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及其在我国的运用经济论文_第1页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及其在我国的运用经济论文_第2页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及其在我国的运用经济论文_第3页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及其在我国的运用经济论文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及其在我国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的总和。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这些政策工具, 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 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资金流向进行分类,可以将货币政策工具分为总量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 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本文主要对这“三大法宝”的作用和有限性进行分析

2、。一、再贴现利率再贴现利率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提取现金扣除利息的比例。对中央银行来讲,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 资金。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贴现率的升降,影响市场利率的升降,从而影响信用的规模,同时影响社会预期,具有抑制投资的作用。(一)有效性分析1. 票据贴现自偿性保障信贷资金安全。贴现放款或者抵押贷款是一种自偿性债务关系。这种自偿性贷款以商品真实交易为基础,以真实票据为抵押,因此确保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以及银行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 极大提高资金流动性和使用效果。 到期日前票据可以流

3、通、贴现,企业之间承兑票据, 企业向银行贴现票据,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票据, 由此扩大了流通空间, 加快了资金流 通速度,极大的提高了全社会的资金利用效果。3. 调整产业结构。中央银行可根据再贴现票据观察和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产业结构指导。通过审查各种贴现未到期商业票据,可以了解各产业、各行业的生产销售状况,及时与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对照,发现差异和问题,并及时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部门提供指导,发出支持或限制某些行业的信号。4. 合理引导外资流向, 协调经济的外部和内部平衡。在开放型经济中,实现经济的外部和内部的平衡已成为各国政府十分关注的目标。发展中国家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表明,短期性国际

4、游资对一国经济有极大的破坏性,而长期性外资则是可利用的。(二)有限性分析1.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因为商业银行是否 再贴现或再贴现多少,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由商业银行自主判断、选择。如商业银行可 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2.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在经济繁荣时期,如果市场利率上升,提高再贴现 率也不一定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 在经济萧条时期,调低在贴现率,也不一定能 够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3.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较而言,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都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

5、业银行无所适从。(三)当前问题分析:再贴现政策作用力减弱再贴现政策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对货币供给起到总量调节效应;二是通过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起到结构调整的作用。 但在当前,它在这两个方面的效用都受到了挑战。首先,中央银行在调整再贴现率的操作中本来就处于被动地位,其效力强弱与金融机构对再贴现途径融资的依赖程度成正比。当前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充裕,资金需求压力不大,而且金融创新也使得商业银行有更多的渠道获得资金 而不必依赖央行的再贴现,再贴现的政策效力便随之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以政府债券和央行票据作抵押向中央银行借入准备金在再贴现业务中所占比重越来

6、越大,而这种方式不受再贴现条件的约束,使得中央银行有关合格票据贴现的规定逐渐丧失作用。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中国,中央银行发现经济过热有通货膨胀恶化的可能,就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因此增加了上交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超额储备金大幅度减少,贷款资金供不应求,于是提高贷款利率以满足社会需求。反之,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作反操作。因 此,中央银行可以按此原理调节经济,控制全社会的信用货币流通量。(一)效果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强的工具之一。其主要作用,一是保证存款机构资金的流动性;二是可以使中央银行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再贴现,再贷款或办理清算;三是调节货币供应总

7、量。这一政策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即使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2)中央银行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没有法定存 款准备金,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正常发挥作用。(3)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如果提高准备金比率,实际上是冻结了相应的超额准备金。(4)即使存款准备金率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二)局限性分析虽然存款准备金率因操作简单,可控性强,成为各国政府最受欢迎的一种政策工具。但其操作时的负

8、作用也很大。首先,其操作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极大困难。中央银行经常变动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略有变动就会把银行少量的超额准备金一笔勾销。 银行只能被迫调整贷款项目,有时处于资金严重周转失灵状态。其次,存款准备金率弹性小,容易引起经济波动。每变动1个百分点,可以引起几亿资准备金变动,又带动几倍贷款额、货币供应量变动。如美国会引起数十亿准备金、数倍贷款额变动。因此在西方,准备率被称 为“威力巨大但不宜常用的武器”。(三)当前问题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逐渐弱化从理论上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一种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但由于中国对备付金支付稍低于法定准备金的利

9、息率,从而降低了备付金的成本,这使中国商业银行的备付金率较高。同时,存款准备金与再贷款有很强的关联性,中央银行集中起来的存款准备金又会以再贷款的形式返还给商业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力。三、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最早为英格兰银行采用。当时为了维持国库券价格,公开买卖国库券,1913年为美国采用。在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信用规模等,以实现政府的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其作用机制是中央银行卖出的有价证券,首先 影响货币供应量,紧缩银根,同时提高市场利率、降低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金,从而缩小整个社会信贷规模,紧缩全社会投资规模和社会

10、总需求,最后降低通货膨胀率,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但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就业率下降。相反,当中央银行买入有价证券,政 策效应则相反。在中国,由于国债市场规模不大, 央行用以操作的国债数量不足以冲销货币 供给的增加,因此,央票逐渐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一)公开市场业务特点和优势分析1. 影响面广。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对象比贴现率和准备率更为广泛。贴现率和准备率的作用局限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而公开市场业务作用除银行系统外, 还包括非银行金融机 构、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企业集团、公司和居民个人。2. 主动性强。公开市场业务效果明确,中央银行可按自己意图, 把货币流量控制在自己所期

11、望的规模内。如中央银行认为需增加几十亿货币量,就可等价地买入公开市场上的有价证券,同时就把几十亿货币量按计划投放到了市场上。而贴现率和准备率只能间接地鼓励或限制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可以按上级意图行事,也可以不按上级意图行事,从而使中央银行无法准确控制货币量。3. 弹性大。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形势随时决定证券买卖,并随时调整买卖的有价证券量, 而贴现率和准备率不能频繁地变动。4. 操作灵活。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灵活,可以按调节目标,选择长中短有价证等, 如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的国库券分别影响短期或长期利率,有时甚至进行反方向控制。(二)公开市场业务适应性和条件分析公开市场业务虽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必

12、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顺利实施:首先,公开市场业务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包括一级和二级证券市场。其次,中央银行有权威性, 处于金融领袖地位,并且拥有雄厚的资金力量和操作证券买卖的权利。最后,信用制度发达,人民有使用票据的习惯,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视与遵守存款准备金、贴现率等制度。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以贴现率为主,其优点在于不但适应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而且安全性强,有利于稳定经济,并有业务不断向中西部扩大的趋势。以存款准备金率为辅,因为其易引起经济的波动,但却因见效快在近期很重要。公开市场业务将成为未来主要货币 政策工具,但在目前受国债限制运用困难。我们只有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才能使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参考文献:2007.1田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