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2、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3、斑疹:其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者为斑;其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者为疹。4、热结旁流:阳明腑实证大便异常的一种表现。邪热与燥屎搏结,肠腑中水液从旁而下,其气臭秽,称为热结旁流。5、辛开苦降:以辛味燥性的药物如半夏、厚朴开散湿浊、痰邪,以苦味寒性药物,清泄热邪治疗湿热痰浊阻滞中焦脾胃,而出现痞闷胀满、苔黄滑等症的治法。6、轻法频下:轻法:苦寒攻下的作用轻;频下:反复多次运用导滞通便
2、之法。暑湿挟滞胶结于肠腑,治当清化湿热,导滞通下,但攻下之制不宜太重,若过用苦寒下夺不仅暑湿难以清化,且有徒伤正气之弊,故攻下之力当轻。又因本证为暑湿挟滞胶粘滞着肠腑,非一次攻下即能使病邪尽除,往往需要连续攻下,因势利导,以使内伏之邪清除贻尽。7、分消走泄:和解祛邪法的一种。是宣展气机,清化三焦邪热痰湿的治法,用来治疗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而气化失司之证。8、金囚木旺:肺金邪热亢盛,肝火无所制而肝风内动所致伴见身体高热、咳喘、汗出的病症。9、水不涵木: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的病理变化,即所谓“水不涵木”,又称为阴虚风动证。10、透热转气:清解营分邪热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使入营之邪从气分外出
3、而解。即对营分证的治疗应注意使营分的邪热能外透,在用药时,于清解营分邪热的药物中,配合轻宣透泄的气分药,如银花、连翘、竹叶等。11、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侯,临床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表现。多发于冬春季。12、春温:温热病邪内伏而发的急性热病,其特点为初起即见里热证证侯,临床常见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表现,严重者可见神昏、痉厥、斑疹等。本病多发生于春季。13、暑温: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证候,临床常见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表现。本病多发于夏至至立秋之间。14、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
4、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为主证,并具有津气干燥的表现,本病发生在秋季,多见于立秋至小雪之间。15、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湿热阻遏卫气为主要证侯,临床常见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较缓,病势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雨湿较盛、气候炎热之时为多。16、暑湿:是感受暑湿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要证侯,临床常见身热、微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表现。暑湿多发生于夏末秋初。17、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是初
5、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本病发病季节有秋冬迟早之不同,加之初起即有明显的里热证,因而又有晚发、伏暑晚发、伏暑秋发、伏暑伤寒、冬月伏暑等名称。18、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以头面焮赤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二季,属于温毒的范围。19、烂喉痧:是外感温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温热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冬春二季。20、顺传:如温病初起,病邪始犯于上焦手太阴肺卫,再传至中焦阳明胃,一般称为顺传;逆传:若在肺卫之邪不下传于胃,而内陷心包,则称为逆传心包。21、
6、畅汗:是以辛凉清透为法,使表气通畅,热达腠开,从而达到邪从汗透,热随汗泄的目的。即以汗出通畅作为邪热外透的标志,所以又有得汗则安的说法。但临床运用时,切不可把汗出作为目的,滥用辛温升托之品以强取其汗,以免助热伤阴加重病情。 22、神昏谵语:简称昏谵。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论次或胡言乱语等表现。多为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之征象。23、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24、气分证:是温邪在里,引起人体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里证的范畴,同时还包括了半表半里证在内。25、营分证:是温邪犯于营分,引起以邪热盛于营分,灼伤营
7、阴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也属于外感病里证范畴。26、血分证:是邪热发展到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也属于外感热病里证范畴。二、简答题:1、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的比较:(1)在病因上病因:温热类温病由温热病邪引起(不兼湿的温邪),湿热类温病由湿热病邪引起(兼湿的温邪)。(2)在发病上:温热类温病起病较急,传变较快;湿热类温病起病较缓,传变缓慢。(3)在证候表现上:温热类温病热象明显,伤阴表现明显,易出现营血分证,从而有热闭心包、热盛动血、热极动风证;湿热类温病初起热象不显,容易遏阻气机,遏伤阳气,以脾胃气分为主,三焦湿热证并见。(4)在转归上:温热类温病后期可
