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印楝素·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的毒力测试及田间药效评价_第1页
8印楝素·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的毒力测试及田间药效评价_第2页
8印楝素·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的毒力测试及田间药效评价_第3页
8印楝素·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的毒力测试及田间药效评价_第4页
8印楝素·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的毒力测试及田间药效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8%印楝素·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的毒力测试及田间药效评价    陈坚张胡焕陈泰龙摘要 为筛选出防治小菜蛾的高效环保药剂,将印楝素和多杀菌素按不同比例混配对小菜蛾进行室内毒力测试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7%印楝素乳油lc50值为1.661 5 mg/l、10%多杀菌素悬浮剂lc50值为2.964 3 mg/l;当印楝素与多杀菌素的质量比为17混配时,共毒系数(ctc)高达310.17,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表明,在小菜蛾暴发期,使用8%印楝素·多杀菌素悬浮剂168.75337.50 g/hm2喷雾防治,药后14 d

2、防效高达88.69%97.93%,同剂量条件下其防效明显优于对照药剂。8%印楝素·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在推荐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关键词 小菜蛾;8%印楝素·多杀菌素悬浮剂;毒力测定;药效s482.3 a 1007-5739(2017)16-0100-02小菜蛾属于鳞翅目菜蛾科,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1。小菜蛾生活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危害大,目前药物防治以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及灭幼脲为主2。印楝素杀虫剂是一种新型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对环境友好、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印楝素及其类似物对包括同翅目、鳞翅目和缨翅目等在内的500多种害虫有明显影响,对线虫

3、和真菌也具有很好的作用3。多杀菌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无公害高效生物杀虫剂,对害虫具有快速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性;对叶片有较强的渗透性,残效期长,能有效控制鳞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害虫,有一定的杀卵作用4。为了开发出对环境友好、高效的防治药剂,笔者将印楝素和多杀菌素这2种生物源农药混用并筛选出其最佳配比,以期使二者优势互补,减少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同时为生产上科学用药和治理提供指导。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供试虫源。小菜蛾采自海南省植物医院试验基地甘蓝田,经新鲜甘蓝叶室內饲养3代后用于生物测定。试验时,挑选大小一致、健康的3龄幼虫作为试虫。1.1.2 供试药剂。98%印楝素原

4、药(陕西森弗高科实业有限公司生产)、91%多杀菌素原药(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7%印楝素乳油(河南鹤壁英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0%多杀菌素悬浮剂(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8%印楝素·多杀菌素悬浮剂(制剂配比为1%印楝素+7%多杀菌素,海南正业制剂研究室研制)。1.2 试验方法1.2.1 室内毒力测定。室内毒力测定采用浸叶法5。在预试验的基础上,将每种药剂设5个浓度梯度,即1、2、4、6、8 mg/l,以清水作空白对照,共计11个处理,4次重复,每次重复用24头小菜蛾3龄幼虫。将洁净的甘蓝叶片用打孔器打成直径约2 cm的圆片,将叶片浸入相应药剂处理浓

5、度中,10 s后取出,自然晾干后置于12孔板中,每孔中放1片并接入2 头饥饿4 h的试虫,12孔板上方盖1层纸(防止试虫逃逸)。试验于(26±1)、相对湿度60%80%、光暗周期14 h10 h的养虫室内进行,观察24、48、72 h试虫死亡情况。以毛笔轻轻碰触虫体,不动者视为死亡。以dps软件作为统计工具,计算毒力回归方程、lc50、lc90值及其95%置信区间等6。最佳配比筛选采用王小艺等7推荐的horsfall法,以预先测定的印楝素和多杀菌素的lc50按体积比100、91、82、73、64、55、46、37、28、19、010进行混合,计算各个配比的死亡率。若毒性比率(实际死亡

6、率/理论死亡率)>1,为增效作用;若毒性比率120表示复配剂有明显的增效作用,<80表示复配剂有拮抗作用,介于80120之间表示相加作用。1.2.2 田间药效试验。试验于2013年在海南省植物医院生测基地进行。甘蓝品种为京丰1号,11月10日移栽,基于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设6个处理:8%印楝·多杀菌悬浮剂337.50、225.00、168.75 g/hm2,对照药剂10%多杀菌悬浮剂337.50 g/hm2和0.7%印楝素乳油450.00 g/hm2,以清水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约20 m2,用水量为675 kg/hm2,于2013年12月15日

