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集群绝灭(05、06、07、10、11、12)(P49)(05、06、07、12)指大量物种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的绝灭,其规模和绝灭速率都要大大超过常规绝灭。在某个短时期内生物发生大量灭绝,生物演化突然中断,使绝灭速率剧升,而新生率降到很低。集群绝灭具有灾变的特点,这不是生物演化本身的规律所能决定的,可能与地球环境巨变有关。地球历史上有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绝灭(5.43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四射珊瑚和三叶虫及菊石等大量海洋生物的绝灭(2.5亿年前)白垩纪末的恐龙绝灭(0.65亿年前)等。2、牵引流(P132)(06、09、10)碎屑颗粒的搬运力是流体流动所产生的推力,像风、水流等都是主动搬运
2、碎屑颗粒的活跃介质成为牵引流(或携带流),满足牛顿内摩擦定律,包括海流、洋流、河流、风、潮汐、波浪、等深流等推力主要取决于流速,推力越大,则能搬运越远,沉积物颗粒越大,牵引流主要有三种形式:滚动、跳跃、悬浮。3、俯冲带(subduction zone)(P115)(05、06、07、11)在会聚型板块边界,由于洋壳密度比路壳的密度大,洋壳会在碰撞时向陆壳俯冲。可出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引起强烈地震,由于地幔物质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外分离扩大,在俯冲带俯冲消失,俯冲到地幔的部分熔融,重新回到地幔循环,因此又称之为消减带,可为板块的边界,如日本海沟、菲律宾海沟,都为典型的俯冲带。 4、黄土(10)
3、黄土是第四纪不同时期形成的图块状堆积物,主要由于风力搬运堆积而成,黄土分布在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面积达10×106km2,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厚度达50150米,多呈灰黄色,棕黄色,以粉砂为主,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碳酸盐矿物为主,缺乏层理有垂直节理,有空隙度大、抗蚀性弱的特点,特别是植被破坏后地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形成黄土地貌。 5、冰川作用(10)冰川运动是寒冷地区重要的地貌营力,可塑造一系列冰川地貌,冰川作用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进行侵蚀物在地表堆积下来的过程,冰川作用主要是依靠冰内尤其是冰川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侵蚀,滑动过程中不断挫磨冰床,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磨
4、蚀或刨蚀作用,还可将岩石拔走,称为拔蚀作用,在冰川运动过程中搬运了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为运动冰渍,在冰川消融后因负载过多被搬运物质堆积下来为冰渍物,分选性差,这个过程为冰川作用。 6、片麻岩(11、12)片麻岩是一种变质岩,而且变质程度深,具有片麻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是一种高级的结晶程度好的变质作用矿物,有鳞片粒状变晶,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其中石英和长石含量大于30%,长石多于石英,根据岩石的物质可分为富锰片麻岩、斜长石片麻岩、二长片麻岩、钙质片麻岩。 7、粘土矿物(11)粘土矿物是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是一些含铝、镁等为主的含水硅酸盐矿物,一般具有层状结构,颗粒极细,小于0.02
5、mm,加水后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主要包括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蛭石等,主要用于制作陶瓷和耐火材料,并用于石油、建筑、纺织、造纸、油漆等工业。其成因有与风化作用有关、原岩的种类和介质决定了矿物中;热液和温泉水作用于围岩,可形成粘土矿物带;由沉积成岩作用生成粘土矿物。 8、地壳均衡补偿(isostasy)(P66)(05、06、07、12)描述地壳力学状态和升降运动的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的质量过剩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来补偿。两种不同的地壳的均衡模型:(密度补偿)普拉特认为地壳较高部分是由于它们具有较低的密度而抬升,在补偿面一上各地岩石密度
6、不同,地下补偿面应处于同一位置;(深度补偿)艾里认为地球表层的物质组成是相同的,地表某处的高程比其他地区高出越多,它往下插的深度就会越大。经过研究发现实际地壳均衡补偿过程比这两种模型复杂,应是按一定的比例结合的结果。9、莫霍面(Moho-discontinuity)(P98)(05、06、07)地壳与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在莫霍面上莫霍面之上为地壳,洋壳平均6km厚,结构较简单,陆壳平均33km厚,结构较复杂,莫霍面以上横波和纵波速度较小,但变化梯度大,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莫霍面以下为地幔波速较大,地幔分三层,包