8、见肺胃阴伤、肝肾阴伤证,阴虚动风证;湿热类温病既可湿邪化燥化火入营血伤阴,又可湿邪寒化伤阳出现寒湿证。(5)在治疗上:温热类温病以清热保津为总原则,湿热类温病则以湿、热并治,宣畅气机为总原则。2、白虎汤在什么情况下禁用,为什么?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者,勿令误也。吴鞠通说:“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此为表邪未解;“脉沉者,不可与也”,“阳明病脉沉为热结证”,“ 不渴者,不可与也”,不渴说明里热尚未至炽盛或为湿热证;“汗不出者,不可与也”,汗不出为表邪闭郁之故。故出现以上二脉二症,均不可用白虎汤。3、阳明温
9、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 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4、吴鞠通五个加减承气汤各治疗什么病症?温病学家对承气汤的活用说明什么?(1)宣白承气汤:治疗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症状:见痰涎壅盛,喘促不宁,潮热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2)牛黄承气汤:治疗热陷心包兼腑实证症状:身热神昏,舌蹇肢厥,便秘
10、,腹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治法:清心开窍,攻下热结(3)增液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症状:身热腹胀满,便秘或热结旁流,口干咽燥唇裂,苔焦燥,脉沉细。治法:滋阴攻下(4)新加黄龙汤:治疗阳明腑实兼气阴两伤证。症状: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倦怠少气,撮空理线或循衣摸床,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细。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5)导赤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症状:身热,腹满便秘,烦渴,小便短赤,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左尺牢坚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温病学家对承气汤的活用是在伤寒论基础上的发展,伤寒论只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三方,治疗单纯的腑
11、实证,温病学家扩大它们的应用,亦是对下法的补充。5、王孟英、李东垣各自的清暑益气汤在治疗暑病上有什么不同应用?(1)王氏、李氏清暑益气汤都治疗暑病暑伤气阴证。(2)王氏清暑益气汤:在清涤暑热之外,重于滋养阴液,用于暑热仍盛,津气两伤证。(3)李氏清暑益气汤:重在甘温益气,兼以和阴,并有苦燥清利之品清暑化湿,用于元气虚之人又伤暑湿,中气受伤之证。6、银翘散与桑菊饮比较?(1)银翘散与桑菊饮均为辛凉解表之剂,适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证,但两者清解之力有轻重区别。(2)银翘散:中荆芥、豆豉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大队辛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且银花、连翘用量大,并配竹叶,清热作用较强。(
12、3)桑菊饮:多为辛凉之品,力轻平和,其解表之力较逊于银翘散,为“辛凉轻剂”,方中杏仁肃降肺气,止咳作用较银翘散为优。(4)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而偏于表热较重,以发热微恶寒、咽痛为主症者,宜用银翘散。偏于肺失宣降,表证较轻,以咳嗽为主症者,宜用桑菊饮。7、连梅汤与黄连阿胶汤,同是泄南补北,有何不同? (1)黄连阿胶汤:治疗热灼真阴兼阴虚火炽证 症状:身热不甚,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治法:育阴清热(2)连梅汤:治疗暑伤心肾 症状: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燥。 辨证要点:发生于后期,属肾水不济心火。 治法:清心火,滋肾水 黄连苦寒清心火 乌梅配合黄连酸苦泄热 配合生地、
13、麦冬酸甘化阴 生地、麦冬、阿胶甘寒养阴-一、温病的概念1、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发热为主症 易出现险恶证候 病程中易耗伤阴津2、温病的分类(1)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湿热类:湿温、伏暑(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燥等。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中,如春温、伏暑等。3、温病与伤寒的区别:二、温病的病因和发病(
14、一)温病病因的共性:从外感受。温邪都是通过口鼻或皮毛从外而侵袭人体,引起发病。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致病迅速。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程中发展较快,一般来说,病程较短。与季节相关。各种温邪的发生及致病多与一定的季节有关,由此而温病的发生多有季节性。所以温邪又称为时令温邪,或简称时邪。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如风热病邪侵犯的部位主要在肺,暑热病邪的主要病位在足阳明胃,湿热病邪则多犯足太阴脾等。(二)温邪的分类及其致病特点1、风热病邪(风温)(1)形成条件:风热病邪多形成于冬春季节。春季阳气升发,气候温暧多风,易产生风热病邪。(2)致病特点:多从口鼻而入
15、,首犯肺卫 易损伤肺胃阴津 变化迅速,易逆传内陷2、暑热病邪(暑温)(1)形成条件:暑热病邪的形成多在夏季,其形成与夏季气候酷热密切相关。(2)致病特点:伤人急速,径犯阳明:暑性酷烈,耗气伤津 易犯心包,闭窍动风 易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湿温)(1)形成条件:湿热病邪致病以长夏为多见。(2)致病特点: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病位以脾胃为主 易困阻清阳,闭郁气机4、燥热病邪(秋燥)(1)形成条件: 初秋季节容易发生燥邪为患。(2)致病特点:多从口鼻而入,病位以肺为主 易致津液干燥 易从火化5、温热病邪(伏寒化温)(春温)(1)形成条件:春季温热之气上升时,形成的一种具有较明显温热
