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_第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_第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_第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一虚词1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2)吾尝肢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2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

2、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3之(1)青,取之于蓝 (代词,代靛青 )(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4 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二、实词1通假字(1)鞣以为轮 (通“燥”,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 ,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通“

3、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1)鞣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一、虚词1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2)吾尝肢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1

4、0)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 2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3之(1)青,取之于蓝 (代词,代靛青 )(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4 . 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二、实词1通假字(1)鞣以为轮 (通“

5、燥”,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 ,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1)鞣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2)其曲中规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6)用心一也 (数词作形容

6、词,专一)(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輮( 之) 以(之)为轮 (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 于)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变式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 (于物假,

7、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四、重点语句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 )善于借助外物罢了。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

8、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 (如果 ) 用刀刻几下就停下来了,( 那么 )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 )不停地刻下去,(那么 )金石也能雕刻成功。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师说一、 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 ,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 古今异

9、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4、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8、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不

10、需要。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道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吾师道也(名词,道理)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11、)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 它)的,他( 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 (耻学于师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

12、、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

13、耻)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一、虚词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介词,相当于“于” ,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 ,表比较 )(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 1)人非生

14、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

15、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16、”)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7、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 一词多义( 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

18、24;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

19、,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从(之)而师之3. 变式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20、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

21、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闻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赤壁赋一、正音1、壬戌( rénx) 2、桂棹( zhào) 3、余音袅袅( nio) 4、幽壑( hè) 5、嫠妇( lí)6、愀然( qio)7、山川相缪( li áo) 8、舳舻千里( zhúlú)9、旌旗( jng)10、酾酒( sh)11、横槊( shuò)12、渔樵( qiáo)13、扁舟( pin)14、匏樽( páo)15、蜉蝣( f úy 

22、3;u)16、无尽藏( zàng) 17、狼籍( jí)18、枕藉( ji è)二、通假字1、举酒属客(嘱)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3、山川相缪(缭)4、杯盘狼籍(藉)三、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2、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 . 为朋友)3、正襟危坐(使动用法,使. 摆正,使 . 端正)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5、 方其破荆州(使动用法,使.被攻破,击破)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四、特殊句式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23、2、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句)3、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4、夫水,智者乐也。 (判断句)5、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被动句)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一、虚词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

2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

25、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二、实词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 ,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 ,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 一词多义( 1)东a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b 东望武昌(方位

26、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a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a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b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a 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b 如怨如慕(副词,像)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

27、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 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 “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 ,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 ,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 ,表反问语气)3. 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 (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

28、壑之潜蛟, (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4. 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四、重点语句翻译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

29、,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其实(古:是两个词语,其:代词。实:实质,实在内容。/今:副词,表示

30、所说的实际情况)2、颠覆(古:灭亡。 / 今: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3、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4、后秦击赵者再(古:第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5、始速祸焉(古:招致 / 今:指速度快)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 今: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7、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前例、旧事/ 今: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二、词类活用1、日割月削(“日”“月”,名词作状语)2、以地事秦(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3、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4、不能独完(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5、李牧连

31、却之(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三、一词多义非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烛之武退秦师一、虚词1以( 1)阙秦以利晋(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越国以鄙远(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敢以烦执事( 6)以其无礼于晋2而( 1)朝济而夕设版焉(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

32、)夜,缒而出( 4)今急而求子3焉( 1)朝济而夕设版焉( 2)不阙秦,将焉取之( 3)焉用亡郑以陪邻( 4)子亦有不利焉4之( 1)将焉取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因人之力而敝之( 4)夫晋,何厌之有( 5)是寡人之过也( 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7)臣之壮也,犹不如人5其( 1)吾其还也( 2)失其所与( 3)又欲肆其西封( 4)君知其难也( 5)以其无礼于晋6且(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二、实词1通假字( 1)失其所与,不知( 2)秦伯说,与郑人盟( 3)不阙秦,将焉取之( 4)夫晋,何厌之有( 5)共其乏困(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古今异

33、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贰于楚也3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越国以鄙远( 5)阙秦以利晋(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2)君知其难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疑问句( 1)夫晋,何厌之有(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不阙秦,将焉取之3省略句(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2)许君焦瑕( 3)子犯请击之(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变式句( 1)以其无礼于晋( 2)

34、且贰于楚也(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4)夫晋,何厌之有四、重点语句翻译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3既然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译文: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鸿门宴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 ,把守;“内”通“纳” ,接纳。)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 ,隔阂,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背弃。)5、要项伯(“要”通“邀” ,邀请。) 6、不者(“不”通“否” ,否则。)7、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 ,座位。)8、具以事告( “具”通“俱”

