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核心素养词汇(概念)的生产_第1页
漫谈核心素养词汇(概念)的生产_第2页
漫谈核心素养词汇(概念)的生产_第3页
漫谈核心素养词汇(概念)的生产_第4页
漫谈核心素养词汇(概念)的生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漫谈核心素养词汇(概念)的生产过程丁尧清 博士2015.12提纲 路线图:核心素养(体系)政策的出台 核心素养(体系)的两个源流- 终身学习框架- 职业教育框架 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过程 从一般(体系)到学科(体系):如何转化 词汇?术语?口号?:素质、素养、核心素养一、素质教育路线图:核心素养(体系)政策的出台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30日,4月24日印发) 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民教育,2014.10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3期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

2、(钟启泉)。中国教育报,2015年04月01日 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中国教育报,2015年05月13日 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袁振国)。光明日报,2015年12月08日(厦门会议)素质教育路线图 80年代中叶:(对象的)素质 1987:素质教育一词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应试教育“转轨”素质教育 1997:自主的科技创新 1999: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012(十八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4: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3、-核心素养体系领导人-中央-教育部(1)80年代中叶 (对象的)素质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邓小平:“国家,国力经济发展后劲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讨论 教育研究1986年第4期-1987年第4期“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专栏: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提高民族素质等问题 国民素质、劳动者素质、人才素质等 “素质”:狭义的(先天生理禀赋)、广义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层面) 素质的特点: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4、,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2)1987:素质教育一词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1987年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课程.教材.教法.1987(10):3-7) 教育理论: 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出发 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层面 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3)中央文件:应试教育“转轨”素质教育 1992年,十四大:“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科教兴国 1997年,十五大: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要增强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

5、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李岚清: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1996年,国家教委在湖南汨罗举行素质教育现场会1997年,国家教委在山东烟台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理论 从知识经济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中吸取营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6、”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特长培养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的关系等(4)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理论 从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角度 从生命发展的角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 素质教育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问题 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素质教育实施的环境建设 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 素质教育

7、的评价体系(5)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2007年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2010年7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高中阶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6)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2年十八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4: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

8、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纲目(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三)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五)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六)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七)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八)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九)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十)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八)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建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长期研究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就学习内容遴选、学习程度要求等问题开展基础研究 面向教学一线,就推进学科课程实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 跟踪国外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就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中

9、外课程教材比较研究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成效等,开展专题研究二、核心素养(体系)的两个源流 终身学习 职业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 综合竞争力 公民、个体、组织、国家1、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素养 终身学习概念框架(马东明等,2012) 正规学习环境或者场所 非正规 非正式 素养模型(F. Delamare - Le Deist, J. Winterton, 2005)三大组织综合学习素养一览“终身学习素养”的关键特征 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 包括认知能力和知识方面,同时也包括非认知方面,比如实践技能、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 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终身学习

10、素养的培养过程将贯穿人的一生; 个体内在的一种稳定状态,但是其含义和范畴是动态发展和变化的,科技和社会进步必然要求学习者不断发展自身的终身学习素养,以应对持续变化的情境。下表:构成维度和要素比较2、职业生涯发展-关键能力 社会经济背景: 泰勒主义: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以技术、人为中心 市场多变 品种和过程多样 消费需求多样挑战:劳动力素质 分工形式的变化 领导方式的变化 工作内容的变化 质量控制模式变化 生产设备的变化 技术革新模式的变化 劳动者“全面发展”=专业范围+相关能力领域(徐朔,2006)1974:关键能力 梅腾斯(Mertens) 德国 社会教育学者、联邦劳动局研究所所

11、长 为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所进行的培训 基础能力(职业的、一般的) 职业拓展性要素(在职培训) 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 时代关联性要素劳尔-恩斯特(Laur Ernst,1995):跨专业能力 跨学科和专业的知识:如金属加工+销售+企管 方法和技术的能力:计算机应用 与个性相关的能力:批判、创新能力雷茨(Reetz,1996):行动能力 事物意义上的:做事、智力 社会意义上的:社会能力 价值意义上的:个性、道德 职业行动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 独立于具体的专业能力之外 与纯粹的专业职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 适应不同职业的能力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 从事任何

