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坑山隧道监测量测方案(上报)_第1页
光坑山隧道监测量测方案(上报)_第2页
光坑山隧道监测量测方案(上报)_第3页
光坑山隧道监测量测方案(上报)_第4页
光坑山隧道监测量测方案(上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至XX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第X标段光坑山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文件编号: 版 本 号:A版 修改状态:2发放编号:编 制:复 核:审 核:批 准: 有效状态:中铁XX局XX铁路XX-2标项目经理部XX年XX月XX日目 录1 编制依据22 监控量测目的23 工程概况33.1 工程概况33.2地形、地貌33.3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34 监控量测实施方案64.1 人员组织64.2设备配置64.3不同围岩变形临界值74.4 正洞监控量测74.5 量测点的保护措施104.6监控量测断面间距104.7监控量测监测频率114.8隧道监测数据分析及处理134.9量测警戒值的设定164.10监控量测反馈程序165

2、监控量测组织管理及质量保证措施175.1监测工作的组织管理175.2质量保证措施195.3 质量和服务的承诺206安全保证措施21附件:21日报附表2:23周报附表1:24周报附表2:25月报附表1:26月报附表2:27附表3291 编制依据(1)光坑山隧道设计图;(2)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3)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指南;(4)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204-2002)。2 监控量测目的(1)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2)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3)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4)监控工

3、程对周围环境影响;(5)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6)通过监控量测了解该工程条件下所表现、反映出来的一些地下工程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和指导作用。3 工程概况3.1 工程概况光坑山隧道位于XXX,行政区划XXX。隧道进口里程DK208+890,出口里程DK210+970,隧道全长1820m,为单洞双线铁路隧道,其中级围岩990m,占47.62%;级围岩260m,占12.50%;级围岩829m,占39.88%。隧道为单面上坡,坡度分别为0、4.769、11.5。光坑山隧道设进、出口两个工作面。3.2地形、地貌光坑山隧道主要属于剥夺中低山区地带

4、,地形较为陡峭,自然坡度2040°,局部可达50°。隧道最大埋深228.223m。最大地面高程499.87m。进出口均有公路相通,交通方便。隧道洞身穿越区域以粉砂岩分布为主要特征,具构造剥蚀溶蚀槽谷地貌特点。本区地表水以山间沟水为主,水量较小,雨季时沟内水量增加明显,普遍在23L/s。故隧道穿越区地表水不发育,主要以季节性水流为主。3.3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1)地层情况隧道区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Q4ml素填土,杂色、松散,主要由砂岩块石组成,厚约4m;Q4al+pl粉质黏土,褐黄色,硬塑,含10%20%砂粒,厚03.4m;Q4al+pl中砂,灰黄色,中密,饱和,局部夹有

5、碎石,厚03.3m;Q4al+pl卵石土,灰黄色,稍密,饱和,局部夹漂石,厚04.3m;Q4el+dl粉质黏土,褐黄色,硬塑,局部夹有碎石;Q4el+dl碎石土,褐黄色,青灰色,稍湿,稍密,粒径610cm,局部夹有块石;C11粉质岩,褐黄色,褐红色,青灰色,全弱风化,全风化岩芯呈土状,厚度13.243m,强风化岩芯呈碎状,厚约25.2m,下为弱风化;D3tzb砂岩,青灰色,全弱风化,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块桩,短柱状。(2)工程地质构造隧道出口外C11粉质岩与;D3tzb砂岩呈整合接触。(3)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以第四系统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为主,进口段发育。地下水无化学侵蚀性。仅根据氯

6、离子含量判定,地下水无氯盐侵蚀性。4 监控量测实施方案4.1 人员组织根据本管段隧道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监测工作重要性及检测工作任务量。我项目部成立了独立的监控量测小组。由项目总工程师直接负责监控量测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具有丰富量测和地下工程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监控量测小组组长,监测小组共6人(详见表4.1-1),监测小组负责监测测点布置、元件埋设、量测数据的收集及初步整理、分析工作。表4.1-1光坑山隧道监控量测责任人员一览表隧道名称工作面监测责任人员主要职责及工作内容备注光坑山隧道进口、出口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审核监控量测过程中必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复核对监控量

7、测数据的收集及整理对监控量测数据的记录及初步整理对监控量测测点布置、元件埋设、量测数据的采集对监控量测测点布置、元件埋设、量测数据的采集4.2设备配置根据本管段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并保证采集原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本项目隧道正洞主要监测仪器配置如下表4.21:表4.21 监控量测小组监测设备配置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仪器仪器状态责任人1洞内、外观察数码相机及规尺等合格2地表沉降精密电子水准仪、铟钢尺等(困难地区可采用TCRA1201全站仪)合格,在有效期内3隧道拱顶下沉莱卡TCRA1201+R全站仪合格,在有效期内4隧道净空变化莱卡TCRA1201+R全站仪

