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觉得不错的技巧_第1页
言语理解觉得不错的技巧_第2页
言语理解觉得不错的技巧_第3页
言语理解觉得不错的技巧_第4页
言语理解觉得不错的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片段阅读揭秘  在考试中,言语理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之一。原因如下:1,题目多,分值高。2,数学题和资料分析题的参考时间是绝对不够用的,因此,必须在言语理解部分挤出一些时间来,同时还必须保证正确率。3,命题趋势:数字推理越来越无厘头,数学运算越来越偏门,图形推理越来越复杂,类比推理越来越模糊,逻辑推理越来越专业,资料分析越来越麻烦,常识越来越非主流唯独言语理解大概保持着它的既有面目。  你肯定想过:怎么才能提高自己言语理解的速度和正确率?但是不知道你想过没有:言语理解为什么这么容易出错?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争议题?为什么各个机构和专家经常给出不同的答案? &#

2、160;当然,想做好任何一种题型,前提条件是多练多想。在你经过大量练习和痛苦思考之后,如果效果仍然不佳,希望下面的内容能对你有所裨益。如何看题 我想首先强调一点:这篇心得不是基础辅导。如果你是一个对于公考认识基本为零的同志,那你的当务之急是去多练习,去形成对于言语的基本思路和属于你自己的基本认识。在你拥有了足够多的练习量、出现过足够多的错误、产生了足够多的疑惑之后,再来看这篇文章,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当然,这其实也并不是什么秘籍,不可能让你一蹴而就。如果你本身的能力很高,那完全可以鄙视我。  好了,言归正传。片段阅读题目的表现形式是一致的,都是一段文字加一个问题再加四个选项

3、。这种一致性的下面很显然有着各种不同的区别,你是怎么看待的?如果你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请看看我的一些认识。一、 严谨性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言语理解的题目是怎么弄出来的?答案很简单,命题专家弄出来的。这不是废话,既然号称命题专家,无论是否名副其实,他们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都是不可置疑的。  第二个问题,命题专家怎么出的这些题目?答案依然很简单,从各种报刊杂志上的各种文章中摘录出来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既然题目从这些文章中来,那么答案也一定从这些文章中来。这就是我要说的严谨性之一:命题的严谨性。  作为一个命题者,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自己去写一个正确答案放到选项

4、之中(哪怕这个选项真的就是正确的)他们杜撰的都是错误答案。原因有这么几点:1、这是对原文作者的尊重;2、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自己对于某个段落的理解就是完全正确并且和作者本意完全相同的;3、即使由于作者的原因导致某一道题并不是那么成功,那么责任在于作者,不在于命题者。  严谨性之二:原文的严谨性。被刊登出来的文章是经过高水平作者的写作和修改,再经过好几道编辑和校对工作,最终定稿并且付印。这样的文章,不用说,一般也是很严谨的。  请仔细思考这两点。这正是揭开言语理解秘密的第一把钥匙。同时,在遇到那些很难确定答案的题目时,不要多费脑力去思考,你需要做到的,就是在

5、练习时去找到原文,在考试时去猜测原文。  由此得到一个诀窍:片段阅读不仅需要阅读,需要理解,需要分析,还需要合理的猜测与想象。二、  整体性 上面我们说了,答案来自原文,不是来自命题者。那么,原文的哪些部分,可能成为正确答案呢? 现在找几篇文章来看,并且尝试一下自己选择合适的段落或者语句的组合来构成题目,你就会发现,命题者的工作一点都不好玩因为你可以选择的地方并不是太多。至于答案,只能是某一段的中心句,或者文章的标题,或者段落的小标题。 这可以有力地解释为什么片段阅读里面,主旨题的数量占多数因为答案从原文中来,只能是重点句或者标题。而重点句或者标题,就是

