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_第1页
第2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_第2页
第2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_第3页
第2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_第4页
第2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纲明细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ii) 2 生物进化 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ii)板块一知识自主梳理一、拉马克进化学说1内容(1) 生物不是神造的,是由更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2) 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3) 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2.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内容有限资源-有利变异积累, 适空任j进化出新类熨2. 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生物界。'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i生物进化的

2、解释局限于仝体水平3局限性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 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 的比率。2.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染色体变异i基因重组(2) 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3)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 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经自然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 >

3、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 导致累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4.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 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2) 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的现象叫做隔离,包括两种类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3) 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 新物种的形成。'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4) 物种形成“隔离、形成标志:出现生殖隔离四、共同进化1. 共同进化(1) 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 断进化和发展。(2) 原因:生物

4、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 相互影响。2. 共同进化的实例共同进化类型包含类型实例种间互助一种蛾与兰花不同物种种捕食tv猎豹和斑马之间鸟寄生黏液瘤病毒和兔子争竞争作物与杂草生物与生物影响地球早期无氧环境f厌氧生无机环环境,环境物f光合生物出现f空气中境之间影响生物有氧气f出现好氧生物五、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 内容: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多样性。2. 形成原因:生物的共同进化。3. 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生。深入思考1. 如何判断两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提示 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

5、则一定是两个物种。2.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病毒,还是细胞生物?其生活环境是陆地,还是海洋?提示 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病毒是专性寄生的,没有寄主细胞,就没有病毒)。自查诊断1. 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答案x2.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答案 v3.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j4.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5. 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答案x板块二考点题型突破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真题探究2017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6、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 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 生定向改变d. 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 物的化石解析|物种的基因是种群内所有个体所含基因的种类之和,并 非每个个体都含有这些基因,a错误;两洲人属于同一物种,虽存在 地理隔离,但未形成生殖隔离,b正确;选择作用分为自然选择和人 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生物的进化过 程由简单到复杂,在没有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在古老地层中,形成化 石的生物较简单,在新近地层中,形成

7、化石的生物较复杂,d正确。i答案a题型训练题型一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考查1. 2017浙江嘉兴高三测试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因素之一,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a. 各类变异都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前提b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c.自然选择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差异进行选择d长期自然选择使种群中的微小有利变异积成显著变异答案a解析 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前提,a错误;自然 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手段,b正确;自然选择对影响个体存 活和繁殖的差异进行选择,适者生存,c正确;长期自然选择使种群 中的微小有利变异积成显著变异,d正确。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

8、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 本单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 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 b.c.d.答案c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从根本上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 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及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正确°知识拓展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1) “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

9、变”和 “染色体变异”。(2) 变异先于选择,例如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在农药使用之前, 农药仅起到选择作用。(3)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但也不是说只有一个方向。如常刮大风 的海岛上昆虫就向无翅和翅异常发达两个方向进化。(4)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型)。题型二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3. 2017-南昌模拟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 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己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 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原种群亘种群乙品系2-种群屮品系1物种1a. 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b. 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 只能表示物种形成

10、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 品系1和品系2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答案b解析 图中a过程是地理隔离,多数新物种形成先经历a过程, 但有例外,如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加倍形成的个体是四 倍体,此四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b过程是自然选 择,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表示物种 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 有关,c错误;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 个物种,d错误。4. 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分别生活着15个陆生龟种群,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研究发现,

11、 它们是由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进化而来的,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 陆龟类的痕迹,但它们部分种群间杂交无法得到后代或杂交后代不育。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陆生龟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的结果是不 一定形成新物种b. 陆生龟新物种的形成经历了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 陆生龟发生的变异决定了其进化的方向d. 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的龟种群由于生殖隔离而不能进行 基因交流答案a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不一定 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为生殖隔离的产生,a正确;新物 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 色体

12、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上的龟种群 由于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技法提升1 判断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方法(1)从形成标志方面分析 如果生物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则说明形成了新物种。 如果只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则只能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2)从二者联系方面分析 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后才能 形成新物种。 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2. 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1)渐变式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2)骤变式无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多见于植

13、物)骤变式物种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3)人工创造新物种 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一马铃薯)、 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蔗一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 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题型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5. 2017-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 确的是()a.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b. 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c. 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个层次答案c 解析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

14、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生物的变异进行了 定向选择产生了适应性,b错误;进化过程中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 的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6. 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 捕食关系对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 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c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两种动