8、合格,在有效期内5数据处理电脑合格,在有效期内4.3不同围岩变形临界值不同围岩变形临界值如下表4.3-1:表4.3-1不同围岩变形临界值序号围岩类型围岩变形临界值(mm)备注1III50802IV801003V1001504.4 正洞监控量测洞内、外观察通过监测人员使用肉眼、数码相机及规尺等工具对洞内、外地表情况进行监测,拱顶下沉通过监测人员使用电子水平仪对洞顶沉降观测点进行检测,隧道净空变化通过监测人员使用全站仪对埋设在洞内的监测点测量进行监测。(1)洞内外观察施工进行中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及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址素

9、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表,并与勘查资料进行对比。洞外观察重点在洞口及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筑物进行观察。(2)地表沉降监测点暗挖段测点宜与拱顶下沉测点设在同一断面上。为掌握地表沉降范围,在与隧道中线垂直的横断面上布置测点,间距25m,在一个测量断面内应设711个测点,靠近中线的地方测点布置密些,外侧渐稀,必要时可扩大监测范围及加密测点布置。量测范围为中线两侧不小于HO+B,明挖段量测范围为基坑开挖边线两侧不小于3倍开挖深度。地表有控制性建筑物时,测量范围应适当加宽。其测点布置如下图4.4-1所示: 图4.4-1暗挖

10、段地表测点布置示意图测点埋设: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长300mm,直径22mm的圆头钢筋,外露5mm,四周用混凝土填实,。在开挖影响范围以外设置水平基准点23个,水平基准点埋设方法见"基准点布置示意图4.4-2"所示。图4.4-2基准点布置示意图(单位:cm)(3)洞内监控量测点布置根据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要求,隧道采用以下测点布置方式,其示意图4.4-3所示:图4.4-3所示测点布置方式洞内监控量测点不得焊于钢架上,必须单独打孔直接安装于岩体中,所有测点均采用45cm长22螺纹钢制作,打入围岩并外露5cm,并将长5cm的5*5角钢焊接在钢筋外露部分,贴反射片,以便观测。基准点

11、埋设与已经施工完二衬混凝土结构的边墙部位,并标识保护。4.5 量测点的保护措施由于隧道内作业机械、设备、人员较多,若不注意很容易碰撞或损坏监测点,现场应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保护的教育,同时监控量测点埋设后,应及时进行标识,标识牌长21cm,宽15cm,红底黄字。标识内容见图4.5-1所示:图4.5-1 洞内监测点保护标识图另外,埋设点位时要注意以下两点要求:地面的沉降观测点要埋实,保证观测点稳定。沉降观测点若埋设在容易破坏的地方要设保护设施,必要时在观测点处设保护井。对于不便于在其上设置观测点的管线,可以用其周围土体的变形来代替管线位移。4.6监控量测断面间距(1)地表沉降表4.6-1 洞口及浅

12、埋段地表沉降测点监测断面布置表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m)2B<H0<2.5B2050B<H02B1020H02B510备注:H0隧道埋置深度,B隧道开挖宽度。(2)洞内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洞内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布置见下表4.6-2:表4.6-2洞内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布置表围岩级别量测断面间距(m)数量(个)合计(个)579661071823072314.7监控量测监测频率必测项目为(1)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

13、表,并与勘察资料进行对比;已施工段观察,应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变形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每天最少观察1次,必要时增大观察频率。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行观察。每天最少观察1次,必要时增大观察频率。(2)地表沉降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H+h(隧道埋置深度+隧道高度)处开始,直至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为止;洞口浅埋段地表沉降应在边仰坡开挖后,立即布设,正常情况下每天观测1次,出现异常时,必须加大监测频率,一天必须观测2次以上。(3)洞内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洞内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监

14、测频率按照位移速度决定,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量测应在每次开挖后尽早进行,初始读数应在开挖后12h内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初读数。具体参照下表4.7-1:表4.7-1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测测量频率位移速度(mm/d)监控量测频率52次/d151次/d0.511次/23d0.20.51次/3d0.21次/7d表4.7-2 监控量测选测项目的测试精度序号监测项目测试精度1围岩与初期支护接触压力0.5%2喷混凝土应变±0.1%3钢架应力拉伸0.5%,压缩1%4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0.5%5二次衬砌内应力±0.1%6围岩

