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完整版)_第1页
(完整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完整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1.1 正数和负数 以前学过的 0 0 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1.2 1.2 有理数 1.2.11.2.1 有理数 正整数、 0 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2.21.2.2 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2、。 一般地, 设是一个正数, 则数轴上表示 a a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 与原点的距离 是 a 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a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a a 个单位长度。 1.2.31.2.3 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2.4 1.2.4 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 a 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 a a 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 0 的绝对 值是 0 0 。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 就是从小到

3、大的顺序, 即左边 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正数大于 0 0, 0 0 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1.3.1 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饿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 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0 0。 一个数同 0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 a + b b = b b + a a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4、。 加法结合律:(a (a + b) b) + c c= a a+ (b (b + c)c) 1.3.21.3.2 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a a b b = a a + ( ( b)b) 1.4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 1.4.1 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 0 0 相乘,都得 0 0。 乘积是 1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几个不是 0 0 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 积是正数; 负因数的个数是 奇数时,积是负数。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

5、的位置,积相等。 ab ab = baba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abab) c c=a a (bebe)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 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 再把积相加。 a a (b b + e e)= ab ab + aeae 数字与字母相乘的书写规范: 数字与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或用“” 数字与字母相乘,当系数是 1 1 或1 1 时,1 1 要省略不写。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应当化成假分数。 用字母 x x 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 2 2 与 x x 的乘积记为 2x2x, 3 3 与 x x 的乘积记为 3x3x,则式子 2x

6、2x + 3x3x 是 2x2x 与 3x3x 的和,2x2x 与 3x3x 叫做这个式子的项,2 2 和 3 3 分别 是着两项的系数。 一般地,合并含有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时,只需将它们的系数合并,所得结 果作为系数,再乘字母因数,即 ax ax + bx bx =( a a+ b b) x x 上式中 x x 是字母因数,a a 与 b b 分别是 axax 与 bxbx 这两项的系数。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 + ”,把括号和括号前的“ + ”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

7、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 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 各项的符号相反。 1.4.21.4.2 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 0 0 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1 a a 吒=a a (b (b 和) b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 0 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 0 0 的数,都得 0 0。 因为有理数的除法可以化为乘法,所以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性质简化运算。 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1.51.5 有理数的乘方 1.1.5.1 5.1 乘方 求 n 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

8、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 a an 中, a a 叫做底数, n n 叫做指数,当 a an 看作 a a 的 n n 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 a a 的 n n 次 幂。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0 0 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0 0。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同极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1.5.2 1.5.2 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 1010 的数表示成 a a xioion的形式(其中 a 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 n n 是正整数),使用的是

9、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 n n 位整数,其中 1010 的指数是 n n 1 1。 1.5.3 1.5.3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接近实际数目,但与实际数目还有差别的数叫做近似数。 精确度: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精确到哪一位。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 0 0 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 的有效数字。 对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 a a XO On n, ,规定它的有效数字就是 a a 中的有效数字。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 2.1 从算式到方程 2.1.1 2.1.1 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 ,未知数的指数都是 1

10、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 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是数学解决实 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这个值就是方程 的解。 2.1.2 2.1.2 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 1 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 ,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 2 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 0 0 的数,结果仍相 2.22.2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2.32.3 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 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去括号的方法与有理数运算

11、中括号类似 解方程就是要求出其中的未知数(例如 x x),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 合并、系数化为1 1 等步骤,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着 x x 二 a a 的形式转化, 这个过程主要依据等式的性质和运算律等。 去分母: 具体做法:方程两边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依据:等式性质 2 2 注意事项:分子打上括号 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 2.42.4 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 3.1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我们只管它的形状、 大小、位置而得到的图形, 叫做几何 图形。 3.1.13.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12、。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 见的立体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 将它们适当地剪开, 就可以展开成 平面图形。 3.1.23.1.2 点、线、面、体 几何体也简称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 何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 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3.23.2 直线、射线、线段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点 C C 线段 AB 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 AM AM 与 MB

13、MB ,点 M M 叫做线段 AB AB 的中点 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直线桑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3 3.3 角的度量 角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 360 360 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 记作 1 1;把 1 1 度的角 60 60 等分, 每份叫做 1 1分的角,记作 1 1;把 1 1 分的角 6060 等分,每份叫做 1 1 秒的角,记作 1 1。 3.4 3.4 角的比较与运算 3.4.1 3.4.1 角的比较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 把这个角分成

