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责任法比较研究———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_第1页
产品责任法比较研究———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_第2页
产品责任法比较研究———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_第3页
产品责任法比较研究———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_第4页
产品责任法比较研究———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品责任法比较研究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作者:程信和赵湘英摘要)文章采用比较法学的研究 方法,对现代各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着 重研究了产品责任法的适用范围、损害赔偿制度和司法救济 等内容。提出了我国在产品责任立法和执法方面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比较经济法产品责任产品质量责任完善法产品责任法是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各 国都很重视产品责任立法。开展中外产品责任法比较研究, 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利于保护广大用户、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可以丰富法律责任理论,使我国的 产品责任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一、产品责任与产品质量责任之涵义在外国法中,产品责任是指产品生产者

2、、销售者因生 产、销售有缺陷产品致使他人遭受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所应 承担的赔偿责任。产品责任法是确定生产者、销售者承担此 种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产品责任的主要规定见之于1993年的产品质量 法中。该法采用产品质量责任的概念。产品质量是指国家 有关法律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对产品适用、安全 和其他特性的要求。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 者违反了上述要求,给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害而应依法承担 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其中,承担民事责 任分别指承担产品瑕疵担保责任和产品侵权赔偿责任。产品质量责任与产品责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 在于,产品质量责任包含产品责任,即

3、产品侵权赔偿责任。区 别在于:(1)判定依据。前者判定依据包括:默示担保、明示 担保、产品缺陷。只要不符合三项依据之一,生产者、销售 者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后者判定依据仅指产品存在缺陷, 即存在不合理危险。(2)承担责任的条件。前者只要产品质 量不符合默示担保或明示担保之一,无论是否造成实际损害 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后者承担责任的条件是产品存在缺陷 并且实际造成了他人人身伤害、财产损失。(3)责任的性质。 前者包括产品瑕疵担保责任和产品侵权赔偿责任,其中产品 瑕疵担保责任属于合同责任。而后者仅指侵权责任。二、有关立法适用范围比较研究(一)立法概况目前,世界上关于产品责任的立法模式 大体有三种:

4、一是扩大解释、适用原合同法、侵权法中的有 关规则,如法国、荷兰等;二是在相关的立法中,对产品责任 作出若干规定,如英国、加拿大等国颁布的消费者保护法; 三是制定专门的产品责任法,如原联邦德国、意大利、丹麦、 挪威、日本等国。美国的做法另有特点,其产品责任法包括判例法和制定法。美国商务部1 979年公布了专家建议文本统一产品 责任示范法。此外,联邦政府还通过了联邦食品、药品、 化妆品法、消费品安全法等单行法。在我国,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等构筑起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框架。另外,还制 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 药品管理法、食品卫生法等。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

5、司 法解释也是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内容之一。伴随着世界经济 一体化的进程,产品责任立法愈益显示出国际化趋势。目前 产品责任方面的区域性和国际性公约有:欧共体于1977年和 1 985年制定的关于人身伤害和死亡的产品责任欧洲公约 和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1972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制定 的关于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公约,这是解决侵权性产品 责任案件的一个国际性公约。(二)关于产品产品是构筑产品责任法体系和确立产品责任承担的基点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指出:“产品是具有真 正价值的、为进入市场而生产的,能够作为组装整件或者作 为部件、零售交付的物品,但人体组织、器官、血液组成成 分除外。”该定义用概括的方式,

6、界定了产品的内涵。出于保 护产品使用者的基本公共政策的考虑,法官们的态度倾向于采用更广泛、更灵活的产品定义。1)例如,在兰赛姆诉威 斯康星电力公司案中,法院确认电属于产品。1978年哈雷斯诉西北天然气公司案,将天然品纳入产品范同年,科罗拉品。多州法院在一案中裁定,血液应视为产品。关于计算机软件 是否属于产品,学者认为,普通软件批量销售,广泛运用于工 业生产、服务领域和日常生活,与消费者利益息息相关,生产 者处于控制危险较有利的地位,故有必要将普通软件列为产 可见,美国产品责任法确定的产品范围相当广泛。在关于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公约中,产品是指“天 然产品和工业产品,无论是未加工的还是加工的,也无