6、主旨。 整体性之一:正确答案和题干是一个整体,因为他们都来自共同的文章。因此,答案不管放在题干之前作为开头,或者放在题干之后做结尾,都是一个整体,不会让你产生突兀的感觉。原因很简单:只要你合理地运用转折词和连词,那么中心句放在开头和结尾都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整体性,不单单指不重复出现,也包括语意,语境和论述,说明方式的整齐性)。请仔细思考体会这一点。 例1:人们不喜欢丢掉自己的原有“地盘”,不喜欢丢面子。他们往往陷入一种思想陷阱,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它指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在英语国家中,也被称为“将钱掉进排水沟里”。 这段文字

7、意在告诉我们()。 A很多人有怀旧情绪,不善于放弃 B所有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都会得到回报 C计算投资成本时,应该把“沉没成本”也加进去 D当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时候,必须忘掉自己过去的投资 这是一道难题。事实上看完原文我根本不知道这段话在说什么。那么试着把选项都分别带入题干的开头和结尾来看看就知道了。选项A带入题干的开头很合适,但是放在结尾就莫名其妙,因为和第一句话重复。选项B放在开头和结尾都不合适。选项C放在结尾非常合适,但是放在开头就很不合适“沉没成本”这个专业术语在题干的中部才出现,不是么?那就只剩D了,这个无论在开头还是结尾,都是合适的。当然,你也许会说,选项C放在结尾就是很合适啊?作者

8、在前面说了一堆,就是为了论述C的。但是,请注意到题干里的这句话: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作者本身不是经济学家,那么他很大程度上应该不会采用经济学术语来做论点,不是么?例2:2008年12月2日央 视新闻联播播出了有关“山寨现象”的内容,五成网友看好“山寨产品”。“山寨风”在民间流行已久,并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它在模仿 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终于闯进了主流文化的视野。它一开始瞄准的只是低端消费群体,但慢慢地突破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局限,演变为一种大众流行时 尚。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是:A.山寨风何以刮进了新闻联播B.关于山寨流行文化意义上的解读

9、C.“山寨风”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D.从经济消费的视角透析一下“山寨风”的亲民路径这仍然是一道难题。很多同志可以轻松的排除C,但是在A,B,D之间感到犹豫和彷徨。其实呢,命题者就是在一篇名为山寨风何以刮进了新闻联播的文章中摘抄出了一些重点句,然后问你这些句子的主要内容。答案是什么呢?显然是标题,对不对?整体性之二:正确答案和提问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提问加上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正确选项,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代表了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最终想得出的结果,也代表着命题者对于原文的精确理解和适当锤炼。再回头去看看例2。不要看片段,试着把提问和四个选项分别加起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语句。你会发现,只有提

10、问和A的组合才是最通顺的,没有语病的,完整的语句。这个时候,你还会对A有任何怀疑么?再归纳出一个诀窍:片段阅读最需要的其实不是理解,而是语感。例3:行为科学研究显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通常不那么复杂,也宽松些可能是由于这种人际关系更有规律,更易于预料,因此也更容易协调因为人们知道他们每天都要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定的工作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 A 普通的人际关系缺乏规律            B 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 C 共同的目标使

11、工作人员很团结        D 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靠共同努力         正确答案是什么呢?这道题其实争议很大。因为ABCD看起来都有不当的地方。这个时候请注意提问方式强调什么?选项ABC都是一个现象,现象应该用“说明”这两个字。因此,强调的是D。或者说,当你看到“强调”这个关键词的时候,你必须立刻明白:答案一定是一个很有力度的选项。例4:在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以不贪而名垂青史。有一次,一个人得了块玉,拿去送给当权的子

12、罕。子罕拒不接受。那人说,让做玉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 敢送给你的。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这段文字给人的警语是:A.君子慎独B.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C.一丝一缕,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D.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你可以去分析子罕不接收别人礼物的心理;可以去揣摩命题人从各个角度可能的思维方式;可以去仔细比较四个选项,试图选出最合适的一项;甚至可以去设想自己是命题者,会如何杜撰几个相似度极高的选项来把这道题变成一道难题。但是请注意提问的关键词:“警语”。什么是警语?那

