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时尚观与两种传播观_第1页
两种时尚观与两种传播观_第2页
两种时尚观与两种传播观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两种时尚观与两种传播观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时尚, 与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 过 往 的不少研究也偶有涉及传播的视野的 ( 如将服装视作一套语言 体系来 研究的 ) 。笔者受此启发,从两种传播观入手对时尚进行研究,归纳出与此相应的两种时尚观;同时,希冀对时尚的研究 能反过来照亮传播 研究,达成一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势。一、“时尚”的界定历史学家们认为时尚开始于 14 世纪中期的欧洲,在此之前, 人17 世纪 法国国们的着装变化很小。 1 而真正将时尚发扬光大的则是 王路易十四。 2 在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经济得到了 发展,传统贵 族对于奢华生活的向往也提到了更高的高度。 为了 满足贵族们的需求,

2、 当时巴黎出现了一些专为贵族服务的所谓的 “ couture house( 高级时 装定制室 ) ”,专门为贵族们定制奢华 的、昂贵的服装。到了 18 世 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全面发展,欧 洲形成了以巴黎为中心的全球性的 时尚工业。也正是在 18 世纪 初期,欧洲政府停止了对于反奢侈法 ( sumptuary ) 的更新,任 何阶层的人们第一次被允许穿一些时尚的、 奢 侈的衣服只要 他们买得起。 3自此以后, 时尚就呈现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特质: 成为不断 变 化的、以新颖为特征的、渗透进许多领域的一种现象、一种体 制甚或 一种理想。时尚有了现代层面 ( modern sense ) 的意义即 所

3、谓的现代 时尚 ( modern fashion ) ,这也是大部分学术研究中 所限定的“时尚”,二、两种时尚观 直接将时尚作为现代社会每个人所面临的重要问 题加以研究是由西美尔开始的。正是从西美尔开始,关于时尚,特别 是关于时尚的动因,或者说时尚的机制 ( mechanism ), 可以归纳至 各种滴渗 ( trickle )理论。作为符号的时尚:上、下渗理论 ( trickle-down )。这种理论以西 美尔为代表。 如果将凡勃伦的有闲阶级的研究也视为有关 时尚研究的 话,那么凡勃伦也是持此观点者。 4 下渗理论认为时尚是社会的较低 阶层对较高阶层生活趣味的一种模仿, 是较高阶层用以区别

4、较低阶层 的一个手段。 如果一个社会中, 存在着一 种其他方式彰显社会的阶 层,那么在这样的社会中, 时尚就没有 可能存在。同时,一般社会 中的最高阶层,如统治者,由于其铁 定的权力等级,不需要依靠别的 手段就可以彰显其社会地位时, 也不需要时尚。 而“一旦一种时尚被 广泛地接受, 我们就不再把 它叫做时尚了。因为它的发展壮大即 它的广泛流行抵消了它 的独特性” 577 。为此,较高的社会阶层就 会另找一种东西让 其成为时尚。总之,下渗理论认为时尚来自社会的 较高阶层,并 由较高阶层向较低阶层渗透, 并且在独特性的驱使下让 时尚不断前行。从下而上的时尚主要在于推崇一种类似于艺术家一般的生 活方

5、式, 以某种颠覆性的力量来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 在这个意义上,或者说 在某个反文化运动的初期, 这暂可以称为一种“反 时尚”。但值得 注意的是, 虽然时尚的创新元素可能来自较低的 社会阶层, 来自一 种反文化的力量所谓的“反时尚”, 但这些来自草根的或者说反 文化的创新元素, 只有被社会的主流阶层 采纳或至少接受时,这才成其为一种时尚。就如朋克的元素被 Vivien Westwood 采纳后,才成为一 种时尚。因此,上渗理论相对于下渗理论, 只是探讨了时尚元素的源 头所 在,并没有提供一种不同的时尚观。 西美尔早就说过时尚也 可以通 过走向它的反面来达到: “追求个人的引人注目可以借社 会模仿

6、的颠 倒而达到。” 580 总之,上、下渗理论都是将时尚 视作阶层的某种 符号,或用以彰显优势,或用以表达反叛。一句 话,上、下渗理论将 时尚视作一套在垂直的阶层间流动的符号。作为社会过程的时尚:漫渗理论 ( trickle-across )。美国社会学家 布鲁默 (Herbert Blumer) 被认为是持此观点的代表与 先驱。他在分析 了巴黎时装秀后, 发现最终总是有那么几套衣服 会被所有的买家看中。 而事前,这些买家根本就没有沟通。为此 他观察了买家与设计师, 发 现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在驱使大家走到 一个会合点上,他称之为集体选 择( collective selection )。时尚正是

7、通过这种神秘的、 不为人知的共 同选择过程展开的。 西美尔的研究在布鲁默看来错过了时尚机制最为 关键之处, 那就是要时尚 ( to be in fashion )的共同愿望。因此时尚 在布鲁默的 漫渗理论之下并不是阶层区分的一种需要, 而是一种对于 “要时尚”的共同响应, 一种不落后于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断出现 的新品位的表达。换句话说,时尚的动因在于要时尚,于是时尚是 一 种“自我推动的社会过程” 6 ,而且正是这种社会过程整合 着社会, 产生着社会秩序, “在一个否则会极其碎片化的世界中, 时尚引入了 一个让事物一致与统一的显著办法” 7289 。因此布鲁默对“时尚 是什么”的回答可以概括

