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酸化池处理效果增强措施_第1页
水解酸化池处理效果增强措施_第2页
水解酸化池处理效果增强措施_第3页
水解酸化池处理效果增强措施_第4页
水解酸化池处理效果增强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项目水解酸化池的处理效果增强措施:a、水解酸化池底部安装有大阻力布水系统,利用二沉池的回流污泥搅动水解酸化池底部的污泥,使其处于悬浮状态并且与进入的废水充 分混合,从而提高了水解酸化池的处理效果,减轻后续好氧处理的负荷。二沉池的污泥回流水解酸化池, 可以增加水解酸化池内的污泥浓 度、提高处理效果,同时使污泥得到消化,减少了剩余污泥的排放量、 降低污泥处理费用,从而减少了运行费用。b、在水解酸化池内安装弹性填料,对搅动的废水进行水力切割,使 悬浮状态的污泥与水充分混合。为水解酸化菌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c、 水解酸化池底部还装有排泥管道系统,是由UASB厌氧反应器排 泥系统改进而成,可以保证水解酸

2、化池长期稳定的运行。为保证设施的稳定运行,必须保证均匀进水!根据车间的日产生污水 量,分次分阶段的从调节池提升至水解酸化池。污泥回流量控制在总污泥量为池容的1/3即可来白:安全 管理网( ) 详细 出处: 水解酸化池(2008-08-18 09:40:39)转载更标签:环保水解酸化池1. (水解与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设计的水解酸化池与一般的 水解酸化池有不同之处:a.水解酸化池中挂填料,使污泥附着在填料 上形成膜,从而增大污水与污泥的接触面积, 达到增加泥水接触时间 的目的;b.模仿UASET:艺,采用虹吸脉冲布水的方法,使布水均匀; c.控制每次脉冲的时间在57min,通过脉冲布水,可

3、以造成剧烈搅 动,激起池底的沉积污泥,又一次加强泥水之间的接触;d.根据实际 经验确定污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而不是单纯采用一般的容积负荷来 设计池容。2. 水解酸化工艺的作用机理为:考虑到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不同,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问段短的厌氧处理第1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产酸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 程.水解酸化工艺作为各种生化处理的预处理, 可改进废水的可生化 性,为废水的有效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以ABR乍为水解酸化反应器,利用其水解酸化作用将匿炒的大量悬 浮物(主要是菌渣)及大分子有机物水解,转化成小

4、分子有机物,提高 废水的可生化性,同时除去部分 COD废水中的大量微生物将废水中 (主要是菌渣中)的大量残余效价杀死,减少其对SBR5应池中微生物 的抑制作用,提高SBR5应池的去除率。3. 水解酸化和调节池的功能有质的区别:调节池主要是解决生产生活 排水的浓度及数量的不均衡而设的, 既然要均衡就需要时间。为了防 止在这个时间内的沉淀及厌氧酸化, 所以必须搅拌,而调节池有比较 大,一般都是用空气搅拌。实际上这里的搅拌又起到了一部分水解酸 化的作用,达到一举二得的目的,调节池的进水量是由排水决定的。而水解酸化池的进水量则是由池容积、 停留时间、空气溶解量来决定 的。也就是说他的进水是由控制过程决

5、定的。4水解酸化是在产酸菌的作用下将有机物分解为酸,水解的产物仍 是有机物,在此阶段水的PH直将降低。而厌氧是在厌氧菌(多数条件下是甲烷菌)作用下将酸、醇等物质进 一步分解为甲烷和水等简单无机物,要此阶段废水 PH将有一定的回 升。通过显微镜观察水中是否有甲烷菌等厌氧菌的存在与否可判断进行的是水解瓜或是厌氧反应 一般而言,水解与厌氧很难严格分开,但在厌氧作用之前一定有水解 作用;而水解之后却不一定有厌氧作用发生。水解反应的时间很短, 而厌氧作用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5水解酸化池的设计参数池深H:应大于5.56m容积负荷 N_v= 22.5kgCOD/ K(m3 八3*d)水力停留时间:68h污泥