35、 ,全部。)二、偏义复词1、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是偏义复词,偏“入”)2、孰与君少长?( “少长”是偏义复词,偏“长”)三、成语典故1、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劳苦功高)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四、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4、沛公约为婚姻(古:结为

36、儿女亲家;今:男女婚事)5、亡去不义(古:离开;今:往,前往)6、所以谴关守将者(古: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沛公);今:现在的人)8、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五、一词多义(补充)妇女无所幸(宠爱、宠幸)沛公军霸上(驻扎)幸故幸来告良(幸亏)军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军营)卮酒安足辞(推辞)吾属今为之虏矣(将要)辞未辞也(告辞、告别)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如果)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是古非今(现在)玉斗一双(酒器)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捧着)斗外连蘅而斗诸侯(使斗)奉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进献)各抱地势

37、,钩心斗角(接合)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项伯东向坐(坐着)吾属今为之虏矣(类、们)坐置之坐上(座位)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停车坐爱风林晚(因为)司命之所属也(掌管)坐而待毙(坐守)衡少善属文(撰写)杀人如不能举(如同、好比)沛公不胜杯杓(经得起)如沛公起如厕(去、前往)胜是故百战百胜,百善之善者也(胜利、战胜)固不如也(本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故谴将守关者(特意)胜友如云(有才智、高明的)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使子婴为相(担任、当)故故幸来告良(所以)皆且为所虏(被)两狼并驱如故(原来)何辞为(呢)扶苏以数谏故(缘故)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珍宝尽有之(代词,刘邦

38、)为窃 为大王不取也(认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军中无以为乐(做、干)之今者有小人之言(的)且为之奈何(对付)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为击破沛公军(替、给)(结构助词,无义)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给 /出谋)六、词类活用(一) 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在夜间,连夜。)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3、头发上指(向上。 )4、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膀一样。)5、道芷阳间行(从小路、抄小路。)6、间至军中(从小路、抄小路。 )7、持剑盾步走(步行、徒步。 )(二) 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2、籍吏民 ,封府库(登记户籍。 )3、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4、

39、道芷阳间行(取道。 )5、刑人如恐不胜(施刑。 )6、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讲义气、合于义/告诉、说。)7、若入前为寿(走上前、上前。)8、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9、秦地可尽王也(称王。 )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名词使动用法。另说意动)(三 )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1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止。)13、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14、常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四) 动词作名词此王秦之续耳(后继者、老路、覆辙。)(五) 形容词作名词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情、老交情。)2、此其志不在小(小事。 )3、大行不顾细谨(细枝末节。 )(六) 形

40、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七、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亚父者 ,范增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4、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7、此天子气也8、此亡秦之续耳9、此其志不在小10、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11、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12、客何为者?(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1、籍何以至此?2、今日之事何如?3、客何为者?4、沛公安在?5、大王来何操?6、何辞为?( 2)定语后置句玉斗一双,白璧一双( 3)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2、沛公居山东时 ,贪于财物3、得复见将军于此4、因击沛公于坐5、长于

41、臣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三)省略句1、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2、若入前为 (之 )寿3、为(之)击破沛公军4、急击(之)勿失(时机)5、则与(之)斗卮酒6、则与(之) 一生彘肩7、竖子不足与(之)谋8、具告(之)以事9、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内10、毋从(其)俱死也1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12、加彘肩(于其)上13、沛公军 (于 )霸上14、沛公居 (于 )山东时15、置之(于)坐上16、置之(于)地17、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18、卫士仆(于)地19、沛公欲王(于)关中20、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四)被动句1、不者 , 若属皆且为所虏2、若属今为

42、之虏矣(五)固定句1、 孰与君少长?(与相比,哪一个)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的)3、军中无以为乐(没有用来的)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反问,的呢?)陈情表一、正音1、衅( x ìn) 2、闵( mn )鲜 3、(xi n)4、祚( zuò) 5、期功( j)6、茕( qi óng) 7、蓐( rù) 8、洗马( xi n)9、猥( wi) 10、陨( y n)11、逋慢( b) 12、矜育( jn) 13、拔擢( zhuó)14、优渥( wò)15、更相( gng)二、通假字1、 夙遭闵凶(悯)2、 零丁孤苦(伶仃)3、 常在床蓐(褥)4、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又)三、古今异义1、 九岁不行(古:不能走路 /今:不允许做某事)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到达/今:连词,提及、另外;古:成人自立/今:形成)3、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古:浸润/今:洗澡)4、 举臣秀才(古:优秀人才 /今:明清生员通称)5、 拜臣郎中(古:尚书省,官名/今:中医医生)6、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诉说、申诉/今:告知)7、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古:进退两难/今:窘困)8、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古:犹豫、徘徊/今:盘旋)9、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