7、括一层软流圈,地幔物质密度、硬度大于地壳。10、地幔羽(mantle plume)(P119)(05、07)即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它在地表或洋底出露时就表现为热点。热点上的地热流值大大高于周围广大地区,甚至会形成孤立的火山。地幔柱估计至少来自700千米或更深处,直径大致在100250千米左右,上升速率约每年几厘米,由此导致地幔顶部成直径达上百千米的穹状隆起,高出四周约12千米。全球热点大多位于洋中脊的转折拐点或三联点上,少数在板块内部,陆上较少。11、火山碎屑岩(pyroclastic ro
8、ck)(P94)(05、07、09、10)是火山爆发的碎屑物质经过搬运在盆地中(陆上或水下)沉积下来,经成岩固结或熔结而成的岩石。它既有火山作用的特征,又有沉积作用的特征(搬运和沉积),介于火山熔岩与陆源碎屑岩之间。火山碎屑包括岩屑、晶屑、玻璃质屑、火山块、火山弹、火山砾、火山灰。火山可以在陆地爆发也可在海底爆发,因此火山碎屑岩有既有海相也有陆相。典型的火山碎屑岩,火山物质含量达90以上,其中可以有10的陆源碎屑混入物。火山碎屑岩按火山碎屑粒度可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12、浊流(turbidity flow)(P133)(05、07、11)浊流是重力流的一种,它是泥沙与水混合的
9、密度流,有时还带有砾石,由于密度大于周围水体,因此它沿水下斜坡呈高速紊流状态运动。除地层、海啸、风暴、滑塌可以诱发浊流之外,水下泥石流的稀释可以转化成浊流。浊流对海底具有极强的侵蚀作用,往往形成,特有的冲刷痕沟痕、槽痕。当它们被浊流沉积物充填后就形成沟模、模槽等砂岩的铸型。具有极强侵蚀作用的浊流头部过后,由于速度的减缓,身部开始发生沉积作用,形成自下而上由粗变细鲍马层序。13、断层(fault)(P123)(05、06、07、08)当岩石受力超过其强度极限,便开始破裂,起初产生微裂隙,常成羽状排列,当断裂面一旦形成,应力继续作用并超过其摩擦阻力时两盘开始滑动,断层形成,随着断层活动,应力逐渐释
10、放,并趋于零,断层活动终止。断层是岩石破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规模可大可小,为几厘米至数百公里,可上下左右运动,断层面之上为上盘,之下为下盘,根据断层的运动特征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一系列正断层组合可形成地堑和地垒。断层地貌标志有: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泉水的带状分布等。构造标志有:现状或面状地质体的错移,中断、擦痕、阶步、牵引构造断层角砾岩等。还有地层的重复与缺失等标志。14、联合古陆(Pangea)(P109)(05、07、08、09、10、11、12)魏格纳经过研究发现大西洋两侧大陆几乎可以拼合,大西洋两岸北美和北欧之间地质构造具有一致性,非洲和南美洲地质构造同样有一致性,此
11、外在南半球各大陆找到二叠纪爬行类等陆生生物有惊人的相似性,提出大西洋两岸曾是一个大陆。推测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300Ma)曾为统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侏罗纪(200Ma)以后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海陆分布。15、大洋盆地(oceanic basin)(P130)(05、06、07、08)由深海平原、中央海岭、海山和海底高原组成,可以出现从深水放射虫硅质沉积、泥质沉积、钙质沉积到浅水碳酸盐沉积不同类型。是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大洋盆地的轮廓受洋中脊分布格局的控制,在大洋盆地中还分布着一些隆起的正向地形,它们进一步把大洋盆地分割成许多次级盆地。大洋盆
12、地水深一般为46km,局部可超过6km。隆起的正向地形海岭和海底高原,大洋盆地中还有海山、海丘和海山群。大洋盆地底部相对平坦的区域是深海平原,坡度极微。16、俯冲带(subduction zone)(P115)(05、06、07、11)由于地幔的物质的对流,在洋中脊出形成新的洋底,推动两侧板块向两侧运动,起初洋盆两侧未发生俯冲作用,当洋脊系统继续扩张,由于大洋板块密度比大陆板块大,大陆边缘的洋壳会向陆壳下俯冲,成为主动大陆边缘,以海沟为主要标志,这一大洋板块发生消减的地带称为俯冲带,也称消减带,可作为板块边界的一种,贝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的一种,发育海沟、岛弧,可引发强烈地震。17、喀斯特地貌(
13、Karst landform)(P215)(05、06、07、10、11、12)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作用叫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包括化学过程(溶蚀和沉淀)和机械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坍陷和堆积等)。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的溶解能力和岩石的化学性质和透水性。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石芽、石林、落水洞、溶洞、溶蚀洼地、峰林和峰丛,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和云南。18、鲍马序列(P133)(06)浊流具有极强侵蚀作用的浊流头部过后,由于速度的减缓,身部开始发生沉积作用。形成自下而上由租变细的层序。由