14、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 叫做这个角的平 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342342 余角和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90 90 (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180 180 (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等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的余角相等。 本章知识结构图 几何图形 1 平面图形 -1- 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从不同方向看立 体图形 展开立体图形 角的大小比较 余角和补角 角的平分线 等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的余角相等 线、射线、线 角的度量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4.14.1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

15、例 用划记法记录数据,“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 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属于全面调查。 4.24.2 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调查举例 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根据样本来估计总体的一种调查。 统计调查是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 一般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 实际中 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时,可用不同的方法获得数据。除问卷调查、访 问调查等外,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 利用表格整理数据, 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数据的分布规律。 利用统计图表示经 过整理的数据,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规律。 4.34.3 课题学习 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 调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五

16、项步骤: 一、设计调查问卷 设计调查问卷的步骤 确定调查目的; 选择调查对象; 设计调查问题 设计调查问卷时要注意: 提问不能涉及提问者的个人观点; 不要提问人们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提供的选择答案要尽可能全面; 问题应简明; 问卷应简短。 二、 实施调查 将调查问卷复制足够的份数,发给被调查对象。 实施调查时要注意: 向被调查者讲明哪些人是被调查的对象,以及他为什么成为被调查者; 告诉被调查者你收集数据的目的。 三、 处理数据 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整理、描述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四、 交流 根据调查结果,讨论你们小组有哪些发现和建议? 五、 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第二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7、5.1 5.1 相交线 5.1.1 5.1.1 相交线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 有一条公共的边, 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 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 4 4 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 2 2 对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5.1.25.1.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垂线是一条直线。 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 4 4 个角都是 90 90 。 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垂直的记法:a lba lb, AB

18、XDAB X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 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2 5.2 平行线 5.2.1 5.2.1 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 a ab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2.2 5.2.2 直线平行的条件 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

19、条直线所截, 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 截线的同一旁, 这样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在两条被截线之间, 截线的两侧, 这样的两个 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在两条被截线之间, 截线的同一旁, 这样的两 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方法 1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 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 2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 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 3 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 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

20、两直线平行。 5.3 5.3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 1 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 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 2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 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 3 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 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 叫做着两 条平行线的距离。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5.4 5.4 平移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 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 新图形与原图形 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新图形中的每一点, 都

21、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 这两个点是 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1.1 6.1.1 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 a a 与 b b 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6.1.2 6.1.2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 原点重合的数轴, 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 轴称为 x x 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 y y 轴或纵轴取 2 2 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 建立

22、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 I、U、M、W 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 不属于任何象限。 6.2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6.2.16.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 x x 轴、y y 轴的正方向;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6.2.26.2.2 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 x,y y)向右(或左)平移 a a 个

23、单位长度,可以 得到对应点(x x + a a,y y)(或(x x a a,y y);将点(x x,y y)向上(或下)平移 b b 个 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 x,y y + b b)(或(x x, y y b 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 (或减去) 一个 正数 a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 a a 个单位长度;如果把 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 (或向下)平移 a a 个单位长度。 第七章 三角形 7.1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17.1.1 三角形的边 由不在同一

24、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相 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 A A、B B、C C 的三角形,记作“/ABC/ABC”,读作“三角頊 BCBC”。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1.27.1.2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7.1.37.1.3 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7.2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2.17.2.1 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180。 7.2.27.2.2 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

25、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3.17.3.1 多边形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n n 边形的对角线公式:n(口 2 2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7.3.2 7.3.2 多边形的内角和 n n 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180 180 (n n2 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360 。 7.4 7.4 课题学习 镶嵌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 1 1 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

26、程 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 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 程组。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8.2 8.2 消元 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 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 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 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 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 别相加或相减, 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 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这种方法叫做加 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8.38.3 再探实际

27、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9.1 不等式 9.1.1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 用“V”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 1 1 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1.29.1.2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有以下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 1 1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 ,不等号的方 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 2 2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 3 3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

28、)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9.29.2 实际问题与一 元一 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 x x=a a 的形式;而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 x xVa a (或 x x a a) 的形式。 9.3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 解不等 式就是求它的解集。 对于具有多种不等关系的问题, 可通过不等式组解决。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时。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 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 利用数轴可 以直观地表示

29、不等式组的解集 9.49.4 课题学习 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 第十章 实数 10.1 10.1 平方根 如果一个正数 x x 的平方等于 a a,即 x x2 = a a,那么这个正数 x x 叫做 a a 的算术平 方根。a a 的算术平方根记为 , 读作“根号 a”a”,a a 叫做被开方数。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 a a,那么这个数叫做 a 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求一个数 a 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10.210.2 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 a a,那么这个数叫做 a 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10.310.3 实数 无限不循环小

