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导则_第1页
福建省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导则_第2页
福建省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导则_第3页
福建省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导则_第4页
福建省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福建省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导则The guideline for urban drainage system planning in Fujian Province(试行)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7月前 言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闽建城函【2014】97号任务书的部署,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及相关科研成果,结合福建省的地域特色和国内外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在国家现行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本导则。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规划基础资料收集;4.排水体制;5.污水系统及截污干管系统;6.排水(雨水)防涝系统;7.

2、雨水控制与利用;8.附录。本导则细化了城镇排水系统规划的资料收集内容,对排水体制,特别是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的内涵、适用范围和规划要点做了详细说明;明确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中,不同排水形式下调蓄池的功能及设置原则、不同截流目的下截污干管系统截流规模的确定原则;污水系统及截污干管系统规划编制内容主要强调污水分区及系统布置(含污水系统、截流污水系统等)和系统安全性(抗震、污水主干管双管设置等),明确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的确定原则;排水(雨水)防涝规划编制内容主要强调点、线、面结合的城镇排水(雨水)防涝系统的内涵及规划要点,包括排水能力分析及评估要点、低影响度开发(雨水调蓄利用、源头控制等)、雨水快速排放

3、系统的设置、信息化管理等,并明确雨水系统及内涝系统规划重现期的最低要求;城镇雨水控制与利用将径流量和径流系数作为地区改建的控制指标,规定实施原则和区域雨水调蓄控制总规模的确定方法等内容。福建省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应按本导则内容执行,特别需重点执行第4和第7章内容。本导则在执行过程中,请各使用单位注意累积资料、认真总结使用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有关意见或建议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建处,以便修订时参考(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本导则主编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导则参编单位:福建省城市建设协会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高学珑 陈奕 段小兰 蔡辉艺 王斌 程松青

4、游龙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杨向平 郑兴灿 车伍 陶涛 张鑫 彭弘 陈爱朝 谢小青 赵红兵目 录1总 则12术语和符号22.1 术 语22.2 符 号43规划基础资料收集53.1 一般规定53.2 规划基础资料54 排水体制74.1 一般规定74.2 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75 污水系统及截污干管系统105.1 一般规定105.2 安全性规定106 排水(雨水)防涝系统116.1 一般规定116.2 排水(雨水)系统116.3 防涝系统127 雨水控制与利用137.1 一般规定137.2 雨水调蓄控制137.3 雨水利用15附录A 管网拓扑数据属性表17附录B 不同功能的调蓄池规模的计算方式181总

5、则1.0.1 为加强对福建省城镇排水系统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技术指导,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福建省的实际,制订本导则。1.0.2 本导则适用于对福建省各城镇排水系统规划编制与管理中普遍性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对于特殊问题仍需进行个案研究。在福建省辖区内从事城镇排水工程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应参照本导则。1.0.3 各城镇排水系统规划编制与管理除参照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的规定。1.0.4 本导则在试行中将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必要时进行版本更新。1.0.5 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应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分步实

6、施”的原则。2)规划期限应与城乡规划期限相协调。规划规模应考虑规划区域远期、远景的需求,并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3)排水系统规划应与水系、防洪、市政管线(给水、电力、电信、燃气等)、道路交通、竖向、地下空间、园林景观、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规划协调。4)应坚持“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初期雨水尽量收集处理、雨水源头收集利用”的原则。2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2.1.1 排水系统 waste water engineering system收集、输送、处理、再生和处置污水和雨水的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包括污水系统、排水(雨水)防涝系统。2.1.2 排水体制 sewerage equipment 在一个

7、区域内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方式,应在规划阶段明确。2.1.3 合流制 combined system用同一管渠系统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2.1.4 分流制 separate system用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2.1.5 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 intercepting integrated drainage system由城镇区域内部排水管网系统、沿城镇水体的末端截污干管系统及污水处理厂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城镇区域内部管网系统的排水方式可采用合流制或分流制。其结构示意图如图2-1所示: 分流制 常规的管网体系 城镇区域内部排水管网系统 合流制 源头的污染

8、削减和雨水利用措施沿城镇水体两岸铺设的截污干管系统(包括截污干管、截污泵房和调蓄池)污水处理厂系统(包括污水再生利用)图2-1 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结构示意图2.1.6 污水系统 wastewater system收集、输送、处理、再生和处置污水的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2.1.7 排水(雨水)防涝系统 rain water and waterlogging drainage system收集、输送、调蓄、行泄、处理和利用城镇区域内降雨径流的设施和管理措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体系,目标是解决区域内降雨径流的处置问题,防治内涝发生。其中设施部分包括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2.1.8 小排水系统

