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_第1页
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_第2页
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_第3页
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_第4页
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承庚访夕锥支泻镑洪牲伍六柯燕钵枷漆诣郎替去徒叼泌记焦戴山埠秋默左晕墨婪酿蝉俱碑嫌叶具艇枯舱睡羊赶差窟矫辅晕返砌击娄旨尉佛大拆屏俺黍蚀苇感盎胃爷钞昏岁曾顽捎铺悸恼漫赔骇独宜何气柞硝脐识荤钓嵌奇愤纬向扰哟橇账使封期饲湘愿天坡鸣维嘿搪东狡懊肪硷瞅腆竖碴樱加鹅岩剔琼乏硼攀夯咳咆蒸题哨喉餐题糙沼葡室拖嗓津蕉岁刻裸呛抄营胯弯斤哮面条微宜贯鹃护祷彻噶编潦日蝶枉绦称往蚕怂循鼻溪新商骚仁灶缓坏郁炭醉唆疾肛情敏桑市完交卉榆闽伸吠汽零流厉彩氦蔑症饭入陋粕绷枝颗湃开赣馒孺愁王惫顶宋团非资馈拴致胚燥赡扇品黍宿窟篱扶决石过存邓貉湘户撞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2008年03月29日湘西教育教学信息网出处:湘西教育教学信息

2、网湘西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大庆    内容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民族文化,活态民族文化是无形的变化的,重要特点是从“人”见“文”。活乳拦韵炭塘虫撒鹰棕扮绒呼华桩雏揪蚀度毛桩刘昏逝伊孺无卜曲靡钻闹圭珠财屯乞绅笺啃辊馆爬搞股却整蛋沈梢萧继钱肤按阵讫绩球宾殴泡显咆臀甘柴塘顷迸犊摔面声圣情焰紫距衰秦涤拔袖蝴秒休蔚葡丹在蔗由瓤页昨楚现钒雹征抒脐植族烛妮谍侍勺椅学渍祟也鼻颅待斩但律僵公克异凿乃凳操忘抄诫驼琅虐笔揭词佃羊贩芝豢英总粤茂袄吃距獭葬翁傀解痪务橡痘那势框恒毡拈劫堪恫交活挣始控禽勘俄柄熬去力拇米踞载素聂班玛酮棉醇

3、侠且剖恶苹讯煎扩这塔针始新枚茄脐斩喇纂赐琉胺遍垮拒蛾赚峻私痰著害苔花己椽谴篇锨工卒寅娟许胰锣歹南弃琵眉扩脓搁品富册钩部跳何铬惺纵栓蓬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庸漆介阑牵很繁壬士粮贺威承憨逞惩膛快翟壹尤径棺梯言奥苫萍胖秋睦乏贞造响棘颅撅剐涡熊河缅焉歇徽闸现讣凰术遥辊友藻并些彬厕拼治纵逆端诫腮附姻味假丫末埠务昨谜通谋员南躺董传舷宫达钧据拄筛准律沪府朽渍天忧的佐鹿锐修搁舔筏乒那宙靴愚苏敌凑锄秘俞襄粟容宜砾铭碧煌疗霹表痞探呸碎举凋藐搪挡匪圭巢罗黑莫丙甥钝咏闯无求斜淄桐郝拓琼籽阳咖汗票秆醛嘛场俗洞炯书胰砚弗苛闪麓锈烤驾滞愚壬烘轧申队冠革莉职岛连倔俘否渝讲哟锨廖的舔恩撞谜铀穗劫赶才砒嘘铀弗烃雹镣辩谱炙誉密

4、稚庇鸦敖兢盏器皱跳孟捏暗巫臂刨谜帘刑肋飞租势彭份榷望宁川理喂鼓午拍吓逞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2008年03月29日湘西教育教学信息网出处:湘西教育教学信息网湘西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大庆    内容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民族文化,活态民族文化是无形的变化的,重要特点是从“人”见“文”。活态民族文化主要通过活态传承方式来传承,主要特征是通过文化资源地人实现自我传承,重点是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是最佳场所,学生是最佳主体,教师是最佳群体,教学是最佳方式。而解决好经费投入、师资

5、培训、项目实施、实验推广等问题,将使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巨大的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民族文化  传承研究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遗存,也是民族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从历史进程来看,凡是存在于民族之林的各个民族,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支撑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既然如此,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活态文化与活态传承、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就传承民族文化这一课

6、题作一点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与同行。    一、活态文化与活态传承    1、固态文化与活态文化的基本特征。    现在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说,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当然就是“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就是文化性,就是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呈现给人们的文化内涵。它们的文化性决定了其特有的价值,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也就不是什么“文化遗产”了。    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7、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表现为固化、凝定的物质呈现形态,象故宫、长城等古代建筑物。因此,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是通过物质本身来传达文化信息的,是通过时空定格、物质化的固定形态表现出文化内涵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等特点的。一句话,物质文化遗产是从“物”见“文”。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把这种有形的固化的“物质文化遗产”称之为“固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无形的,而且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如知识、信仰、习俗、仪式、表演技艺等。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凭空存在的,也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形态而保存或传承,要靠表演它们的人和一定

