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罪的因果关系探究_第1页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罪的因果关系探究_第2页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罪的因果关系探究_第3页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罪的因果关系探究_第4页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罪的因果关系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罪的因果关系探究内容摘要:研究某一危害行为与某一危害结果间是否存 在因果关系是研究刑法因果关系的任务,其目的在于确定行 为人是否对该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共同犯罪在刑法理论中的 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其因果关系问题也受到了刑法学 界的广泛关注。但作为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的因果关系问题, 因刑法规定的特殊性,对此涉及尚且不多该文试图对这一 领域做一初步探究,并结合其因果关系问题,对教唆犯的几 种停止形态给以简要概括。关键词:共同犯罪 教唆犯 因果关系 停止形态thediscu ssiontotheca usalitylnlns tigatorsofjo int crime of fen

2、sesabstr acts:thetask tostudycausa lityincrimin allawistofin doutwhethera causalityexi stornotbetweenadangerous actandaha.rmf ulconsequenc es,thenproce edtothenexts teptoconfinn ifadoerwould bearthecorre spondingcriminalresponsi bilitiesfort he' swentoutsayingthattheimportanceofjointcrimeof fens

3、esinthetheoryofcriminallaw,sothequestionsofc ausalityinjointcrimeoffenseshavebeeninterestedex tensivelyintheeducationalcirculesincriminalthequestionofcausalitythatper taintoinstig atorsinjoint crimeoffenseshasbeentouc hedrarelybec ticlesstipul a/tedspecific stodiscusspr eliminarilyt vegeneralsum min

4、g-upontheauseofthecor respondingar allyinthepen alauthortrie othesuchquestionandto gi criminalstop -patternoftheinstigators accordingtoi tscausality.keywords:jointcrimeoffe nse instigator causality stop-patten共同犯罪是故意犯罪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相对于单个 人故意犯罪而言。作为一种复杂的故意犯罪现象,其具有个 人单独犯罪所不具有的特点,即存在着两个以上犯罪人在共 同犯罪中的地位,分工和参

5、与程度的不同,从而使各个犯罪 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产生刑法对其归责的 不同。而教唆犯罪,作为共同犯罪理论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由于其本身在犯罪行为特点上的特殊性(教唆行为与被教唆 者实行行为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自刑法颁布以来,我国 刑法学界已对其作了较深入研究。但对教唆犯罪复杂的因果 关系问题,研究人尚且不多,而该问题的解决在司法实践中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其直接牵涉到教唆犯的定罪量刑 问题。故笔者试探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究。一、共同犯罪概述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给出了共同犯罪的法定概念: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一概念科学地 概括了共同犯罪的内在

6、属性,体现了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 的犯罪行为这样一个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它是我们研究共同 犯罪的理论基础。根据该条规定,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是: 必须二人以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必须有共同的犯罪 行为。其中共同的犯罪故意中的“共同”不仅具有“相同”的 含义,而且具有“合意”的含义。'共同故意”包括两个内 容:一是各共犯人均有相同的犯罪故意,二是各共犯人之间 具有意思联络。共同的犯罪行为,不仅指各共犯人都实施了属于同一犯 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各共犯人的行为在共同故意支配下 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为一个整体。“共同 行为”意味着各共犯人的行为都是共同犯罪行为这一整体的 组成部

7、分,在发生了危害结果的情况下,各共犯人的行为作 为一个整体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而也可以确定 包括教唆犯在内的各共犯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 果关系o二、关于教唆犯概念的几种说法教唆犯是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人分类中较为特殊的 一种类型。由于其在共同犯罪中处于十分复杂的独特地位, 我国学者根据立法的精神,尝试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以下几 种较为典型的概念:1、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实施犯罪的人;12、唆犯是指故意地用劝说、利诱、威逼或者其它方法 唆使他人去犯罪的人;23、谓教唆犯,就是以授意、请求、煽动、劝说、收买、 怂恿、强迫以及其他方法,使不具有犯罪思想的人具有犯罪 的思想,或者使犯罪

8、思想不够坚定的人坚持其犯罪思想的罪 犯;34、唆犯是指故意地怂恿、指使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犯罪的人。45、教唆犯是教唆他人犯罪的人。5在以上几种表述中,前四种竭力追求给教唆犯下一精确 定义,以图穷尽教唆犯罪所包括的特征,但往往顾此失彼: 第一种定义明确了教唆故意,第二种定义增加了对教唆方法 的明示;第三种定义虽然明示了教唆对象与教唆方法,但却 漏掉了教唆故意;第四种定义把被教唆者限定在“具有刑事 责任能力”的范围内,却又绝对化。实际上,被教唆者还应 包括部分限制责任能力者。而第五种定义笔者认为最为科学: 该定义直接来源于立法规定,虽然笼统但却符合立法精神, 不但便于司法机关进行司法解释,而且

