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微生物绪论PPT学习教案_第1页
药用微生物绪论PPT学习教案_第2页
药用微生物绪论PPT学习教案_第3页
药用微生物绪论PPT学习教案_第4页
药用微生物绪论PPT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第一章 绪论第1页/共56页绪 论一、微生物概念与分类二、微生物发展史三、了解微生物的应用四、微生物的特点五、我国药用微生物学的概况六、 微生物技术的安全要求七 、药学微生物检验室要求八、微生物技术常用的设备第2页/共56页第一节 微生物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通常是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和真菌界生物均属微生物。nmmm第3页/共56页微生物的种类具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草履虫水绵细菌放线菌原核微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真核微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第4页/共56页t 人体体表及体

2、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 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 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 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t 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t 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重感冒患者为8500万;第5页/共56页微生物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微生物学可以认为是经历了四个时期: 推测时期(公元前50001675年) 观察时期(167519世纪中期) 培养时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 生理学研究时期(19世纪末现在)二、微生物发展史第6页/共56页促进微生物

3、学发展的著名人物:1664年,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曾用原始的显微镜对生长在皮革表面及蔷薇枯叶上的霉菌进行观察。第7页/共56页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了细菌。第8页/共56页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德国人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第9页/共56页1.巴斯德 (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2)巴斯德消毒法化学家出身的巴斯德涉足微生物学是为了治疗“酒病”和“蚕病”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3) 免疫学预防接种首次制成狂犬疫苗(4)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

4、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Louis Pasteur (1822-1895)第10页/共56页曲颈瓶实验第11页/共56页2.柯赫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多种微生物的培养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Robert Koch (1843-1910)第12页/共56页(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法则 著名的柯赫法则第13页

5、/共56页v柯赫氏法则(Koch postulates)从动植物的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物 进行纯培养 回接到同样类型的动植物体,引起 同样的病症 再分离得到与第二步一致的菌系第14页/共56页3. 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1827-1912)李斯特,英国格拉斯哥的青年外科医生,将巴斯德的实验原理应用于创伤治疗上,是现代外科学的创始人。第15页/共56页4. 贝格林克 (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1851-1931)荷兰人,微生物生理学创始人之一。主要贡献:(1)发现根瘤菌的固氮作用(1888)。(2)发明富集培养方法。(3)发现好氧固氮菌。(4)提

6、出病毒的概念。第16页/共56页5. 维诺格拉德斯基(Sergius Winogradsky, 1856-1953)波兰人,微生物生理学创始人之一。主要贡献:(1)发现化能自养菌,提出化能自养的概念(1889)。(2)发现厌氧固氮菌。第17页/共56页6. 保罗.埃利希(Paul Erhlich,1854-1915) 犹太人,化学治疗的发明者。发现了治疗梅毒的砷 矾钠明,发明了白血球的鉴别染色法。 保罗.埃利希 埃利希和秦佐八郎第18页/共56页7. 亚历山大. 弗来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英国细菌学家弗来明爵士,因发现青霉素(1928)及其对传染病的疗效,

7、与和共同获得194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奖。第19页/共56页8. 瓦克斯曼(S.A. Waksman,1888-1973) 乌克兰人,1943年发现链霉素,1952年获诺贝尔奖。瓦克斯曼(右)和他最心爱的学生沙茨(左)第20页/共56页9. 格里菲斯(Friderick Griffith,1879-1941) 发现细菌的转化现象(1928) 。为发现DNA是遗传物质打下了基础。 第21页/共56页10. 艾弗里(O. T. Avery,1877-1953) 解释格里非斯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1944)第22页/共56页三、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与自然界中物质循环 微生物分解利用

8、周围环境中有机物,使其转化为无机物和二氧化碳回归到土壤和大气中,供植物合成有机物使用。 微生物通过媒介转化成氮、硫等化合物第23页/共56页分解者微生物消费者动物环境土壤、空气、水生产者植物(包括部分微生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第24页/共56页引起人(鼠疫;天花;艾滋病;HN1流感病毒等);动物(疯牛病;禽流感病毒等)、植物的病害。绝大多数病症是由微生物引起;食物的腐败:柑桔变软,长霉;钢铁腐蚀、木材等腐烂,等;环境污染第25页/共56页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一)个体微小(二)结构简单(三)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四)新陈代谢旺、繁殖迅速(五)适应力强、容易变异第26页/共56页(一)个体

9、微小测量单位:微米或钠米艾滋病毒攻击人体淋巴细胞电子显微镜放大十万倍 第27页/共56页第28页/共56页德国科学家于1999年在纳米比亚海岸的海底沉积物中发现的一种硫磺细菌,其大小可达0.75 mm,-“纳米比亚硫磺珍珠”第29页/共56页微生物主要以非细胞、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细胞群体的形式存在。 细菌的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它的全部生命活动,如生长、呼吸、繁殖等,都是靠这一个细胞来完成的;而动植物是多细胞生物体的一部分,只执行着生命活动的某一功能。 (二)结构简单第30页/共56页微生物则因其体积小、重量轻,因此可以到处传播以致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只要生活条件合适,它们就可大

10、大繁殖起来。微生物只怕明火,地球上除了火山的中心区域外,从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直至岩石圈,到处都有微生物家族的踪迹。可以认为,微生物将永远是生物圈上下限的开拓者和各种记录的保持者。(三)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第31页/共56页第32页/共56页第33页/共56页南极Vostok湖冰芯样品中的微生物第34页/共56页第35页/共56页(四)新陈代谢旺、繁殖迅速24小时后: 4722366500万亿个后代,重量达到:4722吨48小时后:2.2 10 43个后代,重量达到2.2 10 25 吨相当于4000个地球的重量!大肠杆菌一个细胞重约10 12 克,平均20分钟繁殖一代一头500 kg的食用公牛

11、,24小时生产 0.5 kg蛋白质,而同样重量的酵母菌,以质量较次的糖液(如糖蜜)和氨水为原料,24小时可以生产 50000 kg优质蛋白质。第36页/共56页 由于条件的限制,细菌的指数分裂速度只能维持数小时,而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细胞的浓度一般仅能达到108-109个/ml。微生物的这一特性在发酵工业上体现在: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在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上的优越性:科研周期大大缩短、经费减少、效率提高。第37页/共56页(五)适应力强、容易变异抗热:有的细菌能在265个大气压,250 的条件下生长; 自然界中细菌生长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13 ; 有些细菌的芽孢,需加热煮沸8小时才被杀死;

12、抗寒:有些微生物可以在12 30的低温生长;抗酸碱:细菌能耐受并生长的pH范围:pH 0.5 13;耐渗透压:腌制品,饱和盐水(NaCl, 32%)中 都有微生物生长;抗压力:有些细菌可在1400个大气压下生长;第38页/共56页世界上最古老的活细菌(芽孢):2.5亿年Nature 407, 897 - 900 (2000) 第39页/共56页个体小、结构简、且多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 繁殖快、 数量多 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变异后代突变率:一般10-5 10-10第40页/共56页五、我国药用微生物学概况1956年:沙眼病原体的分离和确证1957:亚洲甲型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及其疫苗抗生素的总产量已耀居世界首位两步法生产维生素C的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泉生热孢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第41页/共56页第42页/共56页第43页/共56页第44页/共56页第45页/共56页第46页/共56页厌氧培养箱、净化工作台、PH计、第47页/共56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