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生态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探究_第1页
海南文明生态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探究_第2页
海南文明生态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探究_第3页
海南文明生态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探究_第4页
海南文明生态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南文明生态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探内容提要:文明生态村建设是顺应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结 构调整的现实选择,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最早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在 全国也是独树一帜。本文在回顾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基本历 程和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用的基础上,剖析了进一步发 展面临的三大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文明生态村;协调发展;政策选择中图分类号:f127. 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4161 (2012) 06-0062-04人类文明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型,即从农业文明到 工

2、业文明的转型、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 工业大国。特别是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走向生态 文明的转型与发展成为新阶段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一 个农村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建设好农村的生态文明成为 整个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自2000年10月正式提 出建设“文明生态村”至今,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 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为 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一、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基本历程和成效(一)文明生态

3、村建设的缘起2000年8月,时任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委秘 书长周文彰带队前往辽宁参加“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工作座 谈会”,与会各省市的经验交流使海南深受鼓舞。会后,省 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结合海南实际,决定创建“文明生态 村”。同年10月,省委宣传部又组织考察团前往”全球生 态500家”之一的浙江奉化滕头村考察,更加坚定了建设 “文明生态村”的信念,随即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组织在 僑州市和海口市琼山区(原琼山市)进行创建文明生态村试 点,开启了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二)第一波大发展第一波大发展是指,2001年1月文明生态村建设被确立为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之一和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之后,到2009

4、年12月建设国际旅游岛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之前。大致涉及三个小阶段:一是扩大范围阶段(2002年1月-2006年1月);二是综合创建阶段(2006年1月-2007年7月),把 文明生态村从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发展成为推进农村 各项工作发展的综合载体;三是提升巩固阶段(2007年7月-2009年12月),把文明生态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目标、任务、内涵统一起来,进而在领导体制、工作机制 和投入机制上统一起来,文明生态村进入全面提高阶段。(三)第二波大发展第二波大发展是指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战略目标后,文明生态村的新一轮发展。具体地,2009年1

5、2月,海南国际旅游岛 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继1988年4月建省办经济特区以 来,海南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也是文明生态村建设 的重要机遇期。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 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海南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区”的战略目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特别强调“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的原 则,要求"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 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结合生态文明村和 旅游小镇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古村古镇型、民族村寨型、生 态观光型等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给文明生态村建设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经过10余

6、年的发展建设,目前海南省已累计创建文明生态村11597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49. 7%。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成效不断凸显,基本形成了村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的总体态势,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长期困扰农村的环境“脏乱差”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展;二是杜绝了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现象,形成了尊老爱 幼、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增强了农民的自 信心、自豪感以及对政府的信赖,实现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发展;三是把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 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 创建模式,促进了生态经济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农民 和村集体的收入,增强

7、了农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二、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机制与动力(一)内部机制1. 生态资源基础好。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是建设文明 生态村的最基本要素。海南自然生态资源的最大优势在于丰 富的热带资源,集中表现为热带土地资源、水力资源、植物 资源、南药资源和水产资源,为多种类型文明生态村的建设 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基础。以植物资源为例,海南岛 有维管束植物40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63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在2000多种乔灌木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800多种,热带观赏花卉及林绿化美化树木200多种。2o村落能人出现。村落能人或村庄精英是学界一直所关注的问题。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体制内精英

8、和体制外精 英,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村民自己选出来 的“带头人”往往是一些在村里声誉较好的、热心于村庄建 设的或者是见多识广的人、村干部等。“有了带头人,大家 就有了凝聚力,思想上容易拧成一条绳”,同时也便于上级 政府联系了解创建进展和实际困难。比较典型的有,僅州市 那大镇力崖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桂妹、海口市大 致坡镇美偶村在外经商的村民郑有布、郑子龙父子、三亚市 田独镇荔枝沟村村支书吴海育。以黄桂妹为例,她把发展农 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因地制 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整治村容村貌,农民收入节节 攀升,全村人均收入连续两年递增10%,村民住进了

9、 “南瓜 楼”、“橡胶楼”。3.自觉的模仿效应。“模仿”最初是社会心理学概念, 现代经济学家把“模仿”引入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从现实情 况看,有效的模仿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针对起步阶段海南农民文明生态村建设积极性普遍不高 的现实,各级政府着力抓好典型示范,重点选择“群众基础 好、有一定经济基础、有一定规划基础、有较好干部条件” 的村落开展探索实践,保证选定一个建成一个,建成后文明 生态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吸引了大量村落的申报加入。短短 三年内,文明生态村示范点迅速发展,从2000年的10多个 到2001年底的近400个、到2002年底的1000多个。目前, 海南全省文明生态村示

10、范点已接近12000个。4.农民的广泛参与。农民是文明生态村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文明生 态村的主要建设者。没有农民广泛、深入、持久地参与,文 明生态村建设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能人带头”、'典 型示范”下,农民投身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责任意识不断强化,普遍形成了 “人人参与、出钱出力”的 良好局面。比如,文昌市东阁镇福田村,全村38户228人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人人投工投劳,个个参与创建。700多 米的挡土墙、35平方米的文化室和300平方米的排球场,都 市村民出工出料完成的。'(二)外部动力1. 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自2000年提出建设文明生态 村以来的10余年

11、,海南省委省政府几乎每年都明确把创建 文明生态村列为“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明确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做好发展规划。 比如海南“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创建文明 生态村的战略目标;二是健全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领导责任体 制,并作为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比如,定安县把“百里百村”文明生态村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统一起来,从县 委书记、镇委书记到村支部书记履行创建第一责任人职责, 从组织上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把文明生态村建设 的资金投入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制定多种措施,加大财政的 倾斜性支持力度。2. 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中, 海南省坚持“