7、(小菜蛾幼虫3龄前)施药。施药前及药后1、3、7 d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定点调查5株的虫口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9。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比例配制的药剂对小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由表1可知,0.7%印楝素乳油lc50值为1.661 5 mg/l,lc90置信限为1.330 82.074 3 mg/l。10%多杀菌素悬浮的lc50值为2.964 3 mg/l,lc90置信限为2.491 33.527 2 mg/l。2.2 印楝素与多杀菌素复配毒性比率及共毒系数测定结果由表2可知,印楝素与多杀菌素在各个配比的毒力比率均1,呈增效作用;当体积比为28即质量配比为17时,毒性比率表现最大,为1.3。

8、将印楝素与多杀菌素2种药剂按17的比率配制成8.00、4.00、2.00、1.33、1.00 mg/l 5个质量浓度梯度进行毒力测试,结果表明,该混配组合对小菜蛾的lc50值为0.955 7 mg/l,相关系数r2=0.999 5,回归方程y=5.037 1+1.886 9x,共毒系数ctc=310.17>120,具有显著增效作用。2.3 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混配剂对小菜蛾田间防效由表3可知,药后3 d,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337.50、225.00、168.75 g/hm2对甘蓝小菜蛾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9.89%、83.35%、75.81%;对照药剂0.7%

9、印楝素乳油田间推荐剂量450.00 g/hm2和10%多杀菌素悬浮剂田间推荐剂量337.50 g/hm2的平均防效分别为73.76%和77.5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337.50 g/hm2与对照药剂0.7%印楝素乳油、10%多杀菌素悬浮剂的防效差异极显著或显著;而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225.00、168.75 g/hm2的防效与0.7%印楝素乳油、10%多杀菌素悬浮剂的防效差异不显著。endprint药后7 d,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337.50、225.00、168.75 g/hm2对甘蓝小菜蛾的平均防效分别为91.11%、89.

10、62%、84.68%;对照药剂0.7%印楝素和10%多杀菌素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2.84%和83.8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337.50、225.00 g/hm2的防效与对照药剂0.7%印楝素乳油差异显著,而168.75 g/hm2处理与其差异不显著;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337.50、225.00 g/hm2与10%多杀菌素悬浮剂的防效差异达显著水平,而168.75 g/hm2与其差异不显著。药后14 d,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337.50、225.00、168.75 g/hm2对甘蓝小菜蛾的平均防效分别为97.93%、91.31%、8

11、8.69%;对照药剂0.7%印楝素乳油和10%多杀菌素悬浮剂平均防效分别为87.44%和86.8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337.50 g/hm2的防效与对照药剂0.7%印楝素和10%多杀菌素的防效差异极显著;而225.00 g/hm2的防效与0.7%印楝素乳油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与10%多杀菌素悬浮剂的防效差异显著;168.75 g/hm2的防效与0.7%印楝素乳油和10%多杀菌素悬浮剂的防效差异均不显著。综上所述,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337.50 g/hm2药后7 d和14 d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效均达90%以上,较对照药剂0.7%印楝素乳油和10%

12、多杀菌素悬浮剂的田间推荐剂量的平均防效高,且差异分别达显著、极显著水平。而225.00 g/hm2和168.75 g/hm2 2个剂量的防效均与对照药剂田间推荐剂量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调查发现,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甘蓝的长势与清水对照处理的相当,甘蓝叶色正常,无任何不良现象。此外,印楝素与多杀菌素复配不仅对甘蓝小菜蛾有很好的防效,還能对蚜虫也有很好的防效。由此体现出该复配剂对甘蓝的高效安全性。3 结论在室内配方筛选最佳配比结果的基础上研制成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通过大田药效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是高剂量还是低剂量均表现出对甘蓝小菜蛾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且速效性很强,

13、对蚜虫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产生药害问题,由此体现出该复配剂对甘蓝的高效安全性。此外,无论是从有效成分还是剂型的角度分析,8%印楝·多杀菌素悬浮剂均能达到现代农业生产的绿色、高效、环保的要求及水平。但本研究仅是1年的研究结果,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和验证。4 参考文献1 冯夏,李振宇,吴青君,等.小菜蛾抗性治理及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2):247-253.2 刘红飞.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10b):36-37.3 陈小军,杨益众,张志祥,等.印楝素及印楝杀虫剂的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6):1478-1484.4 纪明山.生物农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12-114.5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篇第14部分:浸叶法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6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7 王小艺,王跃龙,欧晓明.农药混剂配比研究的一种实用寻优方法初探j.农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