9、small drainage system排除城镇中较小汇水面积内短历时雨水径流的系统,包括雨水管渠(含合流管渠)、检查井、排水明沟、雨水泵站、雨水调蓄池等。2.1.9 大排水系统 large drainage system应对超过小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的超标暴雨或极端天气特大暴雨的蓄排系统,包括地表水体(如河道湖泊)、地下大型排放设施(如深隧)、地面安全泛洪区域(如滞洪区)和大型调蓄设施(如水库)等。图2-1 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示意图2.1.10 U型侧沟 U-side channel设置于道路路沿石边,用于排放道路面雨水的U型排水沟。2.1.11 线性排水沟 Linear drainage

10、 ditch设置于景观标准高的公共场所(如广场等),地表收水形式为连续、缝隙式的排水沟。2.1.12 雨水控制与利用 The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of rainwater雨水控制与利用是指通过滞蓄等规划措施,减少区域峰值雨水排放,缓解城镇洪涝压力,并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对滞蓄的雨水加以利用。主要包括雨水入渗、收集利用、调蓄排放等。2.1.13 调蓄池 storage tank调蓄池是一种将雨水或污水径流的峰值流量暂存其内的一种收集设施,根据调蓄目的,可将其分为以控制面源污染为目的的污染物控制调蓄池、以削减洪峰为目的的削峰调蓄池和以雨水蓄积利用为目的的储存调蓄池。2.1

11、.14 污染物控制调蓄池 storage tank for pollution control 将污水的峰值流量暂存其内,经调蓄后的污水在污水处理厂低峰时输送至厂内继续处理的一种收集设施。2.1.15 削峰调蓄池 storage tank for clipping flood peak 将雨水径流的峰值流量暂存其内,待峰值流量过后再从中将雨水排入水体的雨水收集设施。2.1.16 储存调蓄池 storage tank for rainwater utilization将雨水径流储存并加以净化后全部利用的雨水收集设施。2.2 符 号2.2.1 雨水调蓄控制雨水调蓄控制总规模,m3;雨水临时调蓄设施

12、规模,m3;雨水专用调蓄设施规模,m3;设计降雨深度,mm,依据各城镇的内涝防治标准和降雨特征综合定;项目内硬化屋顶和路面的汇水面积,以项目内建筑物占地面积和路面硬化面积计,m2;项目内绿地的汇水面积,以绿地面积计,m2;硬化屋顶和路面的雨量径流系数,取0.850.95;,绿地的雨量径流系数,取0.10.2;,设计暴雨强度,L/(S·hm2);汇水面积,单位为hm2;开发建设后实际综合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规划值。取为120min。3规划基础资料收集3.1 一般规定3.1.1 基础资料是开展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规划编制单位应根据规划编制的实际需要,提出基础资料和数据清单,并向有关单

13、位获取准确、可靠并反映现状的基础资料和数据。3.1.2 对欠缺的基础资料和数据,规划编制单位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补充调查,以满足规划编制工作的需要。3.2 规划基础资料3.2.1 编制污水系统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宜参照表3-1的规定执行。表3-1 污水系统规划基础资料和数据表分类资料名称资料描述备 注测量资料地形图建设区1:1000,外围汇水范围1:10000。(最低要求)必备资料专业图遥感影像图(航拍图片或卫星图片),分辨率在0.5-20米之间。河流测图、地下工程与管网等专业测图,精度参考相应行业标准。可选择性自然资源资料气候温度、降水、湿度、日照、风力、蒸发量与降水量、特殊气候

14、现象等。可选择性水文区域水文资料。必备资料地质土壤地质、地貌、土层、建设地段承载力;地质灾害情况;地下水现状;土壤组成、类型和分布等。必备资料湿地、水环境区域湿地整体分布及变化趋势;水源补给及其稳定性;规划内的湿地类型及特殊性;地表水(海洋)环境区划必备资料社会经济和人文资源资料当地社会经济现状资料、城镇人口资料。必备资料规划范围内较大的文物保护资料。可选择性现有基础设施资料市政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污水/雨水/等市政基础设施与规划区的接口位置及容量资料,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情况、用地、尾水出路。必备资料环境处理设施包括对规划区内的节能规划及措施,以及产生影响的内部及周边现有污水/土壤/固体废弃物