7、论是 动产还是不动产。”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规定,“产品是 指初级农产品和狩猎物以外的所有动产,即使已被组合在另 一动产或不动产之内。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 业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这类产品。产品也包括电。”与美 国相比,其所界定的产品范围略微狭窄。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 用于销售的产品。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采用的是概 括式的规定,适应性较强。按照其规定,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首先,必须经过加工、制作。这就排除了未经过加工的天 然品(如原煤、原矿、天然气、石油等)及初级农产品(如未 经加工、制作的农、林、牧、渔业产品和猎物)。其次,用 于销售。这是区分产

8、品责任法意义上的产品与其它物品的又 一重要特征。这样,非为销售而加工、制作的物品被排除在 外。可见,各国关于产品的规定有以下共同特点:(1)产品 一般指动产;(2)多数国家立法未将初级农产品列入产品责 任法范围。原因在于农产品易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其产生 的潜在缺陷难以确定缺陷来源,而且农产品没有明确的质量 标准;(3)产品一般指有形物品。(三)关于瑕疵与缺陷1、两个术语的含义产品质量责任的发生,以产品存在 质量问题为前提。产品质量问题分为一般质量问题和严重质 量问题,反映在法律上产生了两个基本概念:瑕疵和缺陷。广义地说,产品不符合其应当具有的质量要求,即构 成瑕疵。狭义地说,瑕疵仅指一般性的

9、质量问题,如产品的外 观、使用性能等。缺陷是指产品有较大的质量问题。我国 产品质量法第34条规定:“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 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 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但我 国立法未对瑕疵作出明确界定。产品质量法在第14条第 2款中使用了 “瑕疵” 一词,该条表述为“产品存在使用性能 的瑕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称“瑕疵”的外延更广。 该法第22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应当保障在正常使用商品 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 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或者 接受该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的

10、除外。”合同法第169 条、第191条、第370条、第417条均使用了 “瑕疵”这一 术语。有学者如此解释:“产品的瑕疵与产品的缺陷有着不 同的含义。显著区别是产品存在着危及人身、财产安全 的不合理的危险。也可以这样说,产品存在除危险之外的其 他质量问题,是产品存在瑕疵。”2)由此看来,日后修正产 品质量法,似应对“瑕疵”作出明确的界定。2、两个术语的同异比较从狭义上理解瑕疵和缺陷,两 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第一,都是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第二, 都应当承担质量责任(但对瑕疵,经营者作出了明确的说明 或者用户、消费者在购买该产品前已经知道的除外)。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在程度上:一小一大,或者说 一

11、轻一重。第二,可否接受:对于瑕疵,用户、消费者已经知 道的,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接受;对于缺陷,原则上不应接受。 第三,向谁索赔:对于瑕疵,直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该销售 者赔偿后,其还可以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 偿);对于缺陷,可以向销售者,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生 产者、销售者之间可以根据实际责任情况向对方追偿)。第 四,赔偿的方式:对于瑕疵,由销售者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 约定,负责修理、更换、退货以至赔偿损失;对于缺陷,以损 害赔偿为原则。第五,诉讼时效:出售质量不合格产品的商品未声明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 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3、不同国家立法

12、中的反映一般说来,国外的产品责 任法只涉及缺陷,不涉及瑕疵问题。美国统一产品责任 示范法将缺陷分为:制造缺陷、设计缺陷、警示缺陷和说 明缺陷。对缺陷的判别采“消费者期待”标准和“风险和利 益平衡”标准。实践中,经常将两标准结合起来运用。有人 认为,在美国判断缺陷的具体判断标准实际上有三种:一是 成本和效益标准;二是消费者期待标准;三是兼顾成本与效 益和消费者期待标准的混合标准。3)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规定:“考虑如下情况,如果 产品不能提供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即属于缺陷产品。”其将 缺陷的定义建立在产品的安全性之上,表明了产品严格责任 的立法基础。从各国对产品缺陷的立法来看,有两点是共同 的:第

