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课题:科学之旅(课时1)课型:新课 学习目标:856716 1.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妈的研究内容;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形成物理学习的思维和方法; 3.通过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大量的前沿科技,使学生感到物理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欲望和意识。 教学重点:激趣求知,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畴;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有献身科学的意识。 教学关键:各种相应的教学资源科学整合。 教学用具:课件、实验器材(放大镜、玻璃瓶、水、塑料瓶、大小试管、硬纸板、漏斗、乒乓球等)。 教学流程: 一、引言:课的内容起始段落略做改编。 二、明确学习目
2、标: 三、课的内容: 1.物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举例说明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物质世界里都蕴含着物理现象,都可以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和解决。, 归纳总结:物理学是研究 , 、 、 、 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2.物理学是有趣的 演示几个有趣的物理实验: 演示实验一: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和对阳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二:覆杯实验 演示实验三:大试管吞噬小试管编者:吕凤强 分课时: 总课时: 班级: 姓名: 演示实验四:课本P4实验2演示实验五:手掌开瓶。 3.物理学是有用的 (1)讲述牛顿研究发现“白光色散”现象,利用其可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一些发明创造。如彩虹的产生,彩色电视机的发明。 (
3、2)牛顿对物理学的主要发现和贡献。 (3)医学、军事、通讯等方面物理学的重要应用。 (4)爱因斯坦对科学的主要贡献。 (5)我国老一辈物理学家做出的突出贡献。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预: 阅读教材“怎样学好物理?”和“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课题:科学之旅(课时二) 课型:新课 编者:吕凤强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知道物理探究的七大步骤;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物理探究意识和物理思维; 3.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知道物理探究的七大步骤; 教学难点:激发
4、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有献身科学的意识。 教学关键:各种相应的教学资源科学整合。 教学用具:课件、实验器材(放大镜、玻璃瓶、水、塑料瓶、大小试管、硬纸板、漏斗、乒乓球等)。 教学流程: 一、引言:从学生对物理不成熟意识认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课的内容: <一>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讲:物理学是一门从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要学好物理,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乐于动手,多做试验。 演示实验:课本上图7图10 归纳:一、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讲:观察、实验、看书、听课,都要多动脑,勤于思考。要养成爱问“为
5、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对于所学的知识不应只满足于背诵条文,要力求理解,注意它们是根据那些实验或事实,经过怎样的分析和思考得来的,它们和其他知识有哪些联系,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归纳:勤于思考,重在理解讲: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在生活中要注意物理知识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另外,也要注意,不恰当地使用分课时: 总课时: 班级: 姓名: 科技成果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归纳: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二>物理科学探究的流程: 利用“课件”展示,简要说明。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及流程。归纳:物理科学探究的步骤:1
6、. 2. ; 3. ; 4. ;5. ; 6. ; 7. 。 <三>课堂小结: 三、布置作预: 预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完成导学案上预习题目。 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课题:长度的测量 课型:新课 编者:吕凤强 学习目标: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初步了解观察演示实验的规律,通过简单的测量知识,对学生进行严谨性教育,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3.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7、60; 知道长度测量的初步知识,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能根据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用具: 示教刻度尺、长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一、教学过程 1.引言: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
8、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
9、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单位换算:1m=1000 km 1m=10 dm 1dm=10 cm 分课时: 总课时: 班级: 姓名 1cm=10 mm 1mm=1000um
10、160; 1um=-1000 nm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 单位换算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心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 (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
11、们学会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4.正确使用刻度尺 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数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12、0;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向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将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
13、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边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例如:如图1-5所测长度27mm,在物理实验中测量
14、长度往往要求更精确些,这就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例如15甲中所测的长度要取做27.3mm.这里末一位的3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但是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告诉我们木块的长度在27mm_28mm之间更接近。因此,最后一位是有意义的 5.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如你看到一份测量记录上写者某本书的厚度是5。你能知道书的厚度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6.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
15、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像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
16、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7.想想议议 通过学生的议论,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可按实际测量的过程总结。测量前先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损,确定以哪条刻度线做测量的起点;明确最小刻度值,了解应估读到
17、哪一位数字。刻度尺放置应立在被测物体的面上,不能歪斜。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并对正观测点。读取数值时要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标注单位。8、练习巩固:P10、(12)题9、作业:P14(34)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课题:运动的描述 课型:新课 编者:吕凤强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形成基本的物理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难点:会根据需要选择参照物。 教学关键:理解机械运动的概