6、浓度:MLSS= 1020g/L溶解氧:0.2 0.3mg/L,用氧化还原电位之一50+ 20mvPH值:5.5 6.5水温尽可能高,大于25摄氏度效果较好配水:由配水区进入反应区的配水孔流速 v = 0.200.23m/s ; v不宜 太小,以免不均。6水解酸化但不厌氧,大分子分解了,不产气。7水解酸化池最好不要采用曝气,其实水解酸化是厌氧的一部分,所 以不用曝气,同时还有回流污泥,搅拌的作用可以采用潜水搅拌机,效果不错的8水解酸化池设计参数:水解酸化池放弃了厌氧反应中甲烷发酵阶段, 利用水解和产酸菌的反 应,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成溶解性有机物, 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 荷,使污泥与污水同时得

7、到处理,可以取消污泥消化。在整个水解酸化过程中,80%U上的进水悬浮物水解成可溶性物质, 将大分子降解为小分子,不仅是难降解的大分子物质得到降解,而且出水BOD5/CO比值提高,降低了后续生物处理的需氧量和曝气时间。水解反应器对水质和水温变化适应能力较强,水解 -好氧生物处理工 艺效率局,能耗低,投资少,运行费低,简单易行。水解反应器设计是以水力负荷为控制参数,有机负荷只作为参考指 标。水解反应池内溶解氧应为零,反应器形式可采用悬浮型生物反应 器(如UASB或附着型生物反应器。名称参数水力负荷0.52.5m3/m2有机负荷1.958.8kgCOD/m3.d停留时间28h水温< 13C最大

8、上升流速(UASB 2.5m/h9水解酸化就是将厌氧过程的反应控制在水解和酸化阶段,在这个阶 段可起到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可生化性的作 用。10水解酸化池全称为水解酸化升流式污泥床反应池,在水解酸化池 内,利用水解和产酸菌的反应,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成溶解性有机物、 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大大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使污水 BOD/CO值有所提高)。众所周知,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摄取只有溶解性的小分子物质可直接进入细胞内, 而不溶性大分子物质,首先要通 过胞外酶的分解才可进入微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经水解酸化处理, 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上减少了一个重要环节,无疑将加速有机物的降

9、解,缩短后续好氧曝气的时间。另外,存在于水解酸化池内的膨胀污泥层对悬浮于水中的污泥颗粒或 絮体具有很强截留作用,所以水解酸化池对于悬浮物的去除率较沉淀 池高,达70咖上。并且可将水中部分悬浮物水解成溶解性物质,显 著高于消化池。所以水解酸化池排出的污泥是稳定污泥, 并且泥量比 传统工艺低30咖上,同时污水的脱水性能与卫生学指标均不低于消 化污泥的指标,从而可取消污泥消化系统,简单了工艺流程,实现了 污水、污泥的一次处理。11水解酸化的布冰问题。传统有加水下搅拌器或挂膜,但是这两者 都有维修不方便的问题,特别是水解酸化没有搅拌系统,生化污泥会 沉积池底导致水解酸化的效果变差,因此怎样均匀布冰不导

10、致污泥沉 积,但是搅拌又不能过强导致厌氧污泥流失。这是我们值得讨论的重 点水解酸化的排泥。水解酸化的污泥主要是颗粒污泥, 培养需要很长时 间,调试初期污泥量很少,随着系统的正常运行,水解酸化池的污泥 还是有多的时候,因此必须设置排泥管道,12用折流板反应器ABR(故水解酸化池,这样就不用考虑搅拌、布水 的问题了。13水解酸化池应该是属于厌氧工艺,怎么还要采用曝气呢?第一、潜水搅拌器价格很是不菲第二、动力消耗太大第三、通常水解里的曝气搅拌每天只开几次,每次一般不超过10分钟这样一来,曝气带来的溶解氧会暂时抑制厌氧作用,但是却不至于使之死亡曝气停后,很快溶解氧被新进的水稀释,并逐步被推向好氧池这样

11、一来厌氧就又回来了。水解酸化加曝气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防止污泥僵化而定期搅拌一下,二是为了防止停留时间过长进水厌氧产气阶段,适当微量曝气,维持在水解酸化阶段14水解酸化池的效果取决于:1、足够的污泥浓度2、良好的泥水混合3、污水足够的停留时间4、合适的污泥存留形式。曝气搅拌强度一般可采用0.9m3空气/m3水15进水cod1500mg/L的话有点低了,一般水解厌氧比较适合高浓度 的COD调试的时间也要长一些,所以可能是厌氧系统的菌种系统还没完善.可以将好氧的污泥回流至厌氧,16水解酸化是厌氧处理的初期阶段厌氧处理包括三个阶段1、发酵阶段2、产酸阶段3、产甲烷阶段而水解酸化只是厌氧处理的初级阶

