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章市区抗旱应急措施1.总则1.1编制目的切实增强干旱风险意识,提高抗旱应急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时效性,提升抗旱减灾的应变能力,保证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减轻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干旱评估标准、省抗旱防汛预案、省抗旱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1.3工作原则坚持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应急解决群众吃水和保粮食生产的
2、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综合治理、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约、后开发的水资源应急配置原则。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乡村、城镇的抗旱减灾和灾后救助工作。2.组织机构及职责2.1市抗旱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设立市抗旱应急指挥机构,与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合署。指挥部总指挥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军分区参谋长、市水务局局长担任。指挥机构成员单位由军分区、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室、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农牧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广电局、市气象局、市工业
3、局、市物价局、市商务局、市扶贫开发办、市供销社、市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市水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抗旱应急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市抗旱应急工作,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抗旱减灾应急资金,督促落实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统一部署抗旱应急宣传工作。各成员单位在市抗旱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职能分别是: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应急抗旱期间各项工作的统一协调,负责向省政府上报旱情、灾情,并汇总上报请求省政府解决的问题。军分区负责组织驻地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及时开展拉运送水和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等支援地方救灾工作。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和
4、监督媒体宣传抗旱救灾工作。市水务局负责抗旱应急期间水资源统一调度,监督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协调组织为特困灾区运送生活用水,保障灾区应急供水。及时掌握河道来水、灌溉、蓄水等水情信息。市发改委负责相关规划的指导,组织应急抗旱工程设施建设项目立项及资金争取。市工业局负责组织调配抗旱应急所需要的电力、成品油等救灾物资。市财政局负责筹措抗旱应急资金,并监督使用。市民政局负责组织救济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市农牧局负责指导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工作,以及救灾生产资料的组织调运和供应工作,及时掌握农情信息。市公安局负责组织开展灾区社会治安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市建设局负责落实城市应急供水措施,及时掌握
5、城市供水及用水需求信息。市交通局负责灾区公路畅通及抗旱救灾物资、设备运输工作。市卫生局负责落实受灾地区防疫和医疗救护措施,监督、监测饮用水质量,确保抗旱应急期间饮用水卫生安全。市广电局负责抗旱宣传工作,及时准确地报道旱情、灾情和抗旱救灾工作。市扶贫开发办负责掌握贫困县受灾情况和因灾返困情况,及时制定扶贫方案和措施。市气象局负责气象监测和预报,及时提供气象信息,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市物价局负责灾区农资市场物价监督,确保大旱期间的物价稳定。市商务局负责灾区商品物资供应,确保灾区商品流通顺畅。市供销社负责化肥、农膜等抗旱农用物资的市场供应,协调抗旱物资征调工作。市供电公司负责抗旱应急用电的组织供应
6、。2.2市抗旱应急指挥部办事机构及职责设立市抗旱应急指挥部办事机构,与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合署。负责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组织开展旱情、灾情评估工作,负责专项抗旱应急补助资金的计划使用,组织实施抗旱应急减灾措施,及时做好宣传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指导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抗旱应急指挥机构及办事机构。3.旱情信息及预警3.1.旱情监测建立完善的旱情监测体系及报告制度,及时为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多方位的旱情信息,重点监测天气预报、雨情、耕地土壤墒情、主要河流水情、水库蓄水量、农田灌溉、农村供水、城镇供水、农作物长势及其它农情共10个方面的
7、信息。3.2旱情评估全市旱情按灌溉农业区、雨养农业区、农村人畜饮水和城镇干旱四个区域类型进行评估,并分别划分为特大干旱、严重干旱、中度干旱、轻度干旱四个等级。3.2.1特大干旱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确定为特大干旱(1)灌溉农业区(主要指工程可正常投入运行的万亩、千亩及小型灌区),36月份的失灌率大于30,或710月和11元月失灌率大于35。(2)雨养农业区(指灌溉农业区以外的耕作区,以下同):土壤墒情相对湿度小于40%;降水量春秋季(3-5月、9-11月)2个月同比偏少75%以上,夏季(6-8月)1个月同比偏少80%以上,冬季(12-2月)三个月同比偏少55%以上;春季、秋季连续无雨日数大于75天
8、,夏季大于50天,冬季大于90天;受旱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3)干旱引发的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人数大于农村总人口的10。(4)市城区及各县城缺水率为2030、持续时间大于40天,或缺水率大于30、持续时间大于30天。3.2.2严重干旱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确定为严重干旱(1)灌溉农业区36月份失灌率达1530,或710月、11元月的失灌率达到2135。(2)雨养农业区。土壤墒情相对湿度在40-45%之间;降水量春秋季(3-5月、9-11月)2个月同比偏少65-75%,夏季(6-8月)1个月同比偏少60-80%,冬季(12-2月)三个月同比偏少45-55%;春季、秋季连续无雨日数在51-75天
9、之间,夏季在36-50天之间,冬季在61-90天之间;受旱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5070。(3)干旱引发的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710%。(4)市城区及各县城缺水率为510、持续时间大于90天,或缺水率为1020、持续时间大于60天,或缺水率为2030、持续时间达2040天,或缺水率大于30、持续时间达1020天。3.2.3中度干旱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确定为中度干旱(1)灌溉农业区36月失灌率达1014,或710月、11元月失灌率达1020。(2)雨养农业区。土壤墒情相对湿度在45-55%之间;降水量春秋季(3-5月、9-11月)2个月同比偏少50-65%,夏季(6-8月)1个月同比偏
