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_第1页
X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_第2页
X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_第3页
X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_第4页
X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日期:2010年06月02日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熊汉忠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大学生就业不仅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国内首家专门从事压力管理服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机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在发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之后,于2010年初继续跟新浪网教育求职频道合作,在2010年4月1日20日期间,推出了“2010 大学生

2、就业压力调查问卷”,短短的20天时间内累计回收问卷5335份,其中有效问卷4903份。我们采用专业的心理学统计软件,对490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同时与2009年的同类数据进行比较,以期为政府、就业机构、大学生等提供更有价值的就业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报告提纲第一部分: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压力分析 第三部分:思考与建议第四部分:致谢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1、性别比例 图11性别比例    如图11所示,参加本次调查的男性2707人占总体的55.2%,女性2196人占总体的44.8%

3、。男性的参与度略高于女性,相对09年(女性29.6%)而言,女性的参与度有了显著增加。    2、学历构成 图12 学历构成    如图12所示,本次调查中,本科生3359人,占总人数的68.5%,为群体主导人群;专科生790人,占总体人数的16.1%;硕士研究生709人,占总体人数的14.5%;博士生44人,占总体人数的0.9%。     3、是否非独生子女 图13 独生子女比例     如图13所示,本次调查中,独生子女2424人占

4、总数的49.4%,非独生子女2479人占总数的50.6,两者基本持平。     4、是否应届毕业生 图14 应届毕业生比例    如图14所示,本次调查中,应届毕业尚未找到工作的899人,占总数的18.3%,应届毕业已经找到工作的648人(13.2%),往届毕业尚未入职253人(5.2%),往届毕业生已经入职1061人(21.6%),在校13年级学生2046人(42)    5、是否有兼职经历 图15 总体人群的兼职情况图16 在校13年级学生的兼职比例如图15、16所示,参

5、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有6成多的人有过兼职经历,即便是在校低年级(13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这与09年的结果基本相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兼职方式了解社会,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成功地从学校走向社会而积累工作经验,因此,兼职也几乎成了大学生就业前的一种流行趋势了。6、是否学生干部图17 学生干部比例    如图17所示,跟兼职的趋势相类似,约有6成的(56)的被调查者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尽管此次调查只是以网络匿名的方式进行,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构成,但如此高的学生干部比例,一方面说明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社会参与性更强,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

6、前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机会更多,如各种社团等,从而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胆量和责任心的增强、人脉的扩展、个人能力的提升等,自然有助于大学生减缓就业压力,增加成功就业的机会。7、生源图18学生生源情况如图18所示,本次调查中来自乡镇1918人,来自中小城市1459人,来自省会及其他城市1421人,其他地区105人。 8、学科分布图19 专业构成如图19所示,参与本次调查人群涉及21个专业,其中 法学234人、中文183人、外文255人、经济/金融、518人管理/营销735人、计算机/电子信息845人、教育133人、社会学83人、物理49人、艺术264人 、数学80人、历史哲学68人、

7、化学192人、生物156人、食品49人、医学224人、环境/地理131人、建筑156人、测绘20人、电气161人、机械、367人。9、家庭经济情况图110家庭收入情况如图110所示,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2000元以及20005000之间,两类人群分别占40%与33%。 10、学校类别图111 学校类别如图111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以来自民办高校以及国家211/985工程高校的学生为主,分别占38、18%。 11、期待月薪图112 总体人群的期望月薪分布图113不同学历的期待月薪如图112、113所示,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5000元范围内

8、,并且,期待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其中,专科生期待月薪接近2000元;本科生月薪期望为2500元;硕士生为30003500元;博士生主要集中在45005000元。与09年相比,专科生的期待月薪有所增加(500元),博士生略有下降(500元)。总体来说,不同学历的人群在期待月薪水平上比较接近现实。图114不同学历处于不同入职阶段的期待月薪有趣的是,对于相同学历的人群,当他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入职阶段时,期待月薪也会有所不同。当处于无工作状态时,期望月薪相对较低,而一旦找到工作,期望值明显上升,上升幅度在5001000元之间,这种现象在专科生、本科生以及硕士生中都很明显,尤其是硕士生,往届有工作的