9、符合打击教唆犯罪目 的的需要,这也正是该定义生命力之所在。而其它定义,虽 很详细,但内容要么有失偏颇,要么不能穷尽教唆犯罪所包 括的一切内容,实不可取。相应地,根据第5种定义,教唆犯的成立要件有二:从 客观方面说,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或者教唆行为引 起教唆人实施所教唆的罪;从主观方面说,必须有教唆他人 犯罪的故意。6至于被教唆人是否特定、被教唆人的犯意 是否产生或者是否实施犯罪,教唆犯本人是否参与实行实行 等,都不影响教唆犯的成立,因而不能成为教唆犯的成立要 件。从以上教唆犯构成要件可知:我国刑法追究教唆犯刑事 责任的依据在于教唆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而这种 社会危害性体现在其构成

10、要件上的主客观统一。由也就是说 由于教唆行为的“因”引起被教唆人犯罪这样的“果”,这 种因果关系是刑法对教唆犯处罚的客观依据所在。而被教唆 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犯仍追究责任,则是其社会 危害性的另一个方面,但在该情况下,教唆犯与被教唆人则 根本不成立共同犯罪关系。三、关于共同犯罪因果关系(一)刑法因果关系刑法因果关系指犯罪实行行为与对定罪刑量刑有价值 的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合乎规律的联系。8由于 我国实行罪责自负原则,一个人只对自己的危害行为所造成 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查明某一危害结果与某一 危害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决定行为人对该结果是 否负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

11、这也是我们研究刑法因果关系的 任务。但是,我国刑法学界在研究刑法因果关系时争论最强烈 的一个问题是因果联系必须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因为它直 接牵涉到刑事责任的范围。总的来说,存在必然说和偶然两 分说这样两种对立观点:1、必然因果关系说该说主张,作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行 为与危害社会结果之间内在的必然性的联系。只有必然因果 关系才能成为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一般认为,刑法上的 因果关系,指的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内在的、必然的即 合乎规律的联系。” 9'刑法上的因果,是指危害行为同危 害社会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说,只有当某种或某些危 害社会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地、不

12、可避免地引起某种 或某些危害的结果的时候,我们才能认为这些危害社会行为 与危害社会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0如果不具有这样 的联系,即使行为与结果的发生有一定的偶然联系,那也不 是刑法中的原因,而只能是条件,条件不能成为刑法中的原 因。一般认为,这种刑法因果关系具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 作为原因的的危害行为具有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这是刑 法因果关系成立的必要前提和根据。某种现象,只有在它发 生了一定结果时,才是原因。所谓某种行为具有危害社会结 果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就是该行为存在有可能使危害结果发 生的客观依据。否则,它就不是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而只 能是结果发生的一般条件。第二,危害行为

13、合乎规律地发生 危害结果,是刑法因果关系形成的根本。某种结果如果不是 危害行为合乎规律地引起的,那么它们之间就不存在因果关 系。第三,刑法因果关系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形成。刑法 因果关系是一定条件下的必然因果关系。所谓必然性,并不 是无条件的不可避免性。事实上,任何必然性都是在一定条 件下的必然性,离开一定的条件,任何必然性都不可能实现。 112、必然、偶然因果关系两分说该说认为刑法因果关系极为复杂,除了必然因果关系外, 还有偶然的因果关系。所谓偶然的因果关系,是指"某些危 害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结果,这一结果在发展中又与另外 的危害行为相竞合,合乎规律地产生了另一危害结果,先前 的

14、危害行为不是最后结果的决定性原因,不能决定该结果出 现的必然性,最后的结果对于先前的危害行为来说,可能出 现,也可能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它们 之间是偶然因果关系”。12概括起来,所谓的“偶然因果关系”主要有这样几个特 征:第一,偶然因果关系发生在两个因果环节发生联系的情 况下。即第一个原因在引起一个必然结果的过程中或引起后, 又偶然与另一原因相交叉或相衔接,又引起另一结果发生。 因此,偶然因果关系肯定是一种间接因果关系。第二,最后 结果发生的根据存在于后来出现的原因之中,也就是说,后 一原因对这一结果的发生起了决定性作用。两者之间存在必 然因果关系。第三,先前的原因不决定最后

15、结果的发生,但 也是为这种结果产生所必不可少的,因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 作用。发生在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的这种作用关系是偶然因 果关系。这实际上就是刑法因果关系理论中通常讲在因果联 系过程中出现“介入”因素的现象。这部分联系被“必然说” 排斥在刑法因果关系之外,而'两分说”则将其归入刑法因 果关系之中,认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应包括“必然性的'和 偶然性的”两部分。13上述两种主张从不同角度出发论证了因果关系的形式 都有一定道理,但我们研究刑法因果关系的目的在于确定危 害社会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所以研究刑法因果关系, 应以我国刑法规定为基础,去研究那些客观上符合犯罪构成 要件的危