16、性质的病邪(2)致病特点:邪自里发,病初即见里热证 病情复杂多变,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6、疫疠病邪(1)形成条件:疫疠病邪的形成与非时之寒暑、疾风淫雨、久旱大涝等气候特别反常有关;亦与某些地区的特殊气候地理环境有关,如岭南地区山岚瘴气特甚,易形成疠气。此外,战乱之后,灾荒之年,环境卫生差,动物尸体腐烂熏蒸,均可促使形成疫疠病邪。(2)致病特点:致病力强:常常无分老幼,众人触之即病。 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7、温毒病邪(1)形成条件:温毒病邪的形成与时令气候反常有关,乃邪气蕴结而成,并多能引
17、起流行。(2)致病特点:具火热之性 攻窜流走 蕴结壅滞(三)发病1、发病因素(1)体内因素:温邪能否侵入人体,并导致发病,取决于人体的抗病能力。(2)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异常,不仅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影响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也会影响温邪的产生和致病。(3)社会因素:人们所处的社会状况,包括经济条件,营养调配,体育锻炼,卫生习惯,卫生设施,防疫制度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水平和防御温病的能力,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2、感邪途径(1)空气相染,从呼吸道入侵:(2)饮食相染,从口入侵:(2)接触相染,从皮毛而入3、发病类型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指感邪后立即发病的一类温病。初起病邪在表,
18、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一般新感温病较伏邪温病病情轻,病程短。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大法,若治疗得当,邪自外解,预后较好。 2、伏邪温病:简称“伏邪”,是指感邪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病发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外邪激发,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候为主要表现。其传变趋向是:伏邪由里达表,则邪势衰退,病情好转;或伏邪进一步内陷深入,病情加重。三、温病的辨证(一)卫气营血辨证 1、卫分证 (1)概念: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19、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2)主要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或有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与恶寒并见,口微渴为辨证要点。 2、气分证 (1)概念:气分证是温邪在里,引起人体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里证的范畴,同时还包括了半表半里证在内。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传入营(血)分,都可属气分证范围,涉及的病变部位主要有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等。 (2)主要证候:热势壮盛,不恶寒,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其中以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 3、营分证 (1)概念:营分证是温邪犯于营分
20、,引起以邪热盛于营分,灼伤营阴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也属于外感病里证范畴。温邪深入营分,人体脏器组织的实质损害较为明显,而有关的功能障碍更为严重,病情较为危重。 (2)营分证的形成:是在气分的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 邪化燥化火,进而传入营分;是肺卫之邪乘虚直接内陷营分;是内伏于营分的伏邪自内而发出;是温邪不经卫气分而直接深入营分, 如暑邪可直犯心营而发生神昏,称为暑厥。(3)主要证候: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其中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4、血分证(1)概念:血分证是邪热发展到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
21、化的一类证候,也属于外感热病里证范畴。温邪深入血分,病变已属极期,亦多昏、痉、厥、脱之变,病情较为危重。(2)血分证的形成:是营分邪热未解,营热羁留,病情进一步发展而传入血分;是卫分或气分的病邪直接传入血分;是血分的伏邪自里而发,直接出现血分证。 (3)主要证候: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其中以斑疹密布、出血及舌质深绛为辨证要点。 (4)血分证与营分证的主要区别有:是血分证有明显的“动血”症状,即表现为急性多部位、多窍道(腔道)出血,斑疹大量透发,而营分证只表现为营热窜络而引起的斑疹隐隐,并未有明显“动血”现象;是血分证的舌象多表现为舌色深绛
22、,而营分证多表现为红绛。因此急性多部位、多窍道(腔道)出血、斑疹密布及舌质深绛等是血分证的辨证要点。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温病总的传变趋势一般不外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即多数温病由卫分证开始,再向气分、营分、血分传变。但临床上传变的情况是复杂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1、影响卫气营血传变的因素:(1)是感受病邪的性质不同,传变方式有异。(2)是感受温邪的毒力大小,对传变也有影响。(3)是不同类型的体质,对传变也有重要的影响。(4)是治疗是否及时恰当,对传变也有重要的影响。(三)三焦辨证 1、上焦证:(1)邪犯肺卫证(邪袭肺卫证):肺合皮毛而统卫,所以温邪犯肺之初主要表现为卫受邪郁及肺气
