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_第1页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_第2页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_第3页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孙艳华 赵运平 谭畅摘要:本文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搜集整合以及专家、学生座谈的方式,确立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四个维度: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特色建设,并从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文中所提出的指标体系为评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改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局面。关键词:高校 精神文明建设 指标体系 构建1 导论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

2、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责任。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加快推进高校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是围绕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而形成的,是衡量、监测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尺度,是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手段。指标体系的建设目的在于完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使其能够更加清晰地传达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能够更加有效地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进行

3、监督,能够更加准确地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进行评价。2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比较少,尚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和科学的评估理论和具体的指标体系。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定义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且多数为定性数据,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王爱成(2000)认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机制是精神文明建设整个运行过程的重要一环,其文中阐述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机制的教导、监督、促进和辐射功能,评价机制的原则以及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和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此外,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其内涵、目的和对策上面1。例如,朱爱

4、虹(2010)在文章中论述了高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提出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一些具体措施3;刘京花(2013)则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提出“扎实开展大学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不断丰富大学生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建议4。3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指数的选取文章参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通过文献资料搜集整合以及专家、学生座谈的方式,确立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四个维度: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特色建设,并从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3.1

5、 思想道德建设指标的确定。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所在,决定着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具体可体现在师德建设、德育建设、两课建设、专项教育等项目之中。其中,专项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三个方面。3.2 校园文化建设指标的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高校师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保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精神,校风、学风建设,社团文体活动,物质文化建设,舆论宣传工作和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等。3.3 制度建设指标的确定

6、。制度建设有效保证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部署和执行情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保障,是精神文明建设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经费投入状况等。3.4 特色建设。高校特色建设是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独到之处的,能够体现出本校特色的相关制度、措施、活动和硬件设施等。对建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和研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应该既可以对指标的质量、影响力等进行评价,又可以通过建立数量指标体系,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的有效性研究应该成为主流趋势。参考文献:1王爱成.建立和完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机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8-71.2王艳.对新时期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