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拳心得_第1页
太极拳练拳心得_第2页
太极拳练拳心得_第3页
太极拳练拳心得_第4页
太极拳练拳心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太极拳练拳心得专气致柔 太极拳术以专气致柔、以柔克刚为宗旨,尤其注重气沉丹田功夫的修养。气沉丹田,即老子所谓“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谓极柔而至刚,万法而归一也,故专气致柔乃太极拳之首要着手功夫。太极拳术欲致柔,务必先要专气。所谓专气,则纯以自然之呼吸,导以心相守之法。心相守之法,即杨家口传“主人翁在家”是也。日积月累,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牵强,将气缓纳于丹田气海。夫气能沉于丹田,则易所谓离心火与坎肾水之相济。进而骨髓日渐充满,则骨自能坚实沉重,即内劲渐长。太极拳术虽不用力,然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成矣。即太极拳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

2、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初学气沉丹田者,其之所以不能专气致柔,乃是不能沉肩坠肘之缘故也。或有未窥太极拳术真谛者,妄言气沉之海底为气沉丹田,盖海底者,穴为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位于前后两阴之间,又名会阴;丹田者,在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为男子生气之海,故又名气海。所谓气沉丹田,非强行将气下压而纳于丹田,如此而致小腹外鼓,切忌之。盖专气致柔之功夫,为太极拳术入道之基。气沉丹田乃绵绵不断、凝神聚气之法,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气海,勿忘勿助。所谓凝神聚气,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三年有成矣。吾师曾教余一种专气致柔练习之法,即每日顺调呼吸,纯任

3、自然,全身筋骨松开,轻柔舒展臂掌,采天地阴阳之气将气以轻缓细长导纳于下丹田之中,以心相守,稍聚而勿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融于丹田。日久充盈,炼之而收敛充溢于内,达乎四肢,流乎百脉,越尾闾撞开夹脊,而上乎泥丸,旋复下游任脉而下丹田,此河车之路通矣。体用述真 一阴一阳之为道也。太极拳以虚无为本,其分合动静合乎阴阳。太极拳术之体用以八门五步十三势,按阴阳刚柔相克,动静循环,相连不断。气为使焉,神为主焉。神气收敛于内,内外融合为一,是为太极拳之体,将神气充溢于外,是为太极拳之用也。以体用分而言之,则脊骨为体,心为用;合之,则心肾相交,是为太极拳术之体用大全也。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夫人身膂脊能竖起

4、,则神自贯顶,即拳论所谓顶头悬是也。林师尝曰:“太极拳诸式之劲,皆由膂脊所发,非徒用两手之力”。能竖起脊骨,则势必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果能顶头悬,不偏不倚,则自然中正矣。若舍膂脊而修炼太极拳术体用之道,无疑痴人说梦,皆为末事矣。此所谓拳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也。太极拳习至极精处,乃体用兼备。太极拳之体诚可却疾延年,其用之所以名拳者,即仲尼所谓“拳者,杀人之利器也”。自古道不虚传,遇缘即应。学者倘能得遇明师大泄真机,照此下手修炼,自能得体用之始终。故微明师祖尝曰“太极非传者有极精密之教法,学者有极沈细之研究,不能得也”。太极行功 太极拳术之体用在乎精、气、神。太极行功,功在调

5、和阴阳,交合神气。行功走架当以拳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为首要之要诀。陈公微明师祖曰“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并非意随气走,乃是意为向导气随行!拳论所谓“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林师也曾说“眼为身先,意到则气到”。学者慎之,慎之!大道以虚无为皈真之本,太极拳亦复如是。太极拳术功夫之下手,在于丹田气与内劲的运用,绵绵不断,周而循环复始,无有穷际。太极拳术功夫之下手切不可执于有为,有为皆为后天,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于顽空。凡下手行功,务以心行气,缓纳于下丹田,用意使气稍存,久之渐能宿