14、鲍马首先提出,称为鲍马层序。其中最为特征的是a段,由于浊流能量的骤然降低,最粗的颗粒先行沉积在底部,然后粒皮依次递减,但是泥质杂基也随着粗细砂粒同时沉积,形成杂基支撑的递变层理。典型鲍马序列的特征:E泥质岩段:为正常的深水沉积,一般无层理;D上部平行纹理段:为极细的砂质黏土或粉砂质黏土,平行纹理;C流水波状纹理段:由细砂或粉砂组成,具有小型流水波状纹理;B下部平行纹理段:主要为砂粒的平行纹理;A递变层理段:具有递变层理或呈块状。19、黑烟囱(P137)(06)黑烟囱的形成于热水沉积矿床关系紧密,在喷溢海底热泉的出口,溶解了大量硫化物的热的海水向上运动过程中遇冷海水,并且在喷出的高温热水中含有H
15、2S、H2、CH4等还原气体,此时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使所含的大量铜、铁、锌的硫化物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在海底沉淀积聚,尤其是喷溢口的周围连续沉淀,不断加高,形成了一种烟囱状的地貌,叫做黑烟囱。黑烟囱是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成因的直接证剧。20、海啸(P348)(06)是由海底地震,海底或海岛火山爆发以及海底塌陷、滑坡和地裂缝等激发而引起的种重力长波。因此可以看作是它们(尤其是地层和火山)引起的一种次生灾害。海啸波长一般为几十至几百公里,传播速度与水深有关,时速最快可达几百至上千公里,当地震震源较浅,震级较大,海啸源区水深较大时,海啸的危害性也较强。海啸常伴巨大海浪,对海岸进行拍打,在海滨区使海
16、水骤涨形成水墙,可迅速吞没土地和村庄,摧毁建筑,造成巨大的灾害。海啸是海岸带地区最严重的灾害之一。21、环太平洋地震带(P346)(06)地震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和海岭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太平洋板块边界上的岛弧海沟带分布,是全球地震最多的地区;这里有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直接成因是板块的移动和碰撞,东部是由纳斯卡板块和科科斯板块向南美板块相互作用,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碰撞,西部是又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22、沉积作用(09、10、12)被冰川、水、风等介质搬运的物质
17、,不会永远被搬运下去。经过一定的距离,由于搬运营力能量的降低,或者遇到适当的物理化学条件,或者在生物的参与下,最终被沉积下来,这种作用过程就叫做沉积作用,是沉积物质堆积和形成岩石的过程。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和海洋沉积,大陆沉积环境中沉积作用有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冰川沉积、风成沉积等,海洋沉积环境中沉积作用有滨海沉积、半深海沉积、深海沉积等;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23、胶体沉积(09)一些溶解度比较低的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它们呈胶体溶液的方式搬运。由于胶体表面离子化作用,它的质点通常都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在沉积盆地中,当它们遇到不同电荷的质点,或者由于电解质的作
18、用,或者浓度增大,pH值的改变,胶体就会发生凝聚成絮状或团块状,在重力的作用下沉积下来,这种作用过程就叫做胶体沉积。胶体沉积物在结构上呈胶冻状,成岩后呈致密状,具有贝壳状断口,常呈透镜状,团块状产出。胶体沉积作用可形成胶体沉积矿床,如铁、锰、铝等沉积矿床。24、新构造运动(09、10、11、12)新构造运动就是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多数为喜马拉雅运动中的升降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由于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较近,它所形成的地貌多数能够保存至今。新构造研究的内容较广泛,除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保存在第四系里的构造变动外,还涉及火山,地震,和为构造作用控制(或
19、与构造作用关联的)外力地质作用,像地表侵蚀、河流袭夺、温泉和地下水活动等。新构造研究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项工程建设。25、地球轨道参数(09)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等用来描述在太空中地球运行的位置、形状和取向的各种参数。如远日点距离、近日点距离、轨道半长轴、轨道半短轴、轨道周长、轨道偏心率、平均公转速度、最大公转速度、最小公转速度、轨道倾角等。26、冰碛物(P221)(09)冰川通过磨蚀、剥蚀、雪崩和山坡上的块体运动获得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碎屑被冰川携带而下,通称运动冰碛物,由于冰川的消融或负荷过多,被搬运的物质就堆积下来成为冰碛物。冰碛物往往是由漂砾(特大的石块)、砾石、砂和粘土组成的
