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读上博简《子羔》札记_第1页
古代文学论文读上博简《子羔》札记_第2页
古代文学论文读上博简《子羔》札记_第3页
古代文学论文读上博简《子羔》札记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文学论文读上博简子羔札记最近,简帛网上也发表了陈剑等先生的补释文章,对个别地方提出了商榷意见,颇能给人以启发。于此我们仅就子羔的两处简文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为求方便,简文改用通行文字。释“占卉”子羔篇第一简:“以有虞氏之乐正囗 ( 上宀下占 ), 囗( 上宀下卉) 之子也。子羔曰何故以得为帝。”按:“囗 ( 上宀下占 ) ”径可释作“占”,“囗 ( 上宀下卉 ) ”可释作“卉”。增繁偏旁“宀”为楚系简帛文字习见,多数为无意增繁。如,“中”增繁作“囗 ( 上宀下中 ) 【包山简二·一五七】”,“保”增繁作“囗 ( 上宀下保 ) 【包二·二一二】”,“集”增繁作“囗 (

2、 上宀下集 ) 【天星观一号墓出土卜策】”,等等。故而我们认为“囗 ( 上宀下占 ) 囗( 上宀下卉 ) ”径可释作“占卉”。“占卉”即“质夔”,也就是舜的父亲瞽叟。理由如下:者将“占”与“卉”之间断开,以“占”为“卉”之子,对此,陈剑先生有论:“子羔曰:何故以得为帝”承上文“有虞氏之乐正囗( 上宀下占 )囗( 上宀下卉 ) 之子”而来,“有虞氏之乐正囗 ( 上宀下占 ) 囗( 上宀下卉) 之子”应即“何故以得为帝”的主语,从下文孔子的回答来看,此人当当是“舜“。原注释断句为“以有虞氏之乐正囗 ( 上宀下占 ), 囗( 上宀下卉 ) 之子也”,理解为判断句,不确。 i陈说至确。“占卉”即“质夔

3、”,者曾给予简单地解释,但一者语焉不详,另者又模棱两可,未予明断。今试作申述。占,古音为章母侵部 ; 质,古音为章母质部, 二者双声,可通。卉,古音为晓母微部 ; 夔,古音为群母微部,二者声近叠韵,可通。所以“占卉”通为“质夔”是没问题的。“质”为尧的乐正,见于吕氏春秋·古乐: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又以麋革各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磐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舜立,命廷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命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路史·后纪十·疏仡纪·

4、;陶唐所载大致相同:(帝尧陶唐氏 ) 命毋句氏作离声,制七弦,徽大唐之歌而民事得,命质放 ( 仿效 ) 山川溪谷之音,以歌八风,作大章之乐。以吕氏春秋·古乐所记各帝掌管音乐的乐官的体例,知帝尧的乐正为“质”,帝舜的乐正为“廷”,则奉舜命修九招、六列、六英的当为“廷”,吕氏春秋作“质”盖笔误。然据尚书·益稷,知帝舜的乐正为“夔”: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再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鼔,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 _ ,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何谓“夔” ?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 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

5、,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据此可知,夔本为神灵之名,遂为鼉鼓精灵、龙影一足之类的图腾形象,渐变为音乐之神,最后成为乐正的通名,所以廷可称为夔。如此,则质也可称为夔,廷可以叫廷夔,质可以叫质夔。但史书记载,舜的父亲叫“瞽叟”。何谓“瞽叟”?周礼·春官·大师:大师,下大夫二人 ; 小师,上士四人 ; 瞽矇,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眡瞭三百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郑玄注云:“凡乐质歌必使瞽矇为焉, 命其贤知者为大师、小师。”郑司农注云:

6、 “无目眹谓之瞽,有目眹而无见谓之矇,有目无眸子为瞍。”ii 可见“瞽”、“瞍”皆与乐有关所以, 身为“乐正”的“大司乐”才能“死则以为乐祖, 祭于瞽宗。 ”iii 是以帝舜的父亲 “瞽叟”实即为“瞽瞍”,“瞽”、“瞍”均与乐有关, 则舜父当为乐师。但史书记载,舜的父亲瞽叟十分愚昧狠毒,一心帮助后妻所生的儿子象,想方设法要谋害舜,似与帝尧的乐正质夔不类。实则不然。淮南子·泰族训云:夔之初作乐也,皆合六律而调五音,以通八风。及其衰也,以沉湎淫康,不顾政治,几于灭亡。又,孔子家语卷六论礼云:子贡作而问孔子:“然则夔其穷与 ?”子曰:“古之人与 ! 上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 ;

