更形激烈,这意味着新开发产品被淘汰的速度也加快了,因此,企业界为求能在市场上不断推

38、陈出新,必须寻求更直接的管道以取得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知识,并快速地加以应用。以上二者都显示创新与创业精神在科技发展之重要性,更促使大学除了必须扮演传统的知识创造者以及培育人才的角色外,也必须在知识的应用上,扮演技术创新与移转给个人或企业的角色。 Magnus Klofsten and Dylan Jones-Evans(1996)之研究,发现促成小型高科技公司成长的成功模式是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的合作,透过研发团队之培养、明确之研究重点与双方密切之互动与信赖之关系而达成最好的目标。Magnus Klofsten and Dylan Jones-Evans研究瑞典境内Linkoping地区之研发

39、创新情形,该地区是高科技公司聚集与发展的重镇,Saab、Ericsson与瑞典国防研究部门均设于此,而设置其中的大学,其所进行的学术研究直接影响到研发环境之创造,除此之外,该区有不少的新创事业是大学的人员所创立,企业创意是学生提供的,显示大学对该地区之影响。根据统计,该区有超过350家衍生公司,其中,有70家是直接开创自学术研究之成果。这些公司的特色在于其产品系以先进技术或具有决定性是场优势的专门技术为基础。而大学内部的创新与创业中心(Center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简称CIE),更是促成产业与学术界密切互动之关键。促成产业界与学术界系统之

40、结合,其优势,主要是:满足公司的需求,企业提供经验与知识,而大学则针对企业之需求,给予企业界结构性的知识;企业可以立即取得学校师生之研发成果,以协助其成长与发展;两者密切的互动场吸引资金提供者之目光,并较易取得其信任而对该公司投资。此模式证明再相对有限的财务资源与组织架构下,激励企业组织与大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促成企业之创新与新创事业之发展。对大学而言,透过与业界合作,一方面可以取得企业的经费补助或是经由专利与技术授权而获得依些收入,另一方面则能够帮助学校师生,透过与产业界共同合作从事较具实用性质的研究,而获得宝贵的经验,就企业界而言,大学除了仍是传统的知识创造者外,透过与大学合作,企业界有

41、机会运用大学的研发设施,获得依些在业界没有的专业知识,使得企业内部的研发能量作最大的发挥,同时,学校的师生意有机会成为公司的主要成员以发挥其专长,彼此互蒙其力。所以,产学合作策略之优势包括:企业投资较低,可促进其投资研发之意愿;企业主导研发方向,可与其内部行销、财务、制造等部门作更有效的整合;大学资源充分利用,并培养大学科技人才之实务经验,提升研发实力。一般而言,产学合作之方式可略分为四项,科技人才培育与专业人才养成、学术研发成果之移转、产学合作共同研发及大学创新育成中心之设立与产业界委托研究案,而OECD更依据产学合作之方式,细分为七项。根据OECD秘书处于1999年的报告,各会员国的产学合

42、作方式和程度均不同,大致而言,可分为下列七种:(一)一般性研究支持(general research support)最传统的大学和企业界合作关系,就是企业界以捐款、成立基金、捐助设备和其它研究设施等方式,来协助大学进行各项研究。一般而言,这种捐助并不一定会和大学里某项研究或某个研究人员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有时候,企业界的捐助很可能是直接针对某位研究人员或某类研究而提供的。无论是何种情形,企业界并不期望透过这种支持取得何种实质的回馈。(二)非正式的合作研究(inform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由大学里的研究人员个别和企业界就某个课题进行非正式的合作研究关系,在OECD

43、的会员国中愈来愈普遍,而且成果也往往最好,特别是在一些以科学为基础的领域如制药、航空和环境科技。因为在这些领域内可能跨许多不同学门的研究,很少有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可以涵盖所有学门的知识,不同学门或单位研究人员的合作或是交流,遂成为相当必要,也较容易成功。(三)契约型研究(contract research)不同于上逑一般性研究支持和非正式的合作研究,契约型的研究往往是针对企业主本身的需求而进行的。前面提到企业界为了减轻研发投入的负担,乃将部份研发活动委外进行,以契约型式和大学合作进行特定项目的研究,使得厂商可以较少的经费得到所要的成果。当然企业以契约型式委外研究的对象,并不见得只有大学,其它研究

44、机构也是选择之一。(四)知识移转和训练计划(knowledge transfer and training schemes)大学和企业界的合作也可以透过知识和人员交流来完成,譬如,大学教授可以担任企业界的顾问,针对业者的研发计划或技术瓶颈提供意见;同样地,企业界也可以透过合作计划,对大学的课题、研究计划提供意见。透过这种知识交流可以使得双方的研发更有效率。企业界也可以和大学教授组成顾问群,共同指导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譬如英国在1975年由科学研究协会(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所创立的Teaching Company Scheme,即是透过这个Scheme吸收一些学生,并