15、内部位移0.1mm7隧底隆起0.51mm8爆破震动速度1mm/s备注:根据本隧道的特点,监控量测时只测必测项目。4.8隧道监测数据分析及处理为了真实、及时、准确的反映施工现场信息,监测数据历经以下过程:测点埋设数据采集数据收集数据输入绘制曲线输入计算机生成图表信息反馈。在监测点埋设、数据采集及收集后,应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曲线,具体有如下几个步骤:(1) 应及时对现场量测数据绘制时态曲线(或散点图)和空间关系曲线。如下图4.8-1所示:图4.8-1态曲线(或散点图)和空间关系曲线位移时间曲线图(2) 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应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16、根据现场量测的位移时间曲线对围岩稳定性进行如下判断:A:当时,说明变形速率不断下降,位移趋于稳定;B:当时,说明变形速率保持不变,应发出警告,及时加强支护系统;C:当时,则表示变形速率不断增大,围岩稳定情况已进入危险状态,须立即停工,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加固。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则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发生了突变,呈不稳定状态,此时应密切监视围岩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3) 隧道周壁任意点的实测相对位移值或用回归分析推算的总相对位移值均应小于表4.8-2所列数值。并根据实测值结合变形管理等级的规定,确定变形警戒线。当实测值接近或达到警戒值,而位移速率无明显下降,或喷层表面出现

17、明显裂缝时,应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调整原支护设计参数或开挖方法。表4.8-2 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值(%)围岩级别隧道埋深h (m)h5050<h300300<h500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0.010.030.200.600.030.100.080.400.300.600.100.300.200.800.701.200.200.500.402.501.803.00拱顶相对下沉(%)0.030.060.050.120.030.060.040.150.120.300.060.100.080.400.300.800.080.160.141.100.801.40注: (1) 硬岩取

18、下限,软岩取上限;(2)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指两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3) 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乘以1.11.2后采用。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确定位移控制基准(表4.8-3),再根据位移控制基准划分管理等级(表4.8-4),依据管理等级采取相应的工程对策(表4.8-5)。表4.8-3 位移控制标准类别距开挖面1B(U1B)距开挖面2B(U2B)工作面的距离(m)距开挖面较远允许值65%U090%U0100%U0表4.8-4 位移管理等级管理等级距开挖面1B距开挖面2BIIIU<

19、;U1B/3U<U2B/3IIU1B U<2U1B/3U2B/3 U<2U1B/3IU>2U1B/3U>2U2B/3表4.8-5 工程安全性评价分级及相应应对措施管理等级应对措施III正常施工II综合评价设计施工措施,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采取相应工程对策I暂停施工,采取相应工程对策4.9量测警戒值的设定对于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当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速率达5mm/d或位移累计达100mm时,应停止掘进,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4.10监控量测反馈程序量测数据应及时进行整理,绘制位移或应力的时态变化图,适时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或应力

20、值,掌握位移及应力变化规律,评价施工、结构及可能影响的构筑物的安全度,通常采用的回归函数有:=Alog(1+t)+B=t/(A+Bt)=Ae-B/t=A(e-Bt-e-Bt0)=Alog(B+t)/(B+t0)式中:变形值(或应力值)A、B:回归系数t、t0:测点的观测时间(天)量测数据的整理及回归分析均由计算机管理完成,以确保量测成果的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每次量测必须有量测成果整理报告,及时上报量测日报表,并按期向监理、设计单位提交量测报告,以及对施工情况的评价报告和下步施工建议。如发现异常现象,立即复测核实,明确无误后及时反馈施工管理部门和报送监理及设计单位,发出警界报告,分析原因,并

21、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如图4.10.1-1所示:图4.10.1-1 监测反馈程序图分部经理和总工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每天早晨检查量测日报,并就监测结果和当日工作安排作出批示,浅埋、下穿等特殊段落应坚持每次一报制度,以便及时掌握情况,当出现异常时,应及时通知主管领导和现场负责人,并采取应急措施,每天的监测结果要以手机短信方式发至分部主要负责人。监测组长负责每周编制监测周报,每月编制月报,监测周报报经理部工程部,并有项目经理和总工程师的签字5监控量测组织管理及质量保证措施5.1监测工作的组织管理(1)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项目组成员在日常监测工作中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及相关规范带领作业人员实

22、施作业,并经常保持与业主、监测及总包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场地施工进度,落实监测工作的步骤,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详见5.1-1监测施工组织及流程图:施工方案监测设计量测参数基坑坑监测组隧道监测组总工程师工程部长技术主管业主监理工程施工调整施工参数总工程师师:工程部长监测组长施工监测监测成果整理图5-1 监测施工组织及流程图(2)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业人员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及相应规范进行作业,发现超出允许误差时应及时纠正或进行返工。技术问题由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商量后作出决定,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实施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3)文件与资料的管理监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监测工