23、失宣。 主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辨证要点。 (2)肺热壅盛证(邪热壅肺证):如犯于肺卫的温邪进一步由表入里,肺热亢盛,可造成邪热壅肺,肺气闭阻。主要症状: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等。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 (3)湿热阻肺证: 湿热性质的病邪(如湿热病邪、暑湿病邪等)亦可犯于肺,使卫受邪郁,肺失肃降,即吴鞠通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证要点。(4)热陷心包证(邪闭心包证): 邪陷心包是指邪
24、热内陷,引起心包络机窍阻闭,心不能主神明的病理变化主要症状: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 (5)湿蒙心包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湿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络的病理变化 主要症状:身热,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间有谵语,舌苔垢腻,舌色不绛,脉濡滑数等。以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2、中焦证: (1)阳明热炽证: 指热入阳明,里热蒸迫而盛于内外的证候,又称胃热亢盛证。 主要症状:壮热、大汗出、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脉洪大而数等。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阳明热结证:指肠道中邪热与糟粕相结,耗伤阴津,肠道传
25、导失司的证候,又称热结肠腑证,或阳明腑证。 主要症状:日晡潮热,或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等。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 (3)湿热中阻证:指湿热性质的病邪,如湿热病邪、暑湿病邪等困阻于中焦脾胃的证候。主要症状:湿重热轻者,脾气受困,气机郁阻,症见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泛恶欲呕,舌苔白腻,或白厚,或白苔满布,或白多黄少等。以身热,脘痞,呕恶,苔腻为辨证要点。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指肠腑湿热与糟粕积滞相搏,肠道传导失职的证候。主要症状:身热,烦躁,胸脘痞满,腹痛,大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等。以身热,
26、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 (5)湿阻大肠证:指在湿热性温病过程中,湿浊闭阻于肠道,湿浊之气不得下降而蒙上的证候。主要症状:大便不通,神识如蒙,少腹硬满,苔垢腻,脉濡等。以大便不通,少腹满,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3、下焦证:(1)肾精耗损证:肾精耗损证指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精,形体及脏腑失于滋养的证候,又称真阴耗伤证。主要症状:低热,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为辨证要点。 (2)虚风内动证:虚风内动是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的病理变化,即所谓“水不涵木”,又称为阴虚风动证
27、。主要症状: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脉虚弱等。以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痿,脉虚为辨证要点。 四、温病常用诊法(一)辨常见症状1、发热:温病的发热是由于感受温邪后,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为正气抗邪、邪正相争的表现。温病发热的类型:(1)发热恶寒:指发热时伴有恶寒。如见于温病初起,发热重而恶寒轻,伴见口微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者,为邪在肺卫之征象。(2)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为热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3)壮热:指热势炽盛,通体皆热,不恶寒但恶热,为邪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之征象。一般当邪热盛于
28、阳明时可表现为壮热。 (4)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时,相当于午后35时。日晡潮热是热结肠腑、阳明热结的标志,多伴有便秘、苔焦黄等腑实证。 (5)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为湿温病邪在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之征象。(6)发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7)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见热退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8)低热:指湿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2、汗出异常(1)无汗:如见于温病初起,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苔薄白等症状,为邪
29、在卫分,邪郁肌表,闭塞腠理所致。如见于温病极期,伴有身热夜甚、烦躁,舌绛,脉细数等症状,为邪在营血,劫烁营阴,津液不足,无作汗之源所致。 (2)时有汗出:指汗随热势起伏而时出。一般表现为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为湿热郁蒸之象,多见于湿温病和暑湿之证。(3)大汗:指全身大量汗出。高热,口渴,大汗,脉搏洪大有力肺胃热炽汗出如油,齿枯舌萎,目眶塌陷,脉散 亡阴大汗淋漓(冷),形神衰惫,脉搏微细津气欲脱甚者脉洪大而芤或散,手足逆冷亡阳(4)战汗: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全身大汗,汗出后热势骤降。为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征象。3、口渴(1)口渴欲饮:多为热盛伤津的表现。(2)口渴