12、段目的是使高分子的难生物处理的有机物水解酸化变成低分子的一生 物降解的有机物水解酸化池的运行控制与影响因素摘要:水解酸化池用于工业废水比重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COD去除率为57.62%, BOD5去除率为51.64%, SS去除率为85.9%,氨氮去除率为32.13%, 总磷去除率为62.01%。起到了良好的强化预处理作用,本文针对某水务某污水 处理厂水解酸化池的实际运行情况,分别对其运行控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 指出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水解酸化池 运行控制 影响因素1、前言水解(酸化)处理方法是一种介于好氧和厌氧处理法之间的方法,和其它工艺组合可以降低处理

13、成本提高处理效率。 水解酸化工艺根据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 菌生长速度不同,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厌氧处理第一和第二阶段, 即在大量水解细菌、酸化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 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从而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奠定良好基础1。目前,该工艺已在某水务某污水处理厂得 到成功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设计简述本工程水解酸化池分为两组,单组设计水量为 2万m3/d,设计平均停留时 间为5h,最大流量下停留时间为3.54h,平面尺寸为48.85mX 12.73m,由于施工 设计等原因,有效容积为7327m3,实际平均停留时

14、间为4.4h,最大流量下停留 时间为3.12h,每池采用31套布水器,每池设计14套排泥管。3、目前运行情况目前运行效果良好,COD去除率为57.62%, BOD5去除率为51.64%, SS去 除率为85.9%,氨氮去除率为32.13%,总磷去除率为62.01%。表1水解酸化池进出水水质项目CODbod5SSNH3-NTPB/C进口52817754843.232.810.355出口21381.071.729.31.000.389平均值57.62%51.64%85.9%32.13%62.01%略为提高4、控制参数与影响因素结合某水务某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与相关的理论研究,水解酸化池的主要控

15、制参数和影响因素包括污泥浓度、水力负荷、泥位控制等。4.1污泥浓度污泥浓度是水解酸化池的最重要的控制参数之一。水解池功能得以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维持反应器内高浓度的厌氧微生物(污泥)。由丁污泥受到两个方 向的作用,即其本身在重力场下的沉淀作用,及污水从下而上运动造成的污泥上 升运动,因此污泥与污水可充分接触,达到良好的截留和水解酸化效果,目前污 泥浓度控制在14g/l,污泥层厚度在3.7m4.5m之间。一般建议污泥浓度控制在 10-20g/l可达到良好效果。4.2水力负荷水力负荷主要体现在上升流速和配水方式的设计上, 上升流速是设计水解酸 化池的主要参数,一般建议上升流速设计在 0.5m/h-

16、1.8m/h,目前运行上升流速 在1.34m/h;配水方式采用小阻力配水,穿孔布水管每池 31套,主管为DN200, 长为11m在管子两侧450方向开孔,每管14个孔口,具体见图1。在进行适 当改造后,分枝状形式的配水形式基本上达到了配水均匀的目的。图1穿孔布水管示意图图2排泥管示意图4.3泥位控制目前水解酸化池实际运行中最主要控制参数是泥位控制。每池距池底0.8m处分别设计14根排泥管,管径为DN200,每根排泥管均匀设置14个孔口,孔 口形式见图2,每根排泥管负担44.4m2面积。水解酸化池排泥方式采用高水力负 荷排泥,通过排泥以控制污泥面高度,高水力负荷时排泥的优点是易于控制污泥 面高度

17、,可采用泥位计控制排泥,这样系统的稳定性比较好;缺点是高负荷时污 泥层膨胀率较大,污泥浓度低,后续污泥浓缩负荷大,而排泥量不够,则会造成 污泥溢出,对后续工艺产生不良影响。而低水力负荷时排泥浓度高,污泥排放量 少,提高污泥脱水效率。但后者缺点是对污泥层的控制不易掌握,排泥量过大会造成系统中污泥总量减少而影响处理效果2。目前控制水解酸化池上活液在1.2m 2.0m,污泥龄在6d左右,可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5、运行结果分析与讨论5.1设计中存在的问题5.1.1布水方式配水是否均匀是影响水解酸化效果的重要因素,设计采用上部管渠配水的分枝状配水方式,由于水解池较长,前端水量大,上升流速可达 2-3m/