9、硕士期望月薪甚至超过了博士生,这从一个侧面也部分解释了硕士生的自我定位还不是十分清晰,由此也容易导致压力感的增加。相对而言,博士生的期望月薪比较稳定,较少受入职阶段的影响。图115可接受零月薪百分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零月薪”现象。在09年的调查中,仅有1.3%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零月薪,而今年却有18%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零月薪!图116可接受零月薪的人群中不同学历所占比例图117 不同学历人群中可接受零月薪的比例愿意接受零月薪者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所有四类被调查人群,尽管专科学历与本科学历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8.5%与20.0%,但硕士与博士学历的被调

10、查者中也有一成以上的人明确表示愿意接受零月薪,其比例分别占各自人群总数的11.2%与11.4%。 图118可接受零月薪的人群中不同入职阶段所占比例图119不同入职阶段人群中可接受零月薪的比例不仅如此,可接受零月薪者也分布在所有的不同入职阶段的被调查人群中,即:低年级(13年级)的在校学生中与往届毕业仍未找到工作的人群一样,都有可接受零月薪的被调查者。可接受零月薪的人数在五类人群中的比例依次为应届无工作19.1%、应届有工作9.3%、往届无工作15.9%、往届有工作9.4%、在校13年级学生26.0%。 图120不同来源的人群中可接受零月薪的比例如果以为仅仅只是经济原因而接受零月薪,那么,来自大

11、城市的被调查者应该比来自乡镇的被调查者有更高的比例。事实表明,这同样也是一种误解。四类不同来源的被调查者中,可接受零月薪的比例依次为乡镇17.2%、中小城市17.6%、省会及以上城市20.8%、其他19.1%。图121接受零月薪与期望月薪的关系由图121进一步发现,愿意接受零月薪的人群,其期望月薪也相应地低于不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期望月薪。与09年相比,2010年可接受零月薪的人群比例有了如此大幅度的显著提高(从1.3%到18%),这一发现确实让我们觉得很意外。因此,笔者随机抽查了部分可接受零月薪的被调查者,就“是否接受零月薪”这个题目,在5月14、15日(问卷调查结束近一个月)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

12、,进一步了解他们填写问卷的态度、接受零月薪的时限、原因等,结果发现,在接受电话访谈的人员中,都能回忆起当时填写问卷的情形,说明被调查者当时的参与态度是认真的;接受零月薪的时限最短的为一个月,最长的可达半年;其中有一位大二学生主动告诉笔者,与她同宿舍的5个人就有3个人可以接受零月薪;接受零月薪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长远发展、感兴趣、是否值得付出”等偏重个人素质与价值观方面,这与过于重视高工资的功利性取向显然不同。在后面的压力分析部分,将进一步就“零月薪”与压力感受、压力应对等方面做深入的探讨。12、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意愿 图122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态度在09年的调查中,

13、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与郊区求职的分别占39.2%与34.7%,“愿意”去的分别为27.5%与34.2%,“可以考虑”的比例分别为31.7%与30.3%,而在今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只有23%,远低于去年;有45%的人“可以考虑”去基层等艰苦的岗位工作,这类表现出灵活态度的人群比例较09年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说明年初中央政府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去西部以及基层就业的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13、是否了解劳动法图123 总体人群对劳动法的了解由图中可以看出,“了解”与“不了解”劳动法的学生比例相当接近,分别为14%与19%,而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劳动法处于“

14、部分了解但不清楚”的状态。 图124不了解劳动法的人群分布在19的“不了解”劳动法的人群中,尽管绝大部分(58%)都是在校的13年级学生,但仍然包括相当比例的往届毕业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法知识普及教育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图125不同入职阶段人群对劳动法的了解比例在各个不同的入职阶段人群中,都有一定比例的人“不了解”劳动法,更多的人“部分了解但不清楚”。 第二部分:压力分析为了跟09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压力分析部分也分别从压力源、压力感受以及压力应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压力源分析 就业压力源分为4个维度: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每个维度分别有3道题目,一共包括12道题目。 图2

