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危机及转向_第1页
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危机及转向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危机及 转向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危机及转向作者: 时间:2010-12-03 浏览次数:109 次我国农村教育的变革由来已久, 不同时期关 注的视角有所转移。19791979 年至 19841984 年,是农村 教育改革的酝酿发动阶段。19801980 年和 19831983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 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 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农村学校的任务, 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 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 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

2、知识和本领”。19851985 年至 19931993 年,是农村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阶段。主要标志是 19851985 年中共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 19931993 年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前者从办学指 导思想上明确提出要由过去单纯的“应试教育” 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 上来。后者提出了 9090 年代乃至 2 21 1纪初,我国教 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重大政 策措施, 要求 2020 世纪末在全国 85%85%人口的地区 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 盲,为农村教育改革指明目标和方向。 19941994 年 至今,教育改革着眼

3、于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服务。 19941994 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提高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同年国家教 委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 李岚 清副总理在会上指出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的步伐,推动农村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服务。 19981998 年面向 2121 世纪教育振兴 行动计划 强调,要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 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让大多数农村地区义务 教育阶段的毕业生能够在从业前后接受一定方 式的职业技术培训, 使一部分人掌握一两项生产 致富

4、的实用技术, 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 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 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0032003 年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指出,农村教 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 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 需求; ; 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 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 力的培养 ; ; 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 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 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人的发展, 这是许多学者 的共同认识

5、。湖南师大的刘铁芳教授认为, “教 育即培养人。 人是完整的存在, 人的完整性表现 为生活的完整性。 教育内在地指向人之为人的完 满与生活的完满, 这是教育的内在目的, 是第一 性的、根本的目的” 。南京师大金生鈜教授认为, “教育不在于获得有用的知识或技能, 而在于 发展求知能力,不在于学习而在于达成理解, 不 在于获得信息,而在于完成智慧”。可见,教 育的本质在于人的发展,教育要培养人的物质生 命与精神生命的完整发展。然而,当前的教育却 割裂了教育培养人的生命完整发展的本质, 成了 一种异化的工具化教育, 教育培养的人是 “金钱 与物质的化身”,社会发展失去了人的存在,人 的生活丧失了“人

6、性的温情”。英国现代诗人艾 略特对现代教育评论道 : :“个人要求更多的教育, 不是为了智慧, 而是为了维持下去, 国家要求更 多的教育, 是为了要胜过其他国家, 一个阶层要求更多的教育, 是为了要胜过其他阶层, 或者至 少不被其他阶层所胜过, 因此教育一方面同技术 效力相联系,另一方面同国家地位的提高相联 系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 或更大的 支配人的权力或更高的社会地位, 或至少一份稳 当而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寥寥 无几了”。于是,教育在“有用价值”的追求中 沦为工具化教育, 看到的只是教育如何适应社会 要求和服务社会的外在价值,而看不到教育提升 人性的本体价值。工具化的

7、农村教育虽然能带来农村区域的 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人的异化和社会失衡 发展为代价的,其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是短效 的,在其推进农村社会前进的同时也隐含着巨大 的危害。 长期以来,我们在农村教育价值理解和 实践上一直存在着偏差,只从手段意义上理解农 村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国家的进步、 城市的发展 可以“抛弃”农村和农民,农民自身的生存状态 和教育状况可以忽略不计 8 8。而现实中, 现 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是工业化,农业、 农村、农民和农村教育只有“牺牲自我”,充当 工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手段,才不至于阻碍 国家逐渐强大的进程,这样的发展模式从建 国初逐步蔓延和稳固下来,形成农业、农村