13、就是这句话会让你警觉,让你扪心自问,让你作为座右铭。请问,在四个选项中,那个选项是“警语”?答案就很明显了,A。例5:一位智者这样说过:“你必须宽容三次。你必须原谅你自己,因为你不可能完美无缺;你必须原谅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愤怒之火只会影响自己和家人;在寻找快乐的路途中,最难做到的或许是你必须原谅你的朋友,因为越是亲密的朋友,越能于无意中深深中伤你。” 我们常常是对别人太严厉了。每个人都在企图证明:我是对的,而你错了。能装下别人或自己的缺点,才能装下整个世界的风雨。我们宽容了别人,同样是自我的赐福。    这段文字主要是论述()。  &

14、#160; A.宽容是一种美德B.宽容是一种博大C.宽容是人一生中的福气 D.宽容是自我的赐福正确答案其实一看就明白,甚至不用看题干。A和B是常识,不用“论述”。而C和D,明显应该是选D。按照正确答案和题干的整体性我们也知道该选D。只不过你应该明白,这里的D不是中心句,而是文章的标题。例6: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font=,在对人的活动意义进行深刻反思之后提出的文化变革目标。早在font=19世纪,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作出了警惕自然界报复的预言font=,并且说font=:“只有一个在其中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font=,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

15、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font=,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font=这段文字的要义是(font=  )font=font=A、生态问题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font=font=B、生态破坏的社会根源是社会生产组织并未自觉、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font=font=C、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font=font=D、要解决生态文明的建构问题,必须以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立场作为理论基础font=这道题也是有些争议的。但是请不要去看命题者给你的片段了,而是转为分析一下提问中的关键词:“

16、要义”。什么是要义?那就是关键的含义。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那么请问,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命题者想让你选一个高度理论化和指导性的选项。这四个选项中最富有理论化和指导性的选项是什么?就是D对吧。至于片段里说了什么,真的很重要么?以 上我们看了几道题目。这些题目都是所谓的难题或者争议题。但是通过分析你会发现,很多看起来很模糊的题目,其实是命题者不太负责的后果。具体来讲,就是命 题者在命题的时候其实没有想到那么多,他按照自己的思维拟定了一道题,在编写错误选项的时候想的没有那么仔细,并没有结合题目整体环境来设置错误选项,导 致了在错误选项中也有合理的地方当然,这个并不重要,因为

17、命题者显然不会对错误选项负责重要的是在有些命题者认为正确的选项中,存在某些不合理的 地方。换句话来说,当做题的人比命题的人想得多的时候,许多争议题就自然而然出现了。可换个角度:正是这些争议题的存在,才有力的提升了言语理解的地位如果大家都能做对,那为什么国考要考40道言语理解呢?为什么有的言语理解题目看起来语焉不详,让人摸不到头脑呢?其 实命题者在很多时候也是很为难的。一方面,他们要提高题目的难度,因此,采取这种我称之为“提问陷阱”的方式来命题,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能成为以后 的命题趋势。另一方面,他们还必须保证题目在逻辑意义上的严谨,所以,在提问中就自然出现了这样和“严谨”相关的关键词。不

18、信你再去研究一下例三,把提问 方式改成:“这段话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来看看。这道题就真的没办法做了。可以再得到一个诀窍:要高度注意出现在提问中的关键词。整体性之三:由前面两个性质就可以自然得到第三个性质,那就是片段,提问和正确答案共同构成了完整、严密的统一组合。例2是一个特例,只需要分析提问和选项就可以轻松确定正确答案。更多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的选项和提问的组合是很通顺的语句,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假设如果这段话说的是“提问+A”,那么这段话应该说明那些部分,采取什么样子的论证方法和形式?如果这段话说的是“提问+B”,那么这段话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例 7:能源价格高并非全是坏事,因