15、的处理方法、处理设施和处理规模资料。必备资料规划资料土地规划批准和正在执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必备资料城镇规划批准和正在执行的城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资料。必备资料环境保护规划批准的和正在执行的环境保护规划,及各专项环境保护规划资料。必备资料其他规划总体规划、海洋规划、区域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防洪排涝规划、水系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必备资料其他资料1.城镇现状总污水量,生活污水、企业经济、废水产生量,历年污水量增长情况。2.城镇现状总用水量,历年用水量增长情况,给水规划。3.编制污水系统规划需要的其他资料。3.2.2 编制排水(雨水)防涝系统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宜参照表3-2的

16、规定执行。表3-2 排水(雨水)防涝系统规划基础资料和数据表资料类别资料名称资料描述备注气象数据区域气候条件概况温度、降水、湿度、日照、风力、蒸发量与降水量、特殊气候现象等必备资料降雨数据降雨站资料情况规划流域范围内降雨站的分布、资料长度情况必备资料暴雨强度公式为近年来修编成果,若需重新修编,所需资料见“暴雨强度公式修编资料”必备资料设计降雨雨型时间步长为5分钟的短历时(一般23小时)和长历时(24小时)的设计降雨雨型,若需重新构建,所需资料见“构建设计雨型资料”必备资料暴雨强度公式修编资料代表站点每年各历时68各最大值(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5min、6

17、0min、90min、120min、150min、180min共11个历时),资料年限10年;若采用年最大值法,降雨历时增加240min、360min、540min、720min、1440min,资料年限20年可选资料构建设计雨型资料代表站点近1030年典型场次降雨过程可选资料降雨历时灾情资料发生洪涝灾害时相应的降雨时间序列、灾害位置、灾情严重程度(如积水深度、面积、时间等)必备资料下垫面资料土地利用分布图可做统计分析的房屋、道路、绿地、水体、广场等不同类型用地的SHP文件必备资料地形图比例尺1:5000-1:100000必备资料二维地面数据地形高程模型,如DEM必备资料管网资料管网拓扑数据A

18、rcGIS、MapGIS或autoCAD数据格式,详细属性参数见附录A必备资料生产运行数据泵站调度规则,含开启/关闭水位、流量等;必备资料管网测流点现场监测数据必备资料河道湖泊资料河道分布图电子平面图必备资料河道断面资料每个断面的地理位置及其几何形状(如起点距、河底标高等)必备资料湖泊水库数据库容(水位库容曲线)、调度规则、设计参数(如正常高水位、死水位、防洪限制水位)必备资料水工建筑物桥梁、堤坝、闸、堰等水工建筑物的位置和几何信息必备资料外江资料洪水/潮汐资料洪水、潮汐概况;相应设计重现期的设计洪水位/潮水位资料可选资料相关规划城镇防洪规划、城镇排水规划、城镇竖向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道路(交

19、通)系统规划、城镇水系规划等必备资料其他资料编制排水(雨水)防涝系统规划需要的其他资料4 排水体制4.1 一般规定4.1.1 排水体制应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结合福建省的特点,在部分已建城区,景观河道及湖泊区域在建设条件允许下,宜采用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4.1.2 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应遵循“区内分流、末端截污”原则,实现城镇水污染控制目标。即:在城镇区域内部采用分流制为主的基础上,对晴天有污水排入城镇水体的雨水排出口,应沿城镇水体两岸布设截污干管系统,在其排入点进行末端截污;条

20、件良好地区,可利用截污干管系统截流初期雨水;新建区域应在规划阶段沿城镇水体两岸预留布设截污干管系统的位置。4.2 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 区域内部排水管网系统4.2.1 城镇区域内部排水管网系统应优先采用分流制。城镇区域内部现有排水管网系统为合流制的地区,应按城镇排水规划的要求,实施雨污分流改造。4.2.2 对于区位条件良好的地区,宜采用源头污染削减措施,如渗滤系统等;在水污染程度较轻且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宜采用源头雨水利用措施,如下凹式绿地或渗滤设施等。 沿水体截污干管系统4.2.3 当截污干管以截流合流污水或晴天雨水管网中混流污水为主时,其截流倍数应根据各城镇水体污染控制目标确定,宜采用25

21、。4.2.4 当截污干管以截流初期雨水为主时,其截流量应根据截污干管的汇水面积、初期雨水量及水体污染控制目标确定,初期雨水截流量宜采用48mm。 调蓄池4.2.5 污染物控制调蓄池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 当城镇既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不足且无法扩容时,为确保排水管网系统收集到的初期雨水和截流污水得到处理,应设置污染物控制调蓄池。2 条件允许的地区,宜将污染物控制调蓄池设置在截污干管或雨水(合流)主干管的上游或中游,以有效截取初期雨水。3 区域内部排水管网系统为合流制排水体制时,污染物控制调蓄池可提高系统截流效果,减少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量,其有效容积按附录B中计算式(1)计算确定。4 区域内部排