15、物 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进化,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 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一定有新物种 的产生,c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共同进化,一个物 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d正确。微专题八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基因频率定义与计算公式(1) 定义: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 比率。(2) 计算公式:某基因频率=某基因的数目/该基因的等位基因总 数 x100%o一 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1. 已知基因型个体数(定义法)某基因频率=某基因纯合子个体数

16、x 2 +杂合子个体数个体总数x2x100%,即:2aa+aaa = 2(aa+aa + aa)x100%aa+2aaa=2(aa+aa+aa)x100%(ax a为基因,aan aa. aa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2. 已知基因型频率(最常用)某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子基因型频率+ 1/2杂合子基因型 频率。对点训练1.已知人的褐眼(a)对蓝眼(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群体 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12000人)。 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a的基因频率各是()a. 64%和 36% b. 36%和 64%c. 50%和 50% d. 82%和 18%答案

17、a解析 因等位基因成对存在,30000人中共有基因30000x2 = 60000(个),蓝眼3600人中含a基因7200个,褐眼26400人,纯合 子12000人含a基因24000个,杂合子14400人含28800个基因, 其中a基因14400个,a基因14400个。则a的基因频率=(24000 + 14400)/60000x100% = 64% , a 的基因频率=(7200 + 14400)/60000 x100%=36%。2. 2016-云南曲靖质检将某生物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相差悬殊的两个区域a和b中,若干年后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 示:a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 = 80%,

18、 ss = 18%, ss = 2%; b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 = 2%, ss = 8%, ss = 90%;下列基因频率结果错误的是()a. 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b- a地s基因的频率为11%c. b地s基因的频率为6%d. b地s基因的频率为89%答案d解析 已知a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 = 80%, ss=18%, ss=2%,则 s = 80% + l/2x18% = 89%, s = l-89%=ll%, a、b 正确;b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2%, ss = 8%, ss=90%,则 s = 2% + 1/2x8% = 6%, s=l-6% = 94%, c

19、正确,d 错误。二 x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某基因总数1已知基因型个体数(定义法)某基因频率=£ %女性个麻数+男性个体数x 1°°%。2.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最简便、最准确的方法是:将基因型频率百分号去掉转化成基因型数量进行计算。对点训练3. 在一次红绿色盲的调查中共调查男女各200名,调查发现, 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 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是()a 45% b. 6% c 9% d 7.8%答案b解析 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的为xy,红绿色 盲基因(用b表示)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基因b共

20、有 36(即15x1+5x2 + 11x1)个,因此,色盲基因的频率=200x200x100% = 6%, b 正确。4.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z基因型xbxbxb xbxb xhxby、xby比例()42. 327. 360. 32464/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 6%、8% b. 92%、8%c 78%、92% d 8%、92%答案b解析 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计算,只计数等位基因所存在的染色体,即男性只统计一个基因,女性中统计两个基,所以该校学生中xb的基因频率为736% + 032%x2+4% 。42.32% x 2 + 7.36% x 2

21、+ 0.32% x 2+46%+4% x 100% = 8%则xb的基因频率为92%o三 遗传平衡定律1. 适用条件(1) 种群大;(2) 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3) 没有迁入、迁出的发生;(4) 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5) 没有自然选择。2. 内容: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为一对(a、 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g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2代表aa(纯 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代表皿(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代表啦纯 合子)的基因型频率。3. 遗传平衡特点: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代代遗传中保持 不变。(1) 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即p+q=l

22、。(2) 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即p2 + 2pq+q2=lo(3) 已知基因型aa或aa的频率,求a或a的频率用开平方的方对点训练5.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一般为1/100001/20000,但在一 个长期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白化病的发病率却为1/1600,若控制肤色 的基因用a、a表示,则该小岛上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a 1/2、1/2 b 99/100、1/100c. 39/40、1/40 d无法计算答案c解析 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 1/1600,所以a的基因频率=1/1600 = 1/40,则a的基因频 率=1 1/40=39/40。6. 2017

23、-大连测试如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 的频率0. 990.810.640.490. 360. 250. 160. 10基因a 的频率0. 010. 190. 360. 510. 640. 750. 840. 90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生物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c. 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答案c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的基因频率不断减少,a的基因 频率不断增加,由于

24、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判断该生物发生了进 化,a正确;由于a基因频率不断增加,则a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可 能更适应新环境,b正确;1970年a的基因频率为010, a的基因 频率为0.90,若按平衡定律计算,得出aa的基因型频率为 2x0.10x0.90 = 0.1 &如果不遵循平衡定律就不是0.18, c错误;基 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性状的选择实现的。d正确。!1!随机交配与自交条件下的基因频率计算 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 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2.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