19、为价格杠杆自会调节石油的流向,确保人类以剩下的石油找到更好的新能源,而不是全用到几十年前根本不存在的使夏天变凉爽的 能源需求上。实际上,如果我们遵循价格杠杆,甚至无需教育消费者,人人都会做出理智的选择。那些价格杠杆不起作用的地方,多是机制本身有问题的地方,改进 机制,才能使价格杠杆更有效。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A   改革体制是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的前提B   能源的无谓浪费问题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C   提高能源价格有利于合理利用与节约能源D   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能源流向的作用  

20、0;      这道题目的争议之大,令人发指。首先我们可以排除B。因为这个显然是说价格和能源的关系,不是单纯在说能源浪费。同理,A中由于没有说到能源,似乎也不尽准确。那么到底是C还是D呢?普通的分析浪费大量时间不说,还很难得到正确答案。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通过假设和代入来找出比较合适的一项:如果片段核心观点是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那么片段是不是应该论述一下如果价格杠杆作用发挥不充分的坏处?是不是同时要说明价格杠杆的好处?         所以我认为,这道题还是选C的

21、好。你看看,如果我们假设核心观点是要提高能源价格,那么片段中的这些话就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对不对?         最后再来一个诀窍:片段阅读,要学会带入和假设。用旁征的方法解题,不失为困难局面下的好方法。         请 把整体性和严谨性结合起来思考一下。你会发现言语理解题想做好真的很难:你需要的不仅仅是读懂题目给你的段落,还需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能从段落中分析出 这个段落所在的原文的大概类型,作者想表达的大概观点和大概倾向,甚至要

22、能分析出这篇原文的大概目的。更有甚者,你还需要时刻留意命题者给出的提问,从提 问方式中寻找契机。         说白了,你要能留意到题干和提问中的致命细节,还要能扩展延伸开去。拥有了这两方面的能力,才能通过排除法,假设法,带入法等方法去迅速寻找到正确答案。         但是,难不代表不可能。相信我,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你很可能把言语理解题目的错误率控制在一个很低的范畴。三、  导向性关于这个我不想多说。中国考

23、试的特点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正确答案是一定有所导向的。至于这个导向,我想大家都明白,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把范围缩小到省考中,你会发现,这个导向也会从国家变成省份,并且是正在举办考试的那个省份。很微妙,对不对?例8:如果我们对没有见过大海,又不会有机会见到大海的人,拿起一杯水,再滴入几滴蓝墨水,告诉他,大海就是这个样子,或许勉强说得通。如果大海就在眼前汹涌,铺展着,溅起雪白的浪花,我们还要用一杯水来代替大海,就不仅仅是滑稽可笑,而是令人悲哀了。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 ):A不要欺骗没见过大海的人;B说话前要先分清自身所处的环境;C做事情要讲究实事求是;D用一杯水代替大海是可悲的;&

24、#160;        看完题目之后不知道选什么的同志们,你们就太执着于所谓的“理解”了。根据导向性我们就可以知道,一定是选C。例9: 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不过是诸多个人意愿与个人选择的综合表现除非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否则,任何政府 都不会有动力(或压力)推行环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那么,再好的环保法规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这段文字主要支持的一个观点是: A 政府有责任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B 完善的环保法规是环保政

25、策成败的关键 C 政府制定的环保法规应该体现公民个人意愿 D 每个公民都应当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导向性原则,选D。导 向性原则本身非常容易理解,同时也非常有用。当你没办法判断哪个选项更加准确的时候,你就看看哪个选项更有意义,更有教育作用,更能够体现出命题者的高风 亮节和出色的政治素质,再结合一下别的原则,就很容易找出命题者想让你选的答案。命题者想让你选的答案是什么呢?就是正确答案了。四、  普适性普适性也很容易就理解的。那就是在考试命题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考生专业的影响,不设置对于某个专业的考生特别有利的题目或者选项。比如刚才我们所说的例1。很多人都觉得D选项太绝对,所以选了C。