22、水管网系统为分流制排水体制时,污染物控制调蓄池可防治初期雨水污染,其有效容积按附录B中计算式(2)计算确定。4.2.6 当雨水(合流)管网系统排水能力不足且无法扩容时,应设置削峰调蓄池。削峰调蓄池的设置位置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削峰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附录B中计算式(3)计算确定。4.2.7 在水资源缺乏地区,宜设置储存调蓄池,用于提高雨水利用率。储存调蓄池的设置位置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其有效容积应根据降雨特征、用水需求及社会经济效益等确定。 污水处理厂系统4.2.8 城镇污水处理厂用地规划、处理规模及处理工艺及应与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的管网系统相匹配,污水处理厂的远期控制规模应综合考虑其服务范围

23、内初期雨水的收集处理量。4.2.9 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模式应符合以下规定:1 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模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污染物控制调蓄池的运行模式,确保经污染物控制调蓄池调蓄后的污水和初期雨水在污水处理厂低峰时输送至厂内处理。2 当经上述综合考虑后确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模式,其对应的污水处理厂低峰时的处理能力,仍无法满足污染物控制调蓄池的放空要求时,应设置污染物控制调蓄池出水处理装置。图4-1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框架示意图5 污水系统及截污干管系统5.1 一般规定5.1.1 污水系统应根据城镇规划布局,结合竖向规划和道路布局、坡向以及城镇污水受纳体和污水处理厂位置进行区域划分和系统布局。5.1.2

24、 截污干管系统应沿城镇水体岸边道路或绿化带布置,并应在规划阶段预留截污干管、截污泵站、溢流口控制闸门及调蓄池用地。5.2 安全性规定5.2.1 污水系统及截污干管系统中的厂、站不宜设置在不良地质地段和洪水淹没、内涝低洼地区。当必须在上述地段设置厂、站时,应采取可靠防护措施,其设防标准不应低于所在城镇设防的相应等级。5.2.2 污水系统及截污干管系统的进厂主干管或总管宜按双管规划且两者之间应设置连通管。5.2.3 当截污干管系统的溢流口受受纳水体水位顶托时,应设置相应的防倒灌措施。 5.2.4 污水系统应设置事故出口,并应符合受纳水体水域功能和水源保护的有关要求。5.2.5 污水系统及截污干管系

25、统中的厂、站供电应采用二级负荷。5.2.6 污水系统及截污干管系统抗震要求应按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及室外给水排水工程设施抗震鉴定标准GBJ43执行。6 排水(雨水)防涝系统6.1 一般规定6.1.1 城镇排水(雨水)防涝系统将城镇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有机统一,实现城镇内涝防治体系“点”、“线”、“面”全方位的结合。6.1.2 排水(雨水)防涝系统规划应统筹考虑城镇雨水径流控制标准、雨水系统(包括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标准及城镇内涝防治标准,客观评估城镇现有内涝防治能力,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当城镇发生城镇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出现明显的

26、积水现象;当城镇发生城镇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镇不出现内涝灾害;当城镇发生超过城镇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镇运转基本正常,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6.2 排水(雨水)系统6.2.1 排水(雨水)防涝系统规划应对城镇现有和规划的雨水排水管网和泵站等设施进行评估,分析排水能力。评估方法宜采用水力模型。管渠排水评估标准宜以满管无压流计,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合理标准。6.2.2 排水(雨水)系统分区及布局应根据城镇整体规划布局、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结合竖向规划和受纳水体位置,按就近分散、自流排放的原则,合理确定。建成区面积较大的城镇,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将系统分区进一步细化为次一级的子分区

27、(排水系统)。6.2.3 排水(雨水)系统规划布局应结合城镇地形、水系和已有管网情况,充分考虑与城镇防涝设施和内涝防治设施的衔接,综合评价后确定,确保排水通畅。集水面积2平方公里时,宜采用水力模型对规划方案进行校核优化。6.2.4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当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年最大值法编制所得时,各城镇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不应低于2年一遇的标准。6.2.5 对城镇重要道路、广场等不允许产生积水的区域,应规划城镇快速排水系统(如U型侧沟、线性排水沟等)。6.2.6 排水(雨水)系统宜采用信息化管理,在系统规划建设时宜设置流量监测装置。6.3 防涝系统6.3.1 防涝系统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