13、一,将产品缺陷界定为“不合理危险”或“不能提供人 们有权期待的安全”,无论其称谓如何,但基本含义是相同的, 无实质上的差别,即都指缺乏合理的安全性。第二,明确规定 了产品缺陷的判别标准,而且采取的标准日益呈现客观化趋 势。(四)关于产品责任主体产品责任主体是指产品责任的承担者。从各国立法和 国际立法的规定来看,有两种:一是单一主体说。以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为代表,认定产品生产者为产品责任承担者, 并对生产者做扩大解释,以涵盖销售者、进口商等责任人。 二是复合主体说。以美国为代表,认定产品制造者或销售者 为产品责任人,并分别界定其范围。美国的产品责任法关于 产品责任主体规定的范围要广得多。在实践中

14、,某些案件的受害人虽能证明损害是由某一 特定缺陷产品引起,但难以确认产品的生产者,因为同时有 多个生产者生产同类产品投放市场。70年代末美国法院曾判 决同类产品生产者均为被告,各被告根据其产品占有的市场 份额承担赔偿责任。所占市场份额越大,其所获利润越多,承 担的赔偿数额也就越大。这表明严格责任原则得到进一步发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我国产品责任主体 与各国基本一致,即包括生产者和销售者,但没有对其范e 作出规定。在确定产品缺陷责任时,规定采用不同的归责原 则。对生产者采用严格责任,对销售者则实行过错责任。一 般情况下,销售者有过错的才承担责任;另外,销售者在不能 指明产品的生产者或提供者时

15、,也要求其承担责任。后一种 情况可认为是过错推定,过错推定仍属于过错责任,是过错 责任原则的一种运用方式。此外,产品质量法还规定了 生产者和銷售者相互之间的追偿权:属于生产者的责任而销 售者赔偿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的责任 而生产者赔偿的,生产者有权向销售者追偿。如此规定有利 于充分保护消费者利益。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运输者、仓储 者也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不过是对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或 者是收货方、寄存方承担责任,属于合同法的范围,因此产 品质量法删去了原草案中关于调整范围延伸到产品的运输、 仓储活动的条款。三、损害赔偿比较研究(一)关于损害赔偿的范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规定损害包

16、括财产损害、 人身肉体伤害、疾病和死亡以及由此引起的精神痛苦或情感 伤害。财产损害的范围不包括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那是 属于合同法的问题。在实践中,法院对人身损害赔偿判定的 数额较大,精神损害赔偿占大部分。美国产品责任法的特色 之一是规定了惩罚性赔偿。这对于惩罚在生产、销售中的恶 意、轻率行为,预防类似行为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人身损 害和财产损害。同时,允许各成员国对非物质损害即精神损 害予以规定。在财产损害方面,规定仅限于缺陷产品以外属 于通常用于个人使用或消费的财产,排除了为商业目的使用 的财产损害。我国产品质量法分别对产品瑕疵和产品缺陷的法 律责任作

17、出规定。该法第28条是对产品瑕疵担保责任作出规定。第29条至第34条是对产品缺陷赔偿责任作出规定,这 几条规定“实际上相当于国外的一部产品责任法”。4)根 据我国法律规定,因产品缺陷造成受害人伤害和(或)财产损 失的,损害赔偿包括人身和财产损害赔偿。造成人身伤害的, 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以及残废者生活 补助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抚恤费、死者生 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财产损失的,侵害人 应当恢复原状或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 侵害人也应赔偿。但法律未对“其他重大损失”作出解释。 “其他重大损失”是指其他经济方面的损失,包括可得到利 益的损