26、但是你看,C选项是教你如何计算投资成本,这样的话,文章的出处很可能就是很专业的经济学文献。这对于经济学专业的考生非常有利,这种题目一般情况会是命题者要避免的。而选项D就 好了很多,只不过是对于投资的基本认识,很可能出现在投资学入门级文献当中,并且这一哲理可以延伸到很多领域。这样对所有的考生就基本上是公平的了。在寻 找正确答案的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原则,习惯了这种比较系统的思维方式之后,你做片段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就会有本质的提高了。五、  逻辑性如果想要说明一个观点,你就必须论述你的观点的正确性,而所谓的论述,必然要遵从固定的逻辑。这就是逻辑性的由来。很多时候,考题就是来考察你对

27、于论述逻辑的基本认识。当然,这类考题基本上都比较简单,很难出现争议题,所以在这里也就不多说。当然,逻辑性有一个基本的用处,那就是用来判断错误的选项。基本上,逻辑上过于绝对或者明显错误的选项,肯定是命题者胡编乱造的,显然是错误的。但是逻辑上对的选项,不一定就是正确答案,这个取决于命题者对于干扰项设置的力度。         以 上我们用严谨性,整体性,导向性,普适性和逻辑性这五个性质基本说明了题目的特征。现在,请你用自己的理解去回头看看那些你觉得很模糊的片段阅读题,从这 几方面去认真分析题目和答案,再认真分析命题者的

28、思路。也许会让你有些新的认识。你还可以把你自己对于这些题目的认知也加在一起进行思考,最终,你会得到 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比较系统和专业的认知倾向了。如何对付考题         当 你对于考题有了系统的认知之后,你可能会思考下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如何应对考题。我的答案是:针对。也就是说,不管题目多复杂,多变态,我们都需要有针 对性的去寻找解题的钥匙,而不是傻乎乎的去看题,分析,排除错误答案,纠结,然后不知道选什么,最后蒙一个,结果还是错的。这简直是浪费时间,对不对?要想针对,首先要知道言语理解题分成那几类。大概可以分

29、成以下四类:概括题,主旨题,引申题和细节题。概 括题没什么好说的了。给你一段文字,让你归纳主要内容。主旨题就是观点,给你一段文字,让你理解这段文字背后的意思。引申题就是趋势,给你一段文字,让你 揣测这段文字之后可能跟着出现什么内容。细节题就是什么?就是细节。仔细点看题、认真点分析,一般就不会出什么大差错。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一般怎么讲?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对不对?主要内容就是概括,中心思想就是主旨。这就是我们从小被训练的言语理解了。至于细节题,考察的是你是不是细心,很大程度上,设置细节题是杀时间或者提高难度用的。至于引申题么,纯粹考察的是你对于片段和篇章

30、的文学逻辑方面的认识。然后我们再细分一下每种类型的基本提问方式:1、  概括题的基本提问方式:A、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B、 这段话(想表述)的主要内容是C、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D、 这段文字主要体现了2、  主旨题的基本提问方式:A、 这段文章的主旨是(对这段文章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B、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主要说明的是)C、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主要强调的是)D、 这段话主要支持的观点是(主要告诉我们的是,主要论述的是)E、  这段话直接支持的观点是F、  最适合做这

31、段文字标题的是3、  引申题的基本提问方式A、 作者接下来要说的是(作者的观点可能是)B、 由这段文字可以推出C、  接下来最有可能介绍的是D、 这篇文章可能是说4、  细节题的基本提问方式A、 以下说法正确(不正确)的是B、 文中加横线(加点)的部分指代的是C、  以下说法符合文意(不符合文意)的是以上就是阅读理解题目的分类和每种分类的大概提问方式。看完这些,你应该有这样的能力:不需要看题干,只看提问方式,就知道这道题属于哪一类。现在,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类的题目,提问方式会有微妙的不同呢?难道这只是命