10、少40-60%,冬季(12-2月)三个月同比偏少35-45%;春季、秋季连续无雨日数在31-50天之间,夏季在31-35天之间,冬季在31-60天之间;受旱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3050。(3)干旱引发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57。(4)市城区及各县城缺水率510、持续时间达3190天,或缺水率为1020、持续时间达2160天,或缺水率为2030、持续时间达1120天,或缺水率大于30、持续时间达810天。3.2.4轻度干旱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确定为轻度干旱(1)灌溉农业区36月失灌率低于9,或710月、11元月失灌率低于10。(2)雨养农业区。土壤墒情相对湿度在55-60%之间;降水量
11、春秋季(3-5月、9-11月)2个月同比偏少30-50%,夏季(6-8月)1个月同比偏少20-40%,冬季(12-2月)三个月同比偏少25-35%;春季、秋季连续无雨日数在15-30天之间,夏季在10-20天之间,冬季在20-30天之间;受旱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1030。(3)干旱引发的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35。(4)市城区及各县城缺水率510、持续时间达1030天,或缺水率1020、持续时间达1020天,或缺水率2030、持续时间达710天,或缺水率大于30、持续时间达37天。3.3信息报告建立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报告制度。3.3.1报告程序县(区)行政区域内的实
12、时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由同级抗旱防汛指挥部综合分析掌握,并报告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市行政区域内的实时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由同级抗旱防汛指挥部综合分析掌握,并报告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特大和严重干旱情况下,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应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可以在向市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的同时,一并向省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成员单位负责掌握的有关干旱信息及职责履行情况,应及时报告市抗旱防汛指挥部。3.3.2报告时间在特大干旱及严重干旱发生期间,县(市、区)抗旱防汛指挥部每日上午9时向市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前一天的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中度干旱发生期间,
13、每周一上午9时逐级向上级报告前一周的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轻度干旱发生期间,每旬初第一个工作日上午9时向上级报告前一旬的旱情、灾情和抗旱应急工作动态。成员单位负责掌握的干旱信息及职责履行情况,按照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的工作需要及时报送。3.4干旱预警3.4.1干旱预警等级预警等级分为、级,与旱情评估确定的特大干旱、严重干旱、中度干旱、轻度干旱等级相对应,并分别用红色、橙色、和蓝色表示。3.4.2干旱预警发布(1)预警发布单位。级预警由市人民政府发布。级预警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发布。、级预警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决定并发布。(2)预警发布条件。当旱情发展达到低一级预警指标的上
14、限或接近高一级预警指标的下限、并呈持续发展趋势时,应果断发布高一级的干旱预警。(3)预警发布程序级预警发布程序。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针对旱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市旱情进行综合评估,向抗旱防汛指挥部呈报评估意见。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形成预警建议呈报市政府,由市政府决定并发布。级预警发布程序。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针对旱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市旱情进行综合评估,向抗旱防汛指挥部呈报评估意见。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形成预警决定并呈报市政府,市政府批准后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发布。、级预警发布程序。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针对现状旱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市旱情进行综合评估,向抗旱防汛指挥部呈报评估意见。市抗旱
15、防汛指挥部会商形成预警决定并发布,同时报市政府备案。(4)预警发布内容。向社会公开通报旱情,针对预警等级和具体旱情提出抗旱救灾的工作要求和具体措施。当发生特大和严重旱灾时,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抗旱救灾工作。(5)预警发布方式。除行政渠道外,同时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6)预警的终止和调整。当发生大范围有效降雨和通过抗旱措施,受旱地区70以上的受旱面积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大面积旱情基本解除或者缓解,城乡生活供水基本恢复正常时,参照预警发布时的程序,由市政府或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决定预警的终止,并发布预警终止公告。或者根据旱情缓解程度,调整执行下一级别的预警。4.应急响应
16、市级预警发布后,同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市、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亦应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4.1级应急响应4.1.1级预警发布后,市政府会商部署抗旱应急救灾工作,并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工作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4.1.2级干旱预警发布后24小时内,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对本系统做出应急响应部署,并立即行动抓好落实。4.1.3涉及两个以上县(区)河流的各类应急水资源,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配置和监管。4.1.4市政府向省政府报告全市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
17、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市、县、乡三级财政及时调整预算,增加抗旱应急资金,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向灾区捐助资金,帮助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有关部门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资料的市场供应,实施价格干预措施,保障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4.1.5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防止森林、草场、农田及场院火灾,蚜虫等农作物病虫害,人畜肠道疾病等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社会安定。4.1.6通过电视台、广播台、报纸和政府门户网站对全市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抗旱救灾的氛围。4.2级应急响应4.2.1市政府会商部署抗旱应急救灾工作