7、 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也。尚书·尧典说舜是“瞽子。父顽,母嚚,象傲。”注云: “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瞍。瞍,无目之称。”按:其解说“瞽”“瞍”之意不确,但据此似可知舜父另有其名。瞽,古音为见母鱼部, 夔为群母微部, 音近可通,“瞽子”或即“夔子”。行文至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总结呢?“夔”是上古乐正的通名,舜的乐正叫廷, 尧的乐正叫质。其中“质夔”就是舜的父亲 “瞽叟”,其先“质夔”是个非常合格的乐正,后来被后妻迷惑,沉湎于淫康,陷害舜,欲置之于死地,因而遭人非议,于是,人们径称其谓“瞽叟”。如果我们的这种推测不错

8、的话,则不仅可以解释上博简子羔篇,而且还钩稽出一段淹没的历史,把淮南子、孔子家语所记载的有关“夔”的评论与尚书的记载也协调起来。释“殹”子羔第九简者读为:“子羔问于孔子曰:三王之作也,皆人子也,其父贱而不足称爯也与,亦诚天子也与。”其中“殹”字无释。对此,刘乐贤与陈剑先生提出了异议。刘乐贤先生云:“不足爯也与殹”似可读为“不足称也举殹”。殹字秦汉文字中习见,都用作“也”字。称、举二字意思相近,三王之父出身微贱,与“三王者皆人子也”一样为客观现实,其后宜用“也”字,不宜用表示疑问语气的“与 ( 欤) ”字。 iv陈剑先生对者的断句没有提出异议,但他将“殹”隶为“抑”的通假。 v我们认为“殹”应为

9、“其”的假借。理由如下:其,古音属见母之部。而“殹”字的归部却有很大的分歧。段玉裁、严可均、朱骏声、江有诰、黄侃、周祖谟等把从“医”得声的字归脂部 ; 董同龢归支部 ; 王力归质部。但同样从“医”得声的“醫”古音又归在之部。诚可谓众说纷纭。其中董同龢认为“醫”与“殹”有关,古音都有一个 -g 尾。上古阴声韵收不收 b、d、g,目前仍有很大的分歧,同时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我们只想说“殹”的古音归部有很大分歧,但其与之部的“其”字关系密切,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我们认为子羔篇的“殹”字通“其”。同时把“殹”字隶定作“其”也与上下文合,子羔于此有两问:“其父贱而不足称也与 ?殹( 其)亦诚天子也与

10、?”刘乐贤先生以“殹、翳”与“也”多相通就断此处也与“也”通借,似有不妥。首先,以“殹”为“也”,与原文不符,因为下文孔子明确地说:“善,而 ( 尔) 问之也。久矣。”说明上文应为疑问语气,则“称、举二字意思相近, 三王之父出身微贱, 与三王者皆人子也一样为客观现实,其后宜用也字,不宜用表示疑问语气的 与 ( 欤) 字。”云云,就是错误的判断。 其次,古汉语中,表疑问的“与 ( 欤) ” 与“邪 ( 耶) ”同出一源,只是语音小异。二者的语义差别是:“邪 ( 耶) ” 语气较重,多表示反诘 ;“与( 欤) ”语气较轻。如,庄子·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

11、·大宗师:“父邪?母邪 ?”正因为“与”的疑问语气较轻,所以在此与常表肯定语气的“也”相配,表达子羔那种既肯定又存有疑问的情态。另外,如将“与”作为“举”的假借,则下文的“与”又该作何解释 ?只有把“与”解释为表轻微疑问语气的语气词, 方能求得上下文的谐调与统一。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刘乐贤先生说“殹字秦汉文字中习见, 都用作也字”也似有商榷之处。 “殹”作语助词同 “也”,确为习见。 但“殹”又同“翳”,方言第十二:“殹,幕也。”郭璞注云:“音医,谓蒙幕也。 ”戴震疏云:“按殹即翳, 音轻重耳。 ”是以“翳”与“殹”同,所以“翳”也可通“也”,如马王堆帛书 十六经中的顺道篇:“静翳不动,来,去自去” ,称篇:“其死辱翳” 等。而“翳”又可通“殪”,诗·大雅·黄矣: “其葘其翳”, 韩诗作“其葘其殪”。如此,则“殹”也当不止仅通“也”。陈剑先生把“殹”隶作“抑”,“诚”隶作“成”,于是“殹亦诚天子也与”就为“抑亦成天子也与”,也未给出解释。推测陈先生之意,其或以“抑”为虚词用法。“抑”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