32、题者无意为之?再去想一下我们一开始所说的严谨性。命题者是非常严谨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微妙的不同,是因为命题者分析了题干和已经存在于文章中(或者虽然在文中没有直接体现,但是言外之意非常明显的观点)的正确答案之后,对于这个答案和题干本身的关系,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并且是合理的判断。有了这个意识,我们就能很清晰的对各种提问方式进行深入的思考,结合我们本身完全合格的阅读能力和一些排除技巧,灵活运用第一部分所说的五大原则。也许你会发现:言语理解不再神秘。关于阅读能力,我相信大家都能看懂命题者给出的文字。可能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认 真分析片段中各个分句的逻辑关系(其实就是以句号为标准,在你的头脑中形成

33、对作者言语逻辑的准确再现);注意寻找中心句和关键词(这对于你准确理解作者的 意思有很大帮助);注意特殊标点的运用(例如破折号,基本就是说明观点的;例如引号,基本就是表示否定的;例如感叹号,基本就是表明情感的)。一、            概括题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不管什么概括题,还是要你概括主要内容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做概括题时必须要遵守以下的准则:1、     注意提炼段落主语和段落宾语。这 两个词都是我生造出来的,但是意思应该很明显。

34、给你一个段落,那么这个段落主要讲的是什么?这就是主语了。对于这个主语,段落里是说它的作用,还是好处, 还是坏处,或者其它别的什么东西?这些就是宾语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但凡缺乏段落主语和段落宾语的答案,都是错误的。这是100%必须遵守的原则。例10: 清人纪晓岚讲过:有个官员一辈子没做过坏事,所到之处,也不过饮人一杯清水而已,于是想要阎王爷赏他来生还去做官。阎王爷却讥笑道:不贪不占,就能算是好 官吗?假若不搜刮民财就是好官,那么塑一个木偶放在官府,连井水也不喝,岂不更好?该官辩解:我虽无功,但也无罪呀。岂料阴司对为官者行为俱记录在案:做 官三年,无绩可求,纯属混混一个。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为

35、官之道                 B.无功即为有过C.为官需廉政亦需勤政       D.为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这道题的主流答案是B,而且这道题本身也不是概括题,而是主旨题。但是在这里我想通过这道题来论证一下我所谓的“段落主语”这个观点。通过分析选项我们知道,A,C,

36、D的主语是“官员”,而段落的主语也正是“官员”,因此,首先就必须排除B这个选项。而且B在逻辑上也是存在严重问题的:难道不管什么社会角色,无功都是有过吗?那你为什么不去惩罚乞丐?何况,命题者就这么没水平,直接用相同的主语拟定了三个错误选项,给你非常明显的正确答案么?         很多同志经过分析认为,片段里面只说了“勤政”,没有说“廉政”,因此直接判定C错 误。然而可以用整体性来分析这一缺憾:作者用了一篇文章来论证这个观点,很可能在前面已经论证了关于“廉政”这一方面,或者因为“廉政”被说的太多,作者 干脆就省略了

37、这个论证过程,而是直接过渡到“勤政”这一点。这一段,正是在借纪晓岚之口来讲述这个故事,说明了“勤政”的必要性。         你可以说选项C并 不合理。但是谁也不敢保证你遇到的所有的题目都是绝对合理的。作为考试者,服从命题者的思维是必须的。如果你标新立异,很可能会被打击不过,也不能排 除命题者本身标新立异的可能性。因此,有些题目不能强求,我的观点是,按照既定的原则去做题,即使错了也不后悔本来就不可能全对,重要的是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具体到这道题来说,也许命题者认为B对,也许命题者认为C对,甚至命题者想让我们选D

38、都不是完全不可能。到底哪个是能够得分的答案呢?管他呢。2、     和原文某句话基本一样的答案不选。这个规律是绝大多数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有的时候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东西,会在文章中反复说明。但是,这种情况毕竟非常少见,因此,还是要作为一个准则来把握。它的适用率为90%。3、     明显不全的选项不选。哪怕你认为四个选项中就这一个没问题,但是这个选项只说了文字中的某几句话,没有涵盖整个段落,也不能选。这是100%必须遵守的原则。4、     推论不选。哪怕这个推论是明显正确的,