8、为: 时尚是一种集体选择 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社会赖以整合的一个中心机制三、两种时尚观与两种传播观 若是在传播的视野下进行观照, 两 种时尚观事实上关联着两 种不同的传播观,即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 仪式观。作为符号的时尚观与传播的传递观。 垂直渗透理论视时尚为 表征较高社会阶层的一种符号。 这种符号通过社会的垂直的阶层 体系,加以渗透、传播、更新,从而推动时尚的进展。如果从符 号学的角度层层分析的话, 可以认为时尚作为能指, 其一级所指 为新奇;而后新 奇又作为二级能指,其二级所指为独特;独特又 可视为三级能指, 其 所指则是较高的社会阶层。 从传播的角度来 看,正是传递观之下的传 播。套用

9、最经典的五个 W 模式,可以将 此垂直模型下的时尚解读为:较高社会阶层(Who 通过社会的阶层结构( Where )向较低的社会阶层( Whorm 传递一种可称之 为时 尚的符号( What )。当然,时尚作为一种符号,要具备流动 性与传递 性, 是需要落在一些相对具体的物什之上的。 但为何落 在“这些” 物什之上, 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只是较高的社会阶 层选择了它们 而已。 因此,较低的社会阶层看起来模仿的是这些 具体的物什, 但 事实上他们之所以模仿这些物什是因为较高社会 阶层设定的时尚。 较 低阶层看中的是这些具体物什之外的符号意 义,即时尚的符号意义。 更进一步说,在这个时尚观念中,

10、“时 尚”是否称为“时尚”并不重 要, 重要的是这个符号作为所指的 意义。相应地,从传播角度来说, 就是指一件事或一个信息用法 语、汉语还是阿拉伯语进行传播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这些符号承 载的内容信源的意义。 这正是后来被 凯瑞所批判的传播的传 递观在时尚领域的翻版, 持此观念者总是认为 事物的意义是先验 的存在的。作为社会过程的时尚观与传播的仪式观。 作为社会过程的时 尚观 认为并不是什么阶层创造了时尚, 时尚本身是一种社会驱动 整合的动 力。人们加入时尚,是为了在时尚中共享“要时尚” (to be in fashion ) 的意愿。人们选择时尚,只是因为时尚够时尚。 “要时尚”是时尚的 中

11、心机制。人们通过这个意愿来完成一次又 一次的集体选择过程, 从 而推动一些时尚的具体现象生发而后死 亡,另一些时尚的具体现象又 涌现,继而走向死亡。在这样一个 过程中,时尚不仅是传递一些所谓 的时尚信息, 更重要的是维系 时尚本身, 分享人们“要时尚”的意 愿。而社会则通过时尚而生 生不息:时尚俨然是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 机制。这种自发、 自满、自驱的机制驱动着社会、联结着社会、区 隔着社会。这不正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吗?“传播的 仪式观 ' 并非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 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 会的 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 而是指共享信仰的表征。 ”8 这样的 时尚观念与凯瑞的传播的

12、仪式观是心心相印的, 持此观念者都认为意 义是共同创造出来的,不存在不可变更的先验的意 义,而社会正是通 过共同的意义分享而得以整合的。四、比较及结论时尚的符号观依然还是时尚研究中主流的观点。 尽管随着社 会结构的变迁,当代社会日益呈现出平面化、碎片化、去中 心化的趋势,但是与权力、 控制相关的垂直型的结构依然在不少领域存在。只要有控制,时尚的符号观将依然是适用的,与这种时尚 观相 关联的传播将依然是传递观之下的传播。虽然巴纳德 ( Malcolm Barnard )认为将传播仅仅看做信息的传递不能理解作为传播的时尚,因为在此传递过程中无法确定谁是信息的发送 者,从而也无法确定一 个物件的先验

13、意义是什么, 9 但是在这里,笔者以为巴纳德忽视了此 类时尚观所赖以存在的特定的社会 结构。在具有垂直结构的社会中, 等 级制度或者说一种垂直结构 赋予了时尚以意义。 这样的等级制度就是 巴纳德没找到的那个信 息的发送者,或者说信源。当然,现代社会的 阶层结构已不是如 西美尔所描述的、 那么简单地从上至下的线性结构 了,但是因权力分配的差异而导致的各种控制无所不在, 因控制而 强加于时尚 之上的意义也无所不在。正是这种控制让时尚具备了符号 的意义。如果落实到衣服, 蒂安娜克兰也认为“服装在伪装社会地位 时是有用的, 可以作为打破社会地位的限制, 让个人呈现出比实 际 有更多的社会或经济资源的一

14、种手段” 10 。这样的视角就是 一种符 号论的视角。 而这种视角如果脱离了赋予符号意义的权力 结构,那么 将无从追寻符号的意义从何而来。 时尚的符号观先验 地假定时尚符号 的意义, 而这个意义正是时尚作为符号可以流通 的前提条件。 只是 我们或许可以将西美尔笔下的社会等级制度更 抽象一点,抽象为一种 权力控制。在此基础上, 我们再来看时尚的机制观, 则可以清晰地看到 这地抽离了,种时尚观是将作为符号的时尚赖以存在的社会垂直结构整个 从而假定社会是一种完全平面的、 不存在控制的状态。在此前提之下, 时尚于是缺失了传递的管道,也缺失了信源,就 等于缺失了外在的动 力。而时尚依然还存在, 那么只能是一种自 我推动的过程,或者说 作为人类“生活的理想” 11 。指引着社会,这样的时尚观事实上更多地表达了一种民主的 思想, 能够解释一些特定的时尚现象, 但忽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