25、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 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对点训练7. 2014-海南高考某动物种群中,aa、ad和豳基因型的个体 依次占25%、50%和25%o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 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 : aa : aa基因型个 体的数量比为()a 3 : 3 : 1 b 4 : 4 : 1c 1 : 2 : 0 d 1 : 2 : 1 答案b 解析 该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的aa和aa分别占1/3、2/3,故a、a基因频率分别为2/3、1/3,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aa、a

26、a和 aa 分别占 2/3x2/3 = 4/9、2/3x 1/3x2=4/9、1/3x1/3 = 179, b 正确。&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阴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 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 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答案c解析 种群中,a基因频率= 16% + l/2x(l 16% 36%) = 40%, a基因频率为60%o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随机交配后,基0 0 因频率不变。16%aa> 16%aa ;

27、48%aa>48%(1/4aa : l/2aa : l/4aa),即 12%aa : 24%aa : 12%aa;因此自 交产生的后代中aa频率=16% + 12% = 28%, a基因频率=28% + l/2x24% = 40%o易错警示由基因频率推测基因型频率易出现的误区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可以利用基因频率来推测出基因型频率。自 交的种群,如豌豆等不能利用基因频率求出基因型频率。板块三 方向真题体验1. 2016北京高考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 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 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 区

28、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a解析 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 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 区后,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确定豹 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 存在地理隔离,未产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 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错误;f区在引入健康豹繁 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错误。2. 2016-江苏

29、高考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 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野生电昆虫细胞基因突变旳昆虫细胞a.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 基因""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 基因pe“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纺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正确;基因 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 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错误;据图中信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 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 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

30、 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 有关,a错误。3. 2015-安徽高考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 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况基因控制的性 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 a基因频率为20%;种 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 a基因频率为40%o假设这两个种群大 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 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 75% b 50% c 42% d 21%答案c解析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种群1中aa=64%, aa=32%, aa = 4%;种群 2 中 aa=36%, aa

31、=48%, aa=16%;则二者合并后, aa=50%, aa=40%, aa=10%;所以 a=70%, a=30%;随机 交配后,子代中aa = 2x70%x30%=42%, c正确。4. 2014-r东高考如图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 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 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 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 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矩的相互

32、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由于遗传变异的存在蛾的口器会有不同的长度, 兰花细长的花矩起选择作用,使长口器蛾能够生存下来,d错误。5. 2015-全国卷i 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 于a和債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 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o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2) 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 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 : 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o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

33、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答案(1)1 : 11 : 2 : 10.5(2)a基因纯合致死1 : 1解析(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 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 a基因频率=1 : lo从理论上分析,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 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 aa的数量比应为1:2:1, a基因频率为(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1aa : 2aa : laa,而是2aa : l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a=2/3,故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 1/3,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

34、数量的比例为:(2x1/3x2/3):(2/3x2/3) = 1 : lo限时规范特训一'选择题1. 2017海南海口调研下列不属于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作用的 是()a. 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之一b. 自然选择可诱导生物发生定向变异c. 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自然选择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答案b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 环节,a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 进化的方向,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自然选 择作用于生物的变异性状,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 汰,d正

35、确。2. 2017-山东泰安检测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 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答案c解析 債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标志新物种的形成,b错误;c表示新物种的形成,其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c正确;d表示地理隔离,但形 成新物种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nn32017-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末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36、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b. 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 率c. 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 大于女性群体d.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生 物在不断进化答案a解析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a正确;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債基因 的频率,各占50%, b错误;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等于女性 群体的,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 因型频率的改变,d错误。4. 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

37、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 种的形成b.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 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形成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答案b解析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5. 2017-广东梅州质检下列有关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突变、基因重组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 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含三个染色体组的单 倍体水稻c. 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d.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d解析 突变和基因

38、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 本环节,a错误;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含三个染色 体组的三倍体水稻,b错误;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的主要内容之一,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 改变,d正确。6. 2017-辽宁大连月考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 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的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 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c. 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 大差异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

39、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答案c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a错误;a地区的 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b错 误;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 交流,它们的基因库也有较大的差异,c正确;甲、乙是两个物种, 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化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 可能部分相同,d错误。7. 2017-陕西西安一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抗生素被列为处方药的原因是因为滥用抗生素会诱导细菌突变为耐药的超级细菌b. 马和驴杂交能生出骡子,说明马和驴之间没有生殖隔离c.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生物的基因会发生定向突变,导致生