15、1不同维度压力源的得分由图2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归因方式上依旧存在明显的“怨妇”现象: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虽然四个维度的因素都能明显导致就业压力,但相对而言,以来自社会(主要指用人单位)的压力源得分最高,随后依次是家庭和学校,而以来自个人方面的压力源得分最低。这种把就业压力更多的归于外部因素(社会、家庭、学校)而弱化内部因素(个人)的影响,一方面,说明当今大学生可能拥有足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他们的责任心与自身的实际就业竞争力等个人素质还有待加强。这一点与09年的调查结果十分相似。 图22 不同学历的压力源图23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源图图24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源曲线这种不顺

16、时的习惯性外归因倾向,不仅在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中普遍存在,而且,也不受入职阶段的影响。其中,在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专科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的人群。尽管最近几年来专科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由于专科生在就业的绝对竞争力以及个人发展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社会乃至个人方面的压力高于其他高学历的人群也就不奇怪了。 往届毕业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入职阶段的人群,尤其是在社会维度上,这类人群的得分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峰值。图25 不同性别的压力源对于不同性别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对上述四个维度压力源的感受也明显不同:男性求职

17、者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压力,而女性求职者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社会以及个人方面的压力。 二、压力感受分析就业压力感受共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压力导致的生理、情绪和行为感受。每个维度各2道题目,共6道题。1、压力感受总体分布 图26 压力感受总体分布图(众坐标频率;横坐标得分)表21 就业压力感受分量表上的总体得分情况平均数17.80中位数18.00标准差4.24最小得分8最大得分28在09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得分(19.12)远高于中位数(15),揭示了去年的大学生感受到了过高的就业压力,他们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指标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就业压力的影响;而在今年的调查中,大

18、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平均得分(17.80)与中位数(18.00)基本吻合,表明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在总体上已趋正常,并较2009年为低。由于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初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因此,相比较2009年的就业形势,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显得相对较小。2、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 图27 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由图27可以看出,在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上,以情绪体验最为突出。对于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被调查者群体来说,因为压力而导致情绪过度起伏,因而更多地表现出情绪症状,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年轻人的情绪管理技能,以有效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

19、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3、 接受零月薪与压力感受的关系 图28 零月薪与压力感受图中可以发现,可以接受零月薪的被调查者在情绪体验、生理体验以及行为体验三项压力指标上的得分都明显低于不能接受零月薪的人。接受零月薪只是一种灵活的积极心态,这种心态显然可以降低求职者的就业压力。4、 不同学历人群的压力比较 图29 学历与压力在四类被调查人群中,以硕士和专科学历的人群压力感受最为强烈,尤其是硕士的情绪指标最为突出,本科生的情绪指标虽然低于硕士和专科生,但远高于自身群体的生理与行为指标,只有博士的三项压力指标相对接近,总体压力感相对较低。5、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比较 图2

20、10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图图211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曲线与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源曲线相一致,往届毕业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被调查者所体验到三项压力指标都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其次是应届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找到工作的应届生和往届生所体验到各项压力指标都相应较低,而13年级的在校低年级学生所体验到的总体压力最低,只是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还有待加强。6、 性别 图212 不同性别的压力从图中可以看到,男性与女性在情绪指标上都有相对高的得分,但女性压力在情绪指标上的体现更为明显,而男性在生理指标和行为指标上的得分略高于女性。  三、压力应对分析 能否有效缓解压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采用的压力应对

21、方式是否合理。在就业压力应对的题目设计上,我们选择了两个维度,即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各两道题。 1、总体的应对方式图213 积极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表2积极应对方式分量表总体得分平均数6.6中位数7标准差1.6最小得分2最大得分10图214消极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表 3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总体得分平均数5.2中位数5标准差1.7最小得分2最大得分10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总体的被调查人群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平均数(6.6)略低于中位数(7),而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平均数(5.2)略高于中位数(5),表明参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在选择缓解压力应对方式时,更多的人倾向于(或习惯于)选择消极的方式,而在选择更合理的

22、积极应对方式方面还有待加强。 2、应对方式与压力 图215不同压力人群的应对方式从所有被调查者中分别选择压力最大的5%(245人)压力顶峰与压力最小的5%(245人)压力末尾两组人群,比较他们在选择具体的压力应对方式上的得分情况,结果发现:压力小的一组更多的选择“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在“主动诉说”方面两组人群的得分接近,而压力大的人群更多的选择“回避”“手足无措”等消极应对方式。由此说明,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对于缓解就业压力的积极作用。压力大的一组人群在选择“主动诉说”方式上的得分略高于压力小的一组,一方面说明“主动诉说”方式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另一方面说明在诉说

