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特点和意义 (一)基本概念 (二)ST段抬高的机制 (三)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特点 (四)临床意义第1页/共50页(一)基本概念 心电图ST段代表心室除极后心室肌的缓慢复极时间。这时心室肌细胞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正负离子的跨细胞膜的移动处于平衡状态,使跨膜电位变化甚微,因而呈等电位线。ST段系J点至T波起点间的平段。ST段常呈水平或平缓倾斜,并逐渐过渡为T波的升支。第2页/共50页 正常人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降低不应超过0.05mv,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上不应超过0.1mv,V1-V3导联一般不应超过0.3mv. 当肢体导联或V4-V6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
2、mv,V1-V3导联ST段抬高超过0.3mv,均视为ST段抬高。第3页/共50页(二)ST段抬高的机制ST段抬高段抬高的机制的机制舒张期损伤舒张期损伤电流学说电流学说收缩期损伤收缩期损伤电流学说电流学说除极受阻学除极受阻学说说第4页/共50页舒张期损伤电流 T-P段降低或抬高 向量方向是自受损心肌指向 未受损心肌 舒张期时,损伤心肌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电位差,产生自未受损心肌向受损心肌的电流第5页/共50页收缩期损伤电流 产生自损伤区流向未损 伤区电流 向量方向是自未损伤区 指向受损区 ST段抬高或降低 第6页/共50页除极受阻学说 损伤的心肌细胞,舒张期内仍保持部分极化现象,对激动的传导性能也
3、降低。除极波受到阻滞而不能传入; 损伤心肌层仍处于部分极化状态,电位必然高于正常除极的心肌而产生电位差 ; 反映在心电图上为ST段抬高 。 第7页/共50页(三)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特点 在本病早期多不能显示其典型心电图变化,往往只有ST-T改变, 其中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早期心电图表现之一,ST段抬高特性和呈规律性演变过程是诊断AMI的重要标准。以下论述AMI时各种形态ST段抬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第8页/共50页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上出现ST段抬高可呈不同形态异常,如 新月形 弓背形 斜直形 墓碑形 巨R波形 平顶形 在具体判断时应注意抬高幅度、形态并结合T
4、波的改变综合分析。第9页/共50页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ST段抬高的类型 A图 新月形 B图 弓背形 C图 平顶形 D图 斜直形 E图 墓碑形 F图 巨R波形第10页/共50页 一、新月形ST段抬高 心电图表现特性 亦称ST段凹面向上形抬高 此型心电图改变可持续数小时,抬高幅度1mm10mm,常伴有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 第11页/共50页 女,56岁,心前区疼痛30分钟记录的ECG,avF显示新月 形ST段抬高,高大的直立T波,avL,V3呈对应性改变为下壁心 肌梗塞早期所见。图中V所示为室性早搏第12页/共50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对应性变化的区域存在着心肌缺血,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伴有前侧
5、壁对应性ST段下移者,2周内冠脉造影发现梗死面积大,多数患者伴有左前降支病变和前壁缺血。前壁梗死患者伴有下壁导联ST段下移者半数以上梗死面积较大和多支血管病变,死亡率高。 第13页/共50页此型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心电图改变,但特异性不强,以下情况可呈现此型心电图变化 早期复极综合征 左束支阻滞 急性心包炎 左室肥厚 颅内出血 高钾血症 机体低温 急性心肌炎 电击复律术后 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 心电图描记基线不稳及电极接触不良所致的人工伪差。 偶见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终末R波酷似ST段抬高 第14页/共50页早期复极综合征 、aVF、V4-6显示J波和ST段凹面向上抬高 第15页/共50
6、页 1左室肥厚 2左束支阻滞 3急性心包炎 4高钾血症 第16页/共50页二、弓背形ST段抬高 心电图表现特性 弓背形ST段抬高是AMI早期常见的一种类型,系指ST段上凸升高形似弓背形,抬高的ST段下行时又平滑移行于T波,两者无明确界限,构成一条凸起在基线以上的弓状曲线故又称为单向曲线。第17页/共50页患者女,30岁。可卡因中毒引起前间壁、下壁AMI。V1-V4、aVF导联ST弓背向上第18页/共50页 此型ST段改变还可见于以下情况: 1、变异型心绞痛时的暂时性ST抬高 2、室壁活动障碍时的持续性ST抬高 3、偶见高血钾时右胸导联ST段弓背形抬高第19页/共50页第20页/共50页室壁瘤S
7、T段持续抬高2月; ST段抬高幅度0.20mv,呈弓背向上形抬高 第21页/共50页 三、斜直形ST段抬高 心电图表现特性 ST段斜直形抬高最早迹象是正常凹面向上的ST段变直烫平、ST段与T波正常连接角消失,难以察觉地移行到T波近肢,以致二者不易区分,此时ST段可无明显移位,但间接地使T波变宽。继之,变直的ST段显著升高,T波仍然直立,因而T波显得较前更为宽大。 第22页/共50页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成斜直形 A图 ST段斜上、烫平、变直,但不抬高 B图 ST段斜直抬高第23页/共50页动态心电图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ST V5、aVF段斜直形抬高2.5mm和3.0mmV5aVF第24页/共5
8、0页 有时,此型心电图改变,ST段上移程度很轻,波微小,仅ST段呈斜直状,这种改变多见于、和aVF导联极易漏诊,但往往在相对应的导联上可呈显明显反向改变,可资鉴别。因此,在具体判断ST段斜直形抬高时应着重注意ST段呈斜直状,至于ST段抬高与否并非必备条件。第25页/共50页 四、墓碑形ST段抬高 1993年,由 Wimalaratma首次报 道,并称此特殊ST抬 高形式为墓碑形。第26页/共50页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可见一种特殊心电图表现 ST段向上凸起并快速上升高达8mm16mm 凸起ST段顶峰高于其前的R波; R波矮小持续时间短暂通常0.04s; 抬高ST段与其后T的升支相融合,因此难以辨认单
