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例分析_第1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例分析_第2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例分析_第3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例分析_第4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例评 析张艳丽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索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教师活动】播放flash小动画 老师用鼠标依次点击瀑布流水、飞机起飞、拉小提琴发出相应的声音,如下图所示。【学生活动】聆听这些声音,并猜出是哪些物体发出

2、的声音。【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中,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学生活动】学生互相讨论,说出很多想法。【教师活动】将问题归类,确定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然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切入学习的主题。二、开展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1.提出问题: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做一做:请把手放在喉头处,发出声音a,感受声带的变化。【学生活动】学生发出声音“a”,感受声带的变化。【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蟋蟀和鸟类发

3、出声音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蟋蟀和鸟类是怎样发声的?【教师活动】教师重点介绍鸟类发出声音的过程:发声过程:鸟的发声器官叫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由多个扩大的软骨环及其间的鸣膜组成,分叉处有一呈锲状的鸣骨。鸣管有两对弹性薄膜,叫内、外鸣膜形成一对狭缝,通过气管内冲出的空气,使鸣膜等鼓动而发声。【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蟋蟀发出声音时靠翅膀的振动,鸟发出声音靠鸣膜的振动。2猜想假设【学生活动】根据以上例子,学生讨论声音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教师活动】教师提供实验器材:音叉、钢尺、乒乓球、铁架台、米粒、盛有水的烧杯等;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来验证。【

4、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课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讨论如何制造声音。【教师活动】布置任务:任务一:利用实验筐中的物体发出声音,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好操作。任务二:带着两个问题进行实验:(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2)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完成下图中的部分实验,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如何操作。2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并选代表回答,其他人补充。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发声体的哪个部位在振动。【教师活动】结合探究实验,教师归纳振动的定义、实验的结论。振动:绕平衡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上称为振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

5、止。设计意图:突出“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仅有的实验器材制造声音,学生积极性高,乐于参与实验活动,努力制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声音来展示,凸显学生的个性,另外,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对比、讨论、总结,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演示实验:(1)出示音叉、铁架台,兵乓球,按照如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2)不敲击音叉,用叉股直接接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振动情况;(3)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将音叉慢慢靠近悬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振动情况。【学生活动】

6、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引起乒乓球的跳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发声物体的振动。【学生活动】利用课桌上盛有烧杯的水、米粒来设计实验。活动一:(1)不敲击音叉时,接触水面,观察水面情况;(2)敲击音叉后,迅速将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情况。活动二:(1)把米粒放在桌面上,不敲击桌面时,观察米粒的情况;(2)敲击桌面,观察米粒的情况。【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1)不敲击音叉时,水面无情况; (2)敲击音叉后,迅速将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激起水花; (3)把米粒放在桌面上,不敲击桌面时,米粒不跳动;(4)敲击桌面,米粒上下跳动。【教师活动】教师结

7、合上述实验现象,归纳结论总结:这样我们将看不见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看得见的乒乓球的 跳动,物理学中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教师活动】归纳总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巧妙地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跳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也为后面共鸣箱实验埋下伏笔。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对比,将看不见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水花的溅出,亲身体会转化法在实验中的作用。(二)探究声音的传播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出示两

8、个相同的音叉,为了区分给它们命名为A和B,按照如图所示的安装实验器材; (2)不敲击B音叉,将B音叉靠近A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3)敲击B音叉,再将B音叉靠近A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 (1)不敲击B音叉,将B音叉靠近A音叉,观察乒乓球不动; (2)敲击B音叉,再将B音叉靠近A音叉,观察乒乓球运动。【教师活动】提问:是谁将B音叉的振动传递给A音叉的呢?【学生活动】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总结结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如果,在一个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2.播放视频:真空铃实验。【学生活动】学生简单叙述实验过程。实验过程:钟

9、罩里的空气被抽出后,铃声变小;【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钟罩里的空气被抽出后,铃声变小,设想一下,如果继续将钟罩空气向外抽,铃声会怎样?如果真的能够将空气抽净,变成真空状态,又会怎样?【学生活动】学生推理:听不见铃声。【教师活动】结合上述实验,归纳结论。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只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吗?还有哪些物质也可以传播声音呢?【学生活动】做一做:一位同学的耳朵紧贴桌面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用手轻敲桌面的另一端。【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体验,讨论归纳结论。讨论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学生活动】讨论、列举固体传声的具体事例。例1:工厂里