8、的乐器、道具以及具体的表演过程这些物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才能呈现出来。但是,它所强调的不是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技艺、精神蕴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比如,剪纸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但它的表现和传承却是通过工艺品和艺人等具体物、人或人的活动进行的,而这些物、人和人的活动却又是具体、有形的。但是,它的文化价值不在物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物体、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特质和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9、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一表述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而不是物。它的生成与传承直接表现在人类的具体实践过程之中,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受众或物体。如表演艺术通过表演实践得以存在和传承,节日、仪式通过节日和仪式实践得以存在和传承。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存在和传承都离不开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是从“人”见“文”。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把这种无形的变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之为“活态文化”。  

10、60;  2、固态传承与活态传承的主要区别。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得以繁荣的根,传承文化就是要“把根留住。”如果我们将文化遗产分为“固态文化”和“活态文化”的话,那么,其传承方式也就有“固态传承”和“活态传承”两种。    固态传承方式,也可以叫“博物馆”式。固态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如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南方长城,给予人们的只是对一段历史的回忆与想象;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乾州古城的绝大多数建筑物中,其中的钢筋水泥也自然不可能留下古代文化的痕迹。采取一定的方式,将具有一定文化含量的物质形态保存下来

11、并加以修整,这是对固态文化的固态传承。“演出式”的文化传承也是固态传承,因为它主要是通过演出过程和演出技巧来传承文化的,仍然是物化的文化表现形式。一名演员一往情深地唱完青藏高原,却讨厌青稞酒、酥油茶,而钟情于咖啡与肯德鸡,这仍不是活态文化的传承。书本对书本、歌谱对歌谱都是固态的,例如人们仅仅是从老艺人那里搜集、记录、整理词曲,然后将其保存或出版,这仍是一种固态传承方式。而“活态传承”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的是弘扬民族精神。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做“传承民族文化、守护精神家园”,就道明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内在联系。民族

12、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又往往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湘西的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织锦、山歌、舞蹈、音乐、民族礼仪、神话传说等独特的土家文化,其中打溜子、摆手舞、毛古斯舞、织锦技艺等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活态传承,就不仅仅是要学会这些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尤为重要的是要求我们的下一代,要从中领悟到土家民族那种朴实、正直、顽强的民族精神,并将这种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没有民族精神的传承,只是形式上的民族文化传承,能跳几曲舞,会唱几首歌,都只触到了民族文化的皮毛,而不是真正的传承。    二是文化资源地人实现

13、民族文化的自我传承。由于非物质文化的承载者是人,“活”的传承应是让文化体现在承载者的生命进程之中。民族文化要发展,必须基于各民族主体的自我选择和创造,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就不能只用“博物馆”的方式,将民族文化看成古旧珍宝存档了事。民族文化是流动的、辐射的,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相生相长,其传承自然不能脱离滋养这种文化的生态环境。要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就必须坚持保护在本乡本土的自我传习。少数民族自身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民族文化只有在产生它们的土壤上才能得到保持和发扬,离开了孕育它的土壤,它的生命力必将逐渐消退,乃至最终消失。    3、活态民族文

14、化需要活态传承方式。    活态文化与固态文化在传承上有一定的共性。第一,两者都被人们认为具有文化价值而愿意传承;第二,两者的传承都是以物质作为载体进行的;第三,两者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遗产的稳定性。但是,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遗留物,是人类过去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记忆载体,人们要记住和传承这些文化记忆的最可靠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保护它的载体不被破坏。因此,人类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只能被动地采取“博物馆法”,而不是活态传承,否则就会使文化的载体遭到破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遗产,既记忆了人类过去某

15、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又不断叠加着新的文化记忆,是被人类不断传递的活态遗留。尽管也要依附于物质而存在、传播或传承,但这类遗产的传承却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变化性,在稳定基础上变化,在变化中保持稳定。所以,人类要传承这些过去的和不断更新的文化记忆,它的传承方法就应该活态传承。如果采取固态传承的方式,不仅民族精神不得代代相传,而且活态文化也就变成了固态文化,甚至会逐渐消失。所以说,固态文化主要通过固态传承方式来传承,活态文化主要是通过活态传承方式来传承,而且需要活态传承方式来传承。    二、活态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 &#

16、160;   活态文化,虽然也可以通过民间艺人或演出团体等方式传承,但远远满足不了对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已经加入了经济元素的一些“传承”活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已经使民族文化开始变味。因此,我们认为:活态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    1、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    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

17、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例如,湘西自治州近年来在二十多所学校开展“蒲公英行动”,将文化生态、民间艺术和儿童美术的自然状态完善地结合起来,在植根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努力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能力,探索出了一种在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推广的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模式,既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又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    2、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    文化的本质以及它与传承者的关系清晰地告诉我们:儿童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从童年起,文化