16、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能够决定或影响行 为人刑事责任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合乎规律的联系。故不管是 必然因果关系说还是必然、偶然因果关系两分说,只要符合 刑法的规定,都应作为刑法认定刑事责任的根据,而没必要 将两者截然分开。论文联盟编辑。以上分析为我们研究共同犯罪乃至教唆犯罪因果关系 提供了方向。(二)共同犯罪因果关系共同犯罪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共同犯罪行为作为一个总 原因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14该定义科学地指出了 共同犯罪中的因果关系,不是单个人的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 间的因果关系,而是两个以上的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与犯 罪结果间的因果关系,即当我们在研究共同犯罪因果关系时, 不能把共同犯

17、罪行为之间的联系隔断,而应把其视为犯罪结 果发生的总原因。同时,根据刑法第25条第1款:“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 上共同故意犯罪”这样的规定,“在共同犯罪故意的范围内 确认共同犯罪的因果关系是解决共同犯罪中的因果关系时 应遵循的一条原则 15这也是我们考察在共同犯罪人存 在分工的场合例如教唆行为和实行行为的因果关系时应遵 循的基本原则。(三)关于教唆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在教唆犯成立共同犯罪的场合,我们称它为纵的共同犯 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纵向联结互相作用共同造成 犯罪的发生”“其因果关系的特点表现为因果关系链条的延 长”。16 从其因果过程来看,其故意教唆行为引起了被教 唆人的犯罪实行行为,

18、这是第一个因果关系;被教唆人的犯 罪实行行为又造成了犯罪结果,这是第二个因果关系。根据前文笔者对因果关系的论述,原因是能够决定或影 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合乎规律的联系。所谓 原因发生作用,用黑格尔的话来说:“绝对的能动状态是原 因,是实体的威力表现它的真理。原因的能动作用表现为” 产生着物质、能量或者信息的传递,或者破坏(中止)这种传 递。“17原因的这种作用性质用在教唆行为上,则信息原 因力的表现。信息原因力发生作用,开始了教唆行为引起被 教唆者犯罪,并进而导致被教唆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犯罪结果 出现这样的因果运动过程。也就产生了追究教唆行为人刑事 责任的客观依据。第一,关于第一个因

19、果关系在该因果关系中,犯罪实行行为作为教唆行为的结果, 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危害结果,这是由因果关系相对性原 理所决定的,即某一事物是这一现象的原因,又可能是另一 现象的结果。教唆者的教唆行为与被教唆者犯罪实行行为之 间的因果关系,不仅意味着被教唆者接受了教唆者的教唆故 意,而且也意味着被教唆者已着手实行了被教唆的犯罪行为, 从而使教唆者与被教唆者之间形成共同行为。下面结合本文 前面根据刑法第29条第1款关于教唆犯定义及其成立要件 的说明,从教唆犯构成主客观方面对该因果关系作一具体分 析:1、教唆故意教唆故意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故意。教唆故意包含 着双重的心理状态。在认识因素中:其一,认识到

20、他人尚无 犯罪故意,或者犯罪决心尚不坚定;其二,认识到被教唆的 人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其三,预见到 自己的教唆行为会引起被教唆人产生某种犯罪的故意并实 施该种犯罪。18在意志因素中,教唆犯希望或放任其教唆 行为引起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意图和实施犯罪行为。这一层因 果关系不包含教唆犯认识到被教唆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而 造成的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状态。因此,在该种因果关系中,教唆犯的罪过形式既可以是 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过失的教唆”不能成立教 唆犯。2、教唆行为教唆行为是指引起他人实行犯罪意图的行为。19关于教唆方法和教唆方式。通说认为:教唆方法和教唆 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

21、方法上讲主要有:收买、劝说、 请求、命令、刺激、利诱、怂恿、嘱托、胁迫、诈骗、指示 等等;从方式上讲,可以是口头的,也可是书面的,甚至还 可以是通过打手势、使眼色等形体语言进行教唆。“但是教 唆的方法如果使被教唆人丧失了自由意志,完全成为教唆犯 手中的工具,那就不再是教唆犯,而成为间接正犯了 ”。20关于教唆者,教唆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 责任能力的人。关于教唆的内容。一般认为“教唆他人犯罪”是指教唆 他人实施某种具体的犯罪行为,而不是教唆他人实施一般的 违法行为或者违反道德的行为。具体说,就是“教唆犯向被 教唆者指明了所要实行的犯罪的具体种类,比如,教唆犯教 唆被教唆者去实行盗窃罪