23、的具体对象、方式、内容等方面可能存在影响减压效果的因素。 3、学生干部的压力应对方式 图216 学生干部的压力应对方式从图中看到,担任学生干部的人群在积极应对方式(积极解决、主动诉说)上的得分都高于消极应对方式(回避、手足无措)上的得分;而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人群更多的倾向于选择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4、接受零月薪者的压力应对方式 图217零月薪与积极应对接受零月薪的人群在选择“积极解决”的积极压力应对方式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不接受零月薪的人群,表明这些可接受零月薪的人群在应对就业压力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  第三部分:思考与建议    一、几点发现&

24、#160;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与2009年的期待月薪相比,本科生、硕士生基本稳定,但专科生的期待月薪有所增加,博士生的期待月薪略有下降;在不同的入职阶段,专科生、本科生以及硕士生的期望月薪有明显变化,尤其是硕士生:找到工作的期望月薪显著高于同学历无工作状态的,有工作的往届生期望月薪值甚至超过了博士生;     2、可接受零月薪的人群比例较2009年有了大幅度的上升(1.3%上升到18%);   

25、  3、更多的人把就业压力归咎于外部因素(如社会、学校、家庭等),而淡化内部因素(个人)的影响,这一点在往届毕业而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中最为突出;     4、男性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压力,而女性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社会和个人方面的压力;    5、总体人群2010年的就业压力感受明显低于2009年,压力的大小可以用“适中”来描述;     6、在不同入职阶段的人群中,往届毕业而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就业压力最大,其次是应届没有工作的人群,往届找

26、到工作以及应届找到工作的人群压力感相对较低,压力最小的是在校低年级学生;    7、在不同学历的大学生中,以硕士生和专科生的就业压力感最大,本科生的压力居中,博士生的压力相对较小;    8、在衡量压力的三项(情绪、生理、行为)指标中,总体人群的情绪指标最为突出;而接受零月薪的人群在三项指标上的得分都明显低于不能接受零月薪的人群;     9、更多的人在选择应对就业压力的方式上偏向于(或习惯于)消极,尤其是压力大的人群,而压力小的人群更多的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  &

27、#160;  10、学生干部、可接受零月薪的人群更多地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     二、思考与启示     与2009年相比,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我们也得到了十分丰富的数据结果,并因此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东西更让我们思考。     1、零月薪现象     在2009年的调查中,只有1.3%的人表示可以接受零月薪,而2010年明确表示可以接受零月薪的人群比例高达18%!

28、在接受零月薪的人群中,不仅有专科生与本科生,还有相当比例的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不仅有在校学生、应届生,还有往届毕业生、有工作的和没工作的;并且在来自乡镇、中小城市、省会城市等不同生源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可以说能接受零月薪的人群分布也很广。 对于求职者来说,能够接受零月薪只是一种态度,可能并不意味着能力低下。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期望月薪、压力感以及压力应对方式发现,能够接受零月薪的人群期望月薪也相对较低、压力较小,而且更多的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很好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能够接受零月薪的心态对于求职者应对就业压力显然有积极的意义。这一点从电话抽样访谈结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29、     对于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带来利润或创造价值的人才,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力。因此,求职者的单方面自降身价,虽然看起来可以直接为企业节省成本,但却并不能促使企业因此而招聘更多的庸才。基于此,求职者的零月薪如果是无条件的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可接受零月薪比例的大幅度增加,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由以前的对高工资的单一的、功利性的追求,到如今的以兴趣、适合度为主并注重经验积累和个人长远发展的价值取向,显然有助于求职者找到更为合适的岗位,并因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30、,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2、外归因现象     失利时的外归因,可以帮助当事人推卸责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因为失利的挫败感而产生的心情不爽,然而,如果养成了习惯,就不仅不能激发个人潜能以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还可能产生埋怨甚至攻击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将就业压力归咎于外在因素的,主要集中在往届和应届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这种外归因现象在往届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中表现更为突出。要想避免或者减少因为失利时的习惯性外归因而出现的怨妇现象,需要年轻的大学生们适当从自身角度找原因,勇于承担相应的责

