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_第1页
中外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_第2页
中外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_第3页
中外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_第4页
中外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外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个人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发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背景和学校的财政资助政策等。其中,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体现为借贷约束对入学决策的影响,它具有长期和短期两种效应;社会背景对入学决策的影响可以理解为是借贷约束的一种反映;财政资助政策对入学的影响取决于学生类型和资助类型的不同,总体上说资助对于入学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它们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学生资助制度所具有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借贷约束,财政资助,人力资本积累,高等教育需求一、引

2、言个人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从经济因素来看,主要研究个人及其家庭在进行高等教育需求决策时所面临的借贷约束(borrowing constraints)问题,也即学费等就学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家庭和学生的经济状况等对入学决策的影响;从社会因素来看,主要研究学生及其家庭的社会背景对入学机会公平的影响,比如学生本人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教育水平等。对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决策的研究主要考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成本效应。收入效应从需求者的角度衡量决策者个人及其家庭收入的变化对实际注册入学的影响;成本效应从供给者的角度衡量上学成本的变化对实际注册入学的影响。收入效应和成本效应一般用

3、“弹性”(elasticity)加以测度,也有的研究使用“学生价格反应系数”(student price response coefficient,sprc)这一指标,它是指学费或补贴每变化100美元或1000美元导致的入学率变化百分比。研究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借贷约束、代际流动以及财政资助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收入再分配机制,对于促进社会流动具有重要作用。而低收入阶层在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时往往面临借贷约束,如何通过合理的学费、资助政策促进这部分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代际流动,这些都符合社会公平的要求;其次,通过对个体入学决策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判断教育资源分配的效率和

4、合理性。再次,它对于分析转型期中国教育扩展中出现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二、高等教育需求决策中借贷约束现象的表现(一)对外国的研究坎贝尔和西格尔(campbell & siegel)发现美国在1919年1964年期间高等教育需求87%以上的波动可以由户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平均实际学费来解释。间海特(hight)发现美国公立学校的价格弹性大于私立学校。一般说来,公立学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如私立学校的学生,由此可以证明,穷人相对于富人来说对学费价格更敏感,并且收入状况也是一个影响上学的因素。霍耐克(hoenack)对加州大学的研究也发现相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低收入群体对学费的变化更加敏感。此外

5、,借贷约束对于选择低成本的社区学校的人群来说更加明显,而选择社区学校的多为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劣势的群体。杜琛和南尼曼(duchesne & nonneman)对比利时的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和上学的机会成本是影响注册率的主要因素,并且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比较明显,存在较为严重的借贷约束现象。此外,家庭收入对那些选择非大学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如社区大学的个人来说具有更加明显的影响。另一类研究采用了离散选择模型。霍耐克对数百位加州高中毕业生的数据进行估计,结果发现低收入群体比高收入群体对就学成本的变化更敏感。海勒(heller)、杰克逊和威瑟斯比(jackson & weathersby)

6、的研究也证明了类似的结果。毕肖普(bishop)将27046位高中毕业生按照能力和家庭收入分为20组,发现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受学费的影响更大。伊兰伯格和谢尔曼(ehrenberg & sherman)对1981年康奈尔大学录取的新生进行了分析。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发现低收入组的净成本弹性低于高收入组(绝对值)。根据他们的解释,这是因为学校针对低收入学生的补贴政策使得这部分群体的相对学费更加便宜所致。(二)对中国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探讨成本补偿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例如从统计上对在校生家庭背景的分析,利用计量模型对学费、收入效应的研究,对居民的高等教育付费意愿的研究等。李文利发现,保持潜在受教

7、育者的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家长受教育程度从高中提高到大专,则上大学可能性从0.397提高到0.635;如果家庭收入水平提高10%,上大学概率从0.397提高到0.407;如果预期成本下降10%,上大学概率从0.397提高到0.417;如果预期收入提高10%,上大学概率从0.397提高到0.420。此外,收入效应小于学费效应。钟宇平和陆根书的研究也发现,收入越低的家庭对高等教育的学费越敏感。李文利和闵维方发现,随着学费水平的提高,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水平对受教育者的付费意愿有积极影响,城镇居民的付费意愿高于农村居民。当学费超过6000元时,不同收入阶层对于高等教育的付费意愿的差距开始不断拉大。

8、丁小浩以及陆根书和钟宇平对北京、南京、西安14所高校的研究表明,在当前的在校生中,中、低收入人群占了绝大比重,家庭背景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更倾向选择收费较低或减免学费的师范和农林院校。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学生在选择学校时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低收入学生更多地考虑到与成本明显关联的因素,比如学费的数量、获得补助的可能性和数量、生活费用的高低等。而高收入家庭学生考虑更多的是学校的学术地位、理想的专业、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机会等与大学文化属性相关的因素。对于成本补偿制度实行以来就学人口比重是否存在着向富裕阶层倾斜的趋势,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对北京、南京、西安14所高校的分析表明,尽管在校生当中的中、低收入家庭

9、学生比重最多,但是并未发现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例有减少的趋势。但是另外两项针对北京地区高校的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降低,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比重有所减小。文利发现,20%低收入组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持续偏低,特别是在1999年扩招以后,80%中、低收入组以上的入学率明显提高并且趋于平等,这说明扩招更多的是满足了80%中、低及以上收入组人群的高等教育需求。三、对借贷约束的长、短期效应及其程度大小的讨论上述大部分文献都认为,借贷约束导致求学者没有足够的经费支付上学费用,由此可能放弃受教育机会,这是一种借贷约束对入学行为的短期效应。海克曼等人(heckman)还提出了借贷约束具有长期效应的观点。他们认为,由