22、或伤害罪。至于被教唆者犯罪的手 段、时间、场所,并要求在教唆犯的教唆中给予明确指示。” 213、被教唆者的犯罪实行行为指被教唆者在教唆者的教唆下,产生了犯罪决意并进而 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基于此,如 果被教唆者没有着手实行犯罪,或者其虽然实行犯罪,但不 是在教唆者的教唆下进行的,那么该种因果关系就不成立。 对教唆者则只能适用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而不构成 该条第1款规定的教唆犯。现详细说明如下:被教唆者基于教唆者的教唆产生犯罪决意。也即,被教 唆者产生的犯罪决意是教唆者在教唆故意支配下的教唆行 为所致。两者要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如果有教唆行 为,但被教唆者没有产

23、生犯罪决意,或者其犯罪决意不是教 唆者的教唆行为所引起的,那么教唆行为与犯罪实行行为之 间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了。另外,被教唆者在产生的犯罪决意支配下,还要求着手 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行为。从上述分析可知,在有了教唆者教唆故意、教唆行为以 及被教唆者在教唆者故意教唆行为支配下,进行犯罪实行行 为的,教唆犯罪的第一个因果关系才能完成。第二,关于第二个因果关系该因果关系是指被教唆者的犯罪实行行为引起了共同 犯罪结果的出现。这个因果环节一方面说明了在教唆犯罪中 因果关系链条的延长;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前后两个因果关系 的不可分割性:教唆行为和实行行为共同作用造成了共同犯 罪结果的发生。但是,由于教

24、唆行为在共同犯罪中的特殊性: 教唆者本人并不直接实行犯罪,而是教唆他人实行某一犯罪。 因此,教唆人的教唆行为与被教唆人造成的危害结果之间是 间接因果关系。但我们不能说,故意教唆行为的间接原因性就意味着教 唆行为一定是共同犯罪结果发生的次要原因,而应按刑法第 29条第1款的规定,即''教唆他人犯罪中,应当按照他在共 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来进行认定和处罚。四、关于教唆犯罪因果关系在共同犯罪几种停顿形态中 的表现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 原因出现结局所呈现的状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 中止与犯罪既遂。22由于我国刑法对具体犯罪的规定,是 以既遂为模

25、式的,而且除了必要共同犯罪,如刑法317条聚 众持械劫狱罪等外,还以单独犯罪为基本考察对象,在上文 分析中,我们是以教唆犯罪的既遂状态为标准,对其因果关 系进行分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数人共犯一罪不能达成犯 罪既遂状态的并不少见。下面单就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在因 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几种犯罪停顿形态作一分析:1、教唆者是预备犯是指在被教唆者接受了教唆者的教唆后,为实行犯罪而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过程中,由于实行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 被发现。这时,被教唆者即实行犯是犯罪预备,而教唆者则 可称为'预备的教唆犯” 23我们根据教唆犯罪因果关系的 特点分析:虽然教唆者有教唆故意和在此故意支配下

26、的教唆 行为,但还没有引起被教唆者的犯罪实行行为。因此,因果 关系链条中的第一因果关系尚未完成,因此应对教唆者也按 犯罪预备对待。2、教唆者是未遂犯是指在教唆者故意实滋教唆行为后,被教唆者已着手实 行犯罪,由于教唆者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状态。这种 共同犯罪中,被教唆者在教唆者故意教唆行为的支配下,实 施了与被教唆的犯罪行为,教唆行为是实行行为出现的原因。 但由于危害结果没有再现,中断了后一因果关系。此时被教 唆者由于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因此对教唆者 应按犯罪未遂处理。3、教唆者是中止犯罪指教唆犯在教唆他人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并且自 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由于教唆犯是

27、教唆他人的 犯罪,而其本人不去实施犯罪。如前文所述,教唆犯实施完 毕其教唆行为后,作为犯罪结果发生的信息原因力就开始发 生作用。因此,教唆犯要想中止其犯罪必须使教唆行为失去 使犯罪结果出现的这样一个原因力的作用。当然,教唆犯成 立中止可以在犯罪预备到犯罪结果出现之前的整个实行阶 段。以上笔者对教唆共同犯罪在因果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其几种停顿形态作了分析,对其责任的追究除应依照刑法 第22条、第23条、第24条规定外还应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 的作用来进行处罚。五、刑法对教唆犯的特殊规定前文用了大量篇幅对教唆共同犯罪因果关系的特点进 行了探讨。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刑法还规定了一种特殊的 教唆犯,即刑法第2 9条第2款"如果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 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根据此款 规定,被教唆者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即教唆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