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实习 姓名_第1页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 姓名_第2页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 姓名_第3页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 姓名_第4页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 姓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地利用规划实习一、实习目的与意义通过实习,将课堂所学的部分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土地整治、整理规划进行直观认识和掌握,认识水土流失地的整治规划措施方法;通过实例上机学习直线模型预测法、线性规划法、模糊聚类法等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与土地利用分区评价;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与旧版标准(GBJ137-90)对比学习;以某城镇为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进行结构优化调整等;以具体城镇为例,掌握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大纲内容。以实习报告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的具体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二、实习的主要内容(一)参观并实际

2、操作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型模拟沙盘,了解土地整治规划及水土流失地土地整治规划措施的实施方法等。观看并学习小流域及其形态特征并且演示了一下在小流域降雨形成径流回流的过程。流域是指河流出口断面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积水区域,按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是否一致,把流域分为闭合流域和非闭合流域。闭合流域是指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一致的流域;非闭合流域是指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不一致的流域。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流域是非闭合流域。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流域,一个大流域可以按照水系等级分成数个小流域,小流域又可以分成更小的流域等。另外,也可以截取河道的一段,单独划分为一个流域。流域之间的分水地带称为分水岭,分水岭上最高点的

3、连线为分水线,即集水区的边界线。处于分水岭最高处的大气降水,以分水线为界分别流向相邻的河系或水系。分水岭有的是山岭,有的是高原,也可能是平原或湖泊。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分水岭明显,在地形图上容易勾绘出分水线。平原地区分水岭不显著,仅利用地形图勾绘分水线有困难,有时需要进行实地调查确定。 在水文地理研究中,流域面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据。自然条件相似的两个或多个地区,一般是流域面积越大的地区,该地区河流的水量也越丰富。流域几何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流域形状、流域长度。流域面积: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出口断面所包围的面积,在水文上又称集水面积,单位是平方公里。这是河流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大小直接影响河流

4、和水量大小及径流的形成过程。流域形状:对河流水量变化有明显影响。  径流形成过程是指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量流出河流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降水落到流域面上后,首先向土壤内下渗,一部分水以壤中流形式汇入沟渠,形成上层壤中流;一部分水继续下渗,补给地下水;还有一部分以土壤水形式保持在土壤内,其中一部分消耗于蒸发。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或降水强度大于入渗强度时,降水扣除入渗后还有剩余,余水开始流动充填坑洼,继而形成坡面流,汇入河槽和壤中流一起形成出口流量过程。故整个径流形成过程往往涉及大气降水、土壤下渗、壤中流、地下水、蒸发、填洼、坡面流和河槽汇流,是气象因素和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综合

5、作用的过程。分为产流阶段和汇流阶段。产流是降水和扣除损失后产生径流的过程,汇流是指径流经坡面漫流和河槽汇流形成流域出口流量的过程。实际上这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交替进行。径流的表示方法径流深、径流模数、流量等来度量。降雨时间,汇流时间的长短影响着水土流失的量的多少和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一般来说,汇流时间越长,水流越缓慢,越利于降雨的下渗,有利于涵养水源,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二)直线回归预测法与模糊聚类法学习(1)以河南光山县1950-1979年30年耕地面积资料为例,对该地区用直线模型预测法进行耕地需求测量,进而学习直线模型预测与回归预测。光山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南部,南依大别山,北临淮

6、河,地处豫、鄂、皖三省的连接地带,中心坐标:32°000N,114°540E。县境东临潢川和商城,西连罗山、南接新县、北与潢川和息县相望。东距合肥227公里、南离武汉220公里、北至郑州413公里、西抵西安696公里(以上均按高速公路里程计算)。境内有京九铁路、宁西铁路、国道312、国道106、沪陕高速、大广高速过境。气候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县总面积18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万亩,林业面积90万亩,水面积31万亩,辖25个乡镇,339个行政村,总人口84万。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大豆、薯类等。经济作物有茶叶

7、、棉花、麻类、油菜、花生、芝麻、烟叶、板栗、银杏等。林业树种有松、杉、椿、杨、柏、槐等近百种;南部地区还盛产油料植物、淀粉植物和药用植物,以及山珍果味、野生动物。地下矿产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石灰石、萤石等30余种。宜采矿点近百处。宜种宜养无污染水面10万亩。预测耕地面积S2000=-1.0827*51+113.29=58.0723万亩S2010=-1.0827*61+113.29=47.2453万亩(2)以江苏如东县2000年土地利用规划指标为例,对如东县土地利用分区进行模糊综合聚类分析评价。如东县1位于北纬32°1232°36东经120°42121