8、、农 民和农村教育的极度贫乏。显然,我们的农村教 育同政治、经济的联系过分紧密,过于偏重教育 的“工具性”与“功利性”的社会功能,农村教 育仅仅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因变量而非自变量, 教育的本体价值受到忽略,在这样的农村教育之 下,农村人口难以主动获得求生存、求发展所需 要的知识、意识、人格与创造能力。因此,“唯 工具”与“唯功利”的农村教育工具化价值取向只能赢得一时的“受宠”,其对农村社会经济的 发展作用是“不可持续性的”,因为这种发展是 建立在人的被动与被控制之下,它看到的只 是教育的外在价值,看到了教育在“跳龙门”“找 好工作” “赚大钱”的功效,唯独看不到教育发 展人的内在价值。工具化的

9、农村教育不以“成人” 为终极目的,把农村成员当成物来培养,只求其 是否有用,农村教育的本体价值被抹杀。古今中外, 不同时期的学者或哲人对人都给 予了极大的关注与肯定,“成其为人” 一直是人 类的理性诉求。 在中国, 对人的关注的思想和观 念源远流长,孔子就是典型的代表。 孔子学说体 系的核心是“仁”,“仁”为爱人,孔子认为人 具有社会属性,作为人都有人性, 共同的人性使 人们组成了社会,“仁”是调节人们社会关系的 原则。在西方,对人的关注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 希腊。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宣布作为 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必须要审问和审视 其生活状况, 从中发现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 亚

10、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所以不同于或高于其他动 物,不只是在于他有生命、有感觉,更重要的是 他又理性。近现代以来, 哲人普遍认为哲学的任 务是通过思维自由地把握自己和自然, 而不是承 认任何权威。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的重要 命题; ; 唯心主义集大成者的黑格尔认为,人的本 质是精神的,而精神的本性是自由的 ; ; 费尔巴哈 指出,是人创造了上帝,而不是上帝创造了人, 人就是自己的上帝,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只有人 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和实在的东西, 人乃是理性 的尺度。可以说,近现代人的理性得到了足够重 视和充分发挥, 人在自然界面前有着 “权威的垄 断地位”,通过理性的运用获得了科学技术的突 飞

11、猛进和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 人日益享受着理 性带来的多彩和便利生活。当然,随着“理性” 的膨胀,人的发展也陷入了 “非理性”之中。“教育作为一种活动, 培养人是它唯一 的功能。所谓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只能通过培 养的人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而表现出来”。“脱离了有生命的个人和每个具体的个人对自 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不可能体 现”。教育的工具价值是培养人的本体价值之表 现,或者说教育的工具价值以本体价值为基础, 二者共同构成教育价值的整体。在人、社会、教 育的三维关系中,人是基本要素,也是三者关系 的核心。人类世代奋斗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了使 人成为社会的主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

12、身的主人,如果教育和社会发展真正做到以符合 人本性的方式来把握人,实现“人只能以人的方 式来把握”,结果必然能够达到对人现实存在及 其发展历程的全面把握,相反如果以把握物的方式,以非人的方式来把握人,那么尽管怀着认识 人的雄心,其结果也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人的失 落。因此,纯粹以物的追求为目的的工具化教育 是不可能真正把握人类的生活宗旨的, 人生活并 不是为了服务于政治经济,政治经济的繁荣却是 为了人更好的生活。所以,教育虽然有工具价 值和本体价值之说, 但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工 具价值必须通过完满的人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只 有实现了教育的本体价值才可能更好地实现教 育的工具价值, 教育的工具价值

13、是人发展后作用 于社会的结果。综上所述,农村教育的工具功能虽然在我国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向度和限度” 的,如果变成一种过度的追求, 形成工具化的价 值取向, 将会给农村社会、 农村教育发展带来消 极影响。为此,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将 工具价值建立在本体价值基础上, 实现二者的统 一,并保持农村教育自身的“独立性”,以人的 精神生命的提升为目的, 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的良 性发展。参考文献 : :1 1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编中 国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年M M 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 19991999 2 2刘世民错位与抉择 :论农村学校教育 的主导功能和路向M 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003:3 3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 MC.长 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0054 4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 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