30、不欲饮:多为湿郁不化,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所致,主要见于湿温病的湿重热轻阶段。(3)口苦而渴:多为邪热化火,津液受伤之象,主要见于胆火内炽或里热亢盛而化火、热毒炽盛之证,同时可伴见心烦、尿赤、脉弦数等症状4、神志异常 (1)神昏谵语 身热夜甚,烦躁不寐,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营热扰心 身热灼手,吐血,衄血,发斑,舌紫绛,脉数 血热扰心 身热灼手,舍蹇肢厥,喉间痰鸣,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滑数痰热蒙蔽心包昏聩谵语痰蒙热扰,心神内闭 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日晡潮热,腹满痛拒按,舌红苔黄燥,或焦燥,脉沉实浊热扰心(2)昏愦不语(3)神志昏蒙: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痰热蒙蔽心包 时昏时醒,昏则谵语
31、,醒则神呆,呼之能应 (4)神志如狂或发狂 :证见:轻则如狂,重则发狂,舌象紫暗或者是有瘀斑,舌紫 暗,少腹硬满或者急结 5、痉厥脱痉四肢抽搐动风(虚、实) 厥 神志昏迷昏厥 四肢逆冷肢厥脱多由厥而来,与厥互见(阴竭、阳脱)(二)辨斑、疹、白瘖 1、辨斑、疹(1)形态 斑:形如粟米,或如大豆,甚或联结成片,斑斑如锦纹,不高出皮肤,拂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的皮下紫斑(癜)疹:形如粟米,高出皮肤,拂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皮下红色丘疹。(2)形成的机理 斑:阳明热毒(气分)窜入血分,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瘀于皮下 气血两燔-肌肉疹:太阴风热,窜入营分,卫有邪阻,营有热迫, 使血液瘀于肤
32、于体表血络之中 卫营同病-皮下 (3)诊察要点及临床意义 色泽血中的津液消耗的越重 形态病情的轻重预后 疏密热邪的轻重脉症结合有助于正确地辨证,判断预后 (4)治疗 :“斑宜清化,疹宜透发” 清化-清热凉血化斑 (凉血散血(养阴+活血)透发-辛凉清解透邪外达 治疗禁忌: “斑宜清化,勿宜提透” “疹宜透发,勿宜补气” 代表药物:升麻、柴胡、葛根、当归、三春柳、白芷 后果:动血、呛咳、神昏或抽搐(痉) 2、白瘖 (1)形态与分布 形如粟米,内有淡黄色浆液的白色疱疹,一般见于胸、腹部和颈、项部,四肢很少,面部尤其少,破溃后有浆液流出,可自行消退,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2)出现情况 在湿热病一周左右
33、,且出一次汗,发一次瘖,汗出热减,继而复热 。(3)机理 湿热郁蒸 湿热并重 (4)治疗 吴鞠通:“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 “辛凉淡法,薏苡仁竹叶散主之 ”(5)辨证 晶瘖-晶莹饱满 枯瘖-色如枯骨-气液干枯 (三)辨舌1、辨舌苔(1)白苔 白苔有厚、薄之分。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一般见于温病初起,病变尚轻浅。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多因于湿热为患。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为外感温邪初袭人体,客于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温病初起。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为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多见于素体津液亏损而外感风热者3)苔白厚而粘腻: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
34、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4)苔白厚而干燥: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气不化液之证,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为湿遏热伏之征象,是由湿热病邪在气分,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伏不能外达所致。6)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特有舌象,其病变一般虽仍在气分,但传变甚快而病多凶险,多见于湿热性质的温疫病。7)白苔如碱状:为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之征象。其舌上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石碱,多见于湿热性温病。8)白砂苔: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而干硬如砂皮,扪之糙涩。系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灼的征象。9)白霉苔:为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常
35、见于温病患者久治不愈,胃气大伤,或滥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者。白苔主表、主湿:白而薄者主表,白而厚者主湿;白而润者主津未伤,白而燥者主津已伤;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2)黄苔:1)薄黄苔:苔薄黄而不燥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热不盛而津伤不著;如苔薄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2)黄白相兼苔: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属邪在气分而非表邪未除的表现。 3)苔老黄燥裂:多为阳明腑实证之征象,并可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等症状。 4)黄腻苔或黄浊苔:主湿热内蕴。湿热或暑湿病邪流连气分多见此种舌苔。 黄苔的诊断意义黄苔主里、实、热证,为邪在气分的主要舌苔表