30、数又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 0 的绝 对值是 0 0。 第二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5.1 相交线 5.1.1 5.1.1 相交线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 有一条公共的边, 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 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 4 4 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 2 2 对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5.1.25.1.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

31、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垂线是一条直线。 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 4 4 个角都是 90 90 。 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垂直的记法:a lba lb, AB XDAB X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 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2 5.2 平行线 5.2.1 5.2.1 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

32、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2.2 5.2.2 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 截线的同一旁, 这样 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在两条被截线之间, 截线的两侧, 这样的两个 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在两条被截线之间, 截线的同一旁, 这样的两 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方法 1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 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 2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

33、两条直线平 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 3 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 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 5.3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具有性质: a /ba /b。 性质 1 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 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 2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 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 3 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 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 叫做着两 条平行线的

34、距离。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5.4 5.4 平移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 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 新图形与原图形 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新图形中的每一点, 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 这两个点是 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1.1 6.1.1 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 a a 与 b b 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6.1.2 6.1.2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 原点重合的数轴, 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 轴称为 x x 轴或横轴

35、,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 y y 轴或纵轴取 2 2 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 I、U、M、W 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 不属于任何象限。 6.2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6.2.16.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 x x 轴、y y 轴的正方向;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

36、位长度; 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6.2.26.2.2 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 x,y y)向右(或左)平移 a a 个单位长度,可以 得到对应点(x x + a a,y y)(或(x x a a,y y);将点(x x,y y)向上(或下)平移 b b 个 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 x,y y + b b)(或(x x, y y b 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 (或减去) 一个 正数 a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 a a 个单位长度;如果把 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

37、正数 a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 (或向下)平移 a a 个单位长度。 第七章 三角形 7.1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17.1.1 三角形的边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相 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 A A、B B、C C 的三角形,记作“/ABC/ABC”,读作“三角頊 BCBC”。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1.27.1.2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7.1.37.1.3 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7.2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2.17.2.1 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

38、角和等于 180180。 7.2.27.2.2 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3.17.3.1 多边形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n n 边形的对角线公式:垃二旦 2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7.3.27.3.2 多边形的内角和 n n 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180 180 (n n2 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

39、60 360 。 7.4 7.4 课题学习 镶嵌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 1 1 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 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 程组。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8.2 8.2 消元 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 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 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 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

40、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 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 别相加或相减, 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 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这种方法叫做加 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8.38.3 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9.1 不等式 9.1.1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 用“V”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 1 1 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1.29.1.2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有以下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 1 1 不等式两边

41、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 ,不等号的方 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 2 2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 3 3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9.29.2 实际问题与一 元一 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 x x=a a 的形式;而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 x xVa a (或 x x a a) 的形式。 9.3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 解不等 式就是求

42、它的解集。 对于具有多种不等关系的问题, 可通过不等式组解决。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时。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 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 利用数轴可 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 9.49.4 课题学习 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 第十章 实数 10.1 10.1 平方根 如果一个正数 x x 的平方等于 a a,即 x x2 = a a,那么这个正数 x x 叫做 a a 的算术平 方根。a a 的算术平方根记为 , 读作“根号 a”a”,a a 叫做被开方数。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 a a,那么这个数叫做 a 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求一个数 a 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1

43、0.210.2 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 a a,那么这个数叫做 a 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10.310.3 实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 0 的绝 对值是 0 0。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实数 重点实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实数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 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 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 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 (表为:x 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 0,则

44、每个非负担数均为 0。 3. 倒数: 定义及表示法 性质:A.a 丰 1/a (土 1) ;B.1/a 中,O;C.O v av 1 时 1/a 1;a 1 时,1/av 1;D.积为 1。 4. 相反数: 定义及表示法 性质:A.a丰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 数轴:定义(“三要素”) 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 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 2n-1 偶数: 2n( n 为自然数) 7绝对值: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

45、意义是实数 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la | 0,符号“丨丨”是“非负数”的标志 ;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处理任何类型的 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 实数的运算 1 .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 运算定律(五个加法 乘法 交换律、结合律 ; 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 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十X 5) ;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 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 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 | + | x-b | =b-a