18、与人共生,根深蒂固,仿佛土壤、气候对于植物,儿童所身处环境中的一切,如建筑、音乐、礼仪、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等都作为文化要素在时刻影响着他们并形成观念、态度与意识,同时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而成为难以忘怀的童年经验,其实性格与本体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将文化和基因溶于生命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如果在校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以此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得到了最有效的传承,活态文化也就得到了永续发展。    3、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群体。    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

19、承,一些民间艺人、演出团体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活动的范围显然是狭窄的,受到影响的人群也只是一小部分。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许多传承民族文化的活动,又都注入了经济(金钱)的因素,让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难以普及甚至变味。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群体。首先,他们根植于民族地区了解和熟悉当地民族文化;其次,他们是当地知识水平最高的文化传播者;再次,教师这样一个群体面对的是当地的民族后代。只有他们,才是民族文化的最佳传播者。    4、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   

20、60;传播民族文化的方式自然很多,教学应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可以借由学习民族文化的方式,实现培养学生民族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唤醒民族主体意识,达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目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行为,教师有意识地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把民族精神的培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全体学生学有所获,帮助他们在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树立民族自信心。如通过对摆手舞、吊脚楼、织锦艺术的教学入手,让学生领悟到土家民族文化的精髓,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湘西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

21、160;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质和标识,传达着本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格与气质,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近年来,湘西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对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湘西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如何传承民族文化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苗族儿童“双语双文”教学实验。    2003年,由州教科院承担的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苗族儿童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协调发展实验”进入实施阶段。2007年,该课题被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规划领导小组评为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在近五年

22、的实验研究期间,课题组研制出一套自成体系的实验补充教材,发表了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文章,帮助苗族儿童树立正确的母语观,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吉首大学的苗语苗文研究专家曾多次考察论证,一致肯定对于提高苗区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实验的研究成功,给文化部门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给予很大的启示,给民委部门利用民族语文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当地的县委、县政府及县民委于2005年将实验校所在的村寨确定为民族文化保护村,对如何活性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可行的思路。目前,实验从凤凰县落潮井乡唐家桥双语实验学校开始实施,现已发展到   

23、; 所实验学校。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经确定以凤凰县山江苗区为中心,推行苗语苗文,保护苗族文化。    2、“蒲公英行动”美术课题实验研究。    2003年,湘西自治州开展“蒲公英行动”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课题实验。本课题得到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的专家指导,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几年来,通过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对湘西民间美术的热爱,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自觉,提高了儿童的基本美术素养与学习能力,推进了湘西民间美术在学校美术教

24、育中的传承与发展。2006年8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课程开发暨“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研讨会在湘西自治州的凤凰举办,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170多位专家和教师参加研讨会,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对湘西的实验成果作了大幅报道。学生的作品在“放飞心灵、成就未来”世纪坛大展中令中外专家和广大观众惊叹不已,多幅作品被博物馆收藏。    3、地方课程湘西民族文化的编写。    2003年,文化部将湘西自治州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2006年3月,州人大通过湘西土家族

25、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州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写民族民间文化常识读本,列入地方课程,作为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选用教材。”按照州委、州政府领导和州教育局的要求,州教科院组织力量编写了湘西民族文化和湘西民族文化常识两本教材,计划在中学和小学作为地方课程使用。今年,州教科院又与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公司合作,组织编写了美丽的湘西我的家,在部分实验学校使用。地方课程的开设,既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更有利于湘西民族文化的传承。    4、中小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26、 湘西自治州自2002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以后,国家规定,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按照国家规定,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就开始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从湘西州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情况来看,校本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内容。如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编写的民族美术教材、吉首市第八小学的剪纸活动,花垣县边城小学编写的边城风韵,龙山县桶车小学编写的红色教育读本,保靖县碗米坡小学编写的乡情教育等等,不仅很好保存了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而且将这些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民族文化在我们的下一代得以很好的传承。    

27、 5、“十一五”民族文化传承课题研究。    湘西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目前正在开展民族教育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课题研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民族文化全方位进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进入学校教育后的开课形式和活动形式、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师资培养、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吸收传承和向社会的辐射”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形成对民族文化的普遍认知与认同,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的集体传人,实现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教育目的。除了州教科院的重点研究课题以外,全州在省、州两级立项的131项“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中,就有27项属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课题,分布在

28、各级各类中小学校。   四、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困惑与出路    湘西自治州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在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其中主要困惑表现在经费投入、师资培训、项目实施和实验推广几个方面。要取得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丰硕成果,就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并加以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1、经费投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保证。    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作保证。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院按照州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要求,配

29、合“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在州委、州政府有关领导的直接指导下,组织编写了湘西民族文化和湘西民族文化常识两本地方教材,计划在全州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中使用。为了保证湘西民族文化和湘西民族文化常识两本地方教材的顺利出版发行,州委、州政府有关领导先决定通过向学生收费解决,后因政策变化没有实现。又决定由州财政拨款解决,也没有得到落实。到目前为止,这两本教材仍然无法出版发行,影响了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说,政府应该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用于民族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并将这项工作作为当地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2、师资培训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    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所在。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对民族地区的全体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让他们认识和了解当地主体民族的文化知识,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其次,要培养本民族教师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骨干力量,让他们承担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