18、失。对于受害人由此受到的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产 品质量法未作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已出现了这类案例。可见,对用于个人使用或消费的财产因缺陷产品致损 受害人可获得赔偿,但排除商业性损失的赔偿,这是各国以 及国际产品责任立法的共同之处。对于人身损害赔偿,各国 立法和国际产品责任立法均作出规定。对于精神损害赔偿, 各国的立法不尽一致。(二)关于赔偿数额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对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 数额未设限制。实践中,产品责任案件的赔偿额逐年上升,法 院判处高额赔偿金的现象相当普遍,以至部分生产者和产品 责任人不堪重负。目睹了美国产品责任诉讼出现的高额赔偿金所带来 的种种问题,各国开始规定损害赔偿的最高限

19、额和最低限额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允许各成员国在立法中规定生产者 对同类产品的同样缺陷造成的人身伤害或死亡的总赔偿额 不得多于7 000万欧洲货币单位。该指令同时规定,损害是指 财产损失,但其价值不得低于500欧洲货币单位。也就是说低 于此者,不认为是本指令所称的“损害”。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未对赔偿限额作出规定。在我 国的现实生活中,产品责任案件的赔偿数额比较少,因而暂 不存在数额惊人以致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规定赔偿最高限 额是因为已对生产者、销售者采取了严格责任原则,如不规 定损害赔偿限额,让企业承担过重的赔偿责任,将影响新产 品的开发,不利于经济发展。四、司法救济比较研究(一)关于诉讼时效诉讼

20、时效是平衡生产经营者利益和用户、消费者利益 从而稳定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法律手段。在美国,各州对产品责任诉讼时效的起算方法有较大 差异,故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建议,一般诉讼时效为2年, 从原告发现或者在谨慎行事情况下应当发现产品的损害及 其原因时起算。该示范法还通过规定产品的安全使用期 来体现最长诉讼时效,即规定1 0年为最长责任期限,除非明示了产品的安全使用期长于10年。我国产品质量法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对产品责任诉讼时效作出了与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基本 相同的规定。(二)关于举证责任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产 品的缺陷造成的损失负责。”“受害人应当对损害、缺陷及两 者之间

21、的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我国的产品质量法虽 未明文规定如何举证,但按一般法律原则,也应是由受害人 举证。生产者产品责任构成的三个要件(缺陷、损害、因果 关系)都须由原告举证,而生产者过错不属责任构成要件故 毋需举证。但在司法实践中,通过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减轻 受害人的举证责任,也是十分必要的。(三)关于抗辩事由严格责任并非绝对责任,各国产品责任法对生产者都 规定了一定的抗辩事由。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规定甘冒风险为抗辩事 由,即消费者发现了产品缺陷而愿意承受的,生产者不承担 责任。同时规定,产品的误用可以成为抗辩的理由。至于“发 展风险”即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之 缺陷是否

22、为抗辩理由,多数州将其作为免责条件。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规定生产者不承担责任的情形有: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缺陷在产品投入流通时并不存在; 产品非生产者为销售或经济目的而制造或分销;为使产品符 合强制性法规而导致缺陷;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技水平不能 发现缺陷存在;零部件制造者能证明缺陷是由于装有该零部 件的产品设计或制造者的指示造成。指令同时规定,成员 国可对发展风险作为抗辩事由作出保留。我国立足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经验,规定了生产者 对产品缺陷的免责事由:(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产品未进入 流通,不可能对消费者产生损害。(2)产品投入流通时缺陷尚 不存在。缺陷是在产品脱离生产者控制后,由其他人造成的

23、。 (3)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这是 对发展风险免除责任的规定。在判定是否属于发展风险时, 应以当时社会具有的科技水平为依据,不是依据生产者掌握 的科技水平。如此规定,有助于鼓励科技进步,激励生产者开 发新产品,使用新技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对改进我国立法和执法的若干建议我国1993年的产品质量法是一部集经济关系与 管理关系、民事规范和行政规范为一体的综合性法律。该法 对产品质量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作了全面规定,着重解 决的是缺陷产品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侵权赔 偿问题。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质量责任和产品质量监督管 理,公法和私法规范有机结合,体现了

