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灵魂之重塑爱情因时而变,重塑新媒体时代杂志的灵魂_第1页
交换灵魂之重塑爱情因时而变,重塑新媒体时代杂志的灵魂_第2页
交换灵魂之重塑爱情因时而变,重塑新媒体时代杂志的灵魂_第3页
交换灵魂之重塑爱情因时而变,重塑新媒体时代杂志的灵魂_第4页
交换灵魂之重塑爱情因时而变,重塑新媒体时代杂志的灵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交换灵魂之重塑爱情因时而变,重塑新媒体 时代杂志的灵魂朱学东,男,现为中国周刊杂志总编辑。曾任南风 窗总编辑、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董事、传媒杂志常务副总编 辑兼常务副社长、信息早报副总编辑、新闻出版署工作人员、 北京印刷学院教员。曾发表过一系列在业内产生较大影响的文 章,被收录到中国传媒产业蓝皮书、中国期刊年鉴、中国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多次参与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北京市哲学 社会科学传媒方面相关课题的研究。编者按:中国周刊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的综合性新闻杂志,旨在报道中国、引领舆 论、重塑价值。以推崇独家的报道、独到的视野、独立的观点 和独特的报道为办刊风格,强调原创性、权威性和可读性。“我们提出的

2、是社会的记录者,触摸活的中国,记录行进中的 中国”,这是朱学东总编对刊物的总结。中国周刊以敏锐的传媒视角和独特文笔,以故事化解读的方式从个体角度,看时 代命运,分享个人在中国社会中努力奋斗的故事,充分展示了 一份期刊的社会价值及一位资深传媒人的社会责任感。前不 久,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请他为 读者讲述其独特的杂志经营之道和中国周刊独特魅力。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朱总编,您好!欢迎您做客我刊 “前沿访谈”栏目,在目前纸媒被新媒体冲击的时代,是什么信念促使您毅然决定办这样一本纸媒?能否为读者简单介绍一 下中国周刊的创刊背景呢?朱学东:实际情况是,2009年初,我辞去南风

3、窗总编一职,回到北京休养。当时中国周刊的筹备者京华时报前总编辑朱德付先生找我一起参与中 国周刊的改造。朱总认为我的职业履历和对杂志的理解比较 好,在负责在传媒杂志和南风窗时,表现也还算不 错,加之我们原来也是很好的朋友,所以,他一听说我辞职回 家了,就立即找到了我。原本做过南风窗之后,我对做同 类杂志兴趣不大了。但因为三个原因,让我动了心,一是这本 杂志的名字叫中国周刊,二是有机会跟朱德付一起合作,三是 做中国周刊,相当于创建一本新杂志。所以,下决心就做了。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 上的话语影响越来越大,国内的变化更大,但中国媒体的话语 权和影响力,在国内的社会

4、生活中,都还比较小,更不用说在 世界上有话语权了。中国需要新的媒体,新的声音,需要与新 的变化相匹配的媒体,这也是我们接过中国周刊改版的一个重 要社会背景。我们希望做一本适应现代社会、有世界视角中国 立场和深度的杂志,至于能不能做到,这取决于我们社会的开 放程度,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却未必由得谋事者。至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当时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其时, 技术进步在传播领域带来的影响还不昭彰。我们的判断,无论 技术如何变化,杂志媒体在中国还有上升空间。坚持做一份严 肃的、有温度的、有思想的、有尊严的、有价值的和能够盈利 的中国周刊已经三年多,三年多传播技术尤其是即时传播技术 攻城略地,

5、改变了传媒业生态和格局,引发了诸多重大的变 化,但我却越来越发现严肃杂志能够提供深度阅读的严肃媒体 的成长空间,正在显现。就如中国周刊遭遇的压力来看,目前 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技术进步带来的冲击,而是表达欲望与表 达空间、同业竞争中不规范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的压力,而不规 范竞争更形成了恶性循环。相反的是,传播技术的进步,反而 惠及了中国周刊这样的杂志,让它冲破了受制于出版周期、受 制于资金投入的劣势等因素,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和话语 优势。2005年经济学人曾经作过一个判断:“传统媒体的巨人 正在倒下,原因值得关注,但不必惊慌。”这也是我观察中国 媒体后认同的判断。关键是真正认清形势,然后选择坚

