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研究_第1页
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研究_第2页
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研究_第3页
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研究_第4页
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研究    朱传祥 穆伟国家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重点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师德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有与企业、行业同步的实用技术技能,即高职教师应该是具备真正的“双师”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国家2015年首次提出2016年全面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无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面对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更高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在探索教师技术技能提升方面却没有与时俱进,甚至是阻碍了教师的发展。本文

2、将在如何通过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进而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展开讨论并提出几点建议,探讨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技能水平,打造过硬技能本领的途径和方法。近年,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国家着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对于“中国制造”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标准。为助力国家经济发展,促进改革顺利实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担当重要角色的高职院校均积极跟进,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各院校实际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力争在努力提升教师技能水平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师带徒”、“校企共育”等多模式共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理、实的协同发展。然而,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量多质低的现实,无论学校还是企业都在积极探讨如何培养高

3、质量、高技能人才的新途径,新方法。但同时传道受业解惑之师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如结构不合理、技能水平欠缺、校企人员交流不畅等诸多问题。通过近年部分高职院校的探索,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对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有着重要积极意义。这不仅能优化和丰富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积极掌握传播前沿技术、带动学生技能提高,还能提高企业参与办学、激发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外,为开展校企横向课题研究等提供了便利条件。1 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的必要性1.1 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打造“双师”师资队伍的基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技能水平不高是普遍

4、性问题,伴随着多年的高校扩招和高校毕业生质量的下降,部分新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与行业产业前沿技术脱节,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水平,为了培养能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首先就要从培养一支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综合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开始。1.2 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本质就是“工学结合,校企联盟”,尽管高职院校通过工学交替或理实一体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但如果没有学校对行业的深入了解犹如无源之水,自然会造成教学与生产的脱节、院校与企业的脱节,长久来看一方面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阻碍了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延迟

5、了“中国制造”长远目标的实施。同时伴随着高校扩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师生比的严重失调,让企业参与办学、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校企之间形成一定的优势互补,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1.3 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当前,大部分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如校内设厂、捐赠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基地等,但普遍存在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方式单一、不可持续等问题。部分企业参与的目标单一,甚至只是希望解决一时短缺或成本低廉的劳动力,没有从长远规划设计。然而校企之间的双向流动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企业人员的培养与发展将激发出新的活力,最终实现校企的合作共赢。2 校企人员双向流

6、动的现状分析2.1 双向流动现状2015年10月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发布了中国职业教育观察报告,该报告一语中的地指出: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软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足其主要表现是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活跃程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当前,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形式虽然多样,但由于缺乏成熟的模式和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导,合作内容较少,合作周期较短,问题相对较多。但同时也有一类高职院校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并能获得很好的政策延续。这类高职院校往往有自己的校办企业,或者高职院

7、校本身由企业举办。2.2 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工作内容及流动不畅的原因在开展校企间教师和技术人员双向流动的单位,其流动到对方单位的工作形式和内容可以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不断去开发尝试,其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后可以从事企业员工培训、企业生产管理,参与技术改革等内容,还可以参与校企间横向课题研究和成果培育等工作,而企业职工到学校后可承担学生实践教学、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学生技能大赛赛项设计和参赛指导,还可参与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多项工作。然而,现阶段尽管在开展双向流动较好的校企间其合作的形式也相对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双方真正参与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导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

8、人员双向流动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高职院校教师短期流向企业的阻力主要原因:一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任务较重,师生比严重失调的情况,教学系部外派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教师技能水平不高,到企业不能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实际,影响实践效果,同时因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导致企业不愿接收;三是學校缺乏教师企业锻炼的激励政策,到企业锻炼影响教师薪资,教师职称评定中缺乏此项目的考核,造成教师去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技术人员短期流向高职院校的阻力主要原因为:一是企业生产任务重,企业人员的离开会影响生产进度;二是流向学校的企业人员可能会失去晋升机会或影响薪资,职工本人意愿不强;三是企业担心职工流动过程中会

9、泄露企业机密或造成人员流失;四是企业着眼当前,获益较少。以上种种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校企之间缺乏坚实的合作基础,共同切入点较少,校企合作的横向、纵向深度不够,双方共赢的局面没有形成。3 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对策及建议3.1 高职院校努力拓展校企合作范围,丰富校企合作基地建设高职院校要努力在拓展校企合作范围上下功夫,既要重视企业数量,更要重视企业质量,积极寻找有着共同利益点或合作点的企业,以期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为进一步的人员双向交流提供基础和便利。3.2 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双向流动的激励机制无论高职院校还是合作企业,都应该着眼长远,着眼大局,积极主动在自身层面建立教师与职工双向流动的激励机制,并保

10、持政策的延续性。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学校以育人为目标,尽管目标不同,但只要去找,共同利益点还是有的。双方可以探索校企共同受益的流动模式,如学校无偿为企业的员工提供培训,企业免费提供教师的实操跟岗锻炼等;学校企业要建立职工或教师个人受益的流动方案或激励政策,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有流动经历且效果较好的人员晋职加薪、评先评优、培训进修等。3.3 建立流动人资数据库,确保流动资源的稳定性高职院校和企业应出台相应选拔条件和奖惩政策,各自组建访问工程师库和兼职教师库,确保建成一支较为稳定的双向流动队伍。人资数据库要有足够数量的人员,队伍结构应合理,同时双方应结合各自实际比如企业的生产淡旺季、岗位特点、学

11、校的教学特点等制定既相互补充又可相互促进的流动方案。3.4 開展多维度合作与研究,打造共赢共享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出台更多横向课题鼓励政策,激励教师与企业共同申报课题、学校科研项目更多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教师的专利成果、科研项目可向合作企业转让,同时企业的技改项目、工艺规程及部分相关数据资料在一定范围内向高职院校开放。通过以上多角度多方位的合作,从而为职工和教师间搭建交流平台。高职院校和企业也应尽可能借助自身资源为对方提供更多合作便利,如学校可以向合作的企业共享教学培训资源和场地,定期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或技能鉴定指导;企业开放生产现场,并开发部分实践岗位面向高职院校教师。高职院校教师流动结束返校后应及时总结归纳提升,将实践转化为成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