45、让他们在企业内工作,使得这些学生之所学更具有实用性。类似的计划在荷兰和奥地利都有,而且部份费用是由政府资助的。 (五)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为了鼓励企业界和大学拓展合作关系,OECD会员国大多编列固定预算资助二者共同进行的研发计划,特别是针对一些资金较不充裕且研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各国政府推动这类型计划的目的包括(1)强化企业界和大学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使得企业界能更有效利用大学里的研究资源,同时,也让大学的研究更具经济性;(2)加速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和技术移转,因为大学的研究基本上仍是由好奇心(curiosity)所带动,其研究成果往往不易移转或商品化,透过二者的合作,将可加速这项知识传

46、递的过程;(3)让业者的研发投入发挥杠杆效用。企业界在研发经费不充裕的情形下,也能透过和大学的合作,而取得相同或更佳的研发成果;(4)提升小型企业的研发能力。透过大学研发成果的技术移转与教育训练,中小企业可以取得从事研发的经验,提升研发能力。这类型的实例有:澳大利亚政府推动一个约1亿美元,为期三年的强化产业合作的共同研究计划;德国1996年特别协助中小企业和大学所进行的合作计划有1,650个,其中有45%是在大学内部执行;英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的LINK计划,对促进大学和企业界的合作有很大的帮助,到1997年为止,已经提供183百万英磅的经费,预计还要投入344百万英磅。(六)研发联盟(re

47、search consortia)为了强化本国产业在新兴科技领域方面的竞争力,各国政府有时也会针对特殊领域的大型研发计划提供资金补助。这类型计划一般必须由企业界、大学和其它研究机构形成研发团队,共同合作,才可能成功,也才可能得到政府的赞助。有些计划是属于比较竞争前期(pre-competitive)研究性质如美国在半导体产业的SEMATECH;有些计划则是较接近市场竞争阶段的研究如英国政府针对先导信息技术所执行的ALVEY计划以及针对英国前瞻技术计划(Technology Foresight programme)的优先研发项目,以竞标方式给予优胜者资金补助其进行共同研发。而美国在1990年代为

48、了协助产业界开发新技术,也推出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ATP),希望藉由竞标、成本分摊的机制,补助业界共同进行研发。ATP计划第一年只编列约九百万美元的经费,到1994年就增加到2亿美元,一直到1998年大致维持在每年2亿美元左右的预算。合计这9年来,ATP共投入27.93亿美元,其中业界投入的相对资金为13.97亿美元,约占50%。历年来,ATP共收到3,585个提案,但经过审查程序后,只有431计划获得补助,大致是十选一;参与研究的单位共有1,010个。在431个计划中,有大学参与的研发案有180个,约占百分之四十,参与的大学则有100所。(七)共同研究中心

49、(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OECD国家在促成产学合作上,普遍都采取在大学里设立共同研究中心的方式,以整合学校里的各项资源。这些centers of excellence或competence centers之设立,主要是希望强化大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尤其是在整合跨领域的研究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企业界的合作则是采取相对资金(matching fund)或会员的方式,企业界对中心的研究方向也可以具有发言权。最早成立此种机制的是美国由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所执行的产业合作研究中心计划(Industry Universit

50、y观之我国产学合作各项措施,我国于1970年代开始设置相关研究机构,由企业界出资,结合大学研发设施与人力提供企业界与相关单位技术服务、人才培训、委托研究等,如庆龄工业研究中心、自强基金会等。1990年代开始,政府订定鼓励民间企业与学术界合作研究计画实施要点,产业界可以运用政府经费之支持,委托学术界进行对其产品与技术有密切关联之研究开发案,截至九十年十月底,产学合作研究计画计申请201件,接受补助134件,总经费为26亿元,合作厂商有216家,其参与研究之人员有959人,其研发成果申请专利数为223件,获得之专利数为149件,而完成技术移转60件。 此外,在学校技术移转措施上,目前强调建立区域性

51、成果管理与推广机制(如设置技术移转办公室、技术授权办公室、技术移转中心等),以达到成果扩散及运用之目的。依据我国科学技术基本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政府订定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补助学术研发成果管理与推广作业要点。针对执行机关拥有之智能财产权达一定规模,且过去已有推广之实绩者,得向政府申请补助经费,建立研发成果管理与推广机制,以自行及协助其它本会补助计画执行机关,办理研发成果申请专利及技术移转。其办理工作项目包括:(1)申请专利案之审查及向专利主管机关提出申请专利等业务。(2)研发成果之技术移转及著作授权等推广工作。(3)授权金及权利金之收取、分配、查核,及其它技术移转及著作授权相关权利义务之管理工

52、作。 而研发成果推广之收入,依政府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之规定,将成果推广所得收入之一定比率(中研院或学校为20%,其它研究机构为50%)缴交本会,并分配予成果发明人或创作人。此外,受补助机关就其对其他机关所提供之推广服务,得与研发成果所属机关协商分配成果推广后所得收入,惟分配比率不得超过5 %。另外,在学界开发产业技术计画方面,政府提拨一笔款项,以补助具有技术整合能力之研发团队、或具有研发中心组织之大学,其计画具有三至五年或长期持续性合作研究群。其绩效之评估则以专利数、技术授权金以及研究成果商品化等为重点,惟自2001年二月施行迄今,尚未有任何案件执行。 观察我国鼓励新创事业之各