28、期,应根据城市类型、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特大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50100年,大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3050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防治设计重现期为2030年,有条件的乡镇可参照执行。6.3.2 城镇防涝系统应结合城镇内涝风险评估结果,优先考虑从城镇源头降低内涝风险。6.3.3 应根据城镇低影响开发要求,明确城镇规划建设的综合径流系数,结合城镇规划用地布局,合理设置下凹式绿地、植草沟及人工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6.3.4 应结合城镇竖向、受纳水体分布和城镇设防标准,合理布局城镇涝水行泄通道。行泄通道应优先考虑地表的河道、排水干沟、干渠及道路排水,对于建设

29、地表涝水行泄通道确有困难地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可考虑设置深层排水隧道规划通道。6.3.5 对于排涝压力大的城镇区域,当道路具备作为行泄通道的条件时,宜考虑将道路作为临时行洪通道,道路排水的路边径流深度不应大于0.2m,径流深度与流速乘积应小于0.5m2/s。6.3.6 当城镇滨河绿地宽度在8米以上时,应有50%沿河绿地低于涝水位,形成沿河滞洪区域,非洪涝时期作为绿地使用。7 雨水控制与利用7.1 一般规定7.1.1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遵循:建设工程地面硬化后,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外排雨水总量的原则。7.1.2 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

30、量;当地区新建时,新建地区综合径流系数的确定应以不对水生态造成严重影响为原则,宜按照不超过0.5进行控制;城市雨水设计流量计算时的径流系数应按照不考虑雨水控制设施的情况下,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规定确定;,特别在沿海台风雨地区中重要区域范围内的综合径流系数宜采用0.95,以保障系统运行安全。7.2 雨水调蓄控制7.2.1 雨水调蓄控制强调整个城镇或区域宏观层面的水量调蓄控制,宜利用城镇水体、湿地、公园、下凹式绿地和下凹式广场等,作为雨水临时调蓄设施;也可设置削峰调蓄池、储存调蓄池等作为雨水专用调蓄设施。7.2.2 城镇或区域内雨水调蓄控制的总规模包含雨水临时调蓄设施规模和雨水专用

31、调蓄设施规模,应根据各城镇内涝防治标准,并结合区域汇水面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7.2.2-1)式中,雨水调蓄控制总规模,m3;雨水临时调蓄设施规模,m3;雨水专用调蓄设施规模,m3;设计降雨深度,mm,依据各城镇的内涝防治标准和降雨特征综合定;项目内硬化屋顶和路面的汇水面积,以项目内建筑物占地面积和路面硬化面积计,m2;项目内绿地的汇水面积,以绿地面积计,m2;硬化屋顶和路面的雨量径流系数,取0.850.95;, 绿地的雨量径流系数,取0.10.2;7.2.3 雨水专用调蓄设施的建设规模宜采用模型计算确定。7.2.4 当无法采用模型计算,但可明确区域建设阶段的实际综合径流系数时,雨水专用

32、调蓄设施的设计重现期宜取2年(年多个样法),其规划容积应能容纳建设用地开发建设后的实际综合径流系数与规划值之差所对应的120min的降雨量。雨水专用调蓄设施规模可参考下式计算: (7.2.4-1)式中,雨水专用调蓄设施规模,m3;设计暴雨强度,L/(S·hm2);汇水区面积,hm2;式中,开发建设后实际综合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规划值。取为120min。7.2.5 雨水专用调蓄设施调蓄对象是针对在充分采用源头控制措施后仍需进行调控的雨水。城镇规划建设项目雨水专用调蓄设施的规划控制规模,宜按当规划项目硬化面积达10000平方米以上(含)时,每万平米硬化面积配建不小于200立方米的雨水

33、调蓄专用设施的标准执行,各城镇可根据安全需求和建设条件,提高该控制标准。其中:1)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指屋顶硬化面积,按屋顶(不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的投影面积计算。2)非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屋顶、道路、广场、庭院等部分的硬化面积,具体计算办法为“硬化面积=建设用地面积-绿地面积(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透水铺装用地面积”。7.2.6 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规划项目,绿地至少应有1/3作为滞蓄雨水的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应低于周边地面或道路,下凹深度不应小于10cm。7.2.7 城镇硬质铺装地面中渗透性铺装的比例不应低于40%;道路人行道均应采用渗透性铺装;道路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宜采用透水性路面。7.3 雨水利用7.3.1 对水资源缺乏的城镇,经储存调蓄池调蓄控制后的雨水经处理后,宜用于绿化、道路清洁、冲厕、景观环境用水和回补城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