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造型艺术比较分析_第1页
中西方造型艺术比较分析_第2页
中西方造型艺术比较分析_第3页
中西方造型艺术比较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西方造型艺术比较分析    赵海波+王迪+薛鹏程摘 要:本文以深圳“拓荒牛”和华尔街铜牛做为对比进行分析,从中西方对牛的不同造型表现来分析其背后折射出来的社会价值观、历史文化差异等。关键词:拓荒牛;华尔街铜牛;造型艺术:j509.1;k86 :a :1005-5312(2017)35-0022-01牛默默奉献的品质在东方中国备受推崇。在西方人眼里“牛”往往与恐吓、粗暴等令人讨厌的事物相关。在东方的中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象征甚至不同的国民感情,这取决于这两者不同的地域环境、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性格、人们不同的

2、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积淀和对事物不同的认知角度等多方面进行剖析。一、中国“牛”形象解析“牛耕田,马食谷,老豆赚钱仔享福”。这句童谣在粤语地区流行颇广。但又岂止是在粤语地区流行,在中华大地上有很多描绘牛的画作,如: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卷、戴嵩的斗牛图。还有很多歌颂牛的诗歌小说,南宋李纲在病牛中深情的赞扬了牛的品质: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以此歌颂其不辞赢病,志在众生的节操。这些都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发现文人骚客对牛的宠爱。深圳“拓荒牛”是中国著名艺术家潘鹤先生雕刻而成,“拓荒牛”粗狂雄伟,重心向前,坚韧不拔,全身充满力量,厚重感十足,还有种可爱的憨厚,代表着深圳的

3、开拓精神,力耕不息的老黄牛精神是刚毅和力量的象征,代表着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拓荒牛,吃苦耐劳,肯干实干,不空谈,重行动,是改革开放中创业者的代表符号。还很好的继承了国民传统感情中对耕牛的敬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辛亥革命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封建社会的社会状态,牛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人们凭借牛耕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中解脱出来,对其怀有十分厚重的感情。受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小农经济”成为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精耕细作,用牛犁田,使用牛粪作肥料牛成为封建社会中不可获缺的劳动力,是提高生产力、增加国力、改善国民生活的重要工具。在战争时期,牛

4、承担着后勤物资粮食供应的重要作用,默默地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牛在长时间内所做出的贡献使人们对牛的态度逐渐转变,牛成为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在日常生活中将牛当成自己的朋友來对待。在中国的有些地方是不能杀牛的,并以饲养牛的数量做为贫富的标尺,甚至明太祖曾下令禁止杀牛。中国在思想上受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影响,又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中国国民的性格中充满谦逊,中庸,而不失刚毅和力量。“拓荒牛”把牛的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老实本分,力大无比联系在一起,汉语中常用牛来比喻人,形容其健壮彪悍气壮如牛,或表现其踏实肯干老黄牛。是国民对牛的认识的体现,也是国民对牛的特殊情感的体现,是对国民精神和性格的

5、很好的说明。二、美国“牛”形象解析在美国的社会中,牛的代表形象非华尔街的铜牛莫属了,华尔街铜牛是由迪.莫迪卡设计制作的,最早的立足点就是众人皆知华尔街,华尔街设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联邦储备银行、各公共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棉花、咖啡、糖等商品的交易所,是投资和金融高度集中的象征,有很长一段时间华尔街就是资本市场的圣殿。这个铜牛身体健硕、鼻孔发光,很有气势,有向前冲的的勇猛,斗志昂扬。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在移民之初就已经进入工业文明,农业生产劳作大多使用来自非洲的黑奴,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体现的并不明显,生活中大多扮演“肉牛”、“奶牛”的作用,为人们的生

6、活提供的是自身的食用功能,在人的感情上是以“食品”来看待的。牛在美国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是性情暴躁、横冲直撞、笨拙莽撞,在他们眼中牛满身缺点,故有throw the bull(胡言乱语)一说。对他们而言,马才是用于杂役、运输、耕地的牲畜,“把西方农业拉进近代农业的门槛”因此产生as strong as an horse和work like a horse等习语。牛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狂野。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繁荣,在美国“牛”往往和资本、经济相挂钩,形成了代表着股市上扬的特有名词“牛市”,在美国“牛”往往和资本、经济美国的资本家们喜欢牛发狂时低着头,牛角朝天一路狂奔的感觉,逐渐演变成了对股市一路上扬,气势如虹的一种祝愿。自此牛成为了美国追逐资本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代表符号之一。三、结语深圳“拓荒牛”与华尔街铜牛呈现出来的是视觉表现风格的差异、而作为一名艺术的从业者看到的是其各自的造型背后凸显的对牛的情感差异、历史差异、文化差异、生产力差异、甚至是民族价值观差异。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能更好的读懂各自的艺术“符号”,跨越语言、民族、国家的障碍,为我们的艺术家实现艺术融合,拓展中华文化影响力奠定意识基础。参考文献:1于明.中国名画欣赏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2谭显明.牛的形象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