53、项措施中,创业育成中心可以是为建构创业活动之重要做法。创新育成中心是一各提供个人或企业孕育新产品、新事业、新技术、创业以及企业转型升级之场所,提供创业或创新者良好的培育环境。创新育成中心的功能在于减轻创业过程的投资费用与风险,增进出创业者成功率;协助产业孕育计画、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提供产学合作场所;提供测试服务、加速产品开发;辅导企业有关人才培训、信息提供及营运管理之咨询服务等。我国自1996年起鼓励公民营及学校设置创新育成中心,迄今已有55家,进驻厂商约800家。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不仅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摇篮,并促成重学理的学校跨进产业界了解产业实务,扮演区域研发中心的角色,对于学校的

54、成长、产业界的升级转型,均有极大的助益。根据统计,55家创新育成中心,有46家均是由大专院校设置,其功能除了运用学校的设施外,主要是充分结合学校的师生研究团队,对欲创业或已有创业基础的个人具有关键性的协助。创新育成中心提供之服务包括:(一) 空间与设备:低廉的空间成本、办公室务设备、公共设施与实验设备之共享。(二) 技术与人才之支持:科技人力之投入、技术移转服务。(三) 营运支持:提供营运咨询服务、专业训练课程、办理成果展示会、引介创业投资公司。(四) 信息支持:搜集相关辅导体系与政策之信息及办法、协助搜集产业技术信息与市场信息、建立区域性产业之互动关系。(五) 行政支持:提供秘书行政、协助新

55、创公司设立之登记、指导撰写营运计画书等。除了上述措施外,新创事业于创立初期,资金来源是一项成功关键,我国创业投资事业于1982年开始推动,至2001年7月止,共设立194家创业投资公司,实收资本额为1251亿元,而投资金额为800亿元。依新创事业之发展历程而言,筹划阶段是资金需求的关键时刻,如果获得足够之资金来源,则其存活率较高,尤其是外部资源。有关公司发展阶段所需之资金来源如下表所示。发展阶段筹划阶段开辨阶段量产发展阶段成熟阶段RD活动技术先期 研究开发技术商业化技术多角化技术扩大再投资资金需求种子资金开发资金营运营运发展资金来源个人及企业投资创新投资公司政府补助款个人及企业投资个人及企业投

56、资个人及企业投资股票上市上柜银术投、融资依据以往所作的研究结论发现,我国新创事业在创立初期所需之资金来源,大多来自于个人储蓄、亲朋好友的募集等,近年来,创业投资公司逐渐兴起,对于新兴高科技公司之投资意愿相当高,据统计,我国创投资金约75%投入于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而且大多是投资在技术商业化的阶段。实务上,新创事业最需要资金的阶段在第一阶段,因此,未来应在加强创投对新创事业之投资。除了上述措施之外,我国政府于1999年比照美国所执行的中小企业创新计画(SBIR),鼓励新创事业之创业者,在资金有限之情况下,为了提高产品之技术层次与新创性,提供研究发展经费之补助,以提升开发高科技产品,技术之研究能力

57、,以其强化新创事业之永续发展。在作法上,以初期创立,未满三年,或进驻创新育成中心之中小企业为优先补助之对象。综合我国对于新创事业历经五年来之运作,确实为新创事业提供相当多的资源与协助,也创造出不少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为实际了解新创事业之发展历程与政府各项措施之互动,特别访问光环科技公司,该公司是由学校研发团队,以其成果衍生公司,并进驻育成中心取得多项支持后,并争取外在资源,逐步扩大公司规模,嗣后又进驻新竹科学园区,以及获得政府补助中小企业创新计画经费与其它相关之补助计画经费,显见该公司充分掌握外在关系网络,并积极争取各项资源以壮大公司规模,并成为国内光纤通讯员件大厂。个人认为该公司是典型的专业

58、技术创业之成功范例。伍、实例探讨光环科技公司光环科技公司于1997年9月创立,资本额由新台币三千万元,逐步增资到一亿五千万元,2000年三月又增资到八亿元,员工人数由刚创立时7人,增加到现在260人。该公司于短短的四年时间,由一家新创的中小企业公司,成长茁壮为大型企业,其创业奋斗之案例可作为有新创业者之参考。兹简述其创业历程。一、 创业团队与构想该公司的技术团队大多来自交通大学,于1991年参与以交大为主导的产学合作计画,投入面社行雷射之研究,随之于1993年向园区管理局申请创新项目计画研究,使其研发之技术臻于成熟。鉴于雷射应用在各产业之日益普及,例如光通讯、光盘、半导体工业、精密机械加工等等,加上国内在LED之量产经验与行销努力,面射型雷射产品已水到渠成,且面射型雷射产品有其量产封装应用上极为便利与低成本之特质,同时在我国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