36、现。如薄者邪势尚轻浅;厚者则邪势较为深重;润者津伤不甚,浊腻者则主湿;干燥者为津已伤,厚实者主里有燥实。(3)灰苔:1)灰燥苔: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伤之征象。2)灰腻苔: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脘闷、渴喜热饮,或口吐痰浊涎沫等症状。3)灰滑苔:为温病后期阳虚有寒之征象,多伴有舌质淡、肢冷、脉细或吐泻等症。湿温病因湿胜热微,衍为寒湿者亦可见此种舌苔。(4)黑苔:1)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为阳明腑实,肾阴耗竭之征象。此舌象多由黄燥苔或灰燥苔发展转化而来,可见于热结肠腑,下不及时,应下失下而致阴液耗竭的危重病证。2)黑苔干燥或焦枯:为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竭的
37、征象。3)遍舌黑润:为温病兼夹痰湿征象。每见于胸膈素有伏痰而复感温邪者,多伴有发热、胸闷、渴喜热饮等症状而无其他险恶症象。 4)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湿温病湿随热化深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下血,气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2、辨舌质(1)红舌: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志。1)舌尖红赤起刺:为心火上炎之征象。温病中多见于邪热初入营分而出现红绛舌之早期。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为心营热毒炽盛之征象。3)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乎潮润,手扪之却干燥无津:为阴液损伤之象,多由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而致,且多见于肺胃阴伤者。4)舌色淡红而干,其色不荣:多为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之征象。多见于温病后期邪
38、热已退而气血阴液亏虚的病证。温病中红舌的诊断意义有虚实之别: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如其色光红柔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色淡红而不荣,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上已不属本节红舌的范围。(2)绛舌1) 纯绛鲜泽:为热入心包。2) 绛而干燥: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3) 绛而兼有黄白苔: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4)绛舌上罩粘腻苔垢: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之气,每易蒙蔽心包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5)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表现。6)舌绛不鲜,干枯而萎:为肾阴枯涸的征象,病情多危重。(3)紫
39、舌1)焦紫起刺(杨梅舌):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常为热盛动血或动风的先兆。2)紫晦而干(猪肝舌):其色如猪肝,为肝肾阴竭之危重证候的反映,示预后不良。3) 紫而瘀暗,扪之潮湿:为内有瘀血的征象,临床多有胸胁或腹部刺痛等症状,常见于患温病而兼挟宿伤瘀血的病人。紫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别:焦紫起刺为热毒极盛,紫而瘀暗为兼瘀血,属实证。紫晦干枯为肝肾阴竭,属虚证。紫而青滑多属虚寒,有恶寒、肢冷、脉微等一列虚寒征象,与温病紫舌属热者截然不同。3、辨形态观察舌体形态的变化,在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2)舌
40、体短缩: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3)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的危险征象。(4)舌体痿软: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5)舌斜舌颤:为肝风内动之征象。(6)舌体胀大: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舌的征象。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的表现。(四)验齿1、牙齿干燥(1)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淳形体不枯,仍有光泽。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的征象。(2)燥如枯骨:指齿面干枯而无光泽。为肾阴枯涸,预后不良的征象。2、齿缝流血(1)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而量较多,为胃火冲激,其病属实。(2)齿缝流血齿龈无肿痛:
41、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火上炎,其病属虚。五、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祛除温邪,扶助正气(二)温病的主要治法:1、泻卫透表法(解表法):(1)疏风散热适应证:风热在表(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2)透表清暑(化湿)适应证:夏月感受暑湿,复感寒邪,邪郁肌表。恶寒,头痛,身形拘急,发热无汗,口渴心烦等。代表方:新加香薷饮(3)宣表化湿适应证:湿邪困遏肌表。恶寒头重,身体困重,四肢酸重,微热少汗,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代表方:藿朴夏苓汤运用要点:(1)主以芳化;(2)表里湿同治;(3)注意轻开肺气。(4)疏表润燥适应证