18、,并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工作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4.2.2级干旱预警发布后48小时内,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做出本系统的应急响应部署,并立即行动抓好落实。4.2.3涉及两个以上县(区)河流的各类应急水资源,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配置和监管。4.2.4市政府向省政府报告全市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市、县、乡三级财政及时调整预算,增加抗旱应急资金,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向灾区捐助资金,帮助灾
19、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有关部门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市场供应,实施价格干预措施,保障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4.2.5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防止森林、草场、农田及场院火灾,蚜虫等农作物病虫害,人畜肠道疾病等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社会安定。4.2.6通过电视台、广播台、报纸和政府门户网站对全市抗旱救灾进行报道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抗旱救灾的氛围。4.3级应急响应4.3.1市抗旱防汛指挥部指导相关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组织开展抗旱应急救灾工作,并派出工作组赴旱区调查了解旱情,帮助开展抗旱工作。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组织开展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
20、务处理工作。4.3.2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及时向省防总报告我市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市、县、乡三级财政增加抗旱应急资金投入,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帮助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有关部门要保证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市场供应,保障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4.3.3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防止森林、草场、农田及场院火灾,蚜虫等农作物病虫害,人畜肠道疾病等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社会安定。4.3.4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和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搞好宣传。4.4级应急响应4.4.1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及时指导相关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组织开展抗旱应急
21、救灾工作,相关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派出工作组赴旱区调查旱情,帮助开展抗旱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4.4.2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及时向省防总报告我市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各级财政增加抗旱应急资金投入,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有关部门要保证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市场供应,保障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4.4.3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的社会安定。4.4.4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和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搞好宣传。5.救灾工作对灾区的救助要贯穿从预警发布到灾后恢复的全过程,除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做好各自承担的应急救灾工作外,相关部门还要做好以下工作。(1)民政和水务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救助,保证灾民有粮吃、有水喝。对特困灾区,实行送水、送粮到村、到户。(2)卫生部门负责灾区医疗救助,组织医疗队到灾区进行巡回医疗,对重大疫情、病情实施紧急救治,防止疫病传播蔓延。(3)农业、供销部门负责协调化肥、农药、籽种、地膜等救灾物资的市场供应,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灾区帮助搞好生产自救。(4)劳动保障部门积级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增加灾区农民收入,力争灾区农民减产不减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雇主免责协议书:航空航天领域雇主责任界定合同
- 2025年度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咨询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风险评估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国际会展中心招商合作合同协议
- 2025年度临时工临时性数据录入与处理合同
- 2025年度出租房屋装修改造及租赁纠纷解决协议
- 2025年度区块链技术应用合伙投资合同
- 2025年度城市老旧建筑拆除劳务合作合同
- 2025年度教师聘用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合同
- 亲子乐园装修合同样板
- 电力局供电公司聘用合同样本
- 2024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临床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护理深静脉CVC
- 铁路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第二章 疾病概论课件
-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 高压发电机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培训机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
-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查房课件
-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件第十五章其他报道样式的写作
- 第15课人机对话的实现(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