9、独T波; T波常无倒置。 第27页/共50页墓碑形ST段抬高心电图第28页/共50页 墓碑形ST段抬高是AMI早期严重心肌损伤的表现形式,以老年人发生率高。 呈墓碑形ST段抬高者均发生透壁性心肌梗死,多出现多支冠脉病变,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发生率显著增高,并发症多,正如其名预后恶劣,死亡率显著增高。 故将墓碑形视为AMI预后的一个独立的指标。一旦出现此种改变,应高度警惕,严密监测,积极防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第29页/共50页五、“巨R波形”ST段抬高 1993年Madias首次提 出“巨R波形”ST段抬高 的概念第30页/共50页 “巨R波形”ST段抬高的心电图表现: (1)QRS波与
10、ST-T融合在一起,ST段呈尖峰状抬高或下斜,J点消失,R波下降支与ST-T融合浑然成一斜线下降,致使QRS波、ST段与T波形成单个三角形,呈峰尖边直底宽的宽波,难以辨认各波段的交界,酷似“巨R波形”。第31页/共50页 (2)巨R形ST段常出现在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这与ST向量的方向不同有关,ST向量指向缺血坏死区域的导联ST段抬得最高,最易出现巨R形ST段,而与心肌缺血坏死垂直描记的导联,ST段偏移最小,R波振幅变化亦小甚或正常。 第32页/共50页 (3)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时,R波增高的幅度变化范围很大,可以是轻中度增高,亦可形成巨R形ST段,需有缺血发作前心电图对照分析,才能准确判断
11、增高幅度。第33页/共50页 (4)出现巨R形ST段时,S波减小,且ST段抬高与S波减小呈正比,凡ST段抬高最显著导联S波减小也最明显甚或消失,但QRS波起始向量不变,振幅变化不大。QRS波本身时限可略增宽,QT间期亦可相应轻微延长。第34页/共50页第35页/共50页 巨R波形心电图综合征是急性大面积心肌缺血极早期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梗死后数至十余小时内室颤发生率高。 在急性心肌缺血的实验动物模型中常见。但临床相对少见,主要由于患者就诊的时间滞后,心电图不易被捕捉或被误认为室内传导异常、 室性心律失常而得不到正确诊断。 正确识别巨R型波心电图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对于大面积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和
12、“罪犯”血管的定位有重要意义。第36页/共50页 “巨R波形”ST段抬高常见于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偶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还可见于心肌急性严重缺血时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运动负荷试验、心房起搏、PTCA术中。 此外,当规则的巨R形ST段连续出现时,特别是心率增快,P波融合于前面T波中不易辨认,易误诊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束支阻滞或室内差异性传导,需要加以鉴别。 第37页/共50页六、平顶形ST段抬高 ST段呈水平样抬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由于此种类型较为罕见,故其临床意义所知甚少。第38页/共50页 临床意义 临床医师若能及时地识别和认识超急性损伤期心
13、肌梗死的这些心电图改变,对早期诊断AMI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第39页/共50页 总之,ST段抬高的形态、幅度是心肌严重缺血的指标,随着心肌梗死时间推移而表现各异规律。我们应对AMI发生的多种形态的ST段抬高和发生的心律失常严密观察,以便早期正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及早治疗,方能降低AMI死亡率。第40页/共50页第41页/共50页 正常人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降低不应超过0.05mv,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上不应超过0.1mv,V1-V3导联一般不应超过0.3mv. 当肢体导联或V4-V6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mv,V1-V3导联ST段抬高超过0.3mv,均视为ST段抬高。第42
14、页/共50页(三)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特点 在本病早期多不能显示其典型心电图变化,往往只有ST-T改变, 其中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早期心电图表现之一,ST段抬高特性和呈规律性演变过程是诊断AMI的重要标准。以下论述AMI时各种形态ST段抬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第43页/共50页 女,56岁,心前区疼痛30分钟记录的ECG,avF显示新月 形ST段抬高,高大的直立T波,avL,V3呈对应性改变为下壁心 肌梗塞早期所见。图中V所示为室性早搏第44页/共50页第45页/共50页 三、斜直形ST段抬高 心电图表现特性 ST段斜直形抬高最早迹象是正常凹面向上的ST段变直烫平、ST段与T波正常连接角消失,难以察觉地移行到T波近肢,以致二者不易区分,此时ST段可无明显移位,但间接地使T波变宽。继之,变直的ST段显著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洪堤加固工程施工合同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中小学生mixly创意编程 第11课 自动变速风扇-教学设计
- 个人与家政公司服务合同范本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信息系统中的通信网络》教学设计
- 8《我们受到特殊保护》(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股东投资合伙合同样本
- 标准房产买卖合同范本解析
- 战略合作合同样本Top10
- 11 我是一张纸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 Module 2 Unit 2 It will show in Harbin(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下册
- 3.1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 【知识精研】高二地理课件(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2025年医院实习协议书样本
- 2025年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山东轻工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三一重工全面预算管理
- 2022新教材苏教版科学5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后测试卷班附有答案
- 2022年档案管理员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精简版
- 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