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折流板最大间距的探讨_第1页
换热器折流板最大间距的探讨_第2页
换热器折流板最大间距的探讨_第3页
换热器折流板最大间距的探讨_第4页
换热器折流板最大间距的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换热器折流板最大间距的探讨王兰生摘要 本文以 dn400水水换热器设计计算为例, 说明 gb151 89钢制管壳式换热器中关于折流板的最大间距应不大于圆筒内直径的规定是不尽合理的, 不利于壳程流体压力降的降低,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关健词 折流板 最大间距 压力降1 问题的提出我们知道,由于管壳换热器的壳程流通截面积通常较管程流通截面积为大,因而除壳程为蒸气冷凝的工况外(冷凝传热系数与流动状态无关),均在壳程设置折流板以提高壳程流体的流速,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向, 使流体沿垂直于换热管中心线的方向流过管束,增加湍流程度,从而提高壳程的传热效果。同时,折流板对管束又起着支撑作用。从传热方面考虑,合理

2、的折流板间距不仅应使换热器获得较好的传热效果,以满足给定的传热要求,而且应使壳程的流体压力降不超过允许的最大压力降,以免动力消耗过大。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设计计算中控制的折流板最小间距为1/3 1/2ds,且不小于 50mm 。换热管无支撑的最大折流板间距为171d0.74(d 为换热管外径, mm )。允许的最大压力降为0.4atm(40.53kpa)1。gb151 89钢制管壳式换热器 ( 以下简称 gb151) 中的 3.9.3.2条规定:“折流板的最小间距应不小于圆筒内直径的五分之一,且不小于50mm 。最大间距应不大于圆筒内直径,且满足表322 的要求”。表 322 mm 换热管外径 d

3、 10 14 19 25 32 38 45 57 最大无支撑距 800 1100 1500 1900 2200 2500 2800 3200 显而易见, gb151规定的折流板最小间距及最大无支撑跨距(防止换热管变形过大和便于安装) 与工艺设计基本是一致的, 但是却增加了折流板最大间距应不大于圆筒内直径的限制。 这样一来, 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中, 就可能会出现工艺专业提出的满足传热要求和压力降限制的折流板间距超出壳体内径,而设备专业由于 gb151的规定难以在设计中予以认可的情况。实际上,笔者在水水换热器系列的设计中就遇到了这一问题。下面以 dn400水水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为例加以说明。2 设

4、计计算实例2.1 工艺及结构参数文2 中的水水换热器系列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用于一般工业及民用建筑采暖通风系统。设计计算实例所选换热器的规格为dn400 ,组数为 2,计算换热面积为 103.05m2。 它是由 4 台公称直径为 400mm 、 公称 (换热管)长度为 3500mm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叠加而成的重叠式换热器组。其管程走被加热水, 进、出口温度为 40/60。壳程走加热水,进、出口温度为95/70。其结构参数如下:壳体内径 ds=0.4m 换热管外径 do=0.025m 换热管内径 di=0.02m 换热管壁厚 lw =0.0025m 管间距 pt=0.032m 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排

5、管数 nt=96根。管程数 np=1 核算该换热器的传热性能。2.2 传热计算传热计算采用的方法、公式、图表及数据等,均取自于文1 ,各符号表示的意义及单位与原文一致,不再说明。(1) 计算定性温度,确定物理常数管理壳程定性温度t=(40+60)/2=50 t=(95+70)/2=82.5 物理常数(2) 假设总传热系数 ko依据表 821 管壳式换热器总传热系数推荐值,初设总传热系数ko=900kcal/ (m2.h.)(3) 计算有效平均温差 tm 对数平均温差 tln按下式计算按图 812(a) 计算温度修正系数由图 812(a) 查得温度修正系数ft=0.925 有效平均温差 tm按下

6、式计算:(4) 计算传热量 q (5) 计算被加热水流量w2(6) 计算加热水流量 w1(7) 计算传热膜系数管程传热膜系数hi由图 813 查得柯尔本传热因子jh=3.3 103按式 86 不考虑粘度变化,则 壳程传热膜系数 hoc =ptdo=0.007m 假定折流板间距 b=0.4m 取折流板缺口高度为25,由图 814 查得管外传热因子js=140不考虑粘度变化,则(8) 计算总传热系数 k1由附表 817 查得管内污垢系数 ri=0.0002(m2.h.)/kcal (按自来水考虑)管外污垢系数 ro=0.0002 (m2.h.)/kcal (按锅炉热水考虑)管壁热阻 rw按下式计算