40、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d. 经秋水仙素处理之后形成的四倍体西瓜,与原来的二倍体西 瓜属于不同的两个物种答案d解析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对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没 有耐药基因的细菌死掉,而具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可以存活下来并不断 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剩下的几乎全是具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即抗药 性增强,a错误;马和驴产生的后代骡子是不育的,所以马和驴之间 仍然有生殖隔离,b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 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但是突变是不定 向的,c错误;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所产生的三倍体西瓜是 无子的,该无子西瓜不可育,这说明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产 生

41、了生殖隔离,因此属于两个物种,d正确。8. 2017-山东德州期中谋小鼠群体中,a+、a、a互为等位基 因,该种群基因型及个体数如下表:基因型a+a+a+aa+aaaaaaa个体数1002003001002001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的基因频率是35%b. a a、a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 a*和a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d. 该小鼠群体所有的a+、a、a基因,构成小鼠的基因库答案d解析由题表信息可知该小鼠种群共有1000个个体,则该等位基因共有2000个,其中a+基因共有100x2+200+300 = 700(个), 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700-2000x100%=35%, a正确

42、;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正确;等位基因的根本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c正确;小鼠种群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才能构成小鼠的基因库,d错误。9. 2017-丰台二模榕树依赖专一的榕小蜂传粉,榕小蜂借助榕 树部分雌花的子房产卵,被产卵的子房会终止发育,并且二者在形态 结构上出现了许多适应性特化。榕树雌花内共存着一种只产卵不传粉 的欺骗性榕小蜂。榕树雌花期,传粉者和欺骗者同时被吸引,即使有 充足雌花资源,两种榕小蜂均不会产完所有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欺骗性榕小蜂的存在,会抑制传粉榕小蜂的产卵和传粉量b. 若没有传粉榕小蜂的存在,榕树将无法通过种子进行繁殖c. 传粉榕小蜂大量利用雌花资源

43、产卵,能使榕树更有效地繁殖d. 榕树与传粉榕小蜂,组成了动植物界经典的协同进化关系 答案c解析欺骗性榕小蜂与榕小蜂是竞争关系,它的存在会抑制传粉榕小蜂的产卵和传粉量,a正确;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若 没有传粉榕小蜂的存在,榕树将无法通过种子进行繁殖,b正确;传 粉榕小蜂大量利用雌花资源产卵,被产卵的子房会终止发育从而抑制 榕树的繁殖,c错误;榕树与传粉榕小蜂,组成了动植物界经典的协 同进化关系,d正确。10. 2017-山东齐鲁名校调研如图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a. 1950-1980年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b. 1990年该生

44、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c. i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d. 变异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答案d解析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19501980年间该种群 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发生了进化,a错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 是产生生殖隔离,由图示不能确定1990年该生物已进化成两个物种,b错误;由于不能确定该物种是否遵循平衡定律,因此根据1960年a、a的基因频率不能计算出该种群aa的基型频率,c错误;生物生存的环境对变异进行选择,d正确。11. 2017-北京海淀模拟草本植物马利筋含有强心昔,家畜等动 物取食后会引起呕吐甚至死亡,但斑蝶幼虫可以取食马利筋。取食马利筋的斑蝶幼虫

45、形成的成虫,被鸟类捕食后会引起鸟类呕吐,进而使鸟类不再捕食斑蝶。据此推测不正确的是(a.马利筋含有强心昔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防御性机b.斑蝶具有某种机制使其能积累强心昔并免于受到该物质的影 响c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与斑蝶体色、体型相似的其他蝶类会因此 受害d. 用普通植物饲喂斑蝶的幼虫后再被鸟类取食不会引起鸟类呕 吐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马利筋含有强心昔,家畜等动物取食后会引 起呕吐甚至死亡”,可知马利筋含有强心昔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 的一种防御性机制,a正确;“斑蝶幼虫可以取食马利筋。取食马利 筋的斑蝶幼虫形成的成虫,被鸟类捕食后会引起鸟类呕吐,进而使鸟 类不再捕食斑蝶”,可知斑蝶具有某种机制使其能积累强心昔并免于受到该物质的影响,用普通植物饲喂斑蝶的幼虫后再被鸟类取食不会 体色、体型相似,使其也能减少被鸟类捕食的可能,c错误。引起鸟类呕吐,b、d正确;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其他蝶类由于与斑蝶12. 2017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物种产生不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一定产生新物种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但解释了进 化的实质c野生型红眼果蝇群体出现了白眼突变个体,该种群基因频率 发生改变d. 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进而使细产生较强的耐药性答案c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