18、h ,而末端 水流较小,流速低,彳艮难达到布水均匀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对前端阀门进行改 造,减少其进水,增大中部末端的水量,改造后布水均匀,处理效果有明显提高。 水解酸化池的配水均匀性问题在设计时应慎重考虑。5.1.2排泥位置设计排泥管设置在距池底 0.8m处,由于池底部污泥浓度较高,可达 20g/l 左右,几乎以颗粒形态存在,活性高,吸附水解酸化能力强;污泥层中上部污泥 浓度低,主要以悬浮状态存在,活性差,吸附能力弱。而实际排泥时排走的主要 是活性强的污泥,而残留系统的却是活性较差的污泥,这样排泥时处理效果会降 低。因此设计中应尽量以污泥区的中上部为排泥点。5.1.3排泥方式目前排泥方式以开

19、启排泥阀门为主, 每池14个,共28个阀门,排泥工作量 大,不易操作,建议设计考虑采用几组阀门合并设置电动阀门控制为宜。 5.2处理效果分析 5.2.1水力停留时间对B/C的影响结合表2水解酸化池出水后B/C有一定的提高,在水解酸化池液位为提升前 B/C由0.333提高到0.404,当水解池液位提升后(停留时间增加0.2h) B/C由0.376 降到0.375左右,说明停留时间增长,水解酸化池中消耗BOD5的微生物数量增多,反应器向厌氧反应的第三个阶段进行,对丁后续的生化处理产生不良影响。表2水解酸化池液位提升前后B/C项目液位提升前B/C液位提升后B/C进口0.3330.376出口0.404

20、0.3755.2.2 NH3-N去除效果分析(1) 水解酸化池去除氨氮机理分析一般认为,污水进入水解酸化池后进行充分的氨化作用,水解池出水氨氮比进水有所增加3。而根据某水务某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水解酸化池水力停 留时间在4.4h,污泥龄在6d左右,水解酸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 42.34%,凯 氏氮去除率为40.1%,总氮去除率为37.92%;具体分析原因:去除氨氮一般以 同化作用、硝化反硝化作用实现,同化作用去除一般较少,通过计算去除率仅在 10%左右,而一般硝化反硝化的条件也不具备,如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 因此必然存在另一种形式的去除氨氮的反应存在,初步分析可能存在厌氧氨氧化

21、的现象,但需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表3水解酸化池进出口氨氮、凯氏氮、总氮等数据项目氨氮有机氮凯氏氮硝态氮总氮进口43.272.73462.9848.98出口23.92.726.62.729.3去除个数19.40.0319.40.2819.7去除率42.34%1.1%40.1%9.4%37.92%(2)水力停留时间对NH3-N去除效果的影响延长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后,其 NH3-N去除效果略有降低,分析原因 可能是水力停留时间增加,异养厌氧微生物数量增多,对可能存在的厌氧氨氧化 菌形成竞争关系,导致厌氧氨氧化菌活性降低,去除氨氮效果下降。表4水解酸化池液位提升前后氨氮、总氮比较项目氨氮总氮液位提

22、升前液位提升后液位提升前液位提升后进口43.2743.2348.9850.48出口23.929.329.335.9去除率42.34%32.13%37.92%29.72%5.2.3水解酸化工艺对后续处理的影响(1) 水解酸化池出水B/C值的提高,使得出水中溶解性的 COD比例提高,同时反应器内高的污泥浓度起到了良好的截留水解作用,在有机物通过时将其吸附截留,增加了有机物的停留时间,提高了难降解物质和不易降解物质的可降解性,消除了难降解物质对后续生化处理的抑制性。(2) 水解酸化池NH3-N去除率能稳定达到32.13%,水解酸化池出水氨氮基 本保证在20mg/l,降低了后续工艺的氨氮负荷,提高了出水的稳定性。(3) 水解酸化池水解后的溶解性 COD和BOD5数量增多,可生化性强,利丁后续好氧处理,后续需氧量也大大降低,气水比保持在3.96:1,即可保证碳化和硝化的需氧量,降低了后续的运行费用4。(4) 水解酸化池在截留大量悬浮物和去除部分BOD5的同时,对污泥还有一定的水解率5,通过某水务某污水处理厂长时间的运行发现,水解酸化池理论产泥量在19044kg/d,而实际处理泥量在13974kg/d,根据计算污 泥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