42、:燥热之邪犯于肺卫。身热,头痛,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苔薄白而欠润,舌边尖红。代表方:桑杏汤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2)多配伍宣肺止咳、清润化痰。透表清暑(化湿)运用注意点:(1)温病初期,里热外发而无表证者,忌用解表法;(2)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即使“客寒包火”也只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过用辛温有助热化火之弊;(3)温病表证,治宜辛凉开达,注重辛散,不可过分清凉,以防其凉遏不解;(4)应用解表法当分清病邪性质。(5)中病即止。2、清解气热(清气法)(1)轻清宣气适应证:热郁胸膈。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舌苔薄黄。代表方:栀豉汤加味运用要点:(1)药用轻清;(2)表未
43、解,佐透表药。(2)辛寒清气作用:以辛寒之品清泄气分邪热(透热外达)适应证:热炽阳明气分。壮热,汗出,心烦,口渴,苔黄燥,脉洪数。代表方:白虎汤运用要点:(1)白虎汤加减运用:加人参、加苍术、加桂枝、加薄荷、荷叶(新加白虎汤)、暑盛加清暑药。(3)清热泻火适应证:热在气分,郁而化火。身热不退,口苦而渴,烦燥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代表方:黄芩汤加减、黄连解毒汤运用要点:(1)药用苦寒;(2)热盛津伤宜甘苦合化。清解气热运用注意点(1)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2)湿邪未化者不宜单纯用清气法;(3)素体阳虚者,用本法勿过剂。3、和解表立法(和解法)(1)清泄少阳适应证:邪郁少阳,兼痰湿。寒热往来
44、,口苦胁痛,烦渴溲赤,脘痞呕恶,苔黄腻舌红,脉弦数。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运用要点:(1)与小柴胡汤区别:本法用于热重寒轻,兼有暑湿痰热;小柴胡汤用于无湿而胃气不足者;(2)视热与湿之偏重而加减。(2)分消走泄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化失司。寒热起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等。代表方:温胆汤,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本法的基本药物运用要点: (1)分消:杏仁开上、厚朴宣中、茯苓导下;(2)热势盛者加清热之品。(3)开达膜原适应证:邪伏膜原。寒甚,热象较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运用要点:(1)用药偏温燥;(2)辨证要点在湿浊偏
45、甚。和解表立法运用注意点(1)本法清热之力较弱,热盛者不宜。(2)分消走泄及开达膜原主在化湿,湿邪不著者不宜用。4、祛湿清热法(祛湿法)(1)宣气化湿.适应证:湿遏卫气,气机不畅,湿重热轻者。身热不扬,午后为甚,汗出不解,或微恶寒,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代表方:三仁汤。.运用要点: (1)注重宣开肺气(流气化湿);(2)不可误用汗法。(2)燥湿泄热适应证:湿热遏伏中焦。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小便短赤,苔黄滑腻。代表方:王氏连朴饮。运用要点:(1)辛温与苦寒并用;(2)权衡湿与热之偏重用药。(3)分利湿邪适应证:湿热郁阻下焦。热蒸头胀,小便短少甚至不通
46、,渴不多饮,苔白腻。代表方:茯苓皮汤。运用要点:(1)本法还可用于湿邪在上中焦者;(2)小便短少不能一概用淡渗。祛湿清热法运用注意点(1)对湿热之邪的治疗,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及邪在部位而选用相应的药物;(2)如已化燥者忌用;(3)平素阴虚者慎用。5、通下逐邪法(通下法)(1)通腑泄热适应证:热结阳明。潮热,谵语,腹胀满,甚则腹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老黄或焦黑起刺,脉沉实。代表方: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运用要点:主用大黄,吴又可:“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也”。(2)导滞通便适应证:湿热积滞交结肠胃。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等。代表方:枳实导滞
47、汤。运用要点: (1)“轻法频下”;(2)配合清化药(连翘、黄连、栀子、黄芩) 、理气药(厚朴、陈皮、枳实)。(3)增液通下适应证: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干燥等。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运用要点:本法为通下与养阴之合法。(4)通瘀破结适应证:热瘀互结,蓄于下焦。身热,少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便秘结,或神志如狂,舌暗紫,脉沉实。代表方:桃仁承气汤。运用要点:避免温燥之品,选用丹皮、赤芍、丹参、桃仁、水蛭等。通下逐邪法运用注意点:(1)里未成实者不可用;(2)再次用下者应慎重;(3)体虚用攻下,当攻补兼施;(4)津枯肠燥之便秘不能用苦寒攻下。6、清营凉血法(清法)
48、(1) 清营泄热适应证:热入营分。身热夜甚,心中烦扰,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等。代表方:清营汤。运用要点:“透热转气”:清解营分邪热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使入营之邪从气分外出而解。即对营分证的治疗应注意使营分的邪热能外透,在用药时,于清解营分邪热的药物中,配合轻宣透泄的气分药,如银花、连翘、竹叶等。(2)凉血散血适应证:热入血分。身灼热,躁扰不安,甚或狂乱谵妄,斑疹密布,尿血便血或吐血衄血,舌质深绛或紫绛等。代表方:犀角地黄汤。运用要点: (1)凉血不忘散血;(2)斑疹不可用提透,只宜“清化”。(3)气营(血)两清适应证: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或气营血三燔。壮热,口渴,烦躁,甚至神昏谵妄,两