20、混合堆积物,因此有人把冰碛物称为冰砾泥。冰碛物缺乏分选,不显层次,磨圆度差,其中可夹有冰水形成的砂砾透镜体。冰碛石表面常有冰川搬运时砾石与基岩或砾石之间相互刻磨而成的深痕、刻槽及磨光面。28、地震(P81)(11)地球内部能量于瞬间释放时所引起的地球快速颤动,从而引发大小不等,形式多样的地震活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按震源深度可分为三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破坏性较大,往往发生于板块内部,被认为是各种断层突发性活动的产物。地震的描述主要有震中、震源深度、震级、地震烈度等。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其次火山喷发
21、也是地震的重要原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29、风化剥蚀作用(P210)(11)出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沙粒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风化作用是地貌外营力的起始环节,经过风化作用后才能被搬运,形成各种地貌。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在原地发生破碎裂解。剥蚀作用是指地质外营力将岩石的风化产物剥落、刻蚀带走,搬离原地的过程,水流、风、冰川、波浪等营力可产生剥蚀作用。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合称为风化剥蚀作用。30、岩石圈(12)地球成圈层结构,分为地
22、壳、地幔和地核,地幔中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中有一塑性圈层称为软流圈,岩石圈就是软流圈之上至地表的岩石空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的坚硬岩石部分。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km。根据板块学说,“漂浮”在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分为七大板块或十二大板块。岩石圈板块的相互作用可引起地壳运动如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岩石圈由三大岩类组成有: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并且在不断的发生着物质循环。在地壳中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31、节理(P123)(12)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断裂构造的一类,是一种岩层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裂隙,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常常可以看到两组或几组节理有规律的交叉,如果这样,则意味着产生这种
23、规律的应力是均匀的或连续变化的,如上覆岩层的压力、区域应力或岩浆冷凝收缩都可以产生节理,通过系统测量节理的产状,可以帮组我们分析产生这些节理的应力状态。按节理的成因,节理包括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两大类。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 32、岛弧(12) 岛弧主要分布在活动型大陆边缘中的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如日本岛弧、琉球岛弧。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在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屿在平面分布多呈弧形凸向洋侧,故称岛弧,大都与海沟相伴存在。在洋壳向地壳俯冲中,地壳受到挤压弯折抬升或岩浆上升活动形成岛弧。海沟、岛弧和弧
24、后盆地具有成生联系,从而构成沟弧盆体系。全球的深源地震几乎都发生于岛弧地带。岛弧按地貌特征可分为:单弧形、双弧形、多弧形岛弧。33、热点(12) 热点这个概念最早由摩根和威尔逊提出用来解释无震洋脊上的火山中心,他们认为热点即是来自地幔深部上升的热物质喷射到地表的表现。据认为柱状热流在地幔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当岩石圈板块在热点上移动时,就留下了一个年龄逐渐由老到新火山链。显然,大洋火山岛下的热点是一种位置相对固定、而且深度很大的点状热地幔柱,与引起板块构造扩张的线状大洋中脊、深度较浅的地幔热流性质不同。34、 洋壳 地壳为地表到莫霍面的地球外层部分,洋壳即大洋地壳。是由大洋中脊处涌升的岩浆到洋脊两侧
25、冷凝而成,新生成的洋壳推动老洋壳发生消减,周期约为2亿年,与大陆地壳在组成和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大洋地壳厚度较小,平均为6km,变化较小,结构和岩石类型较简单,年龄较新,上部为后0.52km的为固结深海沉积物,中部为以玄武岩为主的岩浆岩,与大陆地壳相比铁镁质含量较高,下部为变质橄榄岩,但有人认为这是地壳地幔界面。 35、基岩 地壳运动形成具有一定产状和结构的岩石,他们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又称基岩,对地貌发育有显著的影响,基岩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即为基岩,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露头。基岩可以