23、作中的内外业资料等应分类装订统一管理,或者有计算机备份以防丢失。提交的监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收登记。5.2质量保证措施(1) 监控量测仪器的管理a、测点器具有埋设前均预先进行重复标定,以防质量不合格器具的埋入。钻孔孔深要到位,且孔身要垂直,回填应密实。各测点初始值的测定应待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一般710天)。b、监测仪器要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机构进行校准,并取得检定证书后方可使用。c、量测仪器由专人使用、保养、检校、管理。(2) 野外作业的注意事项a、组成强有力的项目组,抽调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项目组长。项目组的其它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具有相应的管理

24、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关键、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b、进场前,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监测施工的技术方案,相应的作业程序和有关规范、规程,每个施工人员了解项目的总体要求,熟悉各自岗位的职责、技术要求和作业程序,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执行。c、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测点周围设置明显标志并进行编号,严防施工时损坏。d、量测项目人员要固定(3) 内业处理a、 制定有关质量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各类施工记录、工程检验资料、各类试验数据、鉴定报告、材料试验单、各种验证报告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b、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均要经现场检查,室内两级复核后方可上报。c、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会审

25、,及时编制分项施工指导性文件、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文件、编制雨季施工技术措施,对关键工序进行能力验证,及时解决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d、量测资料的整理均设专人负责,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和可靠性。5.3 质量和服务的承诺a、本项目质量目标:创优。b、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主动配合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处理好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关系。c、服务于全过程。及时做好各类质量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反馈。认真完成本项目由于设计与施工变更等原因而增加的工作量,并保证要求和工作质量不变。d、实行全天候监测工作值班制。e、坚持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6安全保证措

26、施由于隧道内地质条件环境复杂多变,平时实施监控量测作业时,加强对地质及支护状况的观察,对判断围岩稳定性、进行开挖前方的地质预报等十分重要,所以每开挖一个工作面都应进行地质观察和记录,还要进行地质描述及初期支护进行的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等状况的描述。并保留记录。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隧道开挖时要及时对工作面地质变化和围岩稳定情况观察,察看喷射混凝土、锚杆和钢架等的工作状态,发现异常时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2)进行量测作业时,应做好监测仪器及测量人员的安全防护,量测断面两侧应摆放警示标记,并专人指挥洞内车辆及人员通行,当监控量测与其它工序出现干扰时,应优先进行量测作业。(3)所有参与监控

27、量测的人员,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佩戴齐备劳动防护用品。附件:日报附表1日报附表2:中铁X局XX至XX线扩能改造工程XX-2标光坑山隧道(DKXXX+XXXDKXXX+XXX)光坑山隧道进口施工监测测量成果日报(20XX年 XX 月 X 日) 编制: 复核: 1.监控测量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1)完成情况:拱顶 XX 处,洞内收敛 XX处, 累计进行 XX 处。2)存在问题:2.观测数据统计观测断面里程观测项目当日下沉量(mm)累计(mm)备注DKXXX+XXX拱顶沉降间隔时间(d):1上台收敛间隔时间(d):1中台收敛间隔时间(d):1DKXXX+XXX拱顶沉降间隔时间(d):1上台收敛

28、间隔时间(d):1中台收敛间隔时间(d):1DKXXX+XXX拱顶沉降间隔时间(d):1上台收敛间隔时间(d):1中台收敛间隔时间(d):1DKXXX+XXX拱顶沉降间隔时间(d):1上台收敛间隔时间(d):13.详细观测数据见附表 分部审查意见:总工程师: 分部经理:周报附表1:第xx期 中铁X局XX至XX线扩能改造工程XX-2标( DKxxx+xxx-DKxxx+xxx)施工监测成果周报(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编制: 复核: 分部审查意见:总工程师: 项目经理: 经理部审查意见:总工程师: 项目经理: 周报附表2: XX隧道拱顶下沉观测数据表测点里程:DK221+9

29、30初测时间:2014年X月XX日点号:1总天数时间时间间隔(d)标高(m)本次下沉量(mm)下沉速率(mm/d)累计下沉量(mm)管理等级备注年月日时172014-XX-XX 10:001159.9024421182014-XX-XX14:301159.8975526192014-XX-XX09:001159.8907733202014-XX-XX10:001159.8864437212014-XX-XX09:001159.8842239222014-XX-XX09:001159.8840039232014-XX-XX10:001159.887-3-33623本周统计72.115拱顶沉降趋势图制表:复核:现场监理:日期:月报附表1:第xx期中铁XX局XX线扩能改造工程XX-2标X分部XXX隧道( DKxxx+xxx-DKxxx+xxx)施工监测成果月报(2013年xx月xx日2013年xx月xx日)编制: 复核: 分部审查意见:总工程师: 项目经理: 分部审查意见:总工程师: 项目经理: 月报附表2:xx隧道进口拱顶下沉观测数据表测点里程:DK755+515初测时间:20XX年X月XX日点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