31、任,并从失利中积累经验和教训,在挫折中成长。     3、消极应对现象     在参与此次调查的总体人群中,更多的人倾向于(或习惯于)采用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这同样是一种需要调整的习惯。尽管人们在受挫时通常会回避、沮丧等,但是通过学习和适应,也可以逐渐变得更为坚强。调查结果显示,压力应对方式与压力的大小呈现出很高的相关:积极应对导致更小的压力;压力大的人群更多的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因此,对于以年轻的80后、甚至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就业群体,在管理和应对各种压力方面,更需要加强专业的引导,让他们由习惯性的消极应对所形成

32、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逐渐形成主动、积极的应对模式。     4、情绪敏感现象     一个人是否有压力以及压力的大小,都可以从其情绪、生理以及行为上发现相应的信号。此次调查的结果表明,总体人群的压力感受以情绪指标最为突出,表现出这些年轻的一代大学生在情绪上的敏感性。一方面说明他们具有相对丰富的情绪感觉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同时揭示了他们更需要加强情绪管理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压力应对能力。     5、压力常态化现象     

33、与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过高的情形不同,今年的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观感觉表现出“适中”的常态,出现了一种就业压力缓和的趋势。一方面可能与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重视并推出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有关,这些政策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大学生所了解,并逐渐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来;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有关,可接受零月薪的比例大幅度上升、期待月薪的稳定甚至下降、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就业的态度更为灵活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更为现实、更为客观,同时也更为稳定与平和了。     三、建议与应对措施   

34、;  1、加强情绪管理,积极应对压力 对于年轻人而言,情绪的起伏变化实属正常,但加强情绪管理方面的技能,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就业机会与成功率,而且对于个人情商的提高与终身的事业发展都是有利的。同时,为有效缓解就业压力,需要大学生尽可能多地采用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直到形成一种习惯性的积极应对模式。    2、加强挫折锻炼,提升抗压能力     对于80后、90后的青年群体中的大部分人来说,从小的一帆风顺使得他们缺失了很多历练自己的机会,尤其是挫折锻炼的相对缺乏,也因此让他们对逆境的适应能力与抗压能力

35、相对较弱。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在让他们认识自己不足的同时,也得到了以前所缺失的宝贵锻炼,从而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免疫能力和抗压能力。     3、学习合理归因,挖掘自身潜力 一味地推卸责任或者习惯性地指责他人和社会,并不能让自我的能力得到丝毫的提高。现在的年轻人缺的不是自信,而是合理归因。对于这些年轻的大学生而言,在学习、生活或者就业等遇到挫折时,适当的从自身找原因,显然可以激发和挖掘自身更多的潜力。     4、充分认识自我,长远规划人生     人生很短,没有人能荒废

36、得起这短短的几十年。那些有长远职业规划的人,不仅就业更为顺利,而且事业的成功率也更高。而职业规划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知是否充分和清晰。知道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也就不会盲目地跟随,去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了人生总的目标,或者阶段性的目标,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样的话,就业也成了在追求人生目标的一个过程,就业压力不仅可以因此而减轻,甚至可以转化为积极的推动力。     5、挑战就业压力,提升就业能力     如果说上大学是许多人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的话,就业同样也是,甚至可以说就业的意义

37、更胜于上大学。因此,对于现实存在的就业压力,没有人能够完全回避,不如把它当作一种挑战。挑战就业压力是一种态度,这种挑战的成功,除了心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自身的实际就业能力。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即使是零月薪,对一个企业而言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因此,只有同时提升就业能力,这种挑战才会变得有意义。 第四部分:致谢    本项调查研究的课题组成员还有: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李昂米晓蕾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徐建平教授谭晓月(研究生)武琳(研究生)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   孟庆东(研究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吴思娜副教授     在此向参与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的上述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问卷的发放、网络推出、数据回收等环节中,得到新浪网教育频道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北京青年宫、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等相关机构与人员的协助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熊汉忠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发布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