7、rw=lw/ w管壁材料导热系数w =40kcal/(m.h.)( 20号钢管)k1ko=( k1ko)/ ko=23.1 为总传热系数的贮备系数。若计算所得 在 1030的范围中时,计算结果是合理的。 也就是说假设总传热系数ko=900 kcal/ (m2.h.)是合理的,该换热器能够满足上述传热要求。(9) 计算压力降管程压力降 ptret=46785.7 ,由图 821 查得管内摩擦因子jft= 3.4 103ut=gt/ (23600)=1.301m/s 换热管长度 l=43.5=14m 不考虑粘度变化,则壳程压力降 psres =51458.7 ,由图 822 查得壳程摩擦因子jfs

8、=3.9102us=gs/ (3600)=0.908m/s 不考虑粘度变化,则从压力降的计算结果可看出,在满足给定传热要求的条件下,折流板间距b=0.4m时,管程压力降符合要求,壳程压力降却太高,高于允许的最大压力降。因而必须调整结构参数,使壳程压力降降至0.4atm 以下。 壳程压力降的调整为了降低壳程压力降, 可采用增大折流板间距或折流板缺口高度的办法。为了便于比较其效果,笔者采用了如下4 种方案:a 折流板缺口高度改为45,折流板间距仍为0.4m;b 折流板间距改为 0.5m,折流板缺口高度仍为25;c 折流板缺口高度改为45,且折流板间距改为0.5m;d 折流板间距改为 0.6m。折流

9、板缺口高度仍为25。4 种调整方案所得计算结果列于表1。表 1 壳程压力降调整方案的计算结果调整方案方案 a 方案 b 方案 c 方案 d 总传热系数 k1 kcal/(m2.h.) 1058.5 1090 1020.9 1047.7 总传热系数贮备系数% 17.6 21.1 14.4 16.4 壳程压力降 ps0.5881 0.5712 0.3123 0.2678 从表 1 可看出,方案 a 和 b 所得压力降仍不能满足要求。 方案 c 和 d 虽然均可使压力降低于 0.4atm,但后者所得总传热系数的贮备系数 不仅比前者高,且压力降 ps更低,因此,将折流板间距改为0.6m 为最佳方案。2

10、.3 换热管的强度校核从传热计算可知,该换热器在折流板间距为0.6m 时,不仅能满足给定的传热要求,而且壳程压力降也在允许范围内。那么,由于折流板间距与换热管的受压失稳当量长度及稳定许用压力有关,在折流板间距大于壳体内径的情况下,换热管的稳定性是否满足要求呢?采用全国化工设备设计技术中心站出版的sw6 98过程设备强度计算软件包中的固定管板换热器计算程序,对本例的管板强度进行校核计算,其主要计算条件如表 2:表 2 参数管程壳程设计压力 mpa 1.1 1.1 设计温度70 100 平均金属温度63.8 82.5 腐蚀裕量 mm 1.5 1.5 焊接接头系数0.85 0.85 圆筒厚度 mm

11、8 8 圆筒材料q235-b q235-b 管箱法兰 a 400-1.6 jb4702-92 材料 16mnr 垫片 400-1.6 jb4702-92 材料管板名义厚度 mm 40 材料235-b 计算所得 4 种危险组合工况下的换热管轴向应力如表3 所示。表 3 换热管的轴向应力t危险组合工况ps=1.1mpa,pt=0 ps=0,pt=1.1mpa 换热管的轴向应力t mpa 不计温差应力 计温差应力 不计温差应力 计温差应力0.306 22.91 8.106 32.68 由表 2 可知,各危险组合工况下换热管的轴向应力均为拉应力,且满足强度校核条件。3 建议从本文中的计算实例可知, 只有折流板的间距在大于壳体内径的情况下,才能使壳程压力降小于允许的最大压力降。 此时,换热器仍能满足给定的换热要求,且换热管的轴向应力也满足强度要求。事实上,文2 中组数为 2 的 dn300 、换热面积 61.08m2,dn200 、换热面积 20.2m2及 dn150 、换热面积 10.12m2的水水换热器,均存在上述同一问题。因此, 建议在满足一定换热要求、 且换热管的稳定性符合校核条件的情况下,为了降低壳程流体的压力降,以免换热器的运行费用过高,gb151中关于折流板最大间距的规定应适当放宽 (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