12、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了两个突出的亮点。 一是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工农共建、军民共建、各党政机关 “包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形成了岛内干群共同 努力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发展态势;二是充分发挥海南侨乡优 势,积极努力争取海内外侨胞支援文明生态村建设。比如, 文昌市是著名的侨乡,目前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共有120 万人,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文明生态村建设 中,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已成为该市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 要力量,广大华侨对该市文明生态村建设慷慨解囊,倾力相 助,共计捐资2030万元。3. 市场需求的迅猛增加。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断推 进,海南旅游市场需求迅猛增长。总体来看,20

13、11年海南接 待旅游过夜人数达3001. 347y人次,比上年增长16. 0%。 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2919. 88万人次,增长15. 8%;接 待入境旅游者81. 46万人次,增长22. 8%。从水运、航空、 铁路等三大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旅客运载量看,近年来都呈现 快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海口美兰与三亚凤凰机场旅客吞 吐量均冲破1000万人次大关;港口旅客吞吐量达3148. 32 万人,比上年增长13. 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海南 自然生态资源,生态游、乡村游等异常火爆,成为海南旅游 市场需求的主要增长点。比如,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 造访长寿之乡澄迈的游客达116万人次,

14、前往澄迈福山品 尝福山咖啡、参观咖啡文化风情镇的游客人数较往年大增, 并呈现出当地居民、省内游客、省外游客数量同步增长的趋 势。这些游客中,仅参观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品尝福山 咖啡的游客就有6. 6万人次。三、海南文明生态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一)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筹集方式可持续性不强由于海南历史上形成的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经济及 社会事业建设起点低,文明生态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 入。在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海南提出建立起“一个为主, 三个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即采取以村民自筹为主,政府 拨一点、机关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但 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文明生

15、态村建设经费中政府财 政拨款占总额的比重平均接近60%,若加上集中涉农资金, 这一比例将接近90%,在事实上形成了政府财政拨款占绝对 主导地位的格局。然而,从现实看,海南经济总量规模偏小、财政收入有 限,在全国依然属于欠发达省份,海南的公共财政投入远远 不能满足其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比如,2005年 三亚市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1.3亿元,2006年安排1.75 亿元,但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差距仍然很大,仅全市需要硬化 的乡村道路这一项,预计需投资3. 55亿元,缺口达2. 6 亿元。(二)基层社区管理制度尚未跟进在海南农村发展中存在着相当广泛的自然村落,这些村 落是农村经济社

16、会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文明生态村建设的 基本单位,这是海南与其他省份大多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 较大区别。而且,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现实经济社会 发展的原因,海南农村基层社区管理较为滞后。具体来看, 第一,海南的自然村落较为分散,客观上增加了统一组织管 理的难度;第二,在长期优越自然气候条件的“孵化”下, 农村基层干部“庸懒散”等问题较为突出,组织松懈涣散, 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弱;第三,海南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在 民族聚居区宗族家族意识较强,民主管理意识弱;第四,整 体上农村教育水平较低,村民民主意识不强,参与农村自我 管理的能力有限;第五,海南农村经济落后,集体经济实力 相当有限,基层社区建

17、设经费缺口较大,导致有的地方组织 机构不健全、功能不完善。(三)对特有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协调随着文明生态村的建设,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村改造 运动,海南农村比较独特的“船形屋”“金字屋”正在逐渐 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小平房、小瓦房、小洋房, 在事实上造成对传统特色文化的破坏,这种状态亟需改变。四、海南文明生态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一)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力量的引入增加文明生态村建设经费应寻求多种解决方式,需要在 原有省级政府投入、农村自我筹集和社会支持的基础上,更 加注重中央财政投入,更加注重市场力量的引入。第一,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海南虽然是全国最大的

18、经济特区,但由于地处南疆、发展起步晚,致使特区发展的 早期支持政策和国家西部开发支持政策均与海南擦肩而过。 当前,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尤其是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战略目标的确立,中央财政应 对海南绿色发展给予财政上的专项倾斜性支持。第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资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的作 用,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引入市场力量,利用参股或控股等 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比如,可以借鉴公私合营、民间承包经 营、bot (建设一运营一移交)、tot (移交一运营一移交) 等方式。第三,壮大集体经济形成可持续的资金保障。针对海南

19、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现实,可以积极探索发展村落集体经 济,尤其是发展壮大具有地区特色的村落产业,比如利用热 带气候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等特色种植 业,进而为文明生态村建设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二)加强社区管理制度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层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文明生态村建设需要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 基层管理机制,发挥基层的主导力量,这就要求加快推进农 村社区化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第一,针对农村社区化建设滞后的现实矛盾,加快编制 覆盖全省的农村社区规划体系,理顺社区规划体系与经济社 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的 关系,循序渐进,分步推进农村社区化。同时,进一步完善

20、农村社区建设组织架构,建立健全社区内各项规章制度,探 索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社区制度体系。第二,针对农村基层管理行政化倾向,逐步将乡镇的权 力下放到社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自治,重点是将更多的人 事、财务、管理权力下放到社区居委会,使社区居委会有更 多的资源和更大的权力提供扩大基层公共服务。第三,针对农村社区建设队伍迫在眉睫的现实,加大力 度培育和发展社区工作者队伍,努力建立以专业工作者、志 愿者和市场化人才“三位一体”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重点探 索社区内自愿者参与社区工作的体制机制。第四,改变直接拨款支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方式,建立 以科学评估为基础的农村社区建设奖惩制度。以量化的形式 对农村社区建设进行目标考评,以百分制的方式逐项开展评 价,并对农村社区的创新工作给予加分,形成农村社区建设 最终评价,以此为依据落实奖惩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