6、持什 么,改变什么,因时而变,而不是心理上的自我打压。记者:中国周刊主要解读个体命运,把个体置于时代和社会变迁 的大背景下,讲述个体挣扎奋斗的故事。这需要很准确地把握 报道的深度、广度,您可否谈谈贵刊是如何把握这种“度” 的?有什么标准吗?朱学东:国家社会由个体组成,唯有个体 成长,国家才会进步,社会才有发展。每一个个体都代表着一 个活的中国。与过去我们媒体习惯的宏大叙事或者概念化抽象 化的报道相反,我认为只有在鲜活的个体身上才能触摸到活的 中国的精神和灵魂,才能发现中国社会走向未来的真正动力。 所以,我们更愿意通过每一个个体,个人、企业、学校、村 镇、城市和社会组织等等,通过它们在大变革大转

7、型时代跌宕 起伏的命运,来讲述中国的故事,折射中国社会的变迁,表达 我们的情感和关怀。我称之为“触摸活的中国”,只有在鲜活 的个体身上,我们才能触碰到这个国家蹒跚前行的伟大力量和 精神内涵。中国周刊寻找这种个体故事的标准,说来很简单, 首先是中国故事,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或具传奇 性,或具荒诞性,或具典型性。其次是这些故事具有一定的延 展性,这种故事的发生,不是简单孤立的事件,不只是猎奇, 而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有更深的逻辑。不是随便找两个人两个 企业都可以谈的,而是要找到他们身上与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 特有的命运、精神的内在关联性。第三,可以是大人物大企 业,也可以是小人物小企业,关键是

8、他们的命运能够折射中国 社会的变迁。我们找到的每一个个体命运故事,都是真实存在 的,是采访来的,而不是胡编滥造的,中国周刊不是故事会, 这是所有报道成立的前提。个体命运叙述起来都是最鲜活的, 也是最有深度的,当具备前面的两个标准之后,选题的深度和 广度已经通过故事本身呈现出来了,不需要刻意去强调。通过 真实的故事的讲述,也是最安全的,因为这故事就是客观存在 的。记者:您认为中国周刊与其他类似刊物相比,它的特 色和优势在哪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一直是近年来学术 界关注的焦点,您在新旧媒体融合方面有什么认识?贵刊是如 何做的?朱学东:首先要讲的是劣势,我们目前做的还是月 刊,在社交媒体时代做月

9、刊是最痛苦的事情,投入产出不成比 例,而且,读者和广告主的购买记忆形成难很多。不过,这几 年下来,也正是因为我们被迫做了月刊,通过对消费者阅读习 惯的深入研究,我们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特的表达方式。第一, 阅读价值。在社交媒体不可逆地瓦解了媒体的信息采集和传播 功能后,暂时作为月刊出版的中国周刊,首先考虑的是,一个 月之后是否还会有人阅读这本杂志?还有没有阅读价值?所 以,在新闻价值和阅读价值中间,中国周刊对阅读价值的理 解,比同行走得远,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机会。第二,原创的故 事化传播。人人都爱看故事,故事最容易传播,最容易被人接 受。所以,在中国周刊的报道要求中,更多是通过一个个具体 的个体故事

10、,来呈现我们的价值立场,呈现我们对社会的关 怀。故事化传播对文本自然也有新的要求了。第三,提供判 断。中国周刊并非不关心新闻,它通过议程设置,集中关心当 前相当长时间段里中国民众共同关心的话题,而这些话题是通 过具体的个案故事呈现的,真实鲜活,通过这些故事,润物细 无声地把我们的价值判断呈现在读者面前,不是夸夸其谈,最 易引发读者共鸣。第四,诚恳关怀。杂志是人的智慧情感的结 品,进行的是价值观传播,一本严肃的杂志,实际上呈现的是 杂志人的价值立场、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在这个浮躁的时 代,商业上的成功压倒了一切,这很正常。成功的媒体人几乎 都迅速进入了社交圈时尚娱乐圈文化圈,而把他们最初立身的