46、. 2. 已知:a-b=-2 且 ab 0 与“平方根”的区别); 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 联系:都是非负数, =I a| 区别:|a|中,a为一切实数;中,a为非负数。 8. 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满足条件: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 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9. 指数 ( 幂,乘方运算 ) a 0时, 0;av 0时, 0 (n是偶数),v 0 (n是奇数) 零指数:=1 (0) 负整指数:=1/ (0,p是正整数) 二、 运算定律、性质、法则 1分式

47、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法则 2分式的性质 基本性质: =(m工0) 符号法则: 繁分式:定义;化简方法(两种) 3整式运算法则(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4. 幕的运算性质: ?=;=;=;=; 技巧: 5. 乘法法则:单X单;单X多;多X多。 6. 乘法公式: (正、逆用) ( a+b)( a-b) = (a b) = 7. 除法法则:单十单;多十单。 &因式分解:定义;方法: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E.求根 公式法。 9算术根的性质: =;(a 0,b 0); (a 0,b 0)(正用、逆用) 10根式运算法则:加法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

48、乘、除法法则;分母有理化: A. ;B. ;C. . 11. 科学记数法: (1 av 10,n是整数= 三、 应用举例(略) 四、 数式综合运算(略) 第三章 统计初步 重点 内容提要 一、 重要概念 1. 总体:考察对象的全体。 2. 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3. 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 4.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5.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6.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 据的平均数) 二、 计算方法 1样本平均数:;若,则(a常数, 接近较整的常数 a);加权 平均数:;平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

49、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平均数去估 计总体平均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准确。 2样本方差:;若,,,则(a接近、的平均数的较“整”的常数);若、 较“小”较“整”,则;样本方差是刻划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当样本 容量较大时,样本方差非常接近总体方差,通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 3. 样本标准差: 三、 应用举例(略) 第四章 直线形 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判定、性质。 内容提要 一、 直线、相交线、平行线 1. 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从“图形” 、 “表示法” 、 “界限” 、 “端点个数” 、“基本性质”等方面加以分析。 2

50、. 线段的中点及表示 3. 直线、线段的基本性质(用“线段的基本性质”论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4. 两点间的距离(三个距离:点 -点;点-线;线-线) 5. 角(平角、周角、直角、锐角、钝角) 6.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及表示方法 7. 角的平分线及其表示 8. 垂线及基本性质(利用它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 9对顶角及性质 10平行线及判定与性质(互逆)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1 常用定理:同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传递性) ;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 条直线平行。 12. 定义、命题、命题的组成 13. 公理、定理 14. 逆命题 二、 三角形 分类:按边分;

51、 按角分 1 .定义(包括内、外角) 2.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角与角:内角和及推论 :外角和;n边形内角和:n边形外角 和。边与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角与边:在同一三角 形中, 3. 三角形的主要线段 讨论:定义XX线的交点一三角形的X心性质 高线中线角平分线中垂线中位线 一般三角形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4. 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 全等三角形 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SAS、ASA、AAS、SSS) 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般方法专用方法 6. 三角形的面积 一般计算公式性质:等

52、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7. 重要辅助线 中点配中点构成中位线;加倍中线;添加辅助平行线 8. 证明方法 直接证法:综合法、分析法 间接证法一反证法:反设归谬结论 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常通过证三角形全等 证线段倍分关系:加倍法、折半法 证线段和差关系:延结法、截余法 证面积关系:将面积表示出来 三、 四边形 分类表: 1. 一般性质(角) 内角和: 360 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平行四边形。 推论 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 推论 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 外角和: 360 2. 特殊四边形 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 :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梯

53、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判定步骤:四边形T平行四边形T矩形T正方形 菱形一一f 对角线的纽带作用: 3对称图形 轴对称(定义及性质);中心对称(定义及性质) 4 有关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 1、2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如,找下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5.重要辅助线:常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梯形中常“平移一腰”、“平移对角线”、“作高 “连结顶点和对腰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转化为三角形。 6 作图:任意等分线段。 四、 应用举例(略) 第五章 方程(组) 重点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方程的有关应用题(特别是行 程、工程问题) 内容提要 一、 基本概念 1. 方程、方程的解(根)、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 2. 分类: 二、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性质 1. a=b a+c=b+c 2. a=b ac=bc (CM 0) 三、 解法 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T去括号T移项T合并同类项T 系数化成1T解。 2. 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基本思想: “消元”方法:代入法 加减法 四、 一元二次方程 1 定义及一般形式: 2. 解法:直接开平方法(注意特征) 配方法(注意步骤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