8、6;22。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南通市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南部与南通市通州区为邻,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东面和北面濒临黄海。县境西起袁庄镇曹家庄西端,东止如东盐场东堤,长达68公里,南起掘港镇朱家园南河,北止栟茶新垦区,宽达46公里。全境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不包括海域),其中陆地面积为1702平方公里,水面面积为170平方公里。2006年,全县耕地面积为10.44万公顷。如东县素有黄金海岸之称,境内海岸线全长106公里,占全省的九分之一,全县海域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县境之内地势平坦,属典型的平原地区。地面高程(以废黄河为基地)一般在3.5米4.5米之间,中部沿如泰运河一线则

9、在5米左右。如东县陆地是典型的滨海平原,地势基本平坦,略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高程一般在海拔3.5 - 4.5米之间。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海洋的调节和季风环流影响,一年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颇宜人居。海洋性气候的特性导致,冬季潮湿寒冷,最低气温5;夏季炎热潮湿,最高气温达40。冬夏季时间较长,春秋季较短。表1 江苏如东县土地利用类型无量纲化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效果地区P1P2P3P4P5P6P7P8P9P10P11P12P13P14P15掘港区1.00 0.91 0.19 0.07 0.00 1.00 0.60 0.72 1.00

10、0.31 1.00 0.55 0.89 1.00 1.00 掘东区1.00 1.00 0.25 0.10 0.00 0.61 0.53 0.70 0.81 0.42 0.47 0.55 0.68 0.78 0.54 苴镇区1.00 0.86 1.00 0.12 0.00 0.65 0.57 0.76 0.66 0.45 0.64 0.90 0.81 0.71 0.49 丰利区1.00 0.79 0.45 0.12 0.00 0.82 1.00 0.95 0.89 0.31 0.51 0.90 0.88 0.73 0.50 拼茶区1.00 0.87 0.56 0.17 0.00 0.90 0.6

11、1 0.72 0.88 0.34 0.40 0.78 0.95 0.70 0.47 双甸区1.00 0.90 0.40 0.03 0.00 0.90 0.69 0.70 0.79 0.39 0.38 0.75 0.85 0.67 0.43 岔河区1.00 0.92 0.35 0.04 0.00 0.82 0.65 0.71 0.71 0.45 0.47 1.00 1.00 0.43 0.64 马塘区1.00 0.93 0.42 0.02 0.00 0.88 0.70 0.63 0.68 0.47 0.60 0.94 0.99 0.97 0.72 垦区0.98 0.75 0.47 1.00 1.

12、00 0.72 0.32 1.00 0.26 1.00 0.54 0.48 0.47 0.53 0.26 表2,Correlation Matrix(a,b) 相关系数矩阵p1p2p3p4p5p6p7p8p9p10p11p12p13p14p15Correlationp1 1.000 0.644 -0.026 -0.989 -1.000 0.272 0.637 -0.716 0.849 -0.953 0.043 0.545 0.818 0.395 0.547p20.6441.000-0.393-0.689-0.639-0.0010.000-0.8890.474-0.4950.0070.0610.

13、3900.3250.506p3-0.026-0.3931.0000.1010.029-0.391-0.0580.161-0.3070.115-0.1450.402-0.046-0.200-0.446p4-0.989-0.6890.1011.0000.987-0.306-0.6340.755-0.8170.923-0.058-0.550-0.828-0.404-0.589p5-1.000-0.6390.0290.9871.000-0.265-0.6450.706-0.8540.957-0.034-0.542-0.813-0.395-0.539p60.272-0.001-0.391-0.306-0

14、.2651.0000.343-0.2620.484-0.3950.3260.1130.6030.3510.555p70.6370.000-0.058-0.634-0.6450.3431.000-0.0450.615-0.711-0.1110.6300.6530.2160.230p8-0.716-0.8890.1610.7550.706-0.262-0.0451.000-0.4900.556-0.058-0.260-0.614-0.401-0.548p90.8490.474-0.307-0.817-0.8540.4840.615-0.4901.000-0.9580.2290.1730.6710.