6、气。夫下丹田为炼气之初基,能蓄气,则全身屹然而不易撼倒。进而言之,能松腰,则气自能下沉,两足增力,桩法稳固。此杨家所谓家传口诀“不倒翁”者是也。太极拳术之进退变化,皆由腰部转动来支配而得机得势。盘架子总以微明师祖所著太极拳之十要、炳尧先生之太极拳十三字诀为学太极拳术之不二法门。故盘架子时心与意合,即所谓杨家家传口诀“主人翁在家”;意与气合,即杨家口诀“磨转心不转”;气与劲合。果能如拳论所谓“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中正而内外相合,则应敌时无不得心应手矣。拳论所谓“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即太极拳势之动作,皆以腰来带动四肢之运动。凡手不由腰主宰带动而自动者,则可断定此非太极拳之势也。故太极拳势不

7、自动手,一切变动其根在脚,皆有赖于腰而形于手指,乃能周身上下完整一气。如混元之圆球而能随意运转,则太极拳之攻防,全身皆能以松柔之弹劲而吞吐含化。此太极内家拳术精妙之处,岂关学力而有哉?行功走架能全身松净,即为沉也。然究其竟何为“松”?林师尝曰:“所谓松,关键在于全身筋络松开”。噫!林师可谓一语道破个中消息矣。故松者,须心意静笃,全身筋络松开。筋能松开,只剩骨与皮肉,辅之以柔,全身焉能不松乎?所谓柔者,微明师祖尝曰:“求其柔者,所以使全身能撤散而不连带也”。故松柔为太极拳术之灵魂。能松沉,能柔若无骨,其余皆成末事耳。太极拳之体用皆由松柔而生,且松柔能使人之重心下降。林师之教余,每日必曰松、柔二字

8、,又曰“能松透,则体自沉,能长太极内劲,真太极拳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功夫”。师门相传内劲由于筋而能达乎四肢,无形而灵敏沉聚,疾如闪电,一发即收,其主要在于精神耳。太极拳法之运用,无非是阴阳相济之法,即拳经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是也。夫阴者,有老阴、太阴、少阴、中阴之变化。而阳者,亦有少阳、太阳、老阳、中阳之变化。太极拳技击之道,即太极阴阳圈之变动,阴阳乃虚实变化。太极拳法千变万化,随机应变,然总不出堋、捋、挤、按、采、列、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也。意到劲遂,随机应变;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不丢不顶,以柔克刚。十要中所谓含胸拔背者,林师尝曰

9、:“微明先生曾经特别关照过我含胸拔背应为舒胸顺背。能舒胸顺背则气能沉丹田”。所谓舒胸者,即为松胸也。能松胸辅之以虚灵顶劲,自能顺背,则道家气通尾闾、玉枕、泥丸三关,炼精则化炁,炼神则化虚是也,何虑太极拳之道不成哉?太极拳之妙在乎于劲之用。每见数年纯功不能发劲者,皆不能松腰以腿脚松弹之沉劲修炼拳架。故太极拳修炼的是柔活、有弹性的劲,而不是硬性、无弹性的力。惟有从腰腿上找出松柔之弹劲,进而求全身松沉劲,以达到轻灵劲,最终臻至虚无劲之境界。就能使全身之太极劲如微明师祖所言“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背则首尾俱应,夫然后可谓之轻灵矣”,才能真正得太极拳攻防之术也。修炼程序 太极拳之修炼在

10、大松大柔中求轻灵虚无为首要目的。每每盘架子时,林师必嘱之余曰“习练太极拳之姿势务以中正安舒为功用,惟有立身中正,才有利于气沉丹田”。故太极拳术上能虚领顶劲,下能松腰守重心,即腰胯以上以顶劲往上领,腰胯以下以松劲往下沉,则自能中正安舒,一切姿势纯任自然,平稳和顺,支撑八面矣。太极拳之精意,在乎于拳架开展中求紧凑而舒长。得太极拳术之功夫者,虽同一师承,拳架之姿势则略有差别,此皆是先生因材施教之故也,然察其精、气、神则毫无差异,于太极之意则一也。微明师祖尝曰:“架子为最要之基础,久久练之,身体方能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林师亦尝嘱之余曰:“练架子务求体松、气固、神凝,则太极拳架中正安舒,内外相合,始