26、是各种类型的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36、海沟海沟是活动型大陆边缘的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分解,由于板块的俯冲作用而形成的深水(6000米)狭长洼地,往往最为俯冲带的标志,海沟长数百至数千千米,宽数千米至数十千米,横剖面呈不对称的“V”形,一般是陆侧坡陡而洋测坡缓,全球已经识别的海沟20余条,绝大多数分布在太平洋周缘,其中深度超过万米的6条海沟全部在太平洋。世界上最深的海沟为马里亚纳海沟。 二、选择填空1、新生代(P57)(05、06、09、12)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Cenozoic Era)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从6400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随着恐龙的灭绝,中
27、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一般被分为两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新生代从古到新的地层序列应该是:(1) 始新世、古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2) 始新世、古新世、渐新世、中新世、更新世、全新世、上新世(3) 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4) 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更新世、全新世、上新世2、威尔逊旋回(P116)(05、06、09、11)加拿大学者威尔逊从板块构造观点出发,将岩石圈从大陆破裂、裂谷出现到洋盆形成,再从洋盆俯冲、缩小到闭合的完整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期)。胚胎期
28、地幔的活化最初引起稳定大路壳的破裂,形成大陆裂谷,东非裂谷就是最著名的实例。幼年期 地幔的活化使其热熔物质喷流或上涌对流,岩石圈进步破裂并开始出现洋中脊和狭窄的洋壳盆地,可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从彩色非洲地形图看,东非裂谷、红海和亚丁湾宏观上组成一个三叉裂谷,各支的开裂程度并不均匀。成年期 随着三叉裂谷内洋中脊系统的延伸和扩张作用的加强,除其中一支萎缩外终于出现了新的大型成熟洋盆,大西洋是其典型代表。洋盆两侧未发生俯冲作用,与相邻大陆间不存在海沟和火山弧,称海被动大陆边缘。衰退期 在洋脊系统扩张的同时,洋壳一侧或两侧与相邻大陆之间开始了俯冲消减作用,称为主动大陆边缘。洋盆面积开始收缩,可以太平
29、详为代表。残余期 随着洋脊扩张作用减弱,两侧路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海盆,如地中自海。消亡期 最后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海域完全消失转化为高峻山系,横贯欧亚大陆的阿尔a、 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最好的代表。在海洋演化的各个阶段中,(05、06)( 4 )代表新生的摇篮期 ( 2 )代表青壮期 ( 1 )代表衰退期 ( 3 )代表残留期(1) 太平洋 (2) 大西洋 (3) 地中海 (4) 红海在威尔逊旋回表述的海洋演化的各个阶段中, (4)代表洋盆发育的初始(摇篮)期。(09、11) (1) 太平洋 (2) 南中国海 (3) 地中海 (4) 红海 3、 上地幔主要的代表性岩石为(05、07
30、、10)(1) 花岗岩 (2)流纹岩 (3)橄榄岩 (4)玄武岩4、“黑烟囱”是一种 的外在形式。(05、07、10、12)(1)热液金属硫化物矿床 (2)石油天然气储藏(2) 环境污染 (4)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 (5)多金属结核5、环太平洋带火山爆发的直接致灾方式之一是 。(06、07、10、12)(1)常伴随或诱发地震和海啸 (2)产生强烈的板块碰撞作用 (3)导致黑潮的流向发生改变 (4)鱼类大量绝灭 (5)导致强烈的气候干旱 (6)产生强烈的造山作用6、海底微生物在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06、07、09、11)(1)全球洋流循环体系 (2)海浪对海岸礁石的冲刷作用(3)分解有机碎屑乃至
31、全球碳循环 (4)洋脊持续的拉张活动7、大陆地壳主要的代表性岩石是(09、11)(1)花岗岩 (2)橄榄岩 (3)石英砂岩 (4)玄武岩8、 是从流体相结晶转变成固态岩石的降温过程的产物。(10、11)(1)浊积岩 (2)变质岩 (3)蒸发岩 (4)岩浆岩9、岩浆岩中 的含量是区分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类的主要标志。(10、12)(1)CaCO3 (2)SiO2 (3)有机碳 (4)稀土元素10、高压低温变质带往往形成于 环境。(10、11)(P129)(1)无震海岭 (2)走滑盆地 (3)深海沟俯冲带 (4)大陆裂谷(5)大洋中脊 (6)弧后盆地11、下列哪一种动力传输作用不属于牵引流。