15、5110.629p10-0.953-0.4950.1150.9230.957-0.395-0.7110.556-0.9581.000-0.105-0.419-0.781-0.437-0.555p110.0430.007-0.145-0.058-0.0340.326-0.111-0.0580.229-0.1051.000-0.2850.0540.6180.748p120.5450.0610.402-0.550-0.5420.1130.630-0.2600.173-0.419-0.2851.0000.744-0.1600.068p130.8180.390-0.046-0.828-0.8130.60

16、30.653-0.6140.671-0.7810.0540.7441.0000.2590.582p140.3950.325-0.200-0.404-0.3950.3510.216-0.4010.511-0.4370.618-0.1600.2591.0000.659p150.5470.506-0.446-0.589-0.5390.5550.230-0.5480.629-0.5550.7480.0680.5820.6591.000a Determinant = .000b This matrix is not positive definite.表3,Total Variance Explaine

17、d总方差Total% of VarianceCumulative %Total% of VarianceCumulative %17.90393652.692952.69297.90393652.692952.692922.63329317.5552870.248192.63329317.5552870.2481931.64438310.9625581.210741.64438310.9625581.2107441.089847.26560188.476351.089847.26560188.4763550.8739465.82630794.3026560.4350232.90015697.2

18、028170.3646352.43090399.6337180.0549430.36628910095.92E-163.95E-15100102.39E-161.59E-15100111.08E-167.2E-16100121.6E-171.06E-1610013-1.4E-16-9.2E-1610014-2.7E-16-1.8E-1510015-4E-16-2.7E-15100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表4,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因子得分系数矩阵Component1234p10

19、.960464-0.20174-0.114110.078214p20.6409510.191941-0.72823-0.08378p3-0.20711-0.589490.0814520.734306p4-0.96880.1608920.136055-0.03552p5-0.958390.2066680.111661-0.07017p60.4824570.3222160.531157-0.31454p70.636826-0.402380.49762-0.19242p8-0.73675-0.110240.548202-0.08381p90.885560.1221680.121888-0.14061

20、p10-0.941410.114411-0.081610.030978p110.198210.7513210.3281430.465748p120.475804-0.730260.1875460.15111p130.87394-0.234650.199048-0.03611p140.5230470.5785320.1212950.33404p150.7183640.5884140.1201880.1223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表5,江苏如东县Y值表掘港区掘东区苴镇区丰利区拼茶区双甸区岔河区马塘区垦区Y14.853.813

21、.444.123.993.944.074.48-0.29Y21.340.47-0.25-0.16-0.030.00-0.150.320.58Y31.420.771.141.561.191.101.121.231.13Y40.490.320.980.340.400.260.280.560.39Y3.372.482.222.642.552.512.552.930.12Y=aY1+bY2+cY3+dY4图6,江苏如东县模糊聚类分析评价以如东县8大行政区及垦区为9个样本单元,虽然个样本内部在聚类因子诸方面基本接近,但并非完全相同;同时,不同样本之间,由于各项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具有一定的上下波动性。因此,

22、在最后确定分区时,遵照区域整体性和便于实施管理的分区原则,将模糊聚类结果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使其接近于未来发展目标,最终形成了以下3个分区:1、中部土地利用区 包括掘港区、马塘区、岔河区及掘东区的华丰乡2、西北部土地利用区 包括丰利去、拼茶区和双甸区3、沿海土地利用区 包括掘东区(三)以某城镇10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为例,提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方案;(陕西榆林市榆阳县)1. 榆阳区的概况1.1榆阳区自然概况榆阳区位于东经108°58-110°24,北纬37°49-38°58, 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连接地带; 东西宽128 km,

23、 南北长124 km, 总面积为7053 km2。 境内地形地貌以长城为界,北为风沙草滩区,地势开阔平坦沙丘、草滩交错分布,约占总面积的65.1% ; 南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约占总面积的34.9% ; 全境地势东北高,中部、南部低,最高海拔1413 m( 位于麻黄梁乡),最低海拔870 m( 位于镇川镇)。该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雨少不均,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8.3 ,最高气温38.6 , 最低气温- 32.7 ; 区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且由南向北递减,年均降水量为405mm,最大为695.4 mm,最小为159.6 mm。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

24、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榆林属毛乌素沙漠与黄土丘陵区交接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榆阳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边