11、能周身一体”。故太极拳之拳架务先须开展而后求紧凑,则一身之劲练成整劲,直至由轻灵内劲转为精神之修炼,达到虚无之境界。盘拳架以微明师祖所云“总以神凝、气静、中正、安舒、从容、大雅、绵绵不断为准则。看似轻灵而又极沉重;看似动宕而又极安静,凡太轻浮流动,或过于剑拔弩张之态,皆未得其精意也”为准绳。故练习时当以神行,松开架子,顺乎自然。神气能提得起,灵敏松轻,则拳势闪展腾挪、吞吐含化中攻防兼备,攻即是化,化即是攻矣。又太极拳练至极精处,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所不动,觉得没有响声,功夫到此程度,心中觉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即所谓庄周梦蝶,人蝶不分矣。若练太极拳时无意识,拳和意脱节,此非太极拳,仅叫做练拳

12、。即杨家家传口诀“太极不是肉架子”也。林师教余杨氏太极拳之初,始练桩功,每日必反复嘱之曰松、低二字。松即全身松透,底即站桩步须蹲低。桩功以不失太极拳之规矩为准,必要气静神凝,调匀自然之呼吸,采天之气,接地之力,日积月累,则腿劲日长而脚下生根,丹田气海发动矣,即拳论所谓“其根在脚,发于腿”是也。所谓采天之气即泥丸虚领顶劲,则精神能提得起。接地之力即脚底之涌泉贴地,久之则脚下生根矣。气沉丹田而直养之,如林师所云“气沉丹田即有利于气血畅通,有利于发劲”也。故泥丸、丹田、涌泉三穴,尤为太极拳登堂入室至关重要之关键,学者于此尤须注重焉!林师复教余练习太极拳各势单式练法,左右反复连绵不断,每一势务求正确。

13、一势娴熟复教下一势,务求水到渠成。此种教法,林师尝称之曰“慢功出细活,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微明师祖尝曰:“若不练架子,虽多推手,身体仍有不稳之时,易为人所牵动”。挨太极拳各单式习练娴熟而正确无误后,先生遂将太极拳各单式串联起来,教以杨氏太极拳全套架子,自始方准许每日盘架子矣。然盘架子之始终,林师总是反复嘱之曰“盘架子时必须势势相承,架子务须浑圆饱满而连贯无隙”,并详解每一势之体用及其变化,务求内外相合而不失其松柔沉稳;中正安舒、凝神气静而反听于内,心神合一以练出周身混元之劲,即太极拳之整劲为要也。按林师之教授规矩,须盘推架子有一定之基础后,始传杨氏太极拳之推手。然推手亦有一定练习之程序,

14、先教以俩人各左、右单推手,挨单推手操练自如至一定之基础,复教以单人双推手之练习法,曰“引、按、挤、堋、捋”是也。如此五个基本动作周而复始练习娴熟始传太极拳俩人之双推手,此为四正推手法。推手之步法为不动步推手和动步推手两种,林师阐其精意而分述为顺步、拗步、动步、踏步、走步。四正推手纯熟,林师复授以大捋之法,即采、列、肘、靠之四隅推手法。太极推手是由着熟而阶及懂劲之法。先生教以沾连绵随、舍己从人、不丢不顶、阴阳开合之轻灵以求懂劲,每每嘱之曰“轻灵变化即懂劲”。真懂劲者,全身皆能听敌之来劲,则进退转换主动权在吾而弗在彼,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如微明师祖所云“听劲功夫先练习两臂,久而久之全身皆