49、目昏瞀,口秽喷人,周身骨节痛如被杖,身发斑疹,或有尿血便血、吐血衄血,苔黄燥或焦黑,舌质深绛或紫绛等。代表方: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加减玉女煎清气凉营气营同病 化斑汤清气凉血气血两燔 清瘟败毒饮大解热毒而清气营气营两燔、气血两燔、气营血三燔之重证运用要点:明确病机重点之在气、营、血。清营凉血法运用注意点(1)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治法;(2)未入营血分者一般不宜早用本法;(3)有湿邪者应慎用,必要时与祛湿药合用;(4)每与开窍、息风法合用。7、息风开窍法(1)清心开窍适应证:热入心包。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代表方: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
50、雪丹运用要点:区别“三宝”:安宫牛黄丸清心热作用最强邪热甚而窍闭者。 紫雪丹清热解毒的同时还有息风和通下作用神昏而又痉厥,大便不通者 至宝丹安神镇痉力较强热势较轻而窍闭较甚,或兼动风者。(2)豁痰开窍适应证: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机窍。发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代表方剂:菖蒲郁金汤。运用要点:区别湿痰与热之侧重(热盛可用至宝丹、湿重可用苏合香丸)(3)凉肝息风适应证:热盛动风。身灼热肢厥,手足搐搦,甚或角弓反张,口噤神迷,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运用要点:(1)主用凉肝之品;(2)注意配合通络之药;(3)重视祛除动风之因;(4)每与开
51、窍法配合。(4)滋阴息风作用:填补真阴,平息肝风。适应证:虚风内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肢厥神倦,舌干绛而萎,脉虚细等。代表方:大定风珠。运用要点:(1)主用滋潜之品;(2)每与益气固脱药相配合。开窍法运用注意点(1)开窍两法之适应证各有不同,应分别而用;(2)热入营分而未窍闭者一般不宜早用本法;(3)开窍法一般只能暂用而不宜久用,同时,对神昏之治重在祛除病源,不可单凭本法。8、滋阴生津法(补法)(1)滋养肺胃适应证:肺胃阴伤。口咽干燥,干咳少痰,或干呕而不思食,舌苔干燥,或舌光红少苔等。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运用要点:(1)主用甘寒法肺胃阴伤程度较轻多选甘寒清润之品(沙参、麦冬、玉竹
52、、天花粉、芦根等);(2)宜用甘寒者多忌用苦寒;(3)注意气机之通畅,避免滋腻之弊。(2)增液润肠适应证:津枯肠燥便秘证。大便秘结,咽干口燥,舌红而干等。代表方:增液汤。运用要点: 注意是否兼有腑实。(3)填补真阴作用:咸寒滋润,.填补肝肾阴液。适应证:肝肾真阴耗伤。低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倦欲眠,或心中憺憺大动,舌绛少苔,或干绛枯痿,脉虚细或结代等。代表方:加减复脉汤。运用要点:咸寒法肝肾阴伤程度较重多选咸寒滋腻重浊之品(地黄、阿胶、鸡子黄、玄参、鳖甲、龟板)。运用注意点(1)邪热仍盛者不宜单用本法;(2)有湿邪者应慎用,如阴伤而兼有湿邪,应化湿不伤阴,滋阴不碍湿。9、固脱
53、法(1)益气敛阴适应证:津气欲脱。身热骤降,汗多气短,体倦神疲,脉散大无力,舌光少苔等。代表方:生脉散。运用要点:重在益气和敛阴。(2)回阳固脱 适应证:阳气暴脱。四肢逆冷,汗出淋漓,神疲倦卧,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细欲绝等。代表方:参附龙牡汤。运用要点: 主以温阳,佐以固摄。固脱法运用注意点(1)用药应快速及时;(2)脱证纠正后注意有无邪热复炽,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10、外治法:(1)洗浴法(2)灌肠法(3)敷药法(4)搐鼻法(5)吹喉法(三)温病兼夹证治疗:1、兼痰饮:(1)燥湿化痰理气 (2)清热化痰开结2、兼食滞:(1)消食和胃 (2)导滞通腑3、兼气郁:理气解郁4、兼血瘀:(1)
54、清营血,化宿血(2)清血室,化瘀热(四)温病瘥后调理:1、正虚未复:(1)补益气液:薛氏参麦汤,三才汤(2)滋养胃肠:益胃汤,增液汤(3)补养气血:八珍汤加减或集灵膏2、余邪未尽:(1)清解余热,益气养阴:竹叶石膏汤(2)芳滑石邪,醒胃和中:薛氏五叶芦根汤(3)理气化湿,健脾和中:参苓白术散加藿香、佩兰、荷叶砂仁等(4)化湿利水,温补肾阳:真武汤3、复证治法:(1)劳复证:补中益气汤,加减复脉汤(2)食复证:香砂枳术丸、大柴胡汤 (3)感复证:辛凉解表剂六、温热类温病(一)风 温一、概述 1、定义: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肺卫症状为特征,多发于冬春季。 2、沿革: 伤寒论首载风温之名:“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但是一种温病误汗的变证。 三时伏气外感篇明确风温为新感温病:“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为第一篇论述风温的专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茶叶买卖购销合同范本
- 合伙购房协议书范本
- 订做安装防护栏、铝合金窗的协议
- 高三一轮复习 课件 第15讲 构造地貌的形成
- 2017-2018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作业
- 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6单元练习
- 北京人朝初一分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清单07求阴影部分面积的五大经典方法(5种题型解读(30题))
- 工程项目安全生产预控目标合同书
- 工程文件的归档范围及质量要求
- 撤资退股协议书范本(2024版)
- (初级)航空油料计量统计员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三级安全培训考试题带答案(满分必刷)
- 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1讲《伟大事业始于梦想》说课稿
- 天猫购销合同范本
- 2024年纪委监委招聘笔试必背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卷及完整答案【易错题】
-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 钢结构防腐防火涂装工程施工方案
- 飞机仪电与飞控系统原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
- 酒店数字化运营概论 课件 1.2 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