12、一种职业都应具备的能力扎贝克(Zabeck,1991):关键能力悖论 理想的知识类型:基础性、开发性、结构性 迁移或者应用:所学和所用间应有共同的元素 Ifthen 一般而非专门:难以迁移 和具体情境关联:远离初衷形式关键能力的结构 职业素养、自我学习、综合能力、竞争意识、创造能力 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科技和信息应用能力、进取心和责任心 交流表达、与人合作、自我学习、问题解决、信息处理、追踪和掌握新技术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

13、创新实践三、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过程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研究”(12JZD04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研究(2013.05-2014.04) 山东师范大学我国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标体系与表现水平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我国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13JZDW009)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制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首席专家):林崇德教授(1941-) 任务+意义:领导要求将国家(中央政府)教育目标落实并具体化 队伍:按照省区人口多少选择(大省) 河南、山东、辽宁,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14、、辽宁师范大学 上海广州武汉北京(大学生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1、框架、路线、进程 6个子课题 政策分析 文化分析 基础研究(top-down) 课标分析 国际比较 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down-top) 框架提炼 理论研究 2013 .05 -2013 .06 2013 .06 -2013.10 2013 .10 -2014 .02 建议表现指标领域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2、分项研究(1)政策分析 围绕德智体主线,具体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强调责任、创新、实践(2)国际比较 价值取向归纳:- 成功生活:OECD,台湾,日本- 终身学习:UNESCO,欧盟- 促进个人发展

15、:新加坡- 综合取向:美国(内容、目标、途径相结合)合并同类项 OECD:3个维度9项素养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2002,2007) 3项技能领域 新加坡教育部“21世纪素养”框架,2010年3月(3)传统文化分析 主张“仁民爱物”,倡导爱人如己、心怀天下和奉献社会 主张“孝亲爱国”,注重激发个体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重视人格修养,倡导“重义轻利”和“诚信自律”精神 重视礼仪教育,倡导礼敬谦和、遵守规范、举止文明 关注文化修养,重视人文历史知识、求学治学方法和文字表达能力(4)课标分析 缺乏明确界定 跨学生素养未予以重视 论述的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相脱节 36种重要核心素养指标 19门、1

16、6门 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内容和频次(5)实证研究 问卷调查566人 个别访谈33次 焦点小组访谈48场575位 4个领域10类社会群体 期望的核心素养:进入社会时的学生 编码:5个方面32个指标-健康与安全、知识基础、学习与发展、与人交往、公民意识 46个二级指标 访谈和问卷统计图(频率分布)(6)总框架(7)操作建议:如何实施 各个学段的具体化 各个学段的核心素养具体指标:关键内涵、主要表现、水平特点 不同学段的纵向衔接 学业质量标准研发 学什么 学多少 深度、广度 学到什么程度(具体水平、程度要求) 建构课程体系具体化的教学目标:要落实到培养哪些核心素养内容标准:应知应会

17、的知识技能教学建议:教育经验和资源表现标准: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四、从一般(体系)到学科(体系):如何转化 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水平分级1、素养的内涵 辞海:素养=素质 Schlsselqualifikationen Key competencies literacy Skill, ability 关键能力(职业教育) 关键素养(普通教育) 学科能力(林崇德) 核心素养:“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素养;或者核心而关键、必要的胜任力?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一个定义六个特点 大陆:Key competencies=必备品格+基本能力 台湾:知识、能力、态度或者学科知识+基

18、本能力 大陆: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或者说,是学生在21世纪最应该具备的那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台湾:“素养”是一种构念,也是一种根据学理建构的理论构念或理念,是指个人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个体,必须透过教育而学习获得的因应社会之复杂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识”“能力”与“态度”(陈伯璋、张新仁、蔡清田、潘慧玲,2007),特别是指个人经过学校教育课程设计而学习获得的“优质教养”之综合状态,简称为“素养”(蔡清田,2011)。2、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地理素养观:取向、结构、层次(知识、过程、态度)1:

19、什么是地理素养?2:地理素养由哪些要素构成?3:地理素养的具体要求有哪些类别?(1)课标梳理(2)国际比较 傅伯杰等,2015能力领域能力领域中心能力中心能力学科专门知识学科专门知识有能力了解不同尺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系统的空间,分析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能力了解不同尺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系统的空间,分析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空间定位空间定位有能力进行自身的空间定位(地形定位、阅读地图能力、真实的空间定位、反思空间感有能力进行自身的空间定位(地形定位、阅读地图能力、真实的空间定位、反思空间感知)。知)。收集信息收集信息/方法方法有能力从现实空间和媒体中收集和评价相关的地理和地球科学信