10、于借贷约束形成的资源短缺从而积累下来的长期影响对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入学机会的负面影响更大。这种长期影响往往体现在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具有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偏低,对教育的偏好不足等。因此,高收入家庭的父母通常会在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就重视对子女的人力资本积累,从而他们子女的学习成绩比较优异,在大学选择决策时,容易通过能力变量、大学前教育特征变量的作用影响其行为,导致最终的入学率较高。鲍鲁斯和卡朋特(borus & carpenter)发现,少数族群与穷人子女较少直接上大学,这与其父亲教育水平和自身的高中成绩有关。这就意味着,大学前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家庭的文化资本对子女的高等教育决策

11、具有重要影响。李文利发现,对中国城市居民高等教育入学决策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中,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家长受教育程度、高等教育预期收入、高等教育成本和家庭收入水平。这就证明,借贷约束对于个人的高等教育需求决策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此外还有许多学者认为,借贷约束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郭丛斌对中国的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加权机会比例将增加13.9%。父母年收入每增加1000元,则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加权机会比例将增加1.8%。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作用要强于经济资本的作用。都阳和吉利斯(john giles)考察了中国家庭中当父母面临

12、就业冲击时对子女上大学决策的影响。他们发现,父亲失去工作会使潜在的大学教育接受者的入学概率下降30%。作者认为,不能用借贷约束来完全解释子女的上学决策,比如父亲失业就是家庭背景对入学决策的一种影响。四、对学生资助政策及其效果的研究学生资助政策对高等教育需求决策影响作用的研究结论比较复杂。汉森(hansen)考察了美国实施佩尔助学金计划(pell grant awards)前后高校在校生中各个收入阶层比重的变化。他发现,对于中等收入以下阶层的学生来说,增加资助对于促进入学机会的作用很小。麦克菲尔森和夏皮罗(mcpherson & schapiro)发现,联邦政府的学生资助政策和注册率之间

13、缺乏长期的相关关系。而伊兰伯格和谢尔曼(ehrenberg & sherman)对康奈尔大学新生的研究发现,奖学金每增加500美元,会使该校各个院系的注册率上升6.5%到10%左右。莱斯利(leslie)等人发现学生资助数量与注册率正相关。卡梅隆和海克曼(cameron & heckman)发现减少学生资助会导致入学率下降,而助学金(grants)对促进入学率具有很强的作用。但是各个研究还是发现了一些共同点,也即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对学费、学生资助等成本变化的反应要大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目前国外高校普遍实行两种学费资助政策:大部分私立高校采取的是高学费高补贴政策,而公立

14、高校基本上是低学费低补贴政策。对于两种政策孰优孰劣,学者们有着激烈的争论。高学费的支持者认为,低学费缺乏经济效率,因为有相当一部分被补贴的学生并不需要这部分补贴去激励自己上学,因此用于补贴的资源如果用于其他途径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赞成高学费的人还认为,低学费同样缺乏公平性,因为统计发现,在那些采取低学费旨在鼓励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学的国家中,学费政策改革反而使高校的中、高收入家庭子女比重上升了,这就意味着用穷人的税收收入补贴富人上学。低学费的支持者则认为,鼓吹高学费同时又建议针对低收入学生进行转移支付的人,其理由完全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低收入学生对学费和机构补贴之间等额但反向的金额变化会做出同样

15、的反应。但是海勒(heller)的研究表明,“如果假设财政资助不过是对学费的折扣,那么学生就应该对等额的补贴增加或学费削减做出同样的反应,因为二者净成本相同。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即使在提高学费的同时等额增加财政补助,低收入学生可能还是对学费的变化更加敏感。这可能是因为不同收入阶层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价格敏感程度,或者是因为学生缺乏有关补贴的信息。如果学生对学费变动更加敏感的话,那么低收入学生的入学率就会下降,针对低收入学生的补贴就会失效。要想全面地理解两种政策的优劣,必须对学生对价格和补贴的反应程度是如何依学生特征、学校特征以及资助类型的不同而变化有所了解。海勒(heller)归纳出如

16、下几点:(1)学生对学费的上涨十分敏感;(2)学生对助学金(grants)的敏感程度高于贷款(10ans);(3)家庭收入越低,对学费和资助的变化越敏感;(4)相对于白人学生来说,少数族群的学生(尤其是黑人学生)对学费和资助的变化更加敏感;(5)相对于上四年制大学的学生来说,上社区学院的学生对学费和资助的变化更加敏感;(6)当资助不足以弥补上学成本时,学生有可能对资助的上升做出相反的反应。这一点为钟字平和陆根书的研究所证实。他们发现,假设学费有5种不同的上涨水平,只有奖学金一项对于学生继续上学的可能性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助学金、贷款和勤工俭学均无正效应,甚至表现出负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后三种资助

17、方式的数量和比例还不高,学校重视“奖优”而忽视“扶贫”。上述规律对中国颇具启示。从1997年全面实行成本补偿和1999年扩招以来,学费上涨速度超过了资助的增长,并且资助形式从以助学金为主变为以贷款为主。根据上述规律,这种政策变化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具有不同影响。对于低收入家庭学生来说,他们对价格和补贴非常敏感,并且对学费变动的敏感性大于增加等额资助的敏感性,对增加助学金比贷款更加敏感。这正好可以解释为何这些年来尽管资助不断增加,可是低收入学生和中、高收入学生的入学率差距并没有缩小。五、主要结论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一些结论和启示:首先,个人以及家庭的收入状况是影响高等教育需求的主要因素,也即表现为借贷约束效应。低收入群体对学费的变化更为敏感。收入效应普遍为正,并且小于成本效应。第二,借贷约束不仅具有短期效应,还存在长期效应。由于借贷约束导致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下,从而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选择偏好、大学前的人力资本积累,这些都是造成低收入家庭子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