18、念。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预习自测: 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 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一种 运动形式。 2.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取。如果选择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 。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通常选择 为参照物。 二、引言:打出图片,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合作探究: <一>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请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分课时: 总课时: 班级: 姓名: <二>参照物 实验:把教
19、材平放在桌子上,教材上放一铅笔盒,推动教材使它沿着桌面缓缓移动。请操作后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桌子做标准,铅笔盒和教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选取教材做标准物,铅笔盒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选取铅笔盒做标准,桌子和教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讨论归纳总结: 针对训练: 1.坐在行驶的车中,看树木、房屋向后运动,参照物是 ;车中的座椅不动,参照物是 。 2.“月亮在云中穿行”所选的参照物是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前半句描述的场景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后半句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 3.站在运行中的自动扶梯上的人,以 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 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拓展提升: 1.选
20、择参照物的依据是什么? 2.选取参照物时应注意的原则是什么?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房屋、树木等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房屋、树木等就是运动的。归纳总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都是相对 而言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会有所不同。 四、巩固提升: 学生真整理课堂笔记,记住知识点。 五、课堂演练: 1.“乌云遮住了云亮”,选择的参照物是 。 2.俗话说“水涨船高”“水涨”是以 为参照物的 ;“船高”是以 参照物的。 3.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 的,“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 是运动的。 4.下列现象不属于机
21、械运动的是( )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星光闪闪 C、海水奔腾 D、春风拂面 5.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南运动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D、甲车一定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预: 1.预习运动的快慢一节。 2.完成同步解析上本节练习。 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课题:运动的快慢 课型:展示课 编者:吕凤强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
22、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关键: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教学流程:一、预习自测: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是:一是在相同 内,比较物体通过的 ,经过路程 的,物体运动得快;二是通过相同的 ,比较所用的 ,所用时间 的物体运动得快。 2.在物理学里,把 和 的比值叫做速度,通常用字母 表示,其公式是 ,基本单位是 符号 ;常用单位 符号 其关系式: 。 3.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机械运动可分为 和 ;物
23、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 ,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理想化的运动模式。变速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可用公式 计算。 4.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它的速度最接近于( )A、3m/s B、30m/s C、300m/s D、3000m/s5.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m/s。二、引言:三、明确学习目标:总课时: 分课时: 班级: 姓名: 四、合作探究:探究1:生活中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来判断物体的快慢的?探究2:小聪同学的100m跑的成绩为17s,小明同学的50m跑的成绩为8s。要知道他两谁跑得快,该怎么办?探究3:1.速度的物理意义:2.速度的定义:3.速度的计算公式:4.速度的单位:(1)国际单
24、位: 符号: ;(2)常用单位: 符号: ;(3)换算关系:1m/s= km/h.针对训练:1. 5m/s= km/h; 72km= m/s;2. 10m/s= km/h; 108km/h= m/s.探究4:匀速直线运动1.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3.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 的物理量。针对训练:例题: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记录,成绩是12.91s,问: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五、穿插巩固:六:随堂演练:1.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若某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1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2.百米赛跑过程中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位置的示意
25、图。如图所示:起点:(1)两运动员中, 的速度较快,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该运动员 较大。(2)乙运动员的成绩是10s,他的速度是 m/s,合 km/h。3.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合时间无关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预:完成同步解析本节课练习。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 课型:实验课 编者:吕凤强 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
26、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4.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实验器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导入
27、160;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 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分课时: 总课时: 班级: 姓名: 问题导入 :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新课内容: 一、实验准备 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
28、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s/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二、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强调 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斜坡坡 度较小,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较长,越易计时。 分组实验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
29、,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t=v=s1=t1=v1=s2=t2=v2=教师辅导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三、实验结果讨论: 数据展示 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