25、缘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分明,干湿各异。年平均气温8.3。冬季处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之下,气候寒冷干燥少雨雪。春季因极地大陆性气团消退,东南暖湿气流逐渐北进,大地回暖快,降水渐增,易出现寒潮、霜冻和大风沙尘天气,春旱频繁发生。夏季西南暖湿气流明显加强,是一年中降水最集中的季节,多阵性降水,雨量分布不均。秋季因暖湿气团和干冷气团交替出现,辐射减弱,低空温度迅速下降,大气层结构稳定,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榆阳区的年平均降水量365.7毫米,在400毫米降水线附近,榆阳区境内的榆溪河为其主要用水水系,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汇入无定河,最后流入黄河,榆溪河的存在使得榆阳区水量较为丰富,但全区水资源分布受

26、地质、地貌、水文地质、补给源和人类活动影响,各区域水资源贮量差异悬殊。区内农业灌溉基本依靠榆溪河水系。榆阳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榆阳区是榆神煤田和榆横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探明原煤储量300亿吨,占预计储量的82%,且为优质环保煤。区境西部是我国大陆上最大的整装天然气陕甘宁大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气东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厂。开采发展矿产资源也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1.2榆阳区的社会经济概况榆阳区的农业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了由传统的越垦越穷,越牧越荒的恶性循环,向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的方向转变,林草覆盖率达到45%以上,一个由乔灌

27、草织造的秀美山川初现轮廓。二是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向种养业并重的方向转变,羊子饲养规模已达到154万只,生猪、笼养鸡分别达到80万头、100万只;大扁杏种植10.2万亩,温室大棚菜达到3000亩,全区“北畜南果城郊菜”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其中高效养殖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三是实现了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向种植粮食、饲料、饲草和经济作物并重的方向转变,粮、经、饲种植比例高速到60:12:28,为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在构建新的经济体系中实现了“两大跨越”。一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实现了改组制和产权置换上的跨越。普惠酒业集团公司、制药厂、人民煤矿等骨干企业,

28、采取以强联强、以优引优的办法,进行合资合作改制,甩掉了包袱,搞活了机制,焕发了新的生机,已成为独占鳌头的重点企业。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了由小打小闹到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跨越。全区原煤产量由2000年的78万吨增长到了2005年的560万吨,翻了近3番。一批以煤、电、盐为主的产业项目正在兴起,初步形成了以210国道为“轴心”、以旧榆神路和榆补路为“两翼”的“四大工业基地”,即以国道沿线金鸡滩、牛家梁镇为主的煤电向载能工业品和化工产业基地;以鱼河、镇川、上盐湾为主的岩盐开发及其化工产品转化基地;以旧榆神路沿线麻黄梁、大河塔、牛家梁为主的原煤生产基地;以榆补路沿线巴拉素、芹河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基地和农副产

29、品加工基地。相继引进了一大批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的强势产业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投入营运,拉动全区经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工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产销衔接进一步趋好,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势强劲。 第三产业在强势经济中快速发展。以餐饮、商住、金融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实现增加值25.96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49.7%,地方财政收入的1/4来自于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今日潮、银河、天佑、三辰、金龙、四海大酒店与个体经营者的风味特色小吃,互为补充,提升了榆林饮食文化品味,在全市服务业的中心位置更加凸现。2.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土地根据土地的特点和社会经济

30、发展的要求被人类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必然在一定的时期内产生变化。榆阳区具有悠久的土地开发历史, 其土地覆盖类型多种多样。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政治等驱动因素的复杂多变, 本区的土地覆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同农业、林业、牧业等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的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化和土地退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相关。分析中主要参考了榆阳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这八类用地的数量变化情况。居民点工矿区即人类住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居民点用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消费形式,要以可持续消费观为指导,进行合理的规划。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现代工

31、业的先驱,由于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占地面积大,所以对其用地进行分析和规划的意义重大。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属于农业用地,是农业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土地特性进行规划,集约利用农业用地,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为了让我们学以致用胡兵辉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他调查的数据供我们参考分析。3、根据图表分析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榆阳区1996-2007年八类用地面积变化情况 表1 榆阳区1996-2007年各类用地数量统计表 单位:公顷年份耕地面积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19961061363756.31296138.63212328.9113932.651177.712

32、743.3152956.95199899300.066064.55293818.29213175.2515046.121694.572885.3857186.21200189982.277192.75318567.08201683.1515648.621794.982241.1952060.41200288021.1910897.24319037.01200109.1215749.211811.342091.2951454.04200386420.3912590.8319847.63199090.2115895.721853.812061.3151410.58200485286.913965.