11、媒体当成了 “玩票” “玩飘”,文字虽然依然老到,但却缺乏 了最初的真诚和关怀。相反,我们中国周刊的记者都比较年 轻,他们身上的激情没有消退,他们对社会依然怀有梦想,虽 然他们的文字不够老到,采访也常有欠缺,但他们都会极其认 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自己的职业,所以,中国周刊这本 杂志浸透了他们心血,他们的诚恳,读者一翻开杂志就能够发 现。我想,这就是我们目前有别于同行比较明显的特色吧。尤 其是诚恳和关怀最为明显。至于新旧媒体的融合,我们也在探 讨实践中,我们自己也做了官网博客,其实相当于电子版,也 有微博和手机客户端杂志,还在准备 IPAD版。所有这些,目前 更多只是通过不同介质,以使中国周

12、刊随时随地呈现在不同群 体的受众面前,同时弥补纸质杂志出版周期的不足。目前新技 术下的商业模式的形成还需时日,这个挑战也不仅仅是我们。但这并不会给我们做好中国周刊带来很大压力。我的理解是,即便新技术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冲击,但是,传统媒 体尤其像我们这样的杂志,真正做好内容品质,做出品牌来, 那么,在产业分工链上,我们依然会有自己的春天,我们的春 天来自我们内容制作的专业化和品牌优势,没有人能够吃掉产 业链上所有的东西。这一点,我们已经从跟一些技术主导的媒 体公司的合作中看到了前景。对于我们传统媒体人来说,最擅 长的,还是做内容。做好内容,才有要价能力。这一点是不会 变的。如果放弃自己最

13、擅长的内容制作,而投身技术性公司, 也许薪酬会有很大改观,但你依托的优势,其实还是在传统媒 体所受到的职业训练,而且表达过程的乐趣和精神享受却完全 不同了。当然,表达方式是要变化的,要熟悉消费者口味的改 变,因时而变,才有未来。依据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改变的口 味,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一定能有未来。比如强调阅读价 值,强调用户体验,强调调整对深度报道的理解,都是我们中 国周刊应对技术改变用户习惯所作出的努力,而这种努力,在 实践中已经有了明显的回报:杂志的读者规模的持续扩大;杂 志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技术性媒体公司主动示好合作;广告销 售的提升;付费下载阅读的提升等等,都显示了这一点。记 者:中国

14、周刊和学界有什么互动和合作呢?这些合作和互动 对刊物的提升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朱学东:中国周刊也会 参加学界组织的一些研讨,也会与学界交流分享我们实战获得 的经验教训。合作互动对于杂志而言,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杂志 品牌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尤其年轻的学生了解杂志。当然,学 界也会为杂志发展提供一定的智慧支持和人力支持。我本人今 年开始也在高校兼职,与高校的研究教学互动。记者:杂志被 誉为是社会的思想者,请问贵刊给自己的受众一种什么思想和 启示呢?朱学东:我们从来不敢说自己是社会的思想者,我们 提出的是社会的观察者,记录者,记录行进中的中国,把我们 观察记录到的中国以及我们的关怀呈现给读者,让大家去

15、为中 国寻路,寻路中国。一本好的杂志,它所记录传递的故事和价 值判断,如果能够让读者一惊,一紧,一荡,一暖,能够产生 共鸣,够了。杂志只是一种有立场的商业传播机构。虽然杂志 也可能会给自己的读者带来一些思想和启示,如果刊登的故事 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迪和教化,这是作为一个杂志人最大的荣 幸。记者:2011年度产业分析报告显示,传统的书报刊产业仍 在增长,有很大的阅读市场。对此您怎么看?朱学东:社交媒 体对信息的采集和传播起到了不可逆的瓦解作用,所以对传统 的以信息传播为主的报纸的影响会比较大。好的报纸,能够面 对变化调整报道方式的报纸,应该还是有生存的空间。至于图 书和杂志,严肃的高品质的深度阅读图书和杂志市场,毫无疑 问,还会继续增长,我们所掌握的实例都显示了这一点。一个 深度阅读的市场,已经在碎片化时代露出了端倪。核心是你所 提供的内容是不是真的是高品质的。当然,还有一个不能忘 记,不管是网络还是客户端还是社交媒体上订阅阅读杂志的 人,都是杂志的读者,阅读市场的扩大是毫无疑义的,至于我 们尚未很好地建构起电子阅读市场和传统阅读市场之间的商业 整合模式,那是另一个问题。我们的未来的增量,可能就在那 里。记者:在目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您对办好学术 期刊有什么想法或建议?朱学东: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没有 真正的实证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