24、经济法特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我们的产品质量立法已初步形成 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中 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谋 求新的发展,使之更趋完善。(一)进一步明确产品责任法的基本范畴1、关于产品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是指经过加工、 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该定义存在几个问题:(1)以产品定 义产品,违背逻辑规则,属循环定义;(2)法律未对“加工、制 作、销售”作出解释,理解和适用时容易产生歧义。笔者认 为,应从广义上理解。采掘、提炼、提取等均应属于“加工、 制作”的范畴,由此可将煤气、沼气、天然气等易对消费者 造成损害之新型产品纳入产品责任法的范围

25、。对于“用于销 售” 一词,不应简单地理解为通过销售而交付的物品才算产 品。只要产品是为了进入流通领域而加工、制作,都应认为 属于产品。“销售”通常理解为为了经济目的而将产品以出 卖方式交付他人,由此便将出租、无偿赠送产品导致之侵权 责任排除在外,这对消费者保护不利,因此可借鉴国外立法, 将“销售”改为“流通”。这样表述更为准确,也与产品质 量法第29条的用词“投入流通”保持一致。2、关于产品缺陷产品质量法尚未明确规定产品缺 陷的内涵、外延及缺陷的判断标准。不合理危险属于产品缺 陷的内涵,国家强制性标准只是判定缺陷的一种方法,将这 两者混同在一起是不科学的。判断产品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 可考虑:

26、(1)生产者制造产品的预期用途;(2)具有社会一般 认识的普通消费者对其购买使用的产品安全性的合理期 望;(3)由于人类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所限,无法在产品效用不 变的前提下将其制作得更安全,不应认为这些产品具有不合 理危险;(4)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国家对危及生命、财 产安全的产品规定了国家强制性标准。对符合国家强制性标 准,而仍具不合理危险的产品致人损害的,可将其规定为抗 辩事由。这不致影响和削弱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管。但存在 的问题是,如何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用户、消费者不能依诉讼 程序要求标准制定者(指国家有关部门)赔偿,因其行为属于 抽象行政行为或立法行为。如何设计有效可行的法律救济程

27、序,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3、关于产品责任主体确立产品责任人范围的基本思 路在于方便受害人行使索赔权。有必要以定义形式,结合列 举方式对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范围作出界定。生产者应包括产 品总装制造人、零部件制造人、原材料生产者和将其名称等 标于产品上的人。销售者应包括进口商、中间商、出租人等。(二)进一步完备产品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损害赔偿制1、关于归责原则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尚 未明确规定产品缺陷责任的归责原则为严格责任原则。在实践中,有的法官仍按习惯思维以过错责任原则追究生产者的 产品责任。因此,建议对相关条文进行修改,可否直接使用 “严格责任” 一词,使其包含严格责任的构成要件。2、关于损害赔

28、偿首先,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 均未规定缺陷产品致损的精神赔偿问题。这种立法状况对受 害人的权益保护不力。近年来,要求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的呼声越来越高,实践中发生了 一些判处精神损害赔偿的产 品责任案件。有人不赞成精神损害赔偿,认为精神损害赔偿 是金钱万能的表现。我们认为,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是为了充 分保护公民的人身权,有利于缓和被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同 时也是为了惩罚和教育致害人。因此,建议在修改产品质 量法时,对精神损害赔偿加以规定。但是如何规定得既合 理又有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其次,建议设立惩罚性赔偿 制度。目前,我国存在的情况是:生产者不重视产品质量,忽 视消费者人身安全,大量生产不合格甚至是具有不合理危险 的产品。我国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数额较小,仅要求恶意生 产者承担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