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21年高二地理资料(清风)_第1页
新2021年高二地理资料(清风)_第2页
新2021年高二地理资料(清风)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 1320212021 年高二地理资料年高二地理资料很多人旅游了后悔没读书,赚钱了后悔没旅游,读书了后悔没赚钱。没有什么事情非要做,做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就好。以下是松鼠精心收集整理的021 年高二地理资料,下面松鼠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221 年高二地理资料 1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山地众多,差异显著。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这种复杂的区域差异也决定了我国国土整治任务的艰巨。因此,在本书的第一单元首先从总体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

2、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我国国土的差异,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2 / 13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综合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每个自然区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还间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

3、并且形成各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不是仅依靠某一种自然要素的划分,而是一种综合性划分。这种综合划分能反映出自然区之间的差异。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3 / 13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本单元的知识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内容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征在

4、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绍,但初中地理这部分内容是分要素讲述,在本单元则是分区域讲述,把各要素落实在各区域上。所以说本单元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以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是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提炼和综合。要学习好本单元的知识,需要对初中地理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本单元共分 4 课。自然差异部分 2 课,经济差异部分课。重点就是抓住差异性,从差异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为后面各单元做好知识准备。一、上一课重点是讲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全国性差异,本课的重点在于分区讲述各区内部的地区性差异。在不同的自然区内部,由于地区差异的主导性因素不同,地区性差4 / 13异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在东部季风区,主导性差

5、异因素是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故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变化规律;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经度决定的水分条件,故呈现出东西方向的变化规律;在青藏高寒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高度决定的水热条件,故呈现出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二、主导性差异因素只是决定区内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惟一的因素。如在东部季风区,主导因素是热量条件,但在北部地区,水分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不如热量条件明显。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了水分条件这一主导因素外,在高大的山地上,也出现了随高度发生的变化;在西半部地区,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也影响了地理环境变化。在青藏高寒区,除了垂直方向的变化外,还体现了呈东南西北方向的水平变化

6、。在这一课,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各个自然区内部的主要变化规律,因此在每一个大标题上,都点出了该区所要讲述的变化规律,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等。5 / 13三、由于课时的限制,教材只能就每个自然区内部的主要差异,简明扼要地讲述各个自然地区的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涉及到的有关界线,是依据主导性差异因素所选取的某一指标,如热量指标或降水量指标。但应注意,正如上面所述的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主导性差异因素并不是惟一因素一样,在划界时,这一主导指标也不是划分的惟一指标,具体的分界线只能是与这一主导指标大致重合,不可能完全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界线与指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

7、白变化的规律即可,不宜要求学生掌握界线的详细位置。四、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可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仔细对照这四个自然地区的名称,可发现每个地区的名称都体现了三个内容:位置、热量条件和湿润程度。热量条件的差异是这四个自然地区之间的典型差异,此外,次要的差异体现在湿润程度上。如东北和华北都是湿润、半湿润地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年降水量虽然大多在080 毫米之间,但由于温度条件较低,6 / 13蒸发量相对较少,比较湿润。如按干燥度指标划分,这两个地区有一部分干燥度小于 1,属于湿润地区,故而这两个自然地区实际上既有半湿润地区,也有湿润地区。2021 年高二地理资料 2北方地区

8、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不利条件: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7 / 13盐碱化严重。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东北林区面积广大。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

9、是我国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水果带。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主要农产品: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8 / 13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带、对虾、贝类。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的地区)。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长江中下游平原、

10、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不利条件: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9 / 13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

11、带经济作物生产。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的渔场,沈家门港是我国的渔港。农业在全国的地位: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棉花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10 / 13川。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

12、东南林区。主要农产品:种植业-水稻(产区)、小麦、棉花、油菜籽(长江流域)、甘蔗。林业-用材林:杉、马尾松、竹。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畜牧业-水牛、山羊、猪、鸭、鹅、鸡。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贝类。谈水养殖:青、草、鲢、鳙、蟹、虾等。01 年高二地理资料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海洋资源的类型及人类开发和利用状况。11 / 13)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种类型。2)开发和利用。海洋化学资源。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 80 多种。目前,开发达到工

13、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海洋生物资源。海洋中有0 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 18 万种,包括600 多种鱼类。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海底矿产资源。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海滨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的金属矿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海水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2)海洋空间利用: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

14、通运12 / 13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3)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1)海洋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海洋运输从近海到远海,人类开辟了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入世界任何海域。)海洋通信通过海底电缆可以联系世界各大洲的国家和地区。(4)围海造陆: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形成人工岛。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1)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自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在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核电站和13 / 13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