33、03320315.84198564.7915918.571841.642061.3151216.38200584551.914694.58320206.13198366.7115935.621863.92384.4251167.2200684409.5214889.16320079.97198340.1616019.761885.152384.4251162.31200782150.914901.31322009.06198309.2716175.252102.282384.4251137.97由表1可知,随着耕地的显著减少,即由1996 年的106136公顷减少到2007 年的82150.9

34、公顷,园地、林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的面积显著增加,尤其是园地变化最为显著,从1996年的3756.3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14901.31公顷;林地由1996 年的296138.63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322009.0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由1996 年的1177.71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2102.28公顷;耕地的减少,园地、林地的增加主要与当地政府以推进经济林发展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指标有关;当地经济的发展促使交通运输面积在五年内增加了924.57公顷,从1996年到2007 年,牧草地减少了14019.64公顷,未利用地由1996年的52956.95公顷减少到2007年的51137

35、.97公顷,这与当地政府近年来加强对荒地治理有关;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2242.6公顷。 耕地面积变化图根据上图可知榆阳区从1996年至2007年的耕地面积变化状况,从1996年到2001年耕地面积下降幅度较大;从2002年到2007年榆阳区的耕地面积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人们开始向退耕还林、封山绿化的方向转化,耕地面积减少,绿地面积逐渐增多。榆阳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耕地面积在2002年后变化很小。根据上图可知从1996年至1998年年底,榆阳区的园地面积呈上升趋势;随后至2001年幅度减缓;从2001年中旬至2002年中旬林地面积增加幅度非常大;至2005年园地增加幅度放缓,但还

36、是处在增长状态上;从2005年开始林地面积增幅非常小。 园地面积变化图林地面积变化图根据上图可知从1996年至1998年年底榆阳区的林地面积呈下降趋势;随后至2001年中旬林地面积呈直线上升;从2001年中旬至2004年中旬林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很小;从2004年中旬至2006年中旬林地面积呈下降状态,但下降比例不是很明显;从2006年年底开始林地面积又有所上升。从中我们还可以知道榆阳区农业结构在1998年发生调整,向退耕还林、封山绿林的方向转变,同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林地的重要性,注重美化环境。牧草地面积变化图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从1996年至1998年榆阳区的牧草地呈上升趋势但在1998

37、年年底呈下降趋势,而且势头非常的明显,幅度非常大;从1998年年底至2001年上中旬牧草地面积呈直线下降,下降幅度较大;从2001年中旬至2007年榆阳区的牧草地面积均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相对较为稳定。居民点工矿地面积变化图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知道榆阳区的居民点工矿面积的变化。从1996年至1998年中旬榆阳区的居民点工矿面积上升比例较大;1998年年底到2001年中旬居民点工矿面积也呈上升状态,从2001年年底到2006年下旬榆阳区的居民点工矿面积均有所上升,但上升比例不是很明显;从2006年到2007年上升的比例比2001年年底到2006年下旬上升的比例大。全区原煤产量由2000年的78万吨

38、增长了到了2005年的560万吨,翻了近3番。交通用地面积变化图从上图我们可以知道榆阳区从1996年至2007年交通用地的变化情况。1996年到1998年中旬交通用地呈上升状态,上升比例较大;从1998年至2006年年底榆阳区交通用地基本趋于稳定,交通用地面积基本不变;从2006年年底到2007年交通用地又呈现出上升趋势。榆阳区第三产业在强势经济中快速发展,所以交通地面积不断增加,具有重要意义。水域面积变化图从上图我们可以知道榆阳区从1996年至2007年的水域面积变化情况。从1996年至1998年中旬榆阳区的水域面积呈上升状态;但是从1998年年底到2001年上旬,水域面积成下降趋势,下降比

39、例较大;从2001年下旬至2004年下旬榆阳区的水域面积呈下降趋势,但下降比例相对其他几年较小;从2004年中旬到2005年上旬,榆阳区的水域面积又出现上升状态,上升比例相对较大;从2005年中旬至2007年榆阳区的水域面积相对呈稳定状态 。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图从上图我们可以了解到榆阳区未利用地的面积变化情况。从1996年至1998年榆阳区的未利用地面积呈直线上升;从1998年至2001年上旬榆阳区未利用地面积呈直线下降;从2001年中旬榆阳区未利用地面积逐渐下降而后到2002年上旬趋于平稳;从2002年中旬稍有回升而后至2003年中旬开始呈现下降状态;从2004年中旬开始至2007年榆阳区未