30、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 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 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 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注意对应关系。 四、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跟踪例题: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
31、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cm;tBC_s;vAB_m/s;vBC_m/s。(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是在做_运 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选填“大”或“小”)。课堂小结: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32、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展示课 编者:吕凤强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3.通过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难点: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
33、传播的速度不同。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教学准备:投影设备,锣鼓,钢尺,水,收音机,乒乓球,闹钟,真空罩,抽气机等。教学流程:一、预习自测:1.声音是由 产生的。 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一分课时: 总课时: 班级: 姓名: 切 、 、 都属于这类物质。 不能传声。3.发声体振动发声时,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 ,向远处传播。因此,声以 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 。4.声传播的快慢用 描述。它的大小与 有关,还跟 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 ,在液体中速度比在固体中 ,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其中的
34、传播速度越 。二、引言:地震前夕动物会有一些什么现象?教师简单解释引入声现象。你注意观察过蝉鸣叫时的现象吗?那么发声体有什么特征?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引出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三、明确学习目标:四、合作探究:探究一:声音的产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学生讨论猜想:猜想 :可能由于颤动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检验猜想的正确与否1.用鼓的震动验证2.人说话喉头振动3.敲桌子桌子振动学生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总结归纳: 。 生活中关于振动发生的例子有很多,请再举出几个希奇的例子。教师讲解留声机的唱片作用结构及它是如何发声的。探究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那么它又是如何传播的呢?学生猜想声音的传播1.通过空气传播
35、;2.通过水传播;3.通过钢铁等传播;<一>气体传播声音:搜寻事例:人说话实验证明:人敲一张桌子,相邻的其他同学趴在桌子上也可听到。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提问:那声音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呢?教师画示意图,学生结合课本,得出结论: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二>液体传播声音:搜寻事例:钓鱼时岸边太乱会吓跑鱼实验证明:把一台收音机用塑料纸包好浸入水中仍会听到声音。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三>固体传播声音:搜寻事例:古代将一大瓮埋在地下可以听到远处的敌方兵力的多少。实验证明:同桌之间一同学敲击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在另一端也会听到声音。结论:声音可以
36、在固体中传播。像以上这些可传播声音的物质统称为介质。<四>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搜寻事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面对面说话也只能借助无线电波。实验证明:将一个正在响的闹钟放入真空罩中,逐渐将里面的空气抽出,声音逐渐变小,最后听不到声音。结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综合以上验证,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探究三:声速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来传播,那么他们传播的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15页课本记住: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米/秒; V固体>V液体>V气体五、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与收获六、布置作预:1.课本16页(3)并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练习。2.以小组为单位想办
37、法测量空气中的声速,下节课交流。看哪组最接近真实值。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课题:声音的特性 课型:展示课 编者:吕凤强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问题的方法。3通过研究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学资源: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
38、、示波器。教学流程:一、预习自测:1.声音的特性是指 、 、 。2.音调是指声音的 。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 ,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 。3.物理学中把 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为 ,符号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探究合作:活动一: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2-34,并回答下列问题)小实验(请按图2.2-1的演示做一做)首先,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 分课时: 总课时: 班级: 姓名: 的幅
39、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结论: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 ,音调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 ,音调 。总结: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 &
40、#160; .2.频率的定义是
41、60; .3.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 ,符号是: .4.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 &
42、#160; .5.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
43、#160; .6.超声波是指
44、; .7.次声波是指
45、160; .练习:1.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 ;.物体振动得
46、 ,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 ,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2.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活动二:探究: 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435,并回答下列问题)物理学中 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小实验(请按图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04年智能物流系统研发与实施合同
- 2024年度艺术品采购与销售合同
- 2024年度医疗设备采购与使用合同协议(医疗器械)
- 2024年度版权购买合同:某音乐平台购买海量音乐版权3篇
- 2024年度保险合同:某企业为员工购买团体保险
- 《黄金实战宝典》课件
- 《铅笔淡彩画法》课件
- 2024年度建筑工程合同终止协议2篇
- 《钾素营养与钾肥》课件
- 2024年度电气设备租赁与运营承包合同2篇
- 煤矿复工复产培训课件
- 2023年6月新高考英语天津卷(第二次)基础词汇积累
- 高风险作业培训课件
- 幼儿音乐节奏培训课件
- 2024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限公司招聘88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飞飞自动打怪脚本
- 血栓风险评估及个体化干预(遗传性易栓症风险基因检测)
- 认知各个层次的内涵
- 华为OLT设备新开与相关操作手册
- 稀有气体行业发展趋势
- 关于夏商周法律性质的几点思考以曾宪义教授的《中国法制史》为主要参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