32、(11)(P132) (1)河流 (2)等深流 (3)水下泥石流(重力流) (4)风流体有两种基本类型:牵引流与重力流。 牵引流和重力流的流体力学性质、流体与颗粒的力学关系都有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沉积特征。牵引流是牛顿流体,属静水流(弱水流)作用的流体,能沿沉积底床搬运沉积物的流体。包括河流、海流、波浪流、潮汐流、等深流、大气流等。重力流:是非牛顿流体,由沉积介质与沉积物混为一体和整体搬运(又称密度流和块体流,整体混浊度大),以悬移方式搬运为主。(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12、上部洋壳的代表性岩石是(12)(1)花岗岩 (2)玄武岩 (3)石英砂岩 (4)蓝闪石片岩13、以海洋浮游生
33、物和陆地恐龙为标志的大规模集群绝灭发生于 末期。(12)(1)二叠纪 (2)白垩纪 (3)晚元古代 (4)晚古生代大洋地壳主要的代表性岩石包括:(1)花岗岩 (2)流纹岩 (3)变质岩 (4)玄武岩 1、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基本特征(P97)(05、06、09、12)一、地壳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在组成和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地壳为地表到莫霍面的地球外层部分,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3335km,地壳各处厚度不均一,受重力均衡作用控制,高山区大陆最在山根,使该处地壳厚度很大,最后可达80km,如喜马拉雅山地区。陆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度达812km,是由沉积物和偏酸性岩浆岩组成(花岗质层),下
34、地壳由镁铁质组成,大陆地壳结构变化多样,总质量大,年龄老,与地壳总化学组成极接近。洋壳是由大洋中脊处涌升的岩浆到洋脊两侧冷凝而成,大洋地壳厚度较小,平均为6km,变化较小,结构和岩石类型较简单,年龄较新,上部为后0.52km的为固结深海沉积物,中部为以玄武岩为主的岩浆岩,与大陆地壳相比铁镁质含量较高,下部为变质橄榄岩,但有人认为这是地壳地幔界面。大陆与大洋型地壳之间还存在一些过度类型地壳岛弧和大陆边缘的总称,所含份额很小,对地壳化学成分影响很小。2、 地幔地幔为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下界距地表约2891km,有镁铁质硅酸盐组成,地幔密度较大,上部密度约3.33.4g/cm3,下部继续增大
35、至5.5g/cm3,地幔分三层,由地球物质分异产生,只有上地幔中间呈熔融态,为软流圈,其余为固态。上地幔(B层)分为三层,B1层为镁硅酸盐矿物橄榄石,与地壳组成岩石圈,其下为B2低速层,即软流圈,由于玄武岩的融离作用形成,其下为B3均匀层为固态。过渡层(C层)在400670km的圈层,为固态,波速梯度大。下地幔(D层)物质结构致密,变化已不大,主要成分为MgO和SiO2。3、 地核在古登堡面(2891km)以下,边界非常清晰,地震P波速和物质密度突变,表示必然有物质成分的变化,地核主要元素为铁镍,因此称铁镍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E)为液态铁,内核(G)为固态铁镍合金,极高压,其中间应有过渡
36、层(F)温度梯度很高,大约分界在地表下5000km处。2、试就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进行讨论(P195)(05、06、09、11、)全球海平面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1)海洋水体积变化:在海洋容积不变的情况下海洋水体积的变化会引起诲平面变化。海洋水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冰川的消长、密度体积效应、地幔水的排出和海水进入地幔等。其中冰川消长影响最大,如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海平面升降达100200m。(全球变暖是重要的原因)(2)海盆容积变化:在海水体积不变情况下,海盆容积变化,也可引起海平面变化。海盆容积变化原因有沉积物充填、洋底扩张和俯冲速率变化、地壳均衡补偿和区域性构造运动。(洋中脊活动)(3
37、)大地水准面变化:地球运动轨道参数、地球白转速率与地球大地水准面是处于相对平衡的。它们的变化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平衡,从而调整大地水准面的形状来适应新的轨道参数和地球自转速率。最易发生调整的当然要数地球的流体部分了,海平面与假想的大地水准面是基本致的。此外、地球轨道参数、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引起地球固体形态改变质量的重新分配和磁场的变化,可以引起海洋体积的变化,从而导致海平面波动。全球海平面变化影响:1、淹没土地:世界70%海岸带,特别是低平的三角洲平原将成为泽国,海水入侵1060公里,一些国际大都市如悉尼,广州,上海将被淹没。2、侵蚀海岸:海平面上升后海洋作用会加强,使得海岸侵蚀加剧,特别是砂质海