40、利用地呈平稳下降状态。榆阳区的未利用土地面积和经济发展有关,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才使得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原来越少。从上图可以分析得出,1996年,榆阳区占地最多的是林地,43,其次是牧草地,占地31;耕地面积,15;未利用面积,8;其余面积占地均未超过5,因此再次未依次列出。从上图可以看出,1998年,榆阳区林地、牧草地、耕地这三大块占地面积与1996年比较,基本没有变化,分别为43、31、14,耕地面积较1996降低了1,其余面积与1996年相比,没有大变化。从上图中可以看出,2001年榆阳区林地面积较1998年有了明显变化,增加了3,而牧草地的面积减少了2,耕地面积从96年以来,占地面积持

41、续下降,在2001年已经下降到29;其余类型占地均未作太大的变化。从上图分析可以得出,2002年榆阳区土地利用中情况中,只有园林面积发生了可见的变化,有2001年的1增至2,其余各用地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从上图分析可得出,2003年榆阳区土地利用,较2002年基本没有变化,各土地占地没有明显变化。从上图可以分析得出,2004年,林地面积比2003年增加了1,其余各用地面积均未产生明显增加减少。从上图中可分析得出榆阳区2005年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较于2004年并无明显状况,各用地均未有明显变化。从上图可以分析得出,榆阳区2006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较于2005年也未有明显变化。综合上边几张图,可以分

42、析得出,榆阳区从1996-2007年各种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率各不相同,其中耕地面积1998-2001年的减少量是最大的为9%,2005-2006年的减少量是最小的为0.17%;园地面积1996-1998年的增加量是最大为60.92%,其次是2001-2002年的增加量为51.50%,2006-2007年的增加量最小为0.08%;林地面积总体的变化量很小,1996-1998年减少了0.78%,1998-2001年增加了8.42%;牧草地面积1996-1998年增加了0.40%,1998年以后都缓慢减少了;居民点工矿面积1998-2001年增加量最大为40.06%,2001年以后缓慢增加;交通用地

43、面积1998-2001年增加量最大为59.25%,其次是1996-1998年的增加量为43.89%,其他年份缓慢增加;水域面积1996-1998年增加了5.18%,1998-2003年都减少,2003-2007年保持不变;未利用土地2001-2002年减少量最大为11.66%,2002年以后逐渐减少。榆阳区单种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初期量(公顷)末期量(公顷)时间(年)动态模数(%)耕地面积10613682150.912-1.88%园地面积3756.3114901.311224.73%林地面积296138.6322009.1120.73%牧草地面积212328.9198309.312-0.55%居

44、民点工矿面积13932.6516175.25121.34%交通用地面积1177.712102.28126.54%水域面积2743.312384.4212-1.09%未利用地面积52956.9551137.9712-0.29%分析上图可以得出,榆阳县土地利用耕地面积、牧草地面积、水域面积以及未利用面积减少,其中耕地面积、水域面积下降明显;而园地面积、林地面积、居民点工矿面积、交通面积有所增加,园地面积增加较大。优化调整方案根据以上图表及数据的综合分析,为了榆阳区在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得经济快速的发展,需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调整,调整方案如下:农用地(1)做到耕地总量平衡有余;(2)

45、适当增加园地面积;(3)扩大林地面积 ;(4)适当增加牧草地面积;建筑用地(1)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2)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3)稳定独立工矿用地面积;(4)增加交通用地规模;(5)增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未利用土地全面规划,适度开垦。(四)掌握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内容,以具体城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为例进行学习。地点:本校内。以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为例进行学习北京市自然条件分析(一)地理位置及基本情况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四周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地理坐标为北纬39°38至41°51,东径115°25至117°30,东西宽16

46、0公里、南北长170公里左右,东南距渤海约150公里。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市总土地面积16422.78平方公里(折合2463.42万亩)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0.17。全市辖18个县区,城区有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区;近郊有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4个区;远郊有门头沟、房山、通州、怀柔、顺义5个区,以及大兴、昌平、平谷、密云、延庆5个县。2、地形、地貌条件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向西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和北部系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山地面积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3;东南部为平原,面积约占13。海拔高度从东南部的10米上升到西北部的2000多米。市中心海拔43.71米。北京地貌类型多样