15、需练习听劲。粘在何处其处皆有知觉,皆能懂劲。敌掌或拳挨近吾身,皆能化去其力,使之落空。方能谓之真懂劲也”。夫沾劲者,林师尝嘱之余曰:“沾劲是极轻灵地挨着,就如露珠沾贴在渗透在树叶上一样。其应用在太极推手上,如吾之手臂极轻灵地稍微相接触挨贴彼之手臂,勿使彼手臂之皮肤起皱”。故能附着在彼手臂上,听敌之来劲舍己从人之,而勿使彼手臂皱皮,轻致空空无有。如捕风捉影而使彼落空,是谓真沾劲也。林师尝嘱之余曰:“以柔软劲练习太极推手”。夫太极推手训练以绵柔为首要下手功夫,能柔软则沉劲备矣。在练习太极推手时,要以心意带动内气走化,以腰胯领之而使身心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久之全身知觉灵敏,应敌时则得心应之而周身无处

16、不可发、拿、打、化矣。尤其是腰腿的松沉功夫,用心意导之,主动权在于我,则能够运化自如,一经接触如何练好太极拳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习练太极拳的人多了起来。我的学生和一些太极拳爱好者们经常提出如何“练好太极拳”的问题。笔者在学拳过程中也曾向我的老师著名太极拳大家李经梧老师提及此题。记得老师说过:“太极拳”又叫“自然拳”。现就此把自己多年习拳、教拳的粗浅心得体会,做一简述,供太极拳同道和爱好者借鉴、指正。一、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初学者起点一定要高,须拜访名师,得到老师的口传心授,不然,你就是买下所有的光盘,熟读死背下拳经、拳论,照猫画虎,到老还是一场空。民间有一种讲法:没有老师的指导

17、,“三十年太极摸不着皮毛”,更是无法掌握太极的真谛。此阶段主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应着重理解每式的作用和意义,务求正确。要知道:习拳容易改拳难。二、各门派拳架虽有不同,但都贯穿着“体与用”。所以,行拳走架时,一定要遵循“走架既是打手,打手既是走架”、“行拳无人似有人”。要处处体现:欲上先下,欲左先右。这样,既能体现“开合蓄发”,又能在行拳中表现粘连、圆滑、饱满。 “天地大太极,人身小太极”,太极拳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习拳中时刻想着自己(周身)就是一个气球,是一个整体,将意识贯注了身体的内外、上下、前后、左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要整体运动,勿使有凹凸处,做到周身无处不太极。三、

18、太极拳架不在于样式,而在于气势、在于精神。不可拿腔拿势,矫揉造作,应力求神态自然,外示安逸,形神兼备。拳架要规范,基础要扎实。无论练习何门、何派太极拳,都应遵守太极拳的原则和要领,运动过程中要做到: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胯圆裆、用意不用力、开合呼吸(拳式呼吸、发放呼吸)、呼吸往来气贴背、呼气气沉丹田、吸气贴于背)。行拳中力求:缓慢均匀,如:运劲如抽丝,做到慢而不散、式式连贯;快而不乱、节奏分明;沉而不僵、松而不懈。刻苦练习,以求上身。四、立顶:拳论十三式歌中云:尾吕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立顶颈部肌肉要放松,下颚自然内收,喉头不外露,口轻闭,舌抵上颚。头顶正直,不偏不倚,使其轻松自然地竖立起来,这样既能提得起精神,又能转动灵活,运动自如。眼神随身体的转动,平视主要手运动的前方,有时也集中于意想之处。运用恰当,端庄而灵动,威武而不呆滞。是故神宜内敛,含而不露,神态自然。五、松肩垂肘:要求肘关节放松,肘尖有微微下垂之意,但不可用意过重,形成溜肩、翘肘、横肘,使肩臂肌肉紧张,上肢僵滞,气积于胸部。肩肘相互关联,能松肩则能垂肘。总之松肩垂肘,力求自然。六、含胸拔背:即不挺胸,胸部有微微内含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