38、岸受害更大,有关材料表明我国70%的砂质海岸被侵蚀后退,有的甚至后退数米乃至数十米。3、海水流场发生变化:将沙子冲走,原来很美的海滩变为卵石滩而一些砂质海岸海平面上升导致水对堤岸冲刷力度增大,把海岸下的沙子掏空,整个海岸随之坍塌,海水继续冲刷。4、海水入侵: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使得沿海地区水质恶化,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平面上升后海水将循河道侵入内陆,使河口段、地下水水质变差,影响地方居民饮用水和工业用水,加剧该地区水资源压力。5、海洋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海平面上升会使海洋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如台风、暴雨、风暴潮等,就风暴潮而言当遇到天文大潮和季节性涨潮时,本已升高的海平面威力大幅增加,使得
39、其影响区域潮水暴涨,海潮甚至冲毁海堤,吞噬城镇。6、海平面变化对我国整个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众生产生活必将产生重大影响,过去由于海平面上升是一个缓慢过程,容易被忽视,但现今沿海群众越来越感受到海面上升带来的危害。3、列举海洋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并简述其诱发因素(07)海底地质灾害是指,海底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发生地质体的移动或变形造成的灾害,它能对海洋工程设施和工程环境造成灾难性的损害。海底地质灾害具有发生颇繁、损失严重,复杂多样、连锁性强。国内外发生过种类繁多的海底地质灾害,对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海上经济活动造成了巨大影响。可以大致分为1)海底地震: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断裂而发生的急剧运动。
40、岩石圈板块沿边界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是导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海底地震分布规律和发生机制的研究,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支柱。海底地震及其所引起的海啸,给人类带来灾难。2)海底滑坡:海底斜坡上未固结的松软沉积物或有软弱结构面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中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滑动的现象。发生海底滑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沉积物内部结构和动力条件,如海底沉积物中粘土物质的含量较多、天然气产生的高压等;另一方面,是某些外部诱发条件,如地震、海浪等。海底滑坡除直接危害钻井平台、海底光缆、港口、码头等设施外,大型海底滑坡有时会引起巨浪甚至海啸,造成严重的破坏损失。3)浅层气井喷:由于钻井液柱压力小于浅层气地层压力。
41、4)海岸侵蚀:海岸侵蚀是指在自然力(包括风、浪、流、潮)的作用下,海洋泥沙支出大于输入,沉积物净损失的过程,即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的后退和海滩的下蚀。海岸侵蚀现象普遍存在。引起海岸侵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由于自然原因,如河流改道或大海泥沙减少、海面上升或地面沉降、海洋动力作用增强等都导致海岸侵蚀;二是人为原因,如拦河坝的建造、滩涂围垦、大量开采海滩沙、珊瑚礁,滥伐红树林,以及不适当的海岸工程设置等,均会引起海岸侵蚀。 5)海水入侵:海水沿着陆地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潜入的过程和现象,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使得沿海地区水质恶化,海平面上升后海水将循河道侵入内陆,使河口段、地下水水质变差,影响地方居民饮用
42、水和工业用水。其原因有海平面相对上升:气候变暖,海水量因冰川融化、海洋盆地容积变小、陆源沉积物堆积、滨海地面沉降。地下水下降:过量地抽取地下水,使沿海地区地下水水面下降,拦截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少地面水位下降,沿海地区沉积松散延伸进海,为海水提供入侵通道。其他原因:修建盐田,近海河道清淤,沿海城市建设。4、概述地球早期环境特征及其生命起源的关联(P45)(06) 在46年前地球形成初期,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大约在42亿年前后圈层分异已经完成,有了一个虽然比较薄,但已完全连续的地壳,地壳下面地幔物质仍在活动,一些处于熔融态的物质向上挤入地壳中凝结或涌出地面,表现为广泛分布的火山活动,另
43、一方面,岩浆向下运动,将固结的地壳熔化带入地幔,同时薄弱的地壳还在陨石的撞击下形成大量陨石坑因为这时他还缺少大气的保护,上述时期为冥古宙。生物是非生物演化到特定阶段的产物,由无机物质有机小分子有几大分子多分子体系蛋白质、核酸生命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在地球的不断演化过程中为每次的飞跃提供了条件,首先在地球完成初始圈层分异后随着地表温度降到3000C左右,地球表层已经存在原始地壳,原始火山气圈(大量水蒸气、H2、CO2、NH3、CH4、H2S等为主属于还原环境)这些混合气体在紫外线放电、电离辐射、雷电作用形成氨基酸等简单有机物,到了38亿年前地球大气仍是缺氧呈酸性,上述有机物汇聚到海水里在地壳