20、息,描述地理学科收集有能力从现实空间和媒体中收集和评价相关的地理和地球科学信息,描述地理学科收集信息的步骤。信息的步骤。交流交流有能力了解地理信息、表达和呈现地理信息,以及恰当地同他人讨论这些地理信息。有能力了解地理信息、表达和呈现地理信息,以及恰当地同他人讨论这些地理信息。评价评价有能力根据特定的标准和主流价值观,评价空间信息和问题,评价媒体信息和地理视角。有能力根据特定的标准和主流价值观,评价空间信息和问题,评价媒体信息和地理视角。行动行动有能力、愿意在各种行动领域中,按照合乎自然和社会状况这一前提来行动。有能力、愿意在各种行动领域中,按照合乎自然和社会状况这一前提来行动。(3)实证调查

21、郭锋涛。中学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学科核心育人价值:系统思维、人地协调观、时空观、乡土情怀、相互依存观、空间技术能力、环保意识、欣赏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 文献法和调查法、归纳法 6国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实现策略建议 重塑教师和学生对地理学科育人价值认知; 合理利用考试测评,促进地理学科育人; 尝试多样化的地理学科育人模式; 运用智慧学习环境促进地理学科育人; 增加地理实验、田野调查等体验式育人方式; 开发适合“数字土著”的育人资源; 采用以问题为主导的方式设计育人内容; 构建基于各种技术平台的育人资源。 25项二级指标 林培英(2015:29):3维8方面“环境认

22、知、价态、学习和实践力 汤国荣(2015:4) :4方面“地图、空间、综合、人地观”基本活动经验基本价值观念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思想和方法结构:内涵、主要表现 技术路线 核心素养-内涵-具体表现-水平分级 情境、维度、难度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

23、基础上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度出发。了解历史进程的时间顺了解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和分期方式,能够运序和分期方式,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知道重要史事发生去;知道重要史事发生的地理状况,能够识别的地理状况,能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将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将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和评述。条件下进行考察和评述。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的探究是

24、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能够搜集与历史有关的能够搜集与历史有关的各类材料,并对史料进各类材料,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掌握研习史料的方值;掌握研习史料的方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的有效

25、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作为证据。素养素养水平水平素养素养2 2: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水平水平1 1能够举例简单说明两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如气候与水文、人口与聚落等的关系);能够以一个区域为例,说明影响区域发展的内部主要因素。(低层次的综合分析,侧重自然因素之间或人文因素之间的分析,区域内部因素分析,不要求加入时间维度)水平水平2 2能够举例简要说明多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地貌、水文、气候,或聚落、城市、交通等的关系);能够以一个区域为例,说明影响区域发展的区内和区外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从时间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

26、简要分析。(中层次的综合分析,仍然侧重自然因素之间或人文因素之间的分析,区域内部和外部因素叠加分析,要求加入时间维度)水平水平3 3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各要素(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站在区域,甚至全球的角度,以及时空结合的角度,综合分析人们面临的人地关系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高层次的综合分析,自然和人文因素融合分析,不同尺度区域的分析,时间维度的分析,满足高考的需要)水平水平4 4能够结合国家建设、区域开发与规划的宏观布局,分析其背后的地理背景(多要素,区域关联),并从发展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和预测。(高层次的综合分析,能够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实际,满足高考的需要)

27、水平水平5 5能够主动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围绕家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人地关系问题,从要素的综合分析、家乡与周边地区相关联的综合分析,以及家乡发展变化的综合分析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高层次的综合分析,能够参与家乡建设的实践,应用层面)水 平 划水 平 划分分表现一表现一表现二表现二表现三表现三1知道世界上存在不同的区域,区域有特定的位置和界线。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区域地球表面具有特征的地区,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懂得人们设立不同区域是为了解释地球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知道区域是人类认识的产物,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如正式区域、功能区域、感知区域),也存在不同尺度,如大、中、小尺度。能够

28、认识区域的特征是在特定的位置、环境下形成的,能够运用地图、根据给出的资料描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知道区域内存在不同的问题,懂得分析解决区域存在的问题,要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做指导。3能够认识区域划分不同类型的用途;由于区域空间尺度的不同,区域内的地域分异规律存在不同。能够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形成的原因和变化。知道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区域的划分会发生变化;懂得区域观念的变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的影响。4知道区域变化是由多因素、多种相互影响的进程引起的。 理解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与区域特征的组成、变化有关;能够识别和描述自然和人文过程,理解这些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何改变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