47、,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台地、平原三种类型。多样的地貌类型不仅对农业用地产生影响,而且对工业、交通、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也产生重要影响。山地:面积为9070.99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55.22。分布于西北部,是新构造运动上升区,经外力长期侵蚀切割的起伏山峦。海拔大于800米的中山带,山高坡陡,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分状况较好,是本市许多一级河流发源地,大部分地区适宜发展林业生产;海拔小于800米的中山带,山高坡陡,土层较薄,植被以灌丛、灌草丛为主,水分状况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宜发展牧业。丘陵和台地:面积为408.81平方公里,仅占总土地面积的2.48,分布于山地和平原交接部位。丘陵轮廓清晰,主

48、要分布在房山山前,南口小汤山前,庙城山前及刘斌堡一带。一般海拔1503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北山山前丘陵坡度较缓,自然状况较好,利于林木果树生长。西山则坡度较大,植被自然恢复能力较弱。丘陵地目前已大部分开发利用。缓坡旱作,阴坡植林,土薄干旱地区则生长草丛;台地主要分布在大灰厂,长辛店,南口东部,南尚乐和韩庄附近。一般海拔100米以下,相对高度2050米。这里耕层浅,含水层薄,严重缺水,土地利用宜旱作,种植旱粮、果树或实行果旱间作。平原:面积为6808.91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41.45,集中分布于中部和东南部。北京东南部平原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由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蓟运河和

49、北运河洪积、冲积作用形成的。海拔一般小于100米,最低点仅为8米,坡度在35度以下,是目前城市建设及农业用地集中地区。3、气候条件北京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表现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寒冷。”本市年平均气温为1112,年10的积温值平原地区在4100以上,中山区不足2900。无霜期平原地区190195天,长城以北无霜期比平原区约少一个月。本市年日照时数为20842873小时,日照百分比为6065,年总辐射为468.16568.48千焦平方厘米(112136千卡平方厘米),作物光能利用率只有0.5左右,与光能利用率上限6.13的光合潜力

50、相比尚有一定的潜力可挖。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0660毫米,高于全国同纬度其他地区,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山区降水量大于平原区,4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另外,本市灾害性天气较多,这些对农业用地结构和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4、水文条件地表水北京市地表水以河流为主。全市大小河流200余条,分属于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及蓟运河等。河流流向多自西北向东南,在天津市注入渤海。本市地表水年径流量为25.99亿立方米,平均产流量为15.47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只占全国平均产水量27.08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的57,可见北京是个缺水区。加之北京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需水

51、量很大,所以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时必须重点考虑。此外,本市地表水利用率还不到20,水库等水利工程只能控制山区面积的75,西山区和北山区的山前地带地表水尚未得到控制,平原面积的40甚至一半以上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地表水的利用仍具有一定的潜力。地下水北京市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据统计,本市多年平均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为29.21亿立方米,其中山区为15.85亿立方米,平原为3.36亿立方米。多雨年份可达33亿立方米以上,少雨年份则小于20亿立方米。但可开采的地下水量约23亿立方米左右,从地域分布看,山前地区第四纪松散物质有较厚的堆积,而且经砾石、卵石和粗砂为主,地表水容易

52、入渗,地下水比较丰富。近郊区因生活、工业及灌溉用水大,地下水连年超采,局部甚至出现“漏斗区”,成为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限制因素。总体来看,本市一次性天然水资源年平均总量为55.21亿立方米,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计算雨中的重复量13.21亿立方米,实际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8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5,而且局部水质污染严重。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对提高土地生产力有重要意义。(二)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是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分配和科学管理,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北京市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

53、中心。北京人多地少,经济发达,土地需求量大,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尤显重要。本专题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旨在揭示其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1、 土地资源特征北京的土地资源特征,是在北京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过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的。具体可概括如下:(1)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总体结构可以概括为“六山水三分田”,即山地面积约占三分之二,平地包括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具有山地、平原兼有,山地大于平原的特点。山区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土地资源较丰富,中山地区山高坡陡,气候较凉湿,地广人稀,人为破坏较轻,适宜发展林业。低山区山场广阔,坡度较陡,水土流失严重。丘陵、岗台地及山前洪积扇地势起伏,坡度较小,土层较厚,热量较充足,适宜发展粮果生长;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较好,适宜性较广,水源比较丰富,热量充足,雨热同季,水、土、热配合较协调。(2)人均土地资源少,后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