39、也不能选。除非你确定另外三个选项都有极其明显的错误。这是95%的情况下需要遵守的原则。现在我们开始分析下提问方式的不同,看看对于这些不同的分析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命 题者从某篇文章中摘出了一个段落,但是作者很可能没有对这个段落进行明确的总结,这个时候正确答案基本上是命题者写出来的,所以命题者才会让你也去概括一 下,并且通过比较四个选项,让你选一个最准确的。请注意这里的“最准确”三个字。这说明很可能还有比正确答案更准确的。因为作为一个严谨的命题者,不会认 为自己的答案是无所不能的,只会说,这是在这四个选项中相对最准确的。这段话(想表述)的主要内容是。这个提问方式就很微妙

40、了。基本上,这种题目的正确答案在原文中都有或隐或现的表达,不然,命题者一定会用“最准确”这三个字的。我们来看两道题。例 11:中国古人将阴历月的大月定为30 天,小月定为29 天,一年有12 个月,即354 天,比阳历年少了11 天多。怎么办呢?在19 个阴历年里加7 个闰月,就和19 个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这个周期的发明巧妙地解决了阴阳历调和的难题,比希腊人梅冬的发明早了160 年。这段文字主要阐明的是:A 古代阴历中闰月设置的规律与作用      B中国古代历法在当时有先进水平C 阴阳历调和问题在古代是个世界性问题 &

41、#160;D中国古代如何解决阴阳历差异问题这道题的四个选项都没有明显的错误,显然有三个是命题者根据原文编出来的,而且妙就妙在很可能另外三个选项在原文中也有体现。因此,这道题是一道非常好的题目。我们假设一下原文的大概意思:中国古代历法在当时是有先进水平的。这不仅体现在创立时间早,而且体现在解决了世界性问题上。什么世界性问题呢?阴阳历调和的问题。如何解决呢?设置了闰月,这个发明比希腊人早N年。上面的意思中,每一句,在原文中可能都需要一段话来讲述。那么题目的这段话是讲什么的?就是讲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如果你觉得有点模糊,再参照一下原则1。段落主语是什么?中国古代的历法。因此,直接排除A和C,而B则过

42、于统领化,并且只涉及到段落最后一句的内容,所以也不能选。例12: 不管哪种鸟,营巢都是一项十分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在城楼,寺庙等建筑物上营巢的楼燕,需要到远处的河泥滩上衔取泥土、草棍等,然后一点一点地堆砌成碗 状的巢,足足需一周时间。而金丝燕,有用纯粹唾液建巢,但同样要付出含辛茹苦的劳动。这种巢窝加工之后,就是我国自古闻名于节的珍贵补品燕窝。这段文字表述的主要内容是( )。A.我国自古闻名于世的珍贵补品燕窝胡来历B.燕子有在城楼、寺庙等建筑物上筑巢的习性C.楼燕与金丝燕在生理特征及筑巢方式上的不同D.鸟类艰辛的筑巢过程如同人类实施一项浩大的工程这道题B和C是明显可以被排除的。作者在原文的别处

43、,到底可能说A呢,还是可能说D?这里,需要用到假设法。假设作者在原文的别处说A,那么这篇文章说的是和补品相关的东西。假设作者在原文的别处说D,那么这篇文章说的是和工程有关的东西。因此,从整体性上我们很难判断到底该选什么。虽然我们对于作者不会在别的地方反复强调燕窝有一定的信心,但是这个并不能作为最后选择的一句。一个准则判断不出来不要紧,还有其他很多呢。比如,选项A和片段中最后一句话实在是太相似了,最好不要选。再比如,片段主语是鸟或者鸟做巢,片段宾语是艰苦或者浩大之类的形容词。也最好不要选A。再比如,燕窝的来历有什么好介绍的?根据导向性也该知道,选D合适很多。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介绍,一定是说明性