10、工人常把金属棒一端顶在机器上,另一端靠近耳朵,可听出机器各部件是否损坏。 例2:古代士兵之所以枕着箭筒睡觉是因为通过大地能听到从较远的距离传来的部队行军时的声音。3.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液体也可以传声?2.演示实验:(1)出示一个手机,用彩色气球将它包裹住,并用细线系好悬挂在铁架台上,另一部手机拨通这部手机;(2)将手机慢慢浸没水中,不碰容器底和容器壁,再次拨通这部手机。【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总结结论:说明水可以传声。【学生活动】讨论、列举液体传声的具体事例。 例1:渔民在捕鱼时,在渔网上装电子发声器,播放鱼喜欢听的声音,吸引鱼群,提高捕鱼产量。例2

11、:在鱼缸旁边拍手时,鱼缸中的小鱼受到惊吓而跑掉。【教师活动】 结合上述实验,归纳结论。归纳:大量实验表明: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板书: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引得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口、手、等去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亲自体验探究过程。这些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科学精神。【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教师介绍人耳的结构:【学生活动】 归纳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途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以波的形式进

12、行传播,再传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经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就听到了声音板书:感知声音的过程:发声体介质人耳教学环节4:声速、回声以及应用【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声音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需不需要时间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38页的表格思考下列问题: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哪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哪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2.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多少?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附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介质声速介质声速空气(15)340松木3320空气(25)346铜(棒)3750煤油(25)1324大理石3810   蒸馏水

13、(25)1479铝(棒)5000海水(25)1531铁(棒)5200【学生活动】仔细阅读图表的内容,归纳总结。归纳总结1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声速:2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例如: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板书:(1)(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小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 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设计意图:采取以提供图表的方式进行教学,启发学生从图表中寻找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回音的相关内容。【学生活动】阅读课本38页有关回声的知识【教师活动】播放图片,介绍回声在生活、医学、军

14、事方面的应用。(1)回声在建筑方面的应用:我国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2)医学方面的应用:利用B超检查身体;(3)军事方面的应用:利用回声测海水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了解声现象在社会各领域的重要应用,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三、课堂检测【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快速解答。1、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了这是因为( ) A 声波传到人体去了 B 锣面停止了振动 C 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 D 以上说法均正确 2、下列现象能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 A 击鼓时听到鼓声 B 听到小

15、河潺潺的流水声 C 收音机发出的音乐声 D 睡觉时能听到放在枕头下手表的嘀嗒声3、声音在下列哪种介质中传播的最慢( ) A 空气 B 煤油 C 海水 D 铝4、我们能够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 A 有发声体 B 有介质 C 有耳朵 D 以上条件缺一不可设计理念:通过练习起到巩固作用,通过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提高学习效率。教学环节4: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PPT出示本节课知识结构图。教学环节5:布置作业【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练习课后习题。设计理念:让学生能及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

16、例评析】本节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通过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述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作风。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出现了突发状况,对教学顺利完成造成一定的困扰。下面具体来阐述本节教学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优点:1物理研究方法化,学习方式多样化,从物理走向了社会。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重视物理方法。例如:多次利用对比的思想进行实验。敲与不敲音叉再去接触乒乓球进行对比、敲与不敲音叉接触水面进行对比、土电话实验剪断细线与不剪时对比、抽气盘阀门关闭与打开时进行对比,每一个细微

17、之处,都强调对比带来的效果,将这种对比的意识渗透给学生。转化的思想是这节课的突出亮点,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跳动和水花的溅出,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亲历实验探究、分析图表、自主阅读等学习方式,获得新知,提升了能力,并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测声速、计算回声距离等实际问题,关注声现象在建筑、医学、工业、军事等科技方面的应用和发展。2课堂教学实验化,实验清晰、效果明显,重视科学探究。本节课大大小小的实验十余个,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能非常有效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发声的实验中,每一个小实验都很好操作,振动的现象也很明显,很能说明问题。敲击音叉,用乒乓球和水转化叉股振动的实验

18、,放大效果非查清楚,说服力强。共鸣箱实验、水中手机实验、土电话实验,不仅实验效果良好,还具有代表性,将气体、液体、固体传声的事实表现得淋漓尽致。真空铃实验步骤清晰,实验效果良好,为后续的推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突破了真空不能传声这一难点。3.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采用4人一组的探究形式,让学生从已知熟知的声音出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迫切想知道声音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探究微小的振动如何感知,探究液体、固体是否能传播声音。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参与性极高。这样使主动地学习本节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4.多媒体使用恰当使教学重点充分体现。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和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并初步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途径和声速。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探究,教师的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手段突出重点,而对于人耳听到声音的途径和声速的相关知识,通过讨论的形式处理,既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讨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