44、环境影响下逐渐由氨基酸类蛋白质蛋白质,这个过程有不断的化学交换,最终出现了真正的蛋白质,完成了向原始生命的飞跃。38亿年前后,由于当时的地球环境首先出现了厌氧异养原核生物,不能自己制造食物,主要以海洋中有机物质与硫化物获得能量,由于环境的有机物和硫化物有限,生命发生变异,演化出了厌氧自养原核生物,以蓝藻为代表,可以将CO2转化成O2,在大约27亿年前,游离氧在海洋中出现,绿色藻类大量繁殖,更加快了大气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使其向有利于高等喜氧植物发展,地球各圈层逐渐分化形成,这段时间长达13亿年,称为太古宙。之后生物不断的向前进化,经过元古宙出现高级藻类,显生宙出现动植物,并不断进化至今。5、列举
45、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并简述其诱发因素(P339)(05、10)(1)滑坡和崩塌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物质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作整体性下滑的运动,是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按其自然类别或其与工程的关系,滑坡可以分为自然边坡,岸坡边披,矿山边坡和路堑边披四种。滑坡发育的上要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条件,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在不稳定,高差大和陡倾斜岩层的斜坡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的活功断裂地区,以及岩土体破碎与风化强烈,软硬岩层分层明显,地下水变动幅度较大的地区,都是滑坡发育的有利地区。而表水的冲刷,渗透浸泡和润滑作用,地震与火山爆发,人工开挖坡脚和在坡面上兴建各种建筑物等,都能促
46、使滑坡失稳滑动。崩塌是指悬崖、峭壁、陡坡和洞顶的岩石或土体,大块向下垮落的现象崩塌主要有散落、堕落、翻落等形式。崩塌与滑坡的诱发因素都是重力作用。但二者比较起来,崩塌发育的条件要更加局限些,只有在大多数的滑坡条件得到满足之后,还同时具备陡峻的坡度,高倾角的裂隙和较大的地形高差才行。(2)泥石流泥石流是含有大量固体物质(泥和沙、石)的洪流,泥石流的性质和流态都不稳定,常随固体物质在流体中的相对含量、固体物质的组分和颗粒大小、河床形态和坡度的变化而定;此外还随运动过程中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变化。泥石流灾害常具突发性,其运动速度快,能量巨大,因而破坏能力极强。泥石流的发育有三个基本前提。顺坡堆积的大量碎屑物质,在瞬间集聚的超量水源以及高谷深的地貌条件。其发生除了与松散固体物质条件和地貌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外,水是泥石流发育和发生的另一个主要条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作为泥石流发育的必要水动力条件有暴雨,冰雪融化和溃决等。其中,特大暴雨是泥石流爆发的主要动力条件。)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均是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三折钢珠滑轨道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监理工程师考试问答集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万向掺气冲击器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X光理疗器材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国SB格子三叶杯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PVC套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PE冷凝水缸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GPS导航手机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EVA女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年03月江苏常熟市部分市级机关及下属单位公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考点剖析附解题思路及答案详解
- 矿山安全监测与预警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概论 课件 3.5 大数据时代的管理决策变革
- 母婴护理员(月嫂)培训完整课件
- 妇幼保健院关于创建三级妇幼保健院调整四大部业务科室设置的通知
- 物业员工消防知识培训
- 2023年11月全总文工团编制外人员招考聘用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 20100927-宣化上人《愣严咒句偈疏解》(简体全)
- 中考物理复习-等效电路“节点分析”解析
- 拉赫玛尼诺夫《悲歌》
- 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 血糖监测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100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