44、质的,所以,正确答案一定是个事物。当然了,很可能这个段落的出处是一个说明文。这个事物肯定有一定的属性。因此,正确答案一定是这样的格式:某个事物有某种属性。         这段文字主要体现了。体现什么呢?不是事物,而是事物的优缺点;不是人物,而是人物的观点;不是时代,而是时代的特征。二、            主旨题既然是中心思想,那就逃不脱“思想”二字。按照惯例,我们依然有一些原则要遵守:1、&

45、#160; 选项必须有一定的思想性,不能单纯就事论事。也就是说,必须是个推论。2、  原文中出现的不选。作者既然要论证一个观点,肯定是先提出来,再用后面的段落去论述。而出题者把论述的段落挑出来,肯定是让你选论点的。无论是命题者或者作者,都不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在论证的过程中再说一遍论点。3、选最有教育意义的那个选项。选最符合中国当前需要的选项。选命题者最希望你选的选项。4、  注意以下重点词:应该,仍然,需要,可能,等等等等。基本上,以上这些词语如果出现在某个选项中,而别的选项没有这些词,那么这个选项是正确答案的概率超过60%。因为无论作者还是命

46、题者,都很难把话说死(真理性质或者排它性质的论述除外),而是会用一种相对肯定的语气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此相对应的,那些绝对化,语气激烈,情绪低靡的选项,是错误答案的概率超过90%。5、  注意分析选项。和作者在题干中表露出相同倾向的要注意,看起来似乎是原文标题或者小标题的选项要注意。这些选项,弄不好就是正确选项了。再来分析下这些不同的提问方式。这段文章的主旨是(对这段文章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看 到没有,前面的这个提问方式,一定是作者在文中明确提出的,所以命题者才敢这么问。如果作者没有在文中明确提出,那么命题者就会用括号里面的话来问你。如 果命题者明确的问你这段话的主旨,那

47、就要绝对遵循整体性的原则,认真思考作者的意图。如果命题者问你哪个最准确,那么你其实不必考虑最准确因为最政治 化,最教育化,最灵活化的选项,一般都是正确选项命题者也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例13: 虽然世界因发明而辉煌,但发明家个体仍常常寂宾地在逆境中奋斗市场只认同其有直接消费价值的产品,很少有人会为发明家的理想“埋单”世界上有职业的教 师和科学家,因为人们认识到教育和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教师和科学家可以衣食无忧地培育学生,探究宇宙;然而,世界上没有”发明家”这种职业,也没有人付 给发明家薪水 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A 世界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发明    

48、60;     B 发明家比科学家等处境艰难 C 发明通常不具有直接消费价值        D 社会应对发明家提供更多保障看看这道题,A和C是显然可以排除的。剩下B和D让人苦恼。选B吧,没啥力度;选D吧,过度推理。这个时候再看看问题,主要想表达的是。说明作者在这段话之前或者之后抛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观点,因此不要去想命题者了,想作者就可以。遵循推论原则,选项B不属于推论,似乎是个事实,不能选;遵循整体原则,选项B放在题干的后面不合适;遵循导向原则,选项D的作用比B大的多

49、。所以,不要再考虑什么过度推理,作者其实就是想说这个。而且他的文章中一定也对这个论点做出了详细的论述,不然不会被发表的。这就是命题者截取了文章中的一段,而这一段,并没有完成完整的论述。所谓的争议题里面的过度推理,大都是这么来的。放心选D好啦!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主要说明的是)。意在说明,表示这段文字就说了这一个观点,完全不涉及到别的。而主要说明,则表示这段文字还掺杂了些别的东西。但是无论如何,正确答案都是作者在文中表明的,并且是不会存在很大争议的观点。不然,命题者不敢用这种问法来考你,而是会换一个问法“作者的观点是?”例 14: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 . 5 是共同的,但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自己看成是万物之主。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 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都是经过长达30 亿年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的。这段文字意在阐明:A 大多数思想家并不理解进化论的思想B 真正的思想家应对所有物种一视同仁C 所有物种事实上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黑猩猩与人类的进化史实际极为相似A和D立刻排除。因为A逻辑上就错误,D已经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根据